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冀朝铸的外交情缘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
  
  冀朝铸,山西省汾阳县建昌村人,1927年7月30日出生于太原。其父冀贡泉先生1905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被阎锡山聘为法律顾问,历任山西省司法厅厅长和教育厅厅长,是一位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冀贡泉先生因不满蒋、阎屠杀共产党人,愤起解散了司法厅,转到山西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来阎锡山又说服他重返政府任教育厅厅长,期间他曾多次保护太原成成中学校长刘墉如等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九·一八"事变后,太原学生上街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阎锡山命令他镇压学生,他采取应付手段,把游行学生拉到郊区,劝说他们以后别再闹事就把他们放了。但是学生们不听,继续游行抗议,阎锡山坚持要开枪镇压,老先生拒绝执行,愤而辞职回到汾阳老家,过起隐居生活。


  冀朝铸的大哥冀朝鼎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曾留学美国学经济,抗战前在美国做统战联络工作。1938年回国后,促成了冀老先生全家去美国。人的命运往往是由一些偶然事件改变和决定的。"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军很快就推进到汾阳附近,并派飞机不断进行轰炸,冀老先生曾留学日本,在日本小有名气,日军来后一定要找他做事。他不愿做汉奸,所以就带着一家老小逃往汉口法租界。冀朝铸的祖父冀玉清到汉口后,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享年84岁。凭冀贡泉的影响力,许多国民党权贵到冀家吊唁,并告诉他,蒋委员长想让他做司法部副部长,被他拒绝了。他已看清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准备投奔延安。
  
  二、父亲接受周恩来建议前往美国
  
  汉口失守后,他们全家到了被称为"陪都"的重庆。一到重庆,冀贡泉就和冀朝鼎着手准备去延安事宜,并开始和中共代表周恩来见面,后因冀朝鼎得了急性阑尾炎耽误了去延安的车队,单独去延安又很危险。周恩来在和他们谈话中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假如你们能在美国工作,做加强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工作,会对中国革命更有作用。同时,还可以在美国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你们家有一些特殊的有利条件,冀朝鼎对美国相当了解,英文非常好;冀老先生对日本相当了解,精通日语,英文也很流利。于是,冀老先生一家决定去美国。凭借和国民党政府很多高级官员的熟识关系,以到美国学习西方法律为借口,他们很快办下了护照。
  由于这些偶然事件,改变了冀朝铸的命运。如果他当时去了延安,现在可能是一位三八式的老干部,不大可能在后来成为优秀的外交家。
  一切安排就绪后,朝铸就和父母、大哥朝鼎、四哥朝理和小妹青一行6人动身去美国。在北平读书的三哥朝辅、已结婚的大姐慧青以及在绥远(今呼和浩特市)上大学的二哥朝彝未能同行。


  几经转折,乘飞机、轮船和汽车,经昆明、西贡、新加坡、法国马赛,横渡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冀先生一行于1939年2月2日到达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哈得逊港。朝鼎的美国妻子海莉带着孩子来接他们,朝鼎用英语大声呼唤着他的大儿子:埃弥勒!埃弥勒!全家人都非常高兴。解放后,冀贡泉老先生谈起这件事还风趣地说:"美国人是我的孙子。"从此,冀朝铸开始了在美国11年半的生活。这11年半中,他小学毕业又上了中学,还读了两年大学。
  到美国后,冀老先生和朝鼎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同中共地下党员徐水瑛、唐明照在唐人街创办了《华侨日报》,由冀老担任总编辑,徐、唐二人作为中共代表从旁协助。报纸的宗旨是号召海内外华人联合起来,同美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该报一直延续至今,专门报道来自中国的消息,现名《侨报》。
  冀老在《华侨日报》的月收入不到100美元,出国前带的钱财早已花光。朝鼎在美国收入较高,但他也要养家,资助有限,所以冀老全家只能住在曼哈顿东城下区的贫民窟,月租金35美元,余下的作为食用方面的开支,生活相当困难。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参战国,美国政府需要熟悉亚洲、特别是熟悉中国和日本情况的专家。冀老被聘用,收入比原来高了许多,全家搬到一处比较好的公寓,但仍未离开东城下区的贫民窟。顺着潮湿黑暗的楼梯爬上六层,发现房内弥漫着一股发霉的味道,家具破旧,墙上的白灰也脱落了,蟑螂、臭虫满地爬。小朝铸想:哎呀,美国真穷呀。后来他才意识到,实际上穷的不是美国,而是他们家。
  
  三、在美国上小学、中学
  
  在纽约,因他大哥的关系,朝铸和妹妹进入一个名叫城乡小学的进步学校上小学。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他们非常热情。因他俩不爱吃米饭,午饭时学校还特意给他们准备了土豆、肉和蔬菜。初到学校时语言不通,学校专门派了图书管理员为他们教英语。很快,他们英语就过关了,能和教师、同学进行自由交谈。
  朝铸对很多事物感兴趣,美国有许多博物馆,他参观了自然博物馆,看到了恐龙化石展览、早期人类展览。从100多万年前的直立爪蛙人直到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25万年前的尼安特人,10万年前的尼罗马翁人......这些,引发了他对古生物学,特别是对古人类学的兴趣。朝铸还参观了奇妙的世界博览会,它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方尖塔和一个大球,由一座桥将二者联结在一起,在大球里,可以看到一座未来的城市。


  朝铸尤其喜欢历史方面的书籍。当他从书中了解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历史后,对祖国的爱就更加强烈,产生了为祖国服务的愿望。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爱国宏愿,冀氏三父子都信仰了共产主义,并坚定地追随了中国共产党。
  1944年,朝铸从城乡小学毕业,考入纽约曼哈顿区有名的霍莱斯·曼--林肯私立中学。在校期间,他读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以及介绍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情况的报道,包括《共产党宣言》、《苏联宪法》、哈里逊·富尔曼的《从红色中国来》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和其他中共领导人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共产主义思想在他的心中开始生根、萌芽。
  在霍莱斯·曼--林肯私立中学快毕业时,冀朝铸开始考虑上大学的问题。林肯中学是美国最好的中学之一,上大学,他也希望上最好的大学。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有名的大学,朝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他踌躇满志地设想着,毕业后要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去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回国报效祖国。
  
  四、求学哈佛
  
  1948年秋,朝铸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化学,因为他的父亲希望他学化学。山西是中国储煤最丰富的省份,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是工业的食粮。父亲认为,学好化学,回到山西老家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当时的哈佛每年给朝铸的奖学金是650美元,林肯高中每年还给350美元供他上哈佛。这样,一年合起来就是1000美元。而哈佛一年的基本费用是1500美元,还差500美元。朝铸就在哈佛商学院餐厅每天打工4小时,以挣足所缺的500美元,读书打工的同时,朝铸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于1949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在当年夏天去美共马列学院上课,以丰富自己的马列主义知识。同时,在中共地下党员浦山博士和浦寿昌博士的介绍下,他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中国学生读书会。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由于联合国不接受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安理会,苏联代表退出联合国以示抗议,这样,当安理会讨论朝鲜战争时,苏联代表不在,就无法行使否决权。美国利用这个空子迫使安理会通过决议,组织联合国军去援助南朝鲜,并派第七舰队和第十三航空队重返台湾海峡,以制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并从背后威胁联合国军。
  一次,朝铸在和几位同学看完一场晚会后回来的路上,边走边讨论世界大事。当听到从远处传来的贝多芬第五协奏曲那田园般幽静的旋律,最后骤然爆发出宏大的弦乐队加入的音乐高潮时,他热血沸腾,振奋人心的音乐促使他马上作出决定:必须尽快离开这个敌人的国度,回到日夜魂牵梦萦的祖国!
  
  五、清华校园生活
  
  1950年10月25日,朝铸几经周折乘坐美国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到达香港,然后经广州回到北京。朝铸到达北京后,就和父亲、大哥团聚了。当时,朝铸的母亲、四哥、妹妹还都在美国,后来也陆续回国。
  凭着哈佛大学的推荐信和政府的安排,朝铸很快就进入清华大学三年级继续读书。清华的生活和美国有着天壤之别,哈佛的学生们都住在2-5居室的宿舍套间里,套间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卧室。卧室里除一张床和一个沙发外,还有一张大桌子、一把很舒适的椅子。套间的中央是一间很大的起居室供大伙使用,还有一个大卫生间。而在清华,8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还睡上下铺,共用一张桌子。而且,8个学生只有4张凳子,每层楼只有一个厕所。洗澡必须到一个公共澡堂,离宿舍很远。在食物上的差别更明显:在哈佛吃牛排、羊肉块、沙拉、鲜水果和各种各样的甜食;而在清华连白米饭和真正的白面馒头都没有,只能吃高粱、小米、干红薯面和腌菜,偶尔才可能吃一点白面。食堂只有桌子,没有椅子和凳子,吃饭时只能站着吃。这些生活上的差别,冀朝铸早就预料到了,所以心情一直很愉快。唯一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冀朝铸10岁就去了美国,在美国的11年中与同学交往用的都是英语,他所读的各种书籍、报刊也都是英文,一旦回国,环境变了,汉语、中文成了主要语言,他一时不习惯,在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很快就适应了。
  
  六、任朝鲜停战谈判工作人员
  
  1952年4月,朝铸正在写论文时突然接到通知,说他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申请已被批准了,要他马上到外交部报道,并参加中、朝为一方,美国为一方的朝鲜停战谈判。从此,冀朝铸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
  朝鲜停战谈判在位于北纬38度线的板门店举行,具体讲,是在一个大帐篷里进行的。长桌子跨在双方实际控制区的分界线上,谈判在边战斗、边谈判中进行,分界线也随着战争的改变而经常改变,桌子的位置、甚至整个帐篷的位置都要跟着改变。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表坐在桌子的北面,联合国军(实际上是美军、南朝鲜军)的代表坐在桌子的南面。除非有明确的协议,任何一方都不能跨过桌子到另一方去。冬天,南边还有一个电炉子取暖,北边则是一个煤炉子取暖。帐篷后来变成了木房子,停战协定签字后,木房子又变成了水泥造的房子。


  每次会议开始后,一方的代表团团长就站起来,宣读预先写好的讲稿。然后,翻译站起来,宣读预先准备好的翻译稿,翻译稿必须是中、朝、英三种语言中的另外两种语言写的。双方宣读讲稿后,当天的会议就结束了,双方各自回到自己的司令部,中、朝方回开城,美方回汉城,研究对方的讲话稿,再仔细准备自己的答复,并安排下一次会议。冀朝铸所作的,就是翻译和速记。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由于美国的狂轰滥炸,北朝鲜没有一幢完整的房子。从安东(现名丹东)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只能在夜间乘车行驶,住的是木板房或草房,气候和北京差不多,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夜间睡觉还得穿所有的衣服。虽然戴着棉帽子睡觉,但冻伤耳朵也是常有的事。夏天尽管汗流浃背,还得把衬衣扣得紧紧地掖到裤腰里,脚上穿上长筒袜,手上也得套上袜子,以免被蚊子、跳蚤咬伤。即使如此,志愿军官兵们的脸上仍然被咬得发红、起疙瘩。一次,冀朝铸正在谈判时,一只跳蚤突然从他的衬衣袖子里跳出来,正好跳在了谈判桌上的双方实际控制区分界线上,又一直跳到美国代表团一边,但大家都装着没看见,继续严肃地进行谈判。
  1953年7月下旬,经过很多困难和曲折,停战协议终于要签订了。正式签字仪式是在1953年7月27日,协议要用中、朝、英三种文字打成,具有同等效力。冀朝铸负责打出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保存的两份英文文件,由于战争双方直到最后一分钟还在为文字措词争论,不断有技术性的改动,为了准确无误地打好协议,冀朝铸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因此,他被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英文打字员",还被中朝军队授予三等功。
  根据停战协定,中朝两方与组成联合国军的各国都要讨论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办法,还要组成一个停战委员会监督各方执行协议。为此,三个月内应召开高一级的政治会议,讨论从南北朝鲜撤军问题,并同意在1953年10月于板门店召开政治会议进行会谈。中朝方面的代表是黄华和奇石福,美方代表是阿瑟·迪安,冀朝铸担任中方速记员。后因双方意见分歧,会谈不欢而散。
  
  七、随同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
  
  1954年1月至2月召开的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议,同意了苏外长莫洛托夫提出的于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召开有中国参加的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通知冀朝铸随同周总理去参加会议,主要任务是做记录。此前,他已得到通知,他虽然没有完成毕业论文,但清华大学还是给他颁发了毕业证书,并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该所的任务是研制原子弹,他很愿意去,因为这与保卫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请求王炳南主任同意他去近代物理研究所。王笑着对他说:"小冀呀,留在我们这儿搞‘化学外交‘吧。"
  日内瓦会议对朝鲜问题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却达成了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决议。决议同意柬埔寨王国和老挝王国的独立,同意以北纬17度线为南北越南的分界线。冀朝铸因表现出色受到中国代表团的表扬。
  1955年4月,冀朝铸得到通知,将作为英文打字员参加万隆会议,准备和周总理一起乘"克什米尔公主号"包机去印度尼西亚。到香港后,得知印尼政府限制每个代表团的人数,由于冀朝铸排名在最后,所以被刷下来,他只能从代表团成员降级为外交信使,和另外两名信使带着邮包乘船去印尼。没想到却因祸得福,拣回了一条命。
  当时,一个国民党特务化装成机场工作人员,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上放了一枚定时炸弹,当飞机飞到南海上空时,炸弹爆炸,除几个印度机组人员在海上被解救外,飞机上的其他人全部遇难。为纪念这次事件和遇难的工作人员,我国政府在北京中山公园树立了纪念碑。周总理福大命大,临上飞机的前一分钟,当时的缅甸总理吴努请周总理去仰光,在正式会议前先开一次预备会议。这样,周总理才幸免于难。
  在万隆会议上,各国政府首脑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批评中国有侵略野心。周总理早有准备,他站起来发言说:"我们不是来吵架的,而是希望找到大家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愿打仗,亚非各国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建设自己的国家,反对殖民主义。"总理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气氛非常热烈,许多国家的首脑争先上前和总理握手,表示祝贺,并同意总理的观点。周总理打破僵局,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新生的人民中国赢得了外交发展空间,赢得了朋友。他高瞻远瞩的外交胆略和英姿绰约的外交家风采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成为处理外交事务的杰出典范。
  冀朝铸在万隆会议上的主要任务是打字,这项任务要求时间紧、准确无误,总理的讲话因为有重大改动,所以必须赶在新闻界规定的时间之前打出来,冀朝铸临阵不慌,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1956年秋,冀朝铸第一次为周总理做翻译,从此,他就成了周总理的第五任翻译。往后17年中,冀朝铸一直是总理主要的英文翻译。
  为了使冀朝铸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有较全面的了解,总理教导他要定一个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的计划,并为他开了一个书单:先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三部古典名著,读完后必须能读《资治通鉴》。
  周总理的道德作风和外交思想给冀朝铸的影响非常深。在17年的翻译工作中,冀朝铸从总理那里学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
  在冀朝铸44年的外交生涯中,经历了各种重大的外交事件:他见证了中美关系,包括中苏、中美三角政治、中美秘密接触、小球推动大球(又称"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被派往驻美联络处、为邓小平访美作翻译;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任驻美使馆公使衔参赞;他出使过南太平洋的斐济、基里巴斯、瓦努阿图、塔希堤和地广人稀的澳洲。1987年又担任了驻英国大使。1991年2月,冀朝铸被我国政府提名,接替谢启美同志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直至1996年退休。可以说,他的经历就是新中国外交史的一个缩影。
  (责编 周边)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为确保晋东南、晋东北部的各级干部、中央首长、抗日队伍过往延安的绝对安全,晋绥边区选定了从交城起经方山县的周家沟、马坊、代坡到延安的一条“红色交通线”。因驻马坊日军封锁严密,所以晋绥边区特派了一支交通大队驻扎在过往要地周家沟村,专门护送过往人员。  1942年7月15日,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要通过这条“红色交通线”到延安。这个军事机密被交城汉奸窃取并告密,马坊据点和娄烦县米业镇据点之敌各
期刊
政民先生:  《史痛》(即《历史的阵痛——人在神魔间》)面世后,已经获得各方面的关注。季羡林先生亦亲笔称这是一部“文采斐然、充满哲理、空谷足音”之作;王大高先生(原中共运城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现任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党委书记——编者注)称,他一夜读完后,思绪经天,深感震撼;张维庆(原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现任国家计生委主任——编者注)函曰,他是含着眼泪读完全书并且要书写读后感。特别是
期刊
建国初期,陶铸同志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政委,全家住在军区一幢旧式的楼房里。小楼虽有三层,可房间并不多,光线也比较差,秘书和警卫人员都住在这里,还保留了几间作为公用,陶铸一家住的地方不算宽敞。  过了一段时间,陶铸同志听说军区机关一些新来的干部没有地方住,晚上都挤在办公室里睡觉,心想,同志们这样休息不好,生活很不方便,会影响工作的,便决定把第三层楼房腾出来,并和秘书、警卫人员一起把屋子打扫得
期刊
早在清乾隆年间,碛口已是镶嵌在山陕峡谷黄金水道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在晋商文化兴起的时候,闭塞落后的群山峡谷中,也顺着水路陆路交通,传来了先进文化的种子,在碛口生根发芽。鸦片战争以后,这里最早传来诸多的洋货,同时也传来资本主义腐朽、肮脏的恶习,抽大烟的、开窑子的日渐多了起来。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吕梁西部的几个县解放了,碛口划归离石县第七区,第一任区长由我来担任。碛口镇设立了镇公所,所长
期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8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是好景不长,阎锡山不费一枪一弹,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赵城县城,并与日本人合谋进攻解放区。  同年10月,传来了特大喜讯:“陈赓将军要率领部队解放赵城!”全县人民莫不兴高采烈。陈赓将军是赵城人民熟知的八路军著名将领。他是湖南省湘乡县人,1903年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37年8月出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
期刊
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史月刊》,自2001年交邮局发行以来,订数月月在增长,读者天天有来信,都说订阅本刊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  如今,全国各地邮政局所正在征订2003年《文史月刊》,欲订阅本刊者,切勿坐失良机!邮发代号:22—196。  欲详知百年史记,请速订阅本刊!  欲了解人物画廊,请速订阅本刊!  欲阅读社会实录,请速订阅本刊!  欲找准人生坐标,请速订阅本刊!  人生会有不少后悔事,但订阅本刊
期刊
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有26年了,他的光辉形象如今仍深深印在全国人民心中。  1976年1月9日,人们通过电台、报纸惊悉周总理与世长辞后,纷纷走上街头,手捧着他的遗像,痛哭失声。遗像上的总理面容慈祥、沉着。这是周总理生前最满意的一张半身标准像。这张像是1956年12月由中国照像馆摄影师姚经才拍摄的。在周总理所有标准像中,这幅像发行量最多,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许多国人及外国友好人士,
期刊
山西省文联的一位作家,陪同一位老年诗人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们的来意我是知道的,那位同样是我的老乡的作家,事先曾来电话说,担任过芮城县政协副主席的杜勃同志要来看望我,并邀我给他的诗集《情志吟》写篇序言。没想到这么快,我便见到了他们。  杜勃这个名字我不很熟悉,一见面却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交谈中方知,他陪同县委通讯组的同志曾来过我家,不过那已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的他,仍是瘦高瘦高的身材,挺得笔直笔直的腰
期刊
《文史月刊》2002年第6期首页刊登了由高有奎、方仁二同志发表的《真实论》一文,我反复阅读,越读心眼越亮堂,头脑越清醒。文章写得中肯诚实,严谨认真,对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文史资料信息员是很大的教育,严肃的提醒,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同志,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务必高度重视和注意写真务实,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切不可盲目下笔、马虎从事,给党和人民造下不良后果,带来不可估量
期刊
世界上谁先到达美洲大陆,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著名学者连云山教授经过长期的悉心研究证实,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法显(山西襄垣人),曾于公元412年12月到达美洲大陆,这比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的时间要早1080年。    一代高僧    东晋咸康年间,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就在这个时期,法显大师于公元337年降生于山西省襄垣县一个偏僻山庄的龚姓人家。这是龚家所生的第四个男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