“似与不似”绘画理论概述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48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画有所了解过的人都知道有关“似与不似”的绘画理论,它更多的是为中国国画所服务。其实这个理论对油画方面也很适用。现在有关油画的绘画理论有很多。而我们所接触到的油画多少都有西方油画的理论影响,随着中国式油画地发展我们也在寻求和西方不同的绘画理论来为我们的油画发展。中国国画是国粹,但我们在研究国画理论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西方的绘画理论和国画理论是有所相通的。西方的艺术最初发展是为了追求人体比例的美,以写实为主,以及绘画的体积,透视,明暗和空间。跟中国画不同的是,我们向来以文人情怀为主,表达作者的情感,以空为主的画面效果表现等等。现代西方绘画正是因为看到中国画的意境情怀而对我们的中国画赞赏有加,以意象或是以空为主的表现方式更是逐渐越来越流行,这两种绘画史可以相互结合,理论也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中西方绘画理论也是可以在一起作研究的。这些就为我所研究“似与不似”的绘画理论作了依据,也为本章的论述奠定了的基础。
  美术作品在艺术语言中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绘画作品当然也会有这些分类。“似与不似”的绘画理论其实就是对这些艺术语言的一种评价方式,当然这也没有规定专属于哪一种艺术语言,这一绘画理论本身的存在也是绘画多元素的表现,不同的画家所处于的环境,时代背景以及接受教育不同等给绘画带来了多元化的必然性,这就为“似与不似”提供了基础,因为也正是“似与不似”的绘画理论而造就了“似”或“不似”和为了“不似之似”而坚持钻研的创造者。
  (一)“不似之似”
  说起“似与不似”,应该先说一下“不似之似”,因为“似与不似”这一绘画理论是“不似之似”的衍生。最早提出“不似之似”的是明初以画竹闻名的画家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说到:“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颜琐,动日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简失宜者,鸟可同年语哉!”再后来的八大山人、石濤、吴冠中和齐白石等都对此理论有所完善和实践。尤其以齐白石的“似与不似”理论为大家所共识,齐白石是国画大师,他的这一绘画理论一直在国画方面被后人所推崇。他在作画时及其的认真,对所画的对象会仔细观察其特征,很多学习画画的人都会借鉴,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包含了齐白石一生画画的心血,意思是说绘画作品不能不逼真,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世人的欺骗。但又不能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而应该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探究本质的东西。
  (二)中国画中的“不似之似”
  中国画中的“似与不似”最早可以追溯到苏东坡的诗文题跋,他认为士人画应注重“意气”,而在当时的画工又太过注重形似。他还这样赋过一首诗: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赋诗并此诗,定知非诗人
  他认为如果画面人物太过于追求形的相似,那就跟儿童画一样了,他主张“不似”。这在当时影响着绘画品评,他还以不俗和丑怪为美,这在当时是很前卫的。
  笔墨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手段,没有笔墨也就没有了中国画。也正是因为这点,西方画与中国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别。墨本身只有黑色,却在文人的笔下细细地分为了五种颜色,刚好显示出了“不似之似”。“不似”属于国画中的大写意风格。
  中国画向来都是往以线和面为主的意象模式发展,“似与不似”的绘画理论是国画中的最高境界体现。以中国画的发展来看,山水和花鸟,线和面表现的人物等一直是以画家的心境为主的,国画本身就修身养性,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心境。“似与不似”正好符合。西方绘画也正是看到了这点,也逐渐将原本所追求的客观世界的画面发展到现代风格多样的绘画派别,我们会常看到那些把“似与不似”与画面相结合的西方绘画。
  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的提出更是奠定了“似与不似”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他这一绘画理论应该分开来看,“不似”的欺世之画,“太似”的媚俗之画以及“似与不似之间的”妙画,当然他所认为的妙画是中国画和中国文人画的艺术语言完美地表现,其实细细看来这也是现代绘画的一种最高境界。
  (三)“似与不似”表现在油画方面
  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国画品评方面。前面说过绘画理论都是相通的,而这样的理论其实也适用于油画方面。
  “似与不似”是属于对绘画作品地鉴赏性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有具象的,意象的和抽象的,油画也是这样。对于具象的油画作品人们总是比较容易看的明白,而对于抽象和意象却有的是无法理解,因为抽象或意象已经和现实所看到的少了些许联系,进而被大多数的人所排斥。
  波兰尼的著名理论“默识”曾提出过三种观看模式:“艺术的观看”、“自然的观看”和“人工的观看”。“自然的观看”就是欣赏者真实看到描绘的对象是由我们身体感知的,眼睛看见的。“人工的观看”是欣赏者注重了画面的笔法,笔墨和色彩等,属于欣赏者再加工的过程。“艺术的观看”是前两种观看模式的结合,先看到实在的是什么,再加工后怎么产生的和再想象的过程,自身与画面相结合的观看模式不光能感受作品也能感受画家的状态。
  我们“像”与“不像”的绘画评价就是“自然的观看”和“人工的观看”,看到的绘画作品是什么样子和看到的绘画作品怎么表现,知道了看到什么是具象的画面所感受的“自然观看”,看到了画面的色彩或是笔法进而用手段的方法进行观看,也许画面本身没有任何具象的东西,这就是属于抽象画的“人工观看”。而介于这两种之间的意象画就是用“艺术的观看”模式来进行观看的,也正是这种的观看模式也为“似与不似”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西方的绘画艺术语言来讲,把齐白石的绘画理论拆开,“太似”的媚俗之画属于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具象艺术,而“不似”的欺世之画属于什么都不像的抽象艺术,但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对西方绘画中外在存在事物的“写”,要么是真实所表现自己所看到的,要么就是表现自己所看到事物后自己内心的世界,而这两种都达不到意义或是意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国画中的意象之美,它超过了事物存在的本身,但又不完全脱离事物。
  “似”很简单好理解,就是我们所谓的绘画基础,基本的结构,基本的造型,基本的色彩组成等等。似乎就是我们所说的“像”。而其中的“不似”就是画家对于物象自己的表现,这其中包括形的不似,色彩的不似,空间的不似等等。通过这些“不似”来更好的表现出物象的特点,达到画家所想表现的“似”,既我们所说的“不似之似”。
  “似”其实可以理解为就是画面的统一和谐,可以认为是“像”,油画人物肖像特别需要这个方面,如果画的一点都不像那又何来写生一说,当然这里说的像也并不是绝对的像,这也是艺术的复杂之处。在肖像当中“似”是对物象绝对的把握,也是画家对物象最基本的理解,是画家将自己对物象的感受连同内心精神世界一起展现在画面中。
  说到“不似”并不能完全的理解为“不像”,而是更高一层的“似”,这种在肖像画面的“似”是一种有生命感的“似”,有着画家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技法表现。如形的“不似”,画家有时侯会强调所写生对象的某一突出特点,并将其夸大,再在画面上表现出来,这时画面把对象特点夸大的视觉冲击感,感觉画的很像写生的对象,但又好像画的过了些,这就是“不似之似”。
  作者简介:
  张彤,男,汉族,安徽省合肥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具象油画。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一种低地板有轨电车碳钢车体端墙结构设计,并对该端墙材料特性、车体结构组成、端墙结构、端墙焊接方法、端墙与车体连接以及端墙的内装设备安装进行说明。  【关键词】低地板;有轨电车;端墙结构;设计  1 前言  低地板有轨电车作为新型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具有节能环保、工期短、噪音低、能够运行在城市狭小地带,并兼具城市观光功能等特点。目前,我国多地开始规划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市场应用
期刊
【摘 要】结合当前化工设备及仪表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从自身从事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践经验出发,多角度分析了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和化工自动化仪表控制策略等问题,希望对全面提升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水平有所帮助,也对于广大同仁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化工控制;自动化控制;仪表控制;控制策略  1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自动化技术则是在各个工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能全面保障工业领域中工作
期刊
【摘 要】二胡作为传统乐器,音色和音调较为独特,在伴奏和合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戏曲表演中主要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胡逐渐发展为独奏乐器,二胡与戏曲本就有着较深的渊源,在二胡音乐的创作中,运用戏曲元素是重要的创作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二胡与戏曲的渊源,以及戏曲元素在二胡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二胡;音乐创作;戏曲元素;运用  引言:  二胡在新中国成立后,步入了兴盛时期,创作了很多优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两帝曾带领各自的氏族在渭河上游及背部的黄土高原一带劳动生活,开创了中华文明。关中地区处于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是我国文明起源地之一,作为多朝古都所在也是正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中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阐述了关中鼓舞的起源、发展和文化特征,继而概况了当下关中鼓舞的时代特点,呈现了关中鼓舞的艺术魅力。然后文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发射性思维表达方式。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技巧,帮助快速有效进行学习和记忆。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初步探索思维导图的内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关联及作用,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关联;作用
期刊
霍夫兰的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群体身份的个体具有趋同性,长期处于某一群体中的个体会受到群体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自觉遵守群体规范,同时也会意识到群体成员对自己的期望,这成为个体实现群体要求的动力来源。  在品牌传播与推广活动中,群体趋同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就现代社会而言,这一说法或许改为“具有群体认同感的个人对于某一群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这一说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的“明星效应”——明
期刊
【摘 要】普桑曾说,一个美术家在洞察对象时,应该是一个老练的行家,而不是单纯地复制人物。美术家应该有一双敏锐的,具有洞察力的眼睛。对精神层次的捕捉。例如《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的原画,目光犀利,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如果单纯的照抄原物,就是空架子,没有那种有骨有肉的生动之感。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组织引导,观者极隐秘到另一个世界,洞察属于艺术者的精神世界。以自我在生活中的视角,结合笔者的自身阅历,并通过分
期刊
【摘 要】桃花坞木刻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以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驰誉中外。幼儿园凭借特有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将家乡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与游戏活动中,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所课程。幼儿能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了解、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桃花坞木刻年画;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年画,是富有绘画特色和装饰意味来自民间的美
期刊
【摘 要】公元九世纪,瓷器成熟,唐卡诞生,而后千余年,瓷器与唐卡平行而生,各自精彩。随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工匠艺术家们打破固有理念,寻找新的载体,发展新的艺术空间。当陶瓷作为唐卡的“第四载体”后,新工艺的艺术语言赋予了唐卡新的生命,让两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碰撞出新的火花。  【关键词】唐卡;藏传佛教;瓷器  唐卡在藏族文化中,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
期刊
【摘 要】结合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企业经济分析在新时期下实行创新的主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从事企业的经济分析活动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来全面论述了新形势下企业经济分析的创新策略,希望对于今后全面提升企业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经济;经济分析;企业创新;创新策略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逐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