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本文以这部作品为例,剖析了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和追求,并分别从对自然美的崇尚,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和渗透哲学宗教之美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传统美学 自然美 “物哀”美 哲学宗教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雪国》是川端康成(1899-1972)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曾与《千只鹤》、《古都》一起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雪国》充分展示了日本的传统美学神韵和理念,将人物情感编织于风光绮丽的自然美之中,作品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人物心灵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对话,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流动着纯净而又略带哀伤的生命,作品形象于无限的时空背景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描述的的古老的神秘。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在授奖仪式上谈到:
“川端先生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集成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这奖状乃在于表扬您的小说艺术——它以充满高超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川端康成的作品引起了国际文坛的广泛关注,在他的作品群中,被翻译到海外最多的便是《雪国》,其浓郁的日本色彩和淡雅纯真的艺术美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一些日本作家认为,“川端康成文学明确地体现了日本美的传统,他代表日本走向世界是最合适的。”
那么,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学的追求是怎样在《雪国》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呢?本文将通过剖析这部作品来做一个探讨。
二 《雪国》内容简介
《雪国》是以日本西部越后汤泽的雪国为背景,由东京人岛村和雪国人驹子、叶子、行男等人物为脉络勾勒而成的精美的人生画卷。作品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岛村三次来雪国,和艺妓驹子的交往。在第二次赴雪国的火车上,岛村遇到了悉心照料生病的行男的美丽的叶子,隐微的三角关系便在平淡的情节中展开,行男是驹子日记中最先记录的人,也是她的未婚夫,为了他的疗养费,驹子不得不沦为艺妓,而叶子则是行男现在的恋人。行男去世后,又引发了环绕着岛村的微妙关系。驹子热恋着岛村,岛村却把她的爱恋当作是一种美的徒劳。叶子也愿意让岛村带她回东京。但他对叶子的情感只是一种虚幻的单相思,并随着小说的结尾蚕房失火叶子从中坠落而破灭。小说通过对岛村与这两名女子的微妙的恋爱与纠葛的细腻描绘,并以四季变换的自然景物加以衬托,显露出了作者纤细而敏锐的观察力和编织故事的高超能力。
三 《雪国》中日本传统美的演绎
在《雪国》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充分演绎了对日本传统美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然美的崇尚
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写道:
“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这是包含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传统的。”
也就是说,四季的自然美与人的情感的融合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这与日本早期形成的“早稻田文化”有关。由于日本的稻田种植属于稻作北限,其特点是受自然变化的绝对支配,如果季节变化稍有不和,就会严重影响收获。因而,季节感成了日本文学的传统。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乃至俳句等日本古典文学,无不是以对自然的感觉为基调的。这种季节感,不仅包含着对四季变换细致的感受性,而且还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和季节的风物交融中蕴含着的哀怨、妖艳、善感、爱恋等情绪的理解性。日本文学传统对自然四季美感的推崇,是形成川端康成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的重要因素,他在描写自然风物的过程中,将人物、情感和精神融入其中,使自然事物充满着人的灵气。这种自然的人化的传统文学艺术风格,在《雪国》中浸润最为深广。
作品开首的名句“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寥寥数语,便把读者拉进了雪国的自然景物之中。而接着写的远方“那边的白雪早已被黑暗吞噬了”的自然状态,则给人一种冷寂、凄怆的感觉。随着情节的深入,作者在描绘雪国的冬季变迁——雪国寒冬的暴雪、深秋的初雪、早春的残雪,景物变换和映在雪景镜中人物的虚幻影像时,都移入了人的感情和精神。它像一幅优美的日本画一样尽情描绘了雪国的人物和生命,那里有浮现在映着雪中暮景的车厢玻璃窗上的美丽姑娘的脸,构成一种流动、虚幻、神秘的美;有迎着山上积雪的化妆镜中的驹子通红的脸颊和在雪的强烈映衬下闪烁着紫色光泽的乌黑的发鬓,凸显了驹子灼热的生命气息和青春勃发的美;有洒满星光的雪地上显得更加殷红的驹子的红色的衣裙下摆;有像流动的银幕一样的芭茅花,重山叠峦上争红的枫叶,晒在雪中的绉纱,雪中的大火,悠然飘扬的三弦的声音,轻佻活泼的拍球歌,轰然驶过的货车;还有像冰雪般纯净空灵的姑娘的声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首纤巧、幽雅的抒情诗,低吟着人物浑然天成的内存联系和生命律动。让读者在欣赏《雪国》这部作品过程的同时,深深感受到日本传统美学中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合二为一的纤细淡雅之美。
2 传承“物哀”之美学理念
“稻作文化”要求日本人对季节变化有特殊的敏感性,因而培养了日本人情绪的易动、易感性。这种情绪原型经过平安朝时代贵族阶级文化的蒸馏,自然点染上这个阶级的没落感,使易动、易感的情绪变成了“易哀”的情绪。日本的传统古典文学作品从《源氏物语》到《方丈记》、《徒然草》,无不体现着这种哀伤、细腻、幽雅的“物哀”美学意识。“物哀”是指“物”即客观对象和“哀”即主观感情相一致时所产生的和谐的、有情趣的世界。“哀”具体可以以情趣、哀愁、怜悯、爱情、慕情、赞叹等感情形式表现出来。川端康成在《雪国》的创作过程中充分继承和发扬了日本文学这种“物哀”的传统,他以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哀感,赋予文中雪国姑娘的悲剧情调,并把她们的悲哀同纯真、朴实联系在一起,使淡淡的悲中表现出真实的美,从而创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川端康成笔下的驹子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洁净得出奇的女子,甚至能让人联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这样一个清奇空灵的女子,认认真真地活着每一天,勇于接受着人生的挑战。她每天坚持写日记,并把自己读过的小说一一整理成笔记。她还时常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琴。为了帮助患绝症的师傅的儿子,毅然舍身当了艺妓。对一个有妻室的男人岛村真挚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情,会为他哭为他笑,在喝醉酒后会一次又一次抵制不住思念的折磨,半夜里冲到他租住的房间里。在看不到他时会用“纯粹是女人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急切地呼唤,尽管得到是“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会在烦恼的时候,把针戳在铺席上,戳了又拔,拔了又戳。虽然为了赴宴会时常装饰得十分妖艳,放荡,但心里却总含着沉重的悲伤,想要早点挣够钱还帐过上干净、正常的生活……她似乎是在用一种飞蛾扑火般的徒劳和壮烈,于纯朴的绝望中流露着对明天的天真的憧憬。
小说中的另一个雪国女子——叶子,是一个有着雪一般纯净心灵的美丽女子。岛村第二次来雪国赴驹子的约会,在火车上见到她时,她正在体贴入微地照顾行将死去的恋人行男,她那安谧而又深情地注视着自己恋人的身影印在车窗上,和车窗外飞逝的景色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美轮美奂的幻象。然而在这种仙境般的美景中,等待纯情的叶子的却是坟墓和死的寂寞。在照顾心爱的人的同时,叶子还时常牵挂着刚到火车站台上工作的弟弟,她用优美而近乎悲戚的话声,向这个偏僻的小站上的站长询问弟弟的讯息。在自己的恋人去世以后,会经常到荞麦地边儿去上坟,痴情如一。在看到驹子对岛村的一往情深时,会真切地嘱托岛村好好对待驹子,因为“驹姐她是一个好人”。就是这样一个纯净而又略带哀伤的女子,也会在睡觉前,在浴室里用一种娇嫩、轻快、活泼的调子唱快乐的拍球歌,会想要岛村把她带到东京去开始一种积极的谋生生涯。然而最终,这位善良质朴的女子却在蚕房失火时为救当时正在里面看放映的电影的孩子们时,从烧塌的二楼坠落于火海之中。
作者在刻画这两个雪国女子的时候,始终贯穿着一种深沉而纤细的悲哀风格,透过雅而美反映内在的悲伤和沉痛的哀怜,将日本传统文学作品比较善于捕捉最感人心灵的悲哀情绪挥洒得淋漓尽致,尽情演绎了“物哀”的美学。
3 宗教哲学之美的渗透
在东方文化的精髓中,美和思想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特别在中国、日本的文化中,美是包含哲学、宗教、道德、人生理想的极高境界。日本文学早在《万叶集》中就已渗透一部分佛教的无常思想,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物哀”的审美、兴趣所表现出来的悲哀感,也是以佛教的无常美感为中心的一种典型的“悲哀美”。川端康成在《雪国》这部作品中,既继承了传统的“物哀”美学理念,又无时不刻渗透着佛教的禅宗宗教思想。
《雪国》是在巨大的虚无氛围中展开的艺术,其间贯穿着万物如一、轮回转生、空与无的思想,在生活的虚无中表达着永恒的真实的美。川端康成对世界、人的存在的虚无的观点,相当浓重地投影到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岛村的形象上。没有固定职业的岛村,对西方舞蹈产生兴趣并时不时写些评论性的文章,但却是因为可以不曾亲眼看到,这样可以欣赏他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他对待爱情也是一样,虽然已有妻室,却对艺妓驹子产生朦胧的依恋,并同时移情于叶子,把她们当成“西方的舞蹈”,远距离地欣赏和憧憬她们,向往着一种非现实的幻觉爱。邂逅的驹子虽然是一个沦为下等人的艺妓,却依然认真地对待生活和感情,并把自己的爱全都倾注在岛村身上,而这一切却在岛村眼里成了一种“徒劳”, 看到她认真整理好的十册之多的小说笔记,他在感动之余的反应却是一句“完全是一种徒劳嘛”,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变得更加纯真了”。当从按摩女口中得知驹子为了未婚夫出来当艺妓,想到叶子却又是她未婚夫的新情人,脑海中又浮出“徒劳”二字,甚至想到“要是见到驹子,就劈头给她一句‘徒劳’”,“然而恰恰相反,对于岛村来说,他总觉得她的存在特别的纯真。”他把驹子对他的满腔的爱也看成是“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听来“如同雪花飘落在自己的心田里”,不留一丝痕迹。但正是这种对徒劳和虚幻的渲染,却更能体现人物的真实和存在之美。岛村对美丽的叶子的暗恋也是在虚幻的映像中实现的。川端康成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把死看做生的继起,与生处于同一过程。小说结尾写到叶子的死时,不带任何戏剧性色彩,叶子的死只是因为一场意外的大火没来得及逃出,像一曲平淡无奇而又哀婉隽永的歌,寂静地飘荡着。看到了这个情景的岛村,先头还很悲伤,但后来“待他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银河就像永存的宇宙生命,对渺小悲哀的他进行冲涤。这个死是渺小的偶然,也是恒久的必然,是生命本身的过程。叶子的死与万物融为一体,成为永恒的美。
四 结语
1972年4月16日,在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多之后,他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在以《雪国》为代表作的作品群中对日本传统美学的尽情演绎,使川端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乔迁:《川端康成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3] 叶琳:《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 叶渭渠译:《川端康成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 叶渭渠:《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7] 叶渭渠:《川端康成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8] 张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杨文超,男,1982—,河南汤阴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传统美学 自然美 “物哀”美 哲学宗教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雪国》是川端康成(1899-1972)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曾与《千只鹤》、《古都》一起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雪国》充分展示了日本的传统美学神韵和理念,将人物情感编织于风光绮丽的自然美之中,作品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人物心灵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对话,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流动着纯净而又略带哀伤的生命,作品形象于无限的时空背景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描述的的古老的神秘。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在授奖仪式上谈到:
“川端先生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集成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这奖状乃在于表扬您的小说艺术——它以充满高超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川端康成的作品引起了国际文坛的广泛关注,在他的作品群中,被翻译到海外最多的便是《雪国》,其浓郁的日本色彩和淡雅纯真的艺术美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一些日本作家认为,“川端康成文学明确地体现了日本美的传统,他代表日本走向世界是最合适的。”
那么,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学的追求是怎样在《雪国》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呢?本文将通过剖析这部作品来做一个探讨。
二 《雪国》内容简介
《雪国》是以日本西部越后汤泽的雪国为背景,由东京人岛村和雪国人驹子、叶子、行男等人物为脉络勾勒而成的精美的人生画卷。作品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岛村三次来雪国,和艺妓驹子的交往。在第二次赴雪国的火车上,岛村遇到了悉心照料生病的行男的美丽的叶子,隐微的三角关系便在平淡的情节中展开,行男是驹子日记中最先记录的人,也是她的未婚夫,为了他的疗养费,驹子不得不沦为艺妓,而叶子则是行男现在的恋人。行男去世后,又引发了环绕着岛村的微妙关系。驹子热恋着岛村,岛村却把她的爱恋当作是一种美的徒劳。叶子也愿意让岛村带她回东京。但他对叶子的情感只是一种虚幻的单相思,并随着小说的结尾蚕房失火叶子从中坠落而破灭。小说通过对岛村与这两名女子的微妙的恋爱与纠葛的细腻描绘,并以四季变换的自然景物加以衬托,显露出了作者纤细而敏锐的观察力和编织故事的高超能力。
三 《雪国》中日本传统美的演绎
在《雪国》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充分演绎了对日本传统美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然美的崇尚
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写道:
“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这是包含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传统的。”
也就是说,四季的自然美与人的情感的融合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这与日本早期形成的“早稻田文化”有关。由于日本的稻田种植属于稻作北限,其特点是受自然变化的绝对支配,如果季节变化稍有不和,就会严重影响收获。因而,季节感成了日本文学的传统。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乃至俳句等日本古典文学,无不是以对自然的感觉为基调的。这种季节感,不仅包含着对四季变换细致的感受性,而且还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和季节的风物交融中蕴含着的哀怨、妖艳、善感、爱恋等情绪的理解性。日本文学传统对自然四季美感的推崇,是形成川端康成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的重要因素,他在描写自然风物的过程中,将人物、情感和精神融入其中,使自然事物充满着人的灵气。这种自然的人化的传统文学艺术风格,在《雪国》中浸润最为深广。
作品开首的名句“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寥寥数语,便把读者拉进了雪国的自然景物之中。而接着写的远方“那边的白雪早已被黑暗吞噬了”的自然状态,则给人一种冷寂、凄怆的感觉。随着情节的深入,作者在描绘雪国的冬季变迁——雪国寒冬的暴雪、深秋的初雪、早春的残雪,景物变换和映在雪景镜中人物的虚幻影像时,都移入了人的感情和精神。它像一幅优美的日本画一样尽情描绘了雪国的人物和生命,那里有浮现在映着雪中暮景的车厢玻璃窗上的美丽姑娘的脸,构成一种流动、虚幻、神秘的美;有迎着山上积雪的化妆镜中的驹子通红的脸颊和在雪的强烈映衬下闪烁着紫色光泽的乌黑的发鬓,凸显了驹子灼热的生命气息和青春勃发的美;有洒满星光的雪地上显得更加殷红的驹子的红色的衣裙下摆;有像流动的银幕一样的芭茅花,重山叠峦上争红的枫叶,晒在雪中的绉纱,雪中的大火,悠然飘扬的三弦的声音,轻佻活泼的拍球歌,轰然驶过的货车;还有像冰雪般纯净空灵的姑娘的声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首纤巧、幽雅的抒情诗,低吟着人物浑然天成的内存联系和生命律动。让读者在欣赏《雪国》这部作品过程的同时,深深感受到日本传统美学中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合二为一的纤细淡雅之美。
2 传承“物哀”之美学理念
“稻作文化”要求日本人对季节变化有特殊的敏感性,因而培养了日本人情绪的易动、易感性。这种情绪原型经过平安朝时代贵族阶级文化的蒸馏,自然点染上这个阶级的没落感,使易动、易感的情绪变成了“易哀”的情绪。日本的传统古典文学作品从《源氏物语》到《方丈记》、《徒然草》,无不体现着这种哀伤、细腻、幽雅的“物哀”美学意识。“物哀”是指“物”即客观对象和“哀”即主观感情相一致时所产生的和谐的、有情趣的世界。“哀”具体可以以情趣、哀愁、怜悯、爱情、慕情、赞叹等感情形式表现出来。川端康成在《雪国》的创作过程中充分继承和发扬了日本文学这种“物哀”的传统,他以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哀感,赋予文中雪国姑娘的悲剧情调,并把她们的悲哀同纯真、朴实联系在一起,使淡淡的悲中表现出真实的美,从而创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川端康成笔下的驹子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洁净得出奇的女子,甚至能让人联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这样一个清奇空灵的女子,认认真真地活着每一天,勇于接受着人生的挑战。她每天坚持写日记,并把自己读过的小说一一整理成笔记。她还时常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琴。为了帮助患绝症的师傅的儿子,毅然舍身当了艺妓。对一个有妻室的男人岛村真挚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情,会为他哭为他笑,在喝醉酒后会一次又一次抵制不住思念的折磨,半夜里冲到他租住的房间里。在看不到他时会用“纯粹是女人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急切地呼唤,尽管得到是“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会在烦恼的时候,把针戳在铺席上,戳了又拔,拔了又戳。虽然为了赴宴会时常装饰得十分妖艳,放荡,但心里却总含着沉重的悲伤,想要早点挣够钱还帐过上干净、正常的生活……她似乎是在用一种飞蛾扑火般的徒劳和壮烈,于纯朴的绝望中流露着对明天的天真的憧憬。
小说中的另一个雪国女子——叶子,是一个有着雪一般纯净心灵的美丽女子。岛村第二次来雪国赴驹子的约会,在火车上见到她时,她正在体贴入微地照顾行将死去的恋人行男,她那安谧而又深情地注视着自己恋人的身影印在车窗上,和车窗外飞逝的景色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美轮美奂的幻象。然而在这种仙境般的美景中,等待纯情的叶子的却是坟墓和死的寂寞。在照顾心爱的人的同时,叶子还时常牵挂着刚到火车站台上工作的弟弟,她用优美而近乎悲戚的话声,向这个偏僻的小站上的站长询问弟弟的讯息。在自己的恋人去世以后,会经常到荞麦地边儿去上坟,痴情如一。在看到驹子对岛村的一往情深时,会真切地嘱托岛村好好对待驹子,因为“驹姐她是一个好人”。就是这样一个纯净而又略带哀伤的女子,也会在睡觉前,在浴室里用一种娇嫩、轻快、活泼的调子唱快乐的拍球歌,会想要岛村把她带到东京去开始一种积极的谋生生涯。然而最终,这位善良质朴的女子却在蚕房失火时为救当时正在里面看放映的电影的孩子们时,从烧塌的二楼坠落于火海之中。
作者在刻画这两个雪国女子的时候,始终贯穿着一种深沉而纤细的悲哀风格,透过雅而美反映内在的悲伤和沉痛的哀怜,将日本传统文学作品比较善于捕捉最感人心灵的悲哀情绪挥洒得淋漓尽致,尽情演绎了“物哀”的美学。
3 宗教哲学之美的渗透
在东方文化的精髓中,美和思想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特别在中国、日本的文化中,美是包含哲学、宗教、道德、人生理想的极高境界。日本文学早在《万叶集》中就已渗透一部分佛教的无常思想,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物哀”的审美、兴趣所表现出来的悲哀感,也是以佛教的无常美感为中心的一种典型的“悲哀美”。川端康成在《雪国》这部作品中,既继承了传统的“物哀”美学理念,又无时不刻渗透着佛教的禅宗宗教思想。
《雪国》是在巨大的虚无氛围中展开的艺术,其间贯穿着万物如一、轮回转生、空与无的思想,在生活的虚无中表达着永恒的真实的美。川端康成对世界、人的存在的虚无的观点,相当浓重地投影到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岛村的形象上。没有固定职业的岛村,对西方舞蹈产生兴趣并时不时写些评论性的文章,但却是因为可以不曾亲眼看到,这样可以欣赏他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他对待爱情也是一样,虽然已有妻室,却对艺妓驹子产生朦胧的依恋,并同时移情于叶子,把她们当成“西方的舞蹈”,远距离地欣赏和憧憬她们,向往着一种非现实的幻觉爱。邂逅的驹子虽然是一个沦为下等人的艺妓,却依然认真地对待生活和感情,并把自己的爱全都倾注在岛村身上,而这一切却在岛村眼里成了一种“徒劳”, 看到她认真整理好的十册之多的小说笔记,他在感动之余的反应却是一句“完全是一种徒劳嘛”,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变得更加纯真了”。当从按摩女口中得知驹子为了未婚夫出来当艺妓,想到叶子却又是她未婚夫的新情人,脑海中又浮出“徒劳”二字,甚至想到“要是见到驹子,就劈头给她一句‘徒劳’”,“然而恰恰相反,对于岛村来说,他总觉得她的存在特别的纯真。”他把驹子对他的满腔的爱也看成是“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听来“如同雪花飘落在自己的心田里”,不留一丝痕迹。但正是这种对徒劳和虚幻的渲染,却更能体现人物的真实和存在之美。岛村对美丽的叶子的暗恋也是在虚幻的映像中实现的。川端康成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把死看做生的继起,与生处于同一过程。小说结尾写到叶子的死时,不带任何戏剧性色彩,叶子的死只是因为一场意外的大火没来得及逃出,像一曲平淡无奇而又哀婉隽永的歌,寂静地飘荡着。看到了这个情景的岛村,先头还很悲伤,但后来“待他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银河就像永存的宇宙生命,对渺小悲哀的他进行冲涤。这个死是渺小的偶然,也是恒久的必然,是生命本身的过程。叶子的死与万物融为一体,成为永恒的美。
四 结语
1972年4月16日,在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多之后,他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在以《雪国》为代表作的作品群中对日本传统美学的尽情演绎,使川端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乔迁:《川端康成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3] 叶琳:《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 叶渭渠译:《川端康成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 叶渭渠:《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7] 叶渭渠:《川端康成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8] 张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杨文超,男,1982—,河南汤阴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