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传染病灾难电影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传染病电影 类型 应对挑战
  什么是灾难片
  很多灾难电影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2012》《后天》,以及今天我们会讲到的《我是传奇》《传染病》《釜山行》等,这些电影都以表现灾难为题材,一般把它们叫作“灾难片”。
  灾难片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不可抗拒的巨大的破坏力量,无论这力量是来自自然、人为,还是来自外太空。第二,巨大的破坏性导致巨大的伤害。这种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往往都会对我们的社会以及对人们的生命和生存产生巨大威胁。当然,作为灾难片,仅仅表现灾难是不够的,这些电影还有第三个共同的特点,即一定要表现人类为战胜灾难而付出的牺牲和努力。所以,灾难片在历史上应该说是重要的类型,而且往往也是观众非常喜欢的类型。
  观众为什么选择灾难片
  为什么灾难给我们带来这么巨大的损失,但是人们还喜欢看灾难片?实际上,人们看灾难片恰恰是想超越我们对灾难的恐惧。
  卢梭有一句话:“人生来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实际上,人无论是在面对大自然还是人类自己时,都有许许多多无法战胜的困境,不管这困境是来自自然界还是来自社会、军事、战争等。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在每一个前进的步伐中,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许多磨难。人类的伟大之处,就是不管面临什么困难,都有一种精神可以去面对它。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位老人跟大自然搏斗的时候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你可以消灭我,但是你不能打败我。换而言之,人有一种不败的精神能够面对不可抗拒的灾难。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面对灾难时人类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战胜挑战,最后证明人性伟大的机会。
  有时候恰恰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恐惧才能够最后战胜恐惧,而灾难片给了我们一种用恐惧的经历去超越恐惧的美学方式和艺术方式。
  灾难片六大类型
  灾难片根据打破现实平衡的力量可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自然、战争、太空、后人类、科技以及传染病灾难片。
  来自自然的破坏力,像《后天》等,还有龙卷风、地震等。当然也有表现战争给我们带来影响的电影。科技内容的电影,往往表现为生物科技带给我们的影响,比如可能会导致基因变异等。还有我们最近经常看到的后人类电影,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人类创造了机器人,但最后机器人开始控制我们的世界,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太空灾难片,表现外星人、外太空对我们入侵带来的灾难。而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六大灾难片之一,即传染病灾难片。
  传染病灾难片为什么会出现
  传染病灾难片为什么会频繁出现?因为人类永远在跟疾病做斗争。有两种东西——疾病和死亡,是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的宿命。传染病对人的影响和伤害范围非常巨大。
  人类历史上,传染病带来了多次毁灭性影响,包括中世纪的黑死病。即便进入21世纪之后,霍乱、天花、疟疾这样的传染病仍然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2003年我们经历过的SARS,也对全球健康产生巨大威胁。传染病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有很大的威胁,同时它也给整个社会体系、人性带来巨大考验。所以传染病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题材。但更重要的是这个题材把人性放在了聚光灯下,人性的善与恶、勇敢与懦弱、牺牲与自私可能都在这一灯光下被放大而呈现出来,许多电影希望通过这样一种题材,既表现我们对传染病的认知,更表现在传染病这样的伤害面前人类的尊严、人类的伟大,这就是为什么传染病灾难片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
  可能每个电影爱好者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传染病灾难片榜单,我也分享一下我心目中的传染病灾难片榜单,这些电影从1976年的《卡桑德拉大桥》,一直到相对比较近的2016年的《釜山行》。
  传染病来自哪里
  今天我们重点分析《卡桑德拉大桥》《我是传奇》《传染病》《釜山行》这四部电影,通过它们了解传染病灾难片究竟有何特点,人类对传染病灾难有什么认识。
  首先,这些电影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传染病来自哪里。关于传染病的来源有很多阴谋论,有很多猜测,但所有传染病的根源最终是要通过科学证明它究竟来自哪里。在电影中,大家会根据一些科学发现、对人类生活的认知,加上一些想象去表述传染病的来源,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来源归根到底对于电影来讲都会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它跟人的关联。刚才分享的那些传染病灾难片,在表现传染病来源的时候差不多都与人的贪欲、争斗有关,比如有的电影中传染病来自人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而导致病毒泛滥。还有的电影则表现由于战争,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商业利益的需要,而制造了生物细菌、生化武器,生化武器泄露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无论传染病是来自外太空、自然与生态、战争科技,还是来自生物科技,都与人的贪欲、争斗有关系。
  《釜山行》是韩国2016年票房最高的电影,这部电影表现了中产阶级家庭的一個父亲带着女儿在一辆去釜山的火车上的经历。电影一开始就表述了传染病是源于生物病毒的外泄。另外一部是美国电影《传染病》,片中对传染病来源的表述和我们今天的科学发现之间有更强的关联性,更接近于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感受。一辆伐木车推倒了树林,使得远离人类的蝙蝠失去了栖息之所,进入人类的生活圈,蝙蝠吃了香蕉,把香蕉的一部分吐到了地上,开始被一头猪所食用,之后这头猪被送到了餐厅,在餐厅烹饪的时候厨师沾染了病毒,一位美国女游客跟这个厨师握手合影,把病毒传染到女游客身上,最后这位美国女士又在飞机上、在沿途中把病毒带给全世界,因此形成了病毒的传染链条。这跟我们从SARS开始的科学发现惊人地相似。野生动物成为病毒的宿主,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蝙蝠从它原始的栖息地来到了与人们生活更近的地方,于是带来了传染。所以这些电影中,在传染病来源的表述上都一定程度地对人类的发展进行了反思。
  传染病的灾难性
  灾难在电影中通常有三个特别显著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巨大性。巨大的灾难可能造成许多人的死亡,可能造成一个城市的荒芜,可能造成全球的恐慌。在这些电影中,人会变成僵尸,人与人之间会相互伤害等,这种巨大性在电影的视觉上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   《传染病》中的那个空间其实在很多电影中都会看到,但与其他电影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虽然同样是纽约、曼哈顿,但是在《传染病》里已经变得荒无人烟,传染病已经破坏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一个治疗癌症的病毒最后变异,使得所有人被感染之后都变成夜行动物,在夜晚会攻击别人,会去喝别人的鲜血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白天这座城市变成了死城。电影中第一个镜头就是时代广场,还有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第五大道、百老汇、中央车站等,纽约的许多标志性建筑都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但它们已经是满目荒凉,一点人烟都没有,这就是传染病带来的巨大灾难。电影中的罗伯特是原军队里的科研人员,因为他身上的血液有免疫功能,只有他能够生存下来,他带着一只狗在这个城市里生存、挣扎,寻找抗击病毒的方法,最后他从自己的血清里提炼免疫的要素,去拯救更多的人。
  第二个特点是公共性。在传染病面前没有等级之分。最近大家看报道,很多国家,无论是著名演员还是著名球星,无论是首相还是家产数百亿的商人,所有这些人都不能阻挡传染病对他们的影响,在传染病面前人人都可能会受到伤害。在这些影片中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企业老板、大商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贫富,在传染病面前都可能难以幸免。
  在电影《卡桑德拉大桥》中有一个人是恐怖分子,他去袭击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受到病毒感染,最后跑上一列火车,为这列火车带来了巨大的危险。火车上承载着各个不同社会等级的人群,成为一个公共空间的象征。由于传染病带病者的影响,列车上所有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传染病对公共空间带来了伤害,大家都是无辜者,都不知道这个人身上带着病菌。电影中的两位主要演员,大家非常熟悉。一个是索菲亚·罗兰,她也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非美籍最佳女主角,并在奥斯卡获得了终生成就奖。另外一个大家熟悉的男演员,是理查德·哈里斯,这个演员早期在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中就开始扮演主要的角色,后来还演过《角斗士》,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更熟悉的是他在《哈利波特1》和《哈利波特2》中扮演的校长。《卡桑德拉大桥》还成了许多惊险类型片的经典之作,虽然它是1976 年的电影,但它创造的叙事模式至今仍被很多电影采用。一列火车的封闭空间,再加上他们必须在到达卡桑德拉大桥之前解决最后的危机,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时间压力和危机压迫感,这种模式后来在《生死时速》《釜山行》等许多电影中被借鉴。
  第三个特点是全球性。传染病可以穿越所有的地方,就像这次的新冠病毒一样,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受到影响,尽管大家采取了一些隔离措施、封闭措施、戒备措施,但是仍然不能阻挡病毒在全球传播。这几部电影中也会表现这样的情况,比如《传染病》这部电影,无论是在亚洲、美洲还是欧洲,传染病都无孔不入。
  传染病带来的影响和灾难是不可逆转的,人类没有办法克服它,所以这种伤害在影片中就变得令人极为恐惧,这也是这些影片可能会使很多观众在影院里屏住呼吸,觉得这种危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电影在表现传染病的时候其实不约而同地都会产生一种社会寓言,比如都重视传染病的腐蚀性。《釜山行》里的人被病毒感染后,都必须去咬别人,吸别人身上的血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在《我是傳奇》中,那些人被病毒感染之后晚上也必须出来寻找新的生命,要用活人的鲜血和肉体去维持他们的生命。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有社会隐喻的功能,病毒和人性的恶一样会蔓延,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贪欲的一种象征。所以,我们会在传染病这种病理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找到一种象征性的结合,这也是这些电影为什么在表现这些人得了传染病之后不是默默死去,而是表现为他们会产生巨大的对他人的伤害。这种社会隐喻实际上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在传染病的影响面前,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可能就会相互攻击,相互不信任。这些电影用隐喻的方式批判传染病带给人性的变异,这种腐蚀性实际上不仅腐蚀身体,而且腐蚀人性。所以每个人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反省,在传染病面前、在灾难面前我们的人性会不会受到伤害,会不会变异,我们是变得更善了还是更恶了。
  《釜山行》非常好地表达了这种传染的腐蚀性。一个女孩因为感染了病毒,跑上了火车,一开始没有人发现。片中这列火车,实际上也是韩国社会的一个隐喻,这里有老板、商人、普通的蓝领工人、运动员、中产阶级,主人公石宇实际是中产阶级的代表。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原因不太关心别人的生活,有的则是自私。所有的这些人在影片中其实都是他的社会阶层及其价值观的体现,这有点像韩国最近获奥斯卡大奖的一部电影《寄生虫》。当危机来临时,火车上的一些人开始互相伤害,善与恶开始交锋。
  人类如何应对挑战
  在传染病的巨大灾难面前人类应该怎么面对?人类在遇到灾难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找到什么样的途径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预警人的形象,这些人就是最早发现传染病给人们带来伤害的人。预警人,在电影中经常会是孩子,比如《卡桑德拉大桥》里最早发现异样的是小孩。当然有时候还可能是记者,比如在《传染病》里有一位记者发现了问题。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医生、科学家,他们用专业知识最早发现了问题和原因。但是所有这些最早发现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由于社会巨大的惯性,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人们不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或者不敢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于是导致灾难泛滥。
  人类社会的这种关系和矛盾,很早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就有表现,比如易卜生话剧《人民公敌》,里面写了一位医生最早发现在游泳池里有一种病菌具有传染性,但是当他向社会发出预警时,所有的关联者,包括他自己的亲人,甚至老百姓都不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因为他的预警会破坏大家发财,影响大家的经济利益,所以大家把他当成了“人民公敌”。在这部戏剧中也出现了易卜生的一句名言:只有孤独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这往往是预警者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社会悖论。   我们在这些电影中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传染病灾难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一些阻挠,《卡桑德拉大桥》拍摄于1976 年,由英国、意大利、西德这些北约国家联合拍摄,当时正处在冷战时期。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所发明的病毒,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关,然而为了维护军方利益,他们不愿意让人知道这个病毒的危害,甚至为了不让这个病毒被暴露,宁愿让这一列车的人在卡桑德拉大桥全部坠毁,以消除這件事情可能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除了政治利益的考虑,更多的时候会有一些商业利益的考虑,比如企业会考虑如果暴露了传染病,会不会给经济利益带来巨大影响。利益机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会掩盖真相,甚至阻挠公布真相,但是越是这种时候人们越会发现真实才是真正能够让人类得以自救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艺术作品有时候会站在更个性、更人道的立场去反思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艺术与政治、商业最大的区别是,它关心每个生命的价值,甚至会去表现哪怕他是一个小偷,他也有小偷的生存权利和基本尊严。我们从政治立场、商业立场和艺术立场看待传染病问题恰恰是这个社会多样性的体现,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平衡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大局之间的关系。
  人类如何应对挑战:平凡人挺身而出
  在这些电影中还会看到许许多多的牺牲。牺牲者,有两大类型。
  一大类型是灾难面前的自私者。就如同诺亚方舟故事,那些自私的、只顾及个人安全不顾别人安危的人在电影中往往都会成为最早的死者,虽然他们未必是作恶的人,但是在伦理选择上,当人类面临灾难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往往就会被艺术选择优先消除。这些电影中也会出现一些在伦理上生命优先的价值体系,《釜山行》《我是传奇》《传染病》等很多灾难片中都会出现妇女、儿童,而且女性通常会是一个怀孕的女性,女性和孩子拥有生命的优先权,所以一般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们都相信孩子不会死,因为他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希望。
  这些作品为了让人类得到拯救,通常还会去塑造英雄,我们把他叫作殉道者,而大部分电影的特点一定是把他放在个人境遇和个人选择当中去表现,让他不是生来就想去当英雄,就像今天经常说的一句话“英雄不过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亲人、伴侣,他们才不得不挺身而出。如同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缪,在他的表现传染病的小说《鼠疫》中讲到的一样:“对当英雄和圣人都没有什么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他们感兴趣的是做一个普通的人,但这个人能够用人的尊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所以这些电影也都是关于英雄的电影。
  《传染病》中的女医生,因为疫苗需要在人身上进行实验,但是时间不够,所以她先在自己身上实验,这具有巨大风险。影片中她被塑造为英雄人物,但是这个英雄并不是故意拔高,而是给了她一个非常个人化的目的:她的父亲被病毒感染,因此她不仅在救人类,在救他人,同时也在救自己的父亲。这种处理让英雄行为变得个体化,变得与个人的经历和个人的选择有关系。所以凡人的挺身而出来自于他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选择,与他自己有关。
  《我是传奇》也塑造了一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形象。威尔·史密斯演的上校,他的妻子和女儿在这次灾难中死亡,因此他有非常强的拯救更多人的个人动力。《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医生张伯伦,也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拯救列车上所有人的英雄。他其实只是一个医生,不是一个战士,但是他所爱的人在列车上,那个最早发现异样情况的孩子也在列车上,他在这个时候必须要选择做一个挺身而出的英雄,为了拯救别人,在关键时刻他显出了人性的伟大,愿意牺牲自己来保护大家。火车炸开以后,前面几列车厢都掉进了大河里,保护了最后几节车厢上所有的人。这在艺术手法上是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传染病灾难电影的警示
  总体而言,这些灾难片无论是表现传染病的来源、传染病带来的巨大社会灾难,还是表现我们战胜传染病的努力,其实都在向观众传达这样一种观点:人不仅不是世界的上帝,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不能支配一切,世界有其自身规律,因此我们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当人受到病毒感染的时候,人也会变异,人也不能自我控制。
  更重要的是所有电影都会给人带来希望。在这些电影中,我们看到大灾大难方显人性善恶。虽然里面有恶,但是最终我们会发现在灾难面前只有爱能够拯救人类自己,只有人的尊严能够拯救人类自己,所以这些作品表现了人性的伟大和高贵。这也是为什么虽然看到电影中那么多灾难带来的伤害,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希望之光、爱之光,这也是我们喜欢灾难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未来我们还会面对困难、面对灾难,这些电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社会寓言,让我们知道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尊重不同的声音,怎么去发现和表达真相,通过真相找到人性和人道的力量。
  我相信大家从这些电影中还会得到许许多多的启示。
  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摘要: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由旧学转型为新学的过程,经历了批判、解构、亵渎,也经历了无知和全民狂欢。现在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消解和解构能否成为一种价值?历史的经验是,没有明确价值指向的学术研究不是正常的、健康的学术研究。走出困惑,以建构代替解构,以建设的心态面对未来。  关键词:学术转型 经学 西学 新学  中国进入20世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完全可以称得上“天翻地覆慨而
期刊
真是一部说不尽的《历代名画记》!读《历代名画记》的卷二,又涉及若干重要的理论问题,可以从美学角度阐发其价值所在。  一  其中的第一节《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提出了研究画史的几个基本要素:一是考察画家之间的师资传授关系;二是论画与绘画要把握南北地域之别与时代差异。这几个问题具有以往的画论家都不曾具备的深刻历史感。  张彦远在这一节中,明确提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的美学命题。这在画论史上
期刊
摘要:《寻找伊甸园》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叙事视角却采用以主人公余丹逸的见闻为主的限知视角,余丹逸在小说中还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人物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叙述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故事时,有效地增强了悬疑气氛和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作者希望通过对整个大中华地区移民悲剧的描写,表现整个华人移民群体的离散悲情以及“原乡与新土”的复杂情结下的新身份认同。  关键词:《寻找伊甸园》 陈浩泉 叙事视角 人物设置 身份
期刊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张仃隐居在京郊门头沟自己设计的石头房子里。此时他已放下画笔,不再过问画坛是非,凡是去拜访过的人,定能看到这番景象: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抽着大烟斗,独自沉思,案几上放着一撂《鲁迅全集》。据夫人灰娃介绍,张仃经常喃喃自语的一句话,就是:“还是鲁迅的好。”确实,就人格的孤迥高迈,人品与艺品的高度统一,张仃与鲁迅有许多相似。然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伟大的文学家,杰出
期刊
摘要:在《双蕖影》等小说里,张春莹都将语言打磨得特别精致,比如喜爱短句,善于遣用动词、形容词,让叙述变得特别清晰,富于节奏感,人物性格形象也得到很好的呈现。传统古朴、藏着江南氤氲气息的小说语言是张春莹《双蕖影》最大的魅力,但这种语言也限定了小说的思想力度。  关键词:小说 语言 古典气息 思想表达  对于张春莹的长篇小说《双蕖影》,其故事特别吸引人,我的阅读过程很是惬意;小说叙事也很是细密、流畅,
期刊
袁运甫先生是一位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多面手。吴冠中先生在谈到他的艺术学习时说:“袁运甫似海绵,他吸收一切养分”,“他精力充沛,贪食,又有一个强劲的胃,善于消化。”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袁运甫先生如饥似渴的学习与研究状态,袁运甫先生用他那强大的胃“消化”知识,吸纳养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艺术高度。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荷花这一绘画题材,并开启了他研究荷花的生长规律、探寻荷花的审美意蕴以及创造独特的艺
期刊
摘要:古人以“种菜”为“隐逸”代称,其实大都是菜翁之意不在菜,而是营造种菜所在乡野大地和山林为伍的隐逸气息。元明时王逢的《菜亭四咏》也是如此,是他在焦糊般的战乱中求生的一种反映,只是他更注重艺术的表达。  关键词:王逢 种菜 情志 隐逸  古人以“菜”为接地气的“隐逸”代称。《菜亭四咏》是元末明初江南著名诗人王逢的“咏菜”诗。菜翁之意不在菜,而在于和菜所在乡野大地与山林为伍的隐逸,历来如此。王逢的
期刊
日本文化界长期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学,但近代以来因大批中国留学生赴日,日本文化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始发生影响。中日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也许可以从刘克敌和魏丽敏的文章中获得一点启示。  ——编者  题目中这句诗,是川端康成这位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在获奖致辞《我与美丽的日本》中的一句。他认为“雪月花”足以概括日本文化的审美特征:“是表达山川草木、森罗万象、自然界的一切  包括人类感情在内—
期刊
关键词:元好问 聊城 南冠 历史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五月三日,元好问被蒙古士兵羁押,从开封城郊的青城出发,北渡黄河,进入山东境内,被羁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蒙古太宗七年(1235)二三月间移居相邻的冠氏县(今山东冠县)。如果说,此前的围城是元好问一生中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那么,不足两年的聊城岁月,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期,出现了诸多新变,使得他最终成为“一代宗工”。  聊城时期,元好
期刊
关键词:《大招》 屈原 思想 篇名  《大招》是屈原早期为招楚威王之魂而作。《楚辞章句·大招序》云:“(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瑳,疑不能明也。”景差为屈原晚辈,其年与宋玉相当或稍迟。《汉书·古今人表》中作“景差”,字应作“瑳”,盖《史记》写成之后民间流传中造成省笔同音的情况。明末黄文焕《楚辞听直》肯定其为屈原之作。黄之同乡后学林云铭从其说。对于王逸之疑,林云铭《楚辞灯》云:  《大招》一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