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将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进行治疗的84例高龄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主要是凭借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对麻醉深度进行判断,进而对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观察组根据CSI对麻醉过程中所有麻醉药进行调整,CSI维持在(55±5)的范围内。同时对患者各时间点SBP、DBP、HR、CSI进行记录。结果:观察组处于麻醉时期时的SBP、DBP、HR、CSI波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观察组患者躁动、术后急性精神障碍均现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SI可有效对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反应,可对全麻深度进行有效判断,促进临床用药更具合理性。
关键词:麻醉深度;全身麻醉;麻醉深度
3.讨论
临床治疗中所用的麻醉技术不断得到改进,镇静药、肌松药、镇痛药等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对麻醉深度进行有效判断的难度不断增加。CSI为目前应用于临床中的麻醉深度判断一种新型方法。
CSI为一种麻醉深度监测仪,应用该种仪器可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连续性、实时性地监测,对患者意识消失或恢复的过程进行有效预测[2]。因此,根据CSI值的变化情况对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注射速度进行合理调整,避免不必要麻醉过深,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麻醉后遗症发生率。及时对高龄患者患者在全麻期间的麻醉药物剂量、注射速度进调整,对患者围术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降低麻醉风险[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根据CSI适时、适量地对麻醉药物及滴注速度进行调整,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SBP、DBP、HR、CSI波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观察组患者躁动、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根据CSI值指导全身麻醉过程中的麻醉用药及滴注速度,将CSI值保持在(55±5)的范围内,可有保证高龄患者在围术期麻醉生命体征维持在平稳状态,有效预防患者术中知晓和苏醒延迟,降低患者术后出现急性精神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斌,刘斌.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13,9(26):506-507.
[2]冯微.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4(33):418-419.
[3]刘万枫,王珊娟,杭燕南.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指数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03):538-539.
关键词:麻醉深度;全身麻醉;麻醉深度
3.讨论
临床治疗中所用的麻醉技术不断得到改进,镇静药、肌松药、镇痛药等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对麻醉深度进行有效判断的难度不断增加。CSI为目前应用于临床中的麻醉深度判断一种新型方法。
CSI为一种麻醉深度监测仪,应用该种仪器可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连续性、实时性地监测,对患者意识消失或恢复的过程进行有效预测[2]。因此,根据CSI值的变化情况对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注射速度进行合理调整,避免不必要麻醉过深,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麻醉后遗症发生率。及时对高龄患者患者在全麻期间的麻醉药物剂量、注射速度进调整,对患者围术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降低麻醉风险[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根据CSI适时、适量地对麻醉药物及滴注速度进行调整,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SBP、DBP、HR、CSI波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观察组患者躁动、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根据CSI值指导全身麻醉过程中的麻醉用药及滴注速度,将CSI值保持在(55±5)的范围内,可有保证高龄患者在围术期麻醉生命体征维持在平稳状态,有效预防患者术中知晓和苏醒延迟,降低患者术后出现急性精神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斌,刘斌.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13,9(26):506-507.
[2]冯微.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4(33):418-419.
[3]刘万枫,王珊娟,杭燕南.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指数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03):53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