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因材施教,注重提高情商能力,贴近大学生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在专业化伦理道德教育中,着眼于培养、提高未来职业人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教化思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08-03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求得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人心,是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难点之一。绥化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深化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重要一翼。“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对其进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换句话说,就是在行业背景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中,以专业为支撑,实施未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伦理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道德素质,从而实现专业育人的目的。
为说明问题,这里须重提或界定几个概念。一是伦理学。所谓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主要回答社会和社会个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有理由的,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thikos,含有风俗、习惯、个人性格与品性之意。哲学家康德认为,伦理学首先是阐发道德的根本原理即责任的哲学,因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被看做是道德的。我国学者廖申白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在肯定伦理学研究是“实践的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伦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过一种好的生活的学问。做人做事是学习以好的方式处理同他人和同我们自身的关系的实践活动”。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道德哲学,因此,本文使用的道德或伦理有时为同义词。二是专业伦理学。我们提出的“专业伦理学”之专业,系指市场营销、食品科学、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结构体系健全、完整,且职业特点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三是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我们所谓的从业人员,并非指职场中的在职人员,而是在校接受职业化大学教育的学生。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前提下,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或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似可表述为: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在教育对象上,主要面对人学新生;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情商能力、就业竞争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正在开展的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绥化学院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框架体系内的有益实践和探索。专业伦理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教化思想。以及被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情商理论。
二、传统德治教化思想的启示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崇尚道德的国家,其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尚德大概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于国家而言用以治国,于个人而言则为修身。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始终贯穿着以德治国这条红线,如“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仁”,要求以仁来处理各种人伦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所谓“天下归仁”。我国上古文化典籍《易经·说卦》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教育元典《大学》中对大学之道的认识,高度浓缩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话。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中华文化在其肇始与成熟期,即突出强调“道”、“德”、“仁”、“义”在治国与做人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强调“德化”的作用与“道德”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绵延不绝、与时偕行。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下,上至国家层面的以德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下至平民百姓中的日常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已渗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民族性格,升华为治国方略;它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如《礼记·乐记》中指出的,“伦理”一词“之初意,是古代玉人顺着“玉”的纹理琢磨,引申为有条不紊的“条理”,又由自然条理意义指向人文社会秩序。先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协调人与人之间种种关系,即种种伦理,乃人一生之事业。今天,我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仍然离不开“道德”、“伦理”。如大家所熟知的医生讲医德、教师讲师德、艺人讲艺德、商人讲诚信等。各行各业都隐性地存在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如影随行的道德潜意识、潜规则。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每一成员都在道德光辉的沐浴中,得以立世处事。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已被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证实。据研究,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完全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在情商之多寡。也有人把智商称为智力因素,把情商称为非智力因素,还有专家测算出智商与情商之比为3:7。葛荣晋先生提出“德商”概念,认为“德商是人的品质智力商数的简称,是指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指出“德商对于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来说,具有控制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作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越是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与人际交往就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也越融洽,就越能适应社会,其成就也就越大。可见,智商之外的“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已在现代社会人的成长与成材中居于主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作为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发人的情商,致力于挖掘当代大学生的情商“富矿”,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社会的士、农、工、商,还是当今社会中的各类职业人,抑或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准社会人”,其存在于天地间、社会中的根本,从来都是要坚守道德底线,譬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小康化的今天,国人的道德操守、仁义之心、浩然正气、亲亲意识,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令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教化思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08-03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求得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人心,是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难点之一。绥化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深化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重要一翼。“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对其进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换句话说,就是在行业背景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中,以专业为支撑,实施未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伦理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道德素质,从而实现专业育人的目的。
为说明问题,这里须重提或界定几个概念。一是伦理学。所谓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主要回答社会和社会个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有理由的,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thikos,含有风俗、习惯、个人性格与品性之意。哲学家康德认为,伦理学首先是阐发道德的根本原理即责任的哲学,因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被看做是道德的。我国学者廖申白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在肯定伦理学研究是“实践的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伦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过一种好的生活的学问。做人做事是学习以好的方式处理同他人和同我们自身的关系的实践活动”。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道德哲学,因此,本文使用的道德或伦理有时为同义词。二是专业伦理学。我们提出的“专业伦理学”之专业,系指市场营销、食品科学、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结构体系健全、完整,且职业特点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三是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我们所谓的从业人员,并非指职场中的在职人员,而是在校接受职业化大学教育的学生。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前提下,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或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似可表述为: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在教育对象上,主要面对人学新生;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情商能力、就业竞争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正在开展的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绥化学院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框架体系内的有益实践和探索。专业伦理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教化思想。以及被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情商理论。
二、传统德治教化思想的启示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崇尚道德的国家,其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尚德大概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于国家而言用以治国,于个人而言则为修身。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始终贯穿着以德治国这条红线,如“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仁”,要求以仁来处理各种人伦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所谓“天下归仁”。我国上古文化典籍《易经·说卦》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教育元典《大学》中对大学之道的认识,高度浓缩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话。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中华文化在其肇始与成熟期,即突出强调“道”、“德”、“仁”、“义”在治国与做人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强调“德化”的作用与“道德”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绵延不绝、与时偕行。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下,上至国家层面的以德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下至平民百姓中的日常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已渗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民族性格,升华为治国方略;它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如《礼记·乐记》中指出的,“伦理”一词“之初意,是古代玉人顺着“玉”的纹理琢磨,引申为有条不紊的“条理”,又由自然条理意义指向人文社会秩序。先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协调人与人之间种种关系,即种种伦理,乃人一生之事业。今天,我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仍然离不开“道德”、“伦理”。如大家所熟知的医生讲医德、教师讲师德、艺人讲艺德、商人讲诚信等。各行各业都隐性地存在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如影随行的道德潜意识、潜规则。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每一成员都在道德光辉的沐浴中,得以立世处事。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已被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证实。据研究,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完全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在情商之多寡。也有人把智商称为智力因素,把情商称为非智力因素,还有专家测算出智商与情商之比为3:7。葛荣晋先生提出“德商”概念,认为“德商是人的品质智力商数的简称,是指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指出“德商对于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来说,具有控制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作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越是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与人际交往就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也越融洽,就越能适应社会,其成就也就越大。可见,智商之外的“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已在现代社会人的成长与成材中居于主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作为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发人的情商,致力于挖掘当代大学生的情商“富矿”,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社会的士、农、工、商,还是当今社会中的各类职业人,抑或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准社会人”,其存在于天地间、社会中的根本,从来都是要坚守道德底线,譬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小康化的今天,国人的道德操守、仁义之心、浩然正气、亲亲意识,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