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牌逆袭:千岛湖啤酒凭什么力敌“三强一超”?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啤酒行业“恃强凌弱”、收购成风,地方性中小品牌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但区域品牌千岛湖啤酒却逆势成长,不仅坐稳了省内市场,还出现了向外扩张的趋势。
  中国啤酒业有个特殊的名词叫“三强一超”,三强指青岛、燕京、百威,一超指华润雪花。从1994年开始,“三强一超”掀起的兼并狂潮几乎席卷了全国813家啤酒企业,其中不乏当时十分活跃、业绩斐然的品牌,诸如惠泉、漓泉、蓝剑等。
  浙江境内,原本的区域啤酒品牌强手林立,西湖、錢江、中华、红石梁、千岛湖、KK、仙居、双鹿……然而,到了2009年中,省内上规模的啤酒企业几乎尽数被国内外大牌收入囊中,硕果仅存的唯有千岛湖啤酒。业内一致认为,千岛湖啤酒被收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2009年底千岛湖啤酒召开新闻发布会,董事长郑晓峰语出惊人:“千岛湖啤酒给多少钱都不卖。千岛湖啤酒即将推出全新的品牌战略,完全有信心在市场上对抗大品牌的鲸吞!”
  郑晓峰究竟手握什么法宝能如此从容淡定?
  商业盘算,消费者利益,谁是王道?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啤酒行业以大吃小,“恃强凌弱”已成铁律,浩荡之势,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们看来,啤酒兼并可以用“大而化之”四个字来形容,即市场全国化、品牌全球化、产品统一化、广告一体化。所谓收购,无非是看中人家的地盘,要的是渠道,而非其他。
  然而,这是商业的盘算,并非消费者的利益。啤酒,原本可以不这样喝。
  漫步欧洲的街头,各种供应啤酒的酒吧、餐店随处可见,店内常有小型的啤酒酿造设备。新鲜、风味、个性化、多样化本是品尝啤酒乐趣所在。哪怕在啤酒工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喜力、嘉士伯、百威、科罗拉等品牌遍布这个地球任何角落的环境下,也不难发现欧洲啤酒依旧保持着6个世纪前那股原始的、馥郁的、热闹的繁荣劲儿。
  在德国,现存1279家啤酒厂,以种类繁多、风格迥异而闻名于世;在整个欧洲大陆,如何评价一家酒吧的地道程度,则是以售卖多少种啤酒来做定论。为了抵制啤酒大工业化对消费者利益的剥夺,在数之不尽的啤酒粉丝倡导下,“欧洲小啤酒联盟协会”这个别具一格的组织出现了,其核心宗旨就是让消费者喝到新鲜、纯正、富有个性的本地啤酒,充分享受源远流长的啤酒文化所赋予的快乐。
  美国市场也是如此。曾几何时,少数几家企业集团(如安休斯—布斯、米勒、库尔斯等)几乎统治了全部市场,以低廉的成本供应味道寡淡、毫无个性的产品。啤酒爱好者和酿造精英们发起了一场被称作是“手工艺性——世界主义鉴赏家文化”的啤酒消费意识形态革命,他们鄙视大公司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理念,坚决捍卫啤酒的个性化风格和口味,强调产品的新鲜和天然。到了2003年,美国工艺酿造啤酒的酿造商达1500家。
  凭什么让中国的消费者只喝极少几个风格雷同的啤酒?凭什么质量优越、风格鲜明、新鲜直供的区域品牌一定要消失?
  我们就不信这个邪。
  千岛湖啤酒用千岛湖源头活水为酿造用水,不经市政处理,纯净甘洌,酿成的酒更淡爽、更新鲜。为了让消费者品尝到更新鲜、更可口、更浓郁、更富个性的好啤酒,千岛湖又先后推出了鲜啤、半发酵的活性啤酒、纯正德国口感的黑啤酒等,并通过会员特供的方式,用冷链将高端活性啤酒直接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我们和企业达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消费者利益才是营销的王道。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兼并狂潮毕竟只是基于商业的盘算,只要我们坚持生产、销售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并以此作为品牌的旗帜,我们一定能坚持下去并实现逆势增长。
  “千岛湖啤酒——中国生态啤酒的倡导者”,在明确的品牌定位下,我们喊出了“水质好,千杯少”的响亮口号。
  为了保证让消费者喝上更为新鲜的产品,千岛湖啤酒在各地市场开发了上百条人气最为火热的美食街,作为产品直供与品牌宣传的根据地。此举不仅大受美食街餐饮品牌的欢迎,又极大提升了生态好酒的品牌形象。
  让人惊奇的事实是:一边是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等大品牌利用资本优势兼并区域品牌,同时以价格竞争强行开疆辟土;另一边是千岛湖啤酒通过个性化、产地化、风味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啤酒的根本性需求,连续5年实现了销量的持续增长。不仅坐稳了省内市场,还出现了向外扩张的趋势,建立了上海、河南、四川、福建、广西、黑龙江等销售根据地。
  市场奇迹频频出现:在河南市场,一个人口仅80万不到的新密市,年销售易拉罐产品110万箱。新密经销商翟广辉在2013年度经销商大会上立下军令状:只要“千岛湖”这块象征生态的金字招牌不倒,到2015年千岛湖啤酒易拉罐产品可以做1个亿的销售额!
  样板市场的成功,引发商丘、郸城、扶沟、太康、沈丘、周口、济源等地区的经销商闻风而动,市场开拓势如破竹。
  可见,商业计算固然重要,但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品牌,才是营销的王道。区域品牌、中小品牌、特色品牌只要在满足消费者方面花足够的心思,有足够的诚心,用足够的力气,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持续努力,完全可以在与大品牌的抗争中生存和胜出。
  啤酒文化,被深埋的故事
  现在企业做营销、做品牌,总爱把文化挂在嘴上:做茶叶的讲茶文化,做保健品的讲养生文化,做酒的自然讲酒文化。但让消费者倒尽胃口的是,文化常常成了掩饰商业企图的浓妆艳抹,花枝招展,招摇过市。
  事实上,文化之于产品、营销和品牌的价值,根本在于它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少的精神享受。
  谈到啤酒文化,人们或许会讲到华润雪花的勇闯天涯、哈尔滨啤酒在NBA、世界杯合作推广的体育营销,青岛啤酒“我是冠军”的综艺营销。坦率地说,这些基本都是广告、促销层面的东西,而真正意义上的啤酒文化却在广告的喧嚣声中被深挖厚埋了。
  啤酒文化的精髓是快乐精神。   远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与亚拉巴马州交界的帕第多礁海滩,有一个名叫“巴马”的酒铺,年销售额超过50万美金,只因为这里有每年一次的享乐主义盛会——州际扔鲻科鱼大赛。鲻科鱼既是当地美味,又是大赛的主角,每位选手必须站在位于佛罗里达州一侧的直径3米的圆圈里,然后猛然把鱼扔过分界线,投向亚拉巴马州。
  此项大赛已经举办了18届,深受顾客的欢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游客几乎都会花上15.99美元,购买“鲻科鱼大赛”记录录影带。
  在美国,与巴马酒铺相似的酒吧数不胜数,如路易斯安那州的艾勒姆酒吧、斯科虹的巴伐利亚猎人酒吧、瓦芭莎县的惠灵顿酒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欢乐氛围,无数游客为此趋之若鹜。
  由此可见,啤酒文化与生俱来具有亲民和属地化的特征,与本地居民、游客关系密切,具有高度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在啤酒的故乡欧洲,无论生产厂家还是酒吧,几乎家家都有啤酒节或欢乐活动,这些节庆与活动是常态化的、经常性的。许多啤酒厂家备有专门的场地和设施,平时这些场地和设施向居民无偿开放。这种啤酒文化深入百姓的生活,甚至成为居民日常娱乐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势利眼的商业推销。
  做“生态啤酒的倡导者,啤酒文化的坚守者”,前者体现在产品上,后者凝聚成千岛湖啤酒的品牌战略。看似厕身于被兼并、被收购的危险边缘,却发现啤酒文化的大道就在脚下。我们和企业共同坚信,拨开商业竞争的迷雾,回归啤酒文化的魅力,给消费者最大的享用利益,千岛湖啤酒的前途一片光明。
  千岛湖啤酒行动起来了。
  2013年,中国首个啤酒小镇在风景如画的千岛湖畔破土动工。这座72000平方米的啤酒小镇,在业态规划上集中体现了啤酒文化的特质与精神:风情旅馆、特色酒吧、咖啡吧、啤酒浴、啤酒餐、啤酒文化馆、多种形式的竞技俱乐部……林林总总;大小音乐演绎厅、欢乐广场、观景台带给顾客无限的激情与梦想;欧式风格的建筑,色彩明朗,空间开放、错落有致,让人仿佛置身于地中海岸;啤酒小镇与千岛湖啤酒厂无缝相接,各式啤酒新鲜直供、无限畅饮。风情万种、文化浓郁的啤酒小镇,既成为当地居民享乐时光的不二选择,更成为每年500万游客风情体验、美食饕餮的必去之地。
  千岛湖啤酒小镇,注定是一个难以复制、不可替代的商业模式,因为它同时具备了三个条件:地处旅游城市、拥有自然景观(千岛湖畔)、直通啤酒厂。
  产品体验、营销方式、品牌主张三位一体地使消费者感受亚文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品牌。
  品牌,成于运动
  在我们的品牌营销成功法则中,有一条令人笃信不疑、行之有效的铁律:“品牌,始于产品,成于运动”。产品是永远和消费者站在一起;运动,是在策略明确、主线清晰的前提下,持续而聚焦的坚持。只要做到这点,企业不分大小,费用不论多少,你都能玩转营销的魔方,赢得品牌的胜出。
  小就是大!與行业巨头相比,千岛湖啤酒是小企业,但我们是啤酒文化的坚守者,这就是大;与动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广告投入比,千岛湖啤酒的市场费用显然是少,但我们恪守啤酒文化的精神,利用区域品牌和消费近距离、高密度接触的优势,互动导向,借势造势,即时策划,突击执行,活动不断,高潮迭起,这就是多!
  从2009年到2013年的每个夏天,千岛湖啤酒不遗余力地在各个市场进行各类具有当地风情色彩的啤酒节;2010年始,千岛湖激情广场的啤酒音乐节每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2011年,千岛湖啤酒杯上海国际模特大赛,通过“生态啤酒与音乐、模特”的有机结合,让消费者在美妙的视听之旅中再一次感受啤酒文化的魅力。
  2013年,正处《中国好声音》收视鼎盛之期,浙江卫视当红主持人,人称“中国好舌头”的华少具备极强的人气关注,我们通过整合多家媒体资源,获得与华少强强联手的推广机遇,迅速推出全新的线上线下立体组合式年度整合传播运动——生态好啤酒、挑战好舌头。
  活动以电台为主打媒体,利用时下最热捧的微博、微信作为互动和比赛通道,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吸引了854万人次(仅浙江省范围)的热情参与,取得了绝对高性价比的沟通效能。
  最终,好舌头年度总冠军以每秒11字的语速一举刷新了由华少保持的每秒7.8字的中国好舌头纪录,再次引来媒体的广泛报道。
  2010年—2013年以来,千岛湖啤酒完成销售的三级跳,2013年度更是创下自1985年建厂以来的销售业绩历史新高。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品牌逆袭战,无论是大格局的战役还是局部市场的战斗,千岛湖啤酒都显示出了区域品牌的顽强生命力以及抗衡大品牌的智慧与能量。
  案例点评:
  孔繁任(著名品牌营销专家,本刊总策划)
  这是一个以文化实现品牌突围的典型案例。
  做品牌,不简单;做成品牌,更加不易。在品牌规划与设计中,最见功底、水最深的活就是品牌驱动路径的研判与设计。
  将“卖点”“功能诉求”之类的东西作为重点的,强调购买逻辑、品类战略的种种做法基本属于营销驱动型;注重情感诉求、讲求品牌原型的可以称作是社会心理驱动型;以文化作为驱动力的品牌成功案例不多,最常见的做法是,在传播活动中加入相关的人物、故事、传说、词汇等等,而这种文化的植入往往是肤浅的、生硬的,没有将消费者精神利益放在首位,主要原因是主导者没有弄懂其中的要义。
  如,卖服装的必讲时尚,具体做法是明星(或模特)加入时装扮相;卖红酒的爱讲品位,四处可见的是一群(或一个)装模作样的“高尚”人士出现在某“高档”场合,然后贴上“法国”“庄园”“高贵”之类的词汇;涉及中国文化的,则喜欢从千百年前讲起,好引经据典,最爱用“皇上”代言。
  其实,这些都是虚的,离文化很远,离消费者更远。
  千岛湖啤酒的品牌“文化驱动”战略则不然,它紧紧扣住了营销最重要的两条主线:消费者需求和竞争态势。啤酒文化所强调的“新鲜”“多样化选择”以及相关的快乐精神,才是消费者的核心利益,而这正是千岛湖啤酒作为区域品牌的最大优势。
  大品牌出于商业效率的考量,以单一(单调)的产品统一市场、以大广告大活动推动市场、以大促销大资本掠夺市场,而这恰恰违背了啤酒文化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势下,千岛湖啤酒高举啤酒文化的大旗,从产品、销售、传播到基础设施(啤酒小镇)建设等方面全线出击,志在必得。这不仅做得理直气壮,而且势不可挡,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结局也就可以想象了。
其他文献
汽车电子行业在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后,尴尬地进入了2012年的行业寒冰期。对于汽车电子行业而言,2013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破冰之年。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好帮手电子在行业困惑、彷徨之后,制订“宙斯计划”,或将领航行业逆势而为,步入新的“黄金十年”。  共赢 整合营销携手跨越  2012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形势大背景下,车市涨落无序,加之城市限行、整车市场微利下行后,行业间野蛮生长、缺乏规范、互相
期刊
看上去很美  如果你想学习迪卡侬,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微创新小组,那么下面这个本土案例,你可要看仔细了。  笔者公司的跨部门微创新平台搭建于2012年4月,叫“微创新委员会”,研发副总经理担任委员会主任,营销副总经理为副主任,公司其他各部门职能经理为委员。  设想挺好,实际运行起来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1. 雷声大,雨点小,形同作秀。公司大会小会地宣讲,但总是上面忙得要死,下面一动不动。  2. 叫
期刊
组合拳与做减法、路径依赖与大胆创新、抓大放小与精细化营销,平衡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避免顾此失彼,是策划高手普遍遭遇的大难题。  剃刀:走出组合拳陷阱  做营销忌散打,于是组合拳成了香饽饽。  一家成立不久的化妆品公司,在初期上市成功后,开始谋划新一轮的产品开发。手头有了一定的“余粮”,这一次,他们决定玩大一点,搞系统营销打组合拳,争取在业界掀起一场风暴。  于是,从产品开发到促销活动、终端陈列
期刊
本文基于陈立平、张斌、黄苏萍、王子威编写的《全球零售业创新报告》由张斌根据制造商及其他渠道商特点改编  前 言  零售创新与制造商有什么关系?  零售商是所有生意链条中最贴近顾客的环节。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对顾客行为改变的敏感。你将在本专题最后看到这种“反映”的内涵。  零售商不同层面的创新,都影响着它们对制造商的要求与合作方式,进而影响制造商的分销策略和动销效率。你将在本专题的核心部分看到这些影
期刊
找不到合作的工厂,他问计于韩都衣舍CEO赵迎光。赵说,你跟工厂谈梦想。李明差点“哭”了。  发现“品牌三段论”  客单价从70元升级到170元,需要做什么工作?  看起來只是在前面加了一个数字“1”,但就是为了这个“1”,INMIX音米眼镜的小老板李明,下了两年的苦功夫。  李明是一个小作家,他在《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获过大奖,他老婆2008年开始捣鼓一个淘宝小店,凭借家族货源的关系,也能挣不少
期刊
当局者迷,装逼者清。我们往往忽视了那些很好很好的东西。  搞出“洋味儿”  做品牌,遇到最多的事情就是——哎呀,苏老师,我有一个注册商标,看看怎么帮人家包装一下嘛!  我一看,好嘛!——某迪、某度、某朗、某雅、某诗、某尼等,全是中国字,但全是仿造老外名。唉,作为一个有中国情结的营销人,真的很痛。  大家都想着法子去伪装自己是个老外,从本质上就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老外牌子好卖。所以,我才越觉得花笙记
期刊
供应链创新:将渠道延伸到顾客身边  一旦确定了变革的战略路径,零售商创新的速度非常之快。  例如,在判识顾客基本需求的转移后,日本的三越伊势丹百货开始导入快时尚的SPA方式——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即生产自有品牌服装的专业零售商。这种方式必然会颠覆以往的百货店供应商体系。  SPA是优衣库、ZARA等零售商的典型模式,核心就是从顾客
期刊
演讲者:Carol Quan 销售管理专家  当经销商从厂家这里提货,站在厂家的角度,他把仓库里的货已经推出去了,好开心。但是,这个货是不是真出去了呢?  实际上没有。门店就像水龙头,你中间的管道建得再好,但货到终端打不开阀门,水是流不出去的。  如何让终端的“流水”更大量、更迅速?  那些优秀的门店,如优衣库、苹果,他们的门店看上去是可以复制模仿的。建店、分区、摆架、上货……这都可以通过模仿来完
期刊
我讲一下我身边发生的事情。  现在公共洗手间里面很多地方都装了自动感应水龙头,我就碰到一个人急匆匆去洗手,水不出来,他骂了一句,“这个水龙头是不是得了前列腺炎”。  然而,如果你到日、韩,你会发现水流得非常及时,很少出现感应龙头不出水的情况。  为什么水龙头会有不出水的情况?  原因是在装配的红外感应器身上。红外感应器其实就是一个二极管,是最基本的电子元器件,单只价格只是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但是中国
期刊
最核心的问题来了:传统零售如何打破落后保守的形象?  这两年,传统零售们也在做电商,而且B2C、APP、微信、WIFI等都布局了,但效果一直差强人意,总是成为电商界的笑谈,还被打为“反革命”,搞得他们自己心里越来越没底。  其实,传统零售的路很明确,这场翻身仗也没那么难。只是,他们已经迷失在了战局中了。  第一波迎战:败在没有认清战局  传统零售在网络时代的不知所措,根源在于没有彻底承认消费分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