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到达美洲的襄垣人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谁先到达美洲大陆,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著名学者连云山教授经过长期的悉心研究证实,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法显(山西襄垣人),曾于公元412年12月到达美洲大陆,这比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的时间要早1080年。
  
  一代高僧
  
  东晋咸康年间,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就在这个时期,法显大师于公元337年降生于山西省襄垣县一个偏僻山庄的龚姓人家。这是龚家所生的第四个男孩,前三个男孩先后夭折,为保住老四的性命,免遭灾祸,父母就将3岁的法显送至附近的仙堂寺作小弥沙。后回家居住数年,法显又染病在身。父母再送至寺院,让他出家为僧。
  仙堂寺位于襄垣县城东北方向25公里处的仙堂山,始建于东晋初年,约在公元317年后,为石勒皇帝在襄垣城底定都时所建,是当时襄垣境内唯一的佛教圣地。仙堂山原名九龙山,仙堂寺原名九龙寺。后因法显成名,人称之为"仙",遂将九龙山更名为仙堂山,九龙寺更名为仙堂寺。
  法显自幼聪颖过人,刻苦好学,隐居青灯古寺,伴着晨钟暮鼓,攻读经书从不言倦,不仅精通佛学,而且通晓天文地理,十几岁所发表的好多见解令当时的有名僧人为之叹服。他很有胆略,不怕吃苦,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其才华日益显现出来。他20岁受大戒,数十年如一日,辗转于上党、河东、长安等地,悉心研究佛学经典,为我国当时为数很少的汉人高僧之一。
  法显高僧在长期的诵经讲经活动中,发现佛经不全,转译失真,西域僧人讲经一个和尚一本经,弊端甚大。他认为,这样延续下去,后患无穷,唯一的办法是中国人亲自到印度弄清情况,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于是他下定决心,立下誓言,毅然决定西行取经。
  
  艰难西行
  
  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法显已年过60岁,毅然偕同慧景、道整、慧嵬、慧应四人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征程。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又有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参加西行取经。
  法显一行西行去印度,需渡沙漠,越昆仑,到中亚,折东南,才能到达。其中只有国内的仅占整个行程1/5的路段是西汉张骞走过的,其余4/5的路段中国人没有走过,此行乃是生死不测之行。他们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是如何渡过戈壁大沙漠。当时沙漠上没有任何道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曾渡沙海西行的多数人都倒在了戈壁滩上,留下了具具枯骨。法显他们就以死人的枯骨为标识,一步一步艰难前行,行程1500里,到达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县)。后经罗布泊北上至乌夷(今新疆焉耆县),又从乌夷向东南越过"中无居民,涉行艰难"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了于阗(今和田)。
  走出沙漠继续西行,就是崇山峻岭的昆仑山脉。"壁立千仞,临之目眩",他们攀岩系藤而过。这里海拔6000米左右,终年积雪,寒风刺骨。路过雪山时,同伴慧景被冻死。据法显记载,慧景冻得口吐白沫说:"我不复活,汝等速去,勿在此俱死。"言毕气绝。法显抚尸痛哭说:"本图不果,命也奈何!"乃奋力向前,才得过山。后继续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到中亚,再向西南,经北天竺、西天竺(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达印度。
  法显一行从长安出发,历经四年才到达印度,途中经过当时西域和中亚30国。在艰难的四年行程中,同伴或亡或返,到达印度时只剩下他和道整两个人。
  
  印度求经
  
  法显到达印度的北部后,才知道佛经在当地也没有完整的书面经文。从释迦牟尼逝世到法显时已经历了1000多年,佛经仍是全靠口传。他到处求访,但是"北天竺皆师师口传,是以远步"。他不得不去中印度和东印度求访。
  法显在印度也历尽磨难。一天,他要到中印度王舍城附近的一个山间寺院求经和拜谒。当地僧人告诉他道路艰险,而且近来山上有狮子经常吃人。法显说,我远涉千里来印度,岂是畏难惧险之人,"虽有艰险,吾不惧也"。法显上山后,果有几头狮子将他围住,但他镇定如常,狮子围住他转了两圈,不但没有伤他,反而伏卧在法显足跟。法显摩其顶说:"汝若欲害我,请等我诵经完毕;如不害我,就请远去"。狮子伏卧良久,徐徐远去。陪同法显的当地僧人早已畏惧爬树,目睹此景,俱皆惊奇,当地居民亦惊叹不已。
  法显原来懂一点梵语,但不精通。到印度后结合访求佛经和考察,深入学习了梵语,并学习了绘画,绘制各种佛像。他在印度先后活动了近八年,到中印度的巴连弗邑后,得到六部重要的佛经。但"亦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六部重要佛经长达百万言,由当地僧人口诵,他一字一字记录,整理成文。
  法显在印度获取六部重要佛经后,于公元410年,由加尔各答乘海船到狮子国(斯里兰卡),然后经狮子国乘船回中国。与他同行的道整不愿回国,留在印度。他在狮子国停留二年,又找到几部重要佛经,撰写整理完毕后,准备乘船从海上回国。
  
  到达美洲
  
  公元412年9月5日,法显带着历经千辛万苦而求得的佛经,搭乘中国前往罗马帝国进行丝绸贸易返回的远洋海船从狮子国起航回国。这是一个由三条海船组成的远洋船队,其中两条大船各载200多人,并装有相当多的货物。另有一条小船作备用,法显记载"海行艰险,以备大船毁坏"。
  法显和中国船队离开狮子国起航两日便遇大风。法显所乘的那条船出现漏水,船上商人惊慌,将一些笨重货物掷入海中。法显怕商人掷去佛经,尽力加以保护,并口诵:"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流,得到所止。"结果,船上的漏洞很快被堵住了。
  "如是大风昼夜13日"。船队原计划从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转东北驶往广州,结果被大风吹向东去,进入太平洋深海航行。据法显航海实况记录,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每当夜间,可见大浪相搏,发出闪闪火光;海深无底,无下石抛锚之处;大鲸鱼、大鲨鱼等深海巨兽,在附近海上活动,或从船旁游过,令人悚然;若遇阴雨天,乘风而行,天气晴朗时,向东而进。这样航行了90天,加上先前的大风13天,风前2天,共计105天。公元412年12月船队靠岸,到达一国,名耶婆提。
  法显和中国船队在耶婆提停留了五个月之久,受到了当地古印第安人的友好接待。据连云山教授长达30多年的研究论证,法显所到达和记载的耶婆提,乃是墨西哥西海岸某地。法显首到美洲,在世界航海史上是个伟大创举,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国译经
  
  公元413年5月13日,法显从耶婆提坐船回国。船行一个月后,突遇狂风暴雨。船上的负责人认为这是因为船上载了一位僧人不吉利所造成的,要将法显推下水去。这时,有数名乘客挺身而出,誓死保护法显,才免遭劫难。而后,船继续向西航行了两个半月,粮和淡水都将用完,转向西北求岸,又经12天航行,于9月17日抵达山东青岛崂山,安全回到中国。
  法显回国后,立即受到崂山地区的上级长官--长广郡(即墨)太守李嶷的迎接。接着又被江西庐山东林寺的高僧、当时中国最活跃的佛教活动家、著作家慧远迎接到南京讲学和译经。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他将自己从印度求到的六部重要的大乘佛经约百万言,译为中文,填补了中国佛教的一大空白,对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不依靠第三者转译,直接将梵文译为中文,法显是创始人。
  法显在南京讲学和译经的过程中,应广大学者的要求,将他出国15年,所游历中南亚30国的山川风物、社会民情等,包括往返横渡太平洋的时间、气象、海况、航行日程记载下来,著为一部旅行记《晋法显自记历游天竺事》,于公元416年公诸于世,后人简称为《法显传》,也称《佛国记》。这是一部集地理、历史、社会、宗教等之大成的杰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法显的旅行记,在中国、日本、朝鲜争相抄写、刻印,并被法、英两国的史学家翻译成外文。这是他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一代伟人法显终于精力耗尽,在湖北荆州溘然长逝,享年85岁。法显离开人世虽然已有1580年的历史,但他追求高尚、不怕牺牲、永往直前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殒灭的。
  2002年5月
  (责编 岩春)
其他文献
赵老师:  您好!  我是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学专业的二年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政治制度史。在2002年全国邮发刊物征订中,我自费订阅了一份《文史月刊》杂志,对贵刊朴实的办刊风格十分喜爱,尤其是颇具特色的《世纪回首》、《民国残页》、《史海揭秘》、《文史论坛》等栏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今年的《文史月刊》第3期,您身为主编,能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热诚地给一名高中同学回信,让我肃
期刊
抗战时期,为确保晋东南、晋东北部的各级干部、中央首长、抗日队伍过往延安的绝对安全,晋绥边区选定了从交城起经方山县的周家沟、马坊、代坡到延安的一条“红色交通线”。因驻马坊日军封锁严密,所以晋绥边区特派了一支交通大队驻扎在过往要地周家沟村,专门护送过往人员。  1942年7月15日,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要通过这条“红色交通线”到延安。这个军事机密被交城汉奸窃取并告密,马坊据点和娄烦县米业镇据点之敌各
期刊
政民先生:  《史痛》(即《历史的阵痛——人在神魔间》)面世后,已经获得各方面的关注。季羡林先生亦亲笔称这是一部“文采斐然、充满哲理、空谷足音”之作;王大高先生(原中共运城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现任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党委书记——编者注)称,他一夜读完后,思绪经天,深感震撼;张维庆(原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现任国家计生委主任——编者注)函曰,他是含着眼泪读完全书并且要书写读后感。特别是
期刊
建国初期,陶铸同志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政委,全家住在军区一幢旧式的楼房里。小楼虽有三层,可房间并不多,光线也比较差,秘书和警卫人员都住在这里,还保留了几间作为公用,陶铸一家住的地方不算宽敞。  过了一段时间,陶铸同志听说军区机关一些新来的干部没有地方住,晚上都挤在办公室里睡觉,心想,同志们这样休息不好,生活很不方便,会影响工作的,便决定把第三层楼房腾出来,并和秘书、警卫人员一起把屋子打扫得
期刊
早在清乾隆年间,碛口已是镶嵌在山陕峡谷黄金水道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在晋商文化兴起的时候,闭塞落后的群山峡谷中,也顺着水路陆路交通,传来了先进文化的种子,在碛口生根发芽。鸦片战争以后,这里最早传来诸多的洋货,同时也传来资本主义腐朽、肮脏的恶习,抽大烟的、开窑子的日渐多了起来。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吕梁西部的几个县解放了,碛口划归离石县第七区,第一任区长由我来担任。碛口镇设立了镇公所,所长
期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8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是好景不长,阎锡山不费一枪一弹,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赵城县城,并与日本人合谋进攻解放区。  同年10月,传来了特大喜讯:“陈赓将军要率领部队解放赵城!”全县人民莫不兴高采烈。陈赓将军是赵城人民熟知的八路军著名将领。他是湖南省湘乡县人,1903年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37年8月出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
期刊
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史月刊》,自2001年交邮局发行以来,订数月月在增长,读者天天有来信,都说订阅本刊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  如今,全国各地邮政局所正在征订2003年《文史月刊》,欲订阅本刊者,切勿坐失良机!邮发代号:22—196。  欲详知百年史记,请速订阅本刊!  欲了解人物画廊,请速订阅本刊!  欲阅读社会实录,请速订阅本刊!  欲找准人生坐标,请速订阅本刊!  人生会有不少后悔事,但订阅本刊
期刊
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有26年了,他的光辉形象如今仍深深印在全国人民心中。  1976年1月9日,人们通过电台、报纸惊悉周总理与世长辞后,纷纷走上街头,手捧着他的遗像,痛哭失声。遗像上的总理面容慈祥、沉着。这是周总理生前最满意的一张半身标准像。这张像是1956年12月由中国照像馆摄影师姚经才拍摄的。在周总理所有标准像中,这幅像发行量最多,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许多国人及外国友好人士,
期刊
山西省文联的一位作家,陪同一位老年诗人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们的来意我是知道的,那位同样是我的老乡的作家,事先曾来电话说,担任过芮城县政协副主席的杜勃同志要来看望我,并邀我给他的诗集《情志吟》写篇序言。没想到这么快,我便见到了他们。  杜勃这个名字我不很熟悉,一见面却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交谈中方知,他陪同县委通讯组的同志曾来过我家,不过那已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的他,仍是瘦高瘦高的身材,挺得笔直笔直的腰
期刊
《文史月刊》2002年第6期首页刊登了由高有奎、方仁二同志发表的《真实论》一文,我反复阅读,越读心眼越亮堂,头脑越清醒。文章写得中肯诚实,严谨认真,对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文史资料信息员是很大的教育,严肃的提醒,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同志,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务必高度重视和注意写真务实,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切不可盲目下笔、马虎从事,给党和人民造下不良后果,带来不可估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