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新政”面临的双重挑战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斯福新政”需要超越古典经济学理论设定的标高,奥巴马需要在向上跳跃的同时,做一次惊险的全身旋转动作
  
  本周,美国参众两院在协商各自通过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法案”时取得突破,消除了两院版本差异,标志着“奥巴马新政”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目前情势看,“奥巴马新政”大体会围绕“整肃金融、刺激经济、慢攻财政、护卫美元”四大主轴展开。投资振兴计划是当下最大看点,其成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在这一总额达8380亿美元的规模空前的经济复苏计划中,2930亿美元减税部分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本是治理衰退的常规处方,但美国此次危机源于此前国民消费过度,因此,目前减税政策更多地是要帮助恢复储蓄,重建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为最终转向可持续增长模式创造条件。可见这次消费刺激的增长贡献可能比较有限。
  
  启动投资则具有更为突出的作用。这次危机兼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双重特点,投资也就被赋予提振总需求和打造新产业结构的双重目标,从而使投资新政面临双重挑战。
  
  目前,美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房价继续下跌以及金融机构新的资产减记和坏账压力,使得金融危机第三波冲击风险仍然存在。同时,实体经济危机已全面爆发。依据美国官方机构预测,今年经济将下降2.2%,这次衰退可能会成为“二战”后持续最久的危机!
  
  在遭受严重衰退打击的形势下,提振总需求无疑是经济刺激方案的首要任务,政府大举投资被寄予厚望。奥巴马政府能否通过几千亿美元投资计划,带动私营部门投资跟进,鼓励居民部门在充实必要储蓄基础上增加消费,从而较快解决总需求疲软问题,是检验经济刺激计划成效的第一重挑战。
  
  然而,更为深刻的困难,还在于投资计划需要推动技术-产业突破,在提振总需求的同时,革新美国产业结构,从而有效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更为深层的挑战。不能提振总需求会导致“新政”失败;而启动技术和产业突破、并使美国重占全球经济制高点,能最终决定“新政”成功。
  
  1963年,美国实行806.30和807.30两组税则号,通过“生产分享项目”政策,鼓励向海外转移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工序和环节的经济活动,标志着美国逐步实行在全球产品分工和供应链基础上巩固其领导力的新战略。
  
  上世纪90年代IT革命经验显示,如果全球技术和产业处于活跃演变期,美国在前沿科技研发、资本市场、企业体制等方面的相对优势能得到较好发挥,这一增长模式确能帮助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这一增长机制,要求美国等高收入国家把某些产品以及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些生产工序、环节与活动向海外转移和外包,为新兴国家承接符合其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工序并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提供了客观有利条件。这一增长模式推动实现的南北合作与互动,构成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微观基础。
  
  但目前危机的教训显示,如果一定时期内技术和产业前沿演变处于相对平静状态,如果美国作为领先国家对致力拓宽技术和产业前沿使命意念模糊或用功不勤,或者出于某种“便宜行事”心态,试图仅凭花样翻新的衍生品“创新”来主导全球经济,则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会给美国和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美国痛定思痛,似乎加深了对其职责的体认。笔者最近访谈纽约和华盛顿十多家智库、国际组织、金融机构资深人士,感到美国精英普遍认同应当把降低对石油过分依赖、发展可再生绿色能源等作为投资,振兴美国经济目标。奥巴马发誓要建立既与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作斗争,同时又要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的能源政策,可以看做对投资新政双重内涵和挑战的诠释。
  
  评论人士还从更为宽阔的视角解读美国新经济战略的意义,认为这会釜底抽薪,解决从西亚到俄罗斯,再到南美的“石油国家联合体”对美国的“叫板”。
  
  美国投资计划着眼结构调整目标应属明智之举,把技术产业突破领域锁定在新能源和环保等部门也自有道理。然而,根本限制条件在于,何处是技术突破最先发生的前沿领域?技术突破何时成熟并足以启动新产业变革?从历史经验上看,事先难以预测。通过政府大手笔投资来推动本质上具有演化属性的历史进程,首先是一次哈耶克定义的“知识上的冒险”。
  
  不仅要刺激总需求,还要推进技术产业突破,是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计划面临的双重挑战。如果说,当年“罗斯福新政”需要在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实践上超越古典经济学理论设定的标高,当今美国经济形势则要求这位黑人总统向上跳跃的同时,做一次惊险的全身旋转动作。奥巴马推行“新政”,注定与他走向权力顶峰过程一样充满悬念。■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其他文献
看到过去200多年的变迁,我们会问,到底是什么使人的生存能力、财富能力发生如此大的跳跃,实现了此前几千年所没能完成的事?又为什么即使到今天,还是有的国家富,另一些国家穷?财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正是本书想回答的。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    首先是“深度”。这体现在单位时间所能生产的东西上。比如,原来手工做衬衣,可能要一天多时间才做一件,但现在通过机械化生产,加上流水线式的
期刊
新一轮制度建设走的是“下行上效”的路线。这种以“打苍蝇”倒逼“打老虎”的机制究竟能否切实奏效,还需拭目以待    要不要建立党政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这个问题上,说“不”的人一定很少。理由很简单,面对政治伦理的滑坡、结构性腐败的蔓延、群众的尖锐质疑,征诸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这种“阳光法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但现阶段的中国究竟能不能真正做到财产公示,还难容乐观。从1988年提出这项立法动议到现在
期刊
当我的个人生活处于危机中,往往是诗歌离我最近,有时带着历史的愁容,听我倾诉,帮我渡过一个个难关      我从1970年开始写诗,至今已近40年了。我成为诗人,显然和我们那代人的特殊阅历有关。    中国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首先是“行千里路”,这一条比后者更重要,因为这种见识更直接,更容易从经验的层面颠覆所有说教和信条。从“文革”初期的“大串联”起,我们就开始免费旅行;接踵而来的“上山下乡
期刊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共不主张没收资本家产业,而主张实行调节劳资矛盾的政策;绝不会把爱国工商界当敌人,相反把他们看成朋友       当今的社会上有不少悖论。譬如有年轻人立志当老板(学名“民营企业家”),大家会说这孩子有志气;如果他说要当“资本家”,却会有人摇头说“不”——“资本”二字总是带有“原罪感”。马克思有句经典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
期刊
对通货紧缩是否已经来临仍然存在争议,而近期经济数据指向不同的结论,继续降息的压力有所降低,因而央行货币政策按兵不动    《财经》记者 霍侃  面对冷热不均的经济数据,中国货币政策在此前数月大刀阔斧的调整之后,暂时陷入胶着。    新近出炉的2009年1月价格数据显示,通货紧缩的压力正在加剧——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长已连续两个月为负,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虽仍在正值区域,但已
期刊
这场风传十年、横跨央企和地方国企、涉及两家上市公司的中国航空业迄今最大重组案,在一个月内快速定案    《财经》记者 季敏华 张丽华    在劉绍勇所说“20个工作日”的最后一天,东上航重组方案如期亮相。    在6月13日的股东大会上,东航董事长刘绍勇称,东上航联合重组方案将在20个工作日内出台。    果如其言,7月12日晚间,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15,香港交易所
期刊
创始人回归,国际化转向,面对全球经济的冬天,联想选择以变应变    《财经》记者 明叔亮    2月10日一早,刚从美国飞回的柳传志坐在了《财经》记者面前。经历了连日车轮战式的董事局会议和密集采访,65岁的他看上去毫无倦意,反而充满了重新披挂上阵的兴奋。    就在五天前,联想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992,下称联想集团或联想)宣布了改组董事会的消息,“柳传志+杨元庆”,这对曾经在中国市
期刊
每个步行者都有自己的想象地理。有时你的两脚会像接通了自动驾驶仪,不经意间走到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揭示出你隐秘的内心期待    认识一座城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它从头到尾,用脚抚摸一遍。本人早年的壮举之一,是从百老汇最北头,一路走到曼哈顿南端的炮台公园。上世纪80年代的纽约,朱利安尼还没当上市长,地铁车厢上的涂鸦五色杂陈,就像前线开来的迷彩军列。哈莱姆区不用说了,闹市区的时报广场周边,也是成人商店鳞
期刊
因外资“逼宫”,导致个别地产商资金链断裂而解体,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财经》记者 张映光    因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急于寻找退路的外资投行,终于开始向那些他们投资而无法取得回报的地产商展开“清算”了。    尽管至今还没有一家地产商因此倒下,但种种迹象表明,那些在过去的牛市中因盲目扩张而与投行签下“城下之盟”的地产商,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一项到期无法偿还的债务,导致资金链断裂。    雅居乐地产控
期刊
调整越快的行业和企业,企稳复苏的可能性就越大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 特约研究员 徐忠 张雪春     危机时期企业的自救与他救     在经济快速下滑的背后,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数年高成长之后的严酷调整。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攀升至历史新高的时候,外需的突然放慢对企业的冲击无先例可循。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严重打击了企业家的信心,信心低迷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深幅调整。    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