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我们习惯于根据数学学科体系来设计数学教育活动,而今,根据上海二期课改的原则,要求幼儿的学习回归生活,融入主题活动。因此,很多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感到很困惑,觉得数学教育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很困难:如果仅仅考虑这个年龄段幼儿数方面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与主题活动毫不相关的单纯的数学活动。即使是结合主题背景联想到幼儿数方面发展的某个点,也感觉与主题无实质性关系,以至于设计出来的数学活动比较牵强,而且弱化了幼儿数方面发展的要求。
其实,数学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主题活动的推进也离不开数学。主题活动与数学教育的有机渗透与融合,就是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认识周围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就集体数学教育活动“参观动物园”谈谈在综合课程背景下如何将数学教育与主题活动有机融合起来,以帮助幼儿建构数经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活动内容来源于上海市幼儿园课程大班《学习》教材中的“动物大世界”,这是一个内容丰富、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常见动物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且在建构活动中产生了搭建动物园的意向并进行了合作搭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往往有参观动物园的生活经验,但缺乏对照地图有目的地参观动物园的经验,对地图上的方位、远近等抽象的空间概念的认识较模糊,所以我们设计了活动“参观动物园”,它既是教材中的素材,又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的一个活动。
该活动的目标有两个:1.在“参观动物园”的情境中,比较参观路线的远近并感知空间方位等相关概念。2.愿意与同伴交流、协商,解决活动情境中的问题。在制定活动目标前,我们梳理了大班幼儿已有的数经验,发现大部分幼儿有关于交集、序数、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和远近等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运用。大班幼儿有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创设了共同布置“动物园地图”的情境,让幼儿自由结伴,体验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幼儿在情境中对照地图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在交流中感知不同参观路线的远近并运用多种方式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未脱离主题活动的背景和要求,并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渗透并融合了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在整个活动中,我们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动物园”情境,共同编制“动物园地图”
这个环节主要是将幼儿引入“动物园”情境,让幼儿自由结伴根据“任务书”商量讨论,找出要送回动物园的动物并进行交流。其中“动物园的地图”并不是全预设好的,而是给幼儿留有空间。如图1中的1、2、3、4、5、6号房间就是预留给幼儿的,让幼儿共同参与编制,以完善“动物园地图”。通过自由结伴讨论,幼儿经历了一个重现数经验的思维过程,同时有机会协商合作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如,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了解了一些动物的习性,他们运用交集的概念思考选取哪个动物送到动物园更合适(见图2);幼儿运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序数知识在楼房式动物公寓中找出合适的动物(见图3);幼儿比较远近(见图4);幼儿区分左右(见图5)。以上都是大班幼儿所要了解的数知识,我们结合情境使幼儿在这一环节加深了对一些数概念的理解。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二、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并记录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发幼儿参观“动物园”的兴趣,让幼儿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并记录,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在活动材料的设计上,“动物园地图”既要有不同的参观线路供幼儿选择,又要便于比较不同路线的远近,所以每个“动物”之间的路线长度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没有可比性。原先我们设想让每段路有宽窄、颜色的不同,使幼儿尝试不受干扰比较路线的远近。通过第一次教育活动实践,我们发现这些干扰因素对整个活动,尤其是在比较路线远近时意义不大。所以我们将其调整为每个动物之间的距离相等,路的宽窄、颜色也相同,同时可以活动(即每段路可以拆下),这样就为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比较路线的远近埋下了伏笔。当幼儿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将每一段路拆下连接,以便让幼儿直观地比较远近。幼儿在交流各自的参观路线时,教师一方面有意识地展示不同参观路线,另一方面用不同标记清楚地标出行走的路线,从而为幼儿比较远近打下基础。
三、比较参观路线的远近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比较不同参观路线的远近,学习不同的比较方法。它既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挑战,又是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过程。幼儿可以运用已有经验发散思维,在讨论交流中比较路线的远近,记录参观路线的长短,数出参观过的动物数量,最后数一数参观过的每个动物的间距并比较。由于设计的间距一样,幼儿可以将每段路拆下连接加以验证,所以原来比较难理解的空间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了。通过活动,幼儿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又在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的过程中梳理了新的经验,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寻找最近的参观路线
这个环节主要是丰富幼儿的比较方法,使幼儿有机会运用已提升的经验,并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如,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企鹅馆’出发到‘狮子山’,你能找出一条最近的参观路线吗?”幼儿立即运用新获得的经验直接数出动物的间距,从而很快找到了一条最近的路。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动物园地图”投放到活动区中,幼儿仍然很有兴趣,主动探究“如果要看到每个动物可以走什么路线”“有多少条参观路线”等问题。
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沉浸在由活动带来的快乐中。幼儿积极投入的表现与教师创设的活动环境以及采用的活动形式有很大的关联。这种类型的活动满足了每个幼儿的活动需求,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使不同能力的幼儿提升了自己的数经验与生活经验。我们认为,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会遇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这正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最佳时机。教师要不断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该年龄段幼儿应具有的数发展方面的一般要求,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和线索,以幼儿生活经验为起点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创造性,同时引导幼儿学习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实,数学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主题活动的推进也离不开数学。主题活动与数学教育的有机渗透与融合,就是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认识周围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就集体数学教育活动“参观动物园”谈谈在综合课程背景下如何将数学教育与主题活动有机融合起来,以帮助幼儿建构数经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活动内容来源于上海市幼儿园课程大班《学习》教材中的“动物大世界”,这是一个内容丰富、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常见动物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且在建构活动中产生了搭建动物园的意向并进行了合作搭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往往有参观动物园的生活经验,但缺乏对照地图有目的地参观动物园的经验,对地图上的方位、远近等抽象的空间概念的认识较模糊,所以我们设计了活动“参观动物园”,它既是教材中的素材,又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的一个活动。
该活动的目标有两个:1.在“参观动物园”的情境中,比较参观路线的远近并感知空间方位等相关概念。2.愿意与同伴交流、协商,解决活动情境中的问题。在制定活动目标前,我们梳理了大班幼儿已有的数经验,发现大部分幼儿有关于交集、序数、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和远近等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运用。大班幼儿有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创设了共同布置“动物园地图”的情境,让幼儿自由结伴,体验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幼儿在情境中对照地图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在交流中感知不同参观路线的远近并运用多种方式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未脱离主题活动的背景和要求,并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渗透并融合了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在整个活动中,我们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动物园”情境,共同编制“动物园地图”
这个环节主要是将幼儿引入“动物园”情境,让幼儿自由结伴根据“任务书”商量讨论,找出要送回动物园的动物并进行交流。其中“动物园的地图”并不是全预设好的,而是给幼儿留有空间。如图1中的1、2、3、4、5、6号房间就是预留给幼儿的,让幼儿共同参与编制,以完善“动物园地图”。通过自由结伴讨论,幼儿经历了一个重现数经验的思维过程,同时有机会协商合作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如,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了解了一些动物的习性,他们运用交集的概念思考选取哪个动物送到动物园更合适(见图2);幼儿运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序数知识在楼房式动物公寓中找出合适的动物(见图3);幼儿比较远近(见图4);幼儿区分左右(见图5)。以上都是大班幼儿所要了解的数知识,我们结合情境使幼儿在这一环节加深了对一些数概念的理解。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二、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并记录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发幼儿参观“动物园”的兴趣,让幼儿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并记录,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在活动材料的设计上,“动物园地图”既要有不同的参观线路供幼儿选择,又要便于比较不同路线的远近,所以每个“动物”之间的路线长度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没有可比性。原先我们设想让每段路有宽窄、颜色的不同,使幼儿尝试不受干扰比较路线的远近。通过第一次教育活动实践,我们发现这些干扰因素对整个活动,尤其是在比较路线远近时意义不大。所以我们将其调整为每个动物之间的距离相等,路的宽窄、颜色也相同,同时可以活动(即每段路可以拆下),这样就为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比较路线的远近埋下了伏笔。当幼儿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将每一段路拆下连接,以便让幼儿直观地比较远近。幼儿在交流各自的参观路线时,教师一方面有意识地展示不同参观路线,另一方面用不同标记清楚地标出行走的路线,从而为幼儿比较远近打下基础。
三、比较参观路线的远近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比较不同参观路线的远近,学习不同的比较方法。它既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挑战,又是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过程。幼儿可以运用已有经验发散思维,在讨论交流中比较路线的远近,记录参观路线的长短,数出参观过的动物数量,最后数一数参观过的每个动物的间距并比较。由于设计的间距一样,幼儿可以将每段路拆下连接加以验证,所以原来比较难理解的空间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了。通过活动,幼儿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又在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的过程中梳理了新的经验,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寻找最近的参观路线
这个环节主要是丰富幼儿的比较方法,使幼儿有机会运用已提升的经验,并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如,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企鹅馆’出发到‘狮子山’,你能找出一条最近的参观路线吗?”幼儿立即运用新获得的经验直接数出动物的间距,从而很快找到了一条最近的路。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动物园地图”投放到活动区中,幼儿仍然很有兴趣,主动探究“如果要看到每个动物可以走什么路线”“有多少条参观路线”等问题。
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沉浸在由活动带来的快乐中。幼儿积极投入的表现与教师创设的活动环境以及采用的活动形式有很大的关联。这种类型的活动满足了每个幼儿的活动需求,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使不同能力的幼儿提升了自己的数经验与生活经验。我们认为,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会遇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这正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最佳时机。教师要不断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该年龄段幼儿应具有的数发展方面的一般要求,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和线索,以幼儿生活经验为起点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创造性,同时引导幼儿学习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