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界现已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从传统到现在,从东方到西方,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处在当下的出版界从业人员,也应培养跨界思维,实施跨界营销,积极思考如何进行跨界发展。
关键词:“跨界”;跨界思维;跨界营销
一、跨界
“跨界”(Crossover)的原意是指来自不同领域的合作,现在它更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汇,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界定他的“属性”,跨界现已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从传统到现在,从东方到西方,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
二、跨界思维
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释义为交叉、跨越。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新锐的世界大眼光和思维特质。跨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智”。
也有人把跨界思维定义为:勇于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
跨界最难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而是观念之界。思想的自由,思维的灵动,好似创意的眼睛,创新的灵魂。思想自由,则目光如炬;思维灵动,则意到神随。而欲达自由、灵动之境,跨界必先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思维的界限。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一直推崇跨界思维,盛赞其为“普世智慧”。他将跨界思维誉为“锤子”,而将创新研究比作“钉子”,认为“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像一个钉子”,形象地詮释了“大”与“小”的辩证。
三、跨界营销
跨界在营销界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只是到了如今,营销人士对于“跨界”营销的重视,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
跨界营销,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避免单独作战,发挥不同类别品牌的协同效应。跨界营销的实质,是实现多个品牌从不同角度诠释同一个用户特征。
跨界合作对于品牌的最大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可以建立“跨界”关系的不同品牌,一定是互补性而非竞争性品牌。
四、我社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跨界”
1.培养跨界思维
跨界最难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而是观念之界。思想的自由,思维的灵动,好似创意的眼睛,创新的灵魂。思想自由,则目光如炬;思维灵动,则意到神随。而欲达自由、灵动之境,跨界必先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思维的界限。
第一,要跨越“职业心态”的界。
常有人觉得金融业、互联网+、电商等行业才是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只有从事相关新兴产业才有前途;而出版业已是没落的夕阳产业,迟早是要消亡的,从事出版行业不会有什么良好的职业前景和未来。如果有这种想法,怎么可能积极面对工作呢?中有充分看好和相信我们的职业前景,用积极阳光的职业心态去看任何问题时,天才是蔚蓝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付出是值得骄傲的!
第二,要跨越“角色”的界。
俗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未必有道理。假设每个员工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个人的得失,而不常站在上司的角度去想想,不了解上司的短期、中期、远期目标是什么,不围绕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努力,怎么可能形成合力?如果上司不常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哪来的换位思考并有效帮助下属成长?
所以,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都是要经常“错位”的,否则就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第三,要跨越“思维”的界。
思维的长期本位而不能超越和跨界,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思维僵化、习惯固化,从而影响企业发展。
例如,我社背靠西南交通大学的特色专业,重点出版土、机、电、交通等大土木大交通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学术专著,并形成了我社拳头产品和主要特色。但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社会科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建设,希望通过文化输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就应该转变思维,不能完全无视大环境和大背景,只固守原有的大土木大交通特色,而应该抓住机遇,花些力气甚至是花大力气开发“轻社科”方面的出版物,使我们出版社的产品更丰富更完善也更具品味,使出版社的品牌更具立体感和纵深感。
又例如,我社长期以来都是在传统出版领域耕耘,对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投入相对较少。然而,年轻一代的读者阅读电子读物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在电子出版领域做适当的尝试和突破,否则将错失转型发展的机遇。
不能跨越“职业心态”的界和跨越“角色”的界,就很难有思维的跨界。
第四,要跨越“知识”的界。
我们一直强调,出版人应该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即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对其他领域也应略知一二。比如,我们理工科的编辑在组织理工科的选题时可能会得心应手,但理工科的编辑不应该只能组织理工科的选题,也应该能组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这就对编辑提出了一个要求,即你既要懂得理工科的知识,有应对社科知识有所涉猎,即要求跨越“知识”的界,否则将无法与作者交流选题。
第五,要跨越“行业”的界。
俗话说,“要低头干活,抬头看路!”而埋头苦干,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他视线内的一亩三分地,那他就很难打开视野和眼界,就无法创新地工作。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光要知道自己行业的动态,还要知道竞争对手的动态,更要知道可能影响本行业和关联行业的相关政策动向。不仅如此,还要了解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
一个成没有“跨界思维”的人,只能存活在过去,最多是自以为的当下,但绝对不能赢得未来。
2.实施跨界营销
第一,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
我社长期以来一直以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见长,在市场图书的出版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但因市场图书出版的流程、运作方式、市场调研、资金投入等方面与教材出版有很大差异,所以直到现在我们的市场图书销售码洋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路,比如市面上有很多畅销书都是由一些文化公司策划的,我们能否找几家文化公司,就市场图书的开发进行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做出几本有市场影响的图书,以此来提升我们出版社的影响,了解市场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缩短我们摸索的时间,提高我们运作的能力。
俗话说“有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正确、有效的方法,那将事半功倍。
第二,找对合作伙伴。
在教材开发方面,我社一直以来都强调做本版图书,也小范围地尝试了与一些文化公司合作,但最终合作都不是太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伙伴没有找对。跨界合作对于品牌的最大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可以建立“跨界”关系的不同品牌,一定是互补性而非竞争性的。而之前与我们合作的文化公司,其产品与我们的产品高度重合,它们的品牌在市场上缺乏影响力,产品质量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其合作,既不能丰富我们的产品,又不能扩大我们的影响,不但没有对我们的品牌影响力起到提升作用,反而使我们的品牌遭受不良影响。
第三,借助外力助发展。
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我社在这方面的前期工作启动得较晚,投入也相对较少。但市面上有很多出版行业和非出版行业的公司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摸索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法和技术,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必要从搭建平台等基础性工作开始了,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有实力的公司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成熟技术和经验,让我们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更平稳更顺利地进行。
在图书推广方面,以前面对面的推广方式虽然还不能完全抛开,但其因成本高、效率低而广受诟病。微博、微信、QQ、邮件、网店等新媒体的出现,为图书推广提供了新途径,而且应用这些手段可以做到实时、精准地宣传和推广。另外,有一些书店的推广力度也很大,在我们人力不足、没法做到深入推广的地区,借助书店进行推广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五、总结
总之,跨界现已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从传统到现在,从东方到西方,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处在当下的出版界从业人员,也应培养跨界思维,实施跨界营销,积极思考如何进行跨界发展。
作者简介:
黄淑文(1974—),女,江西丰城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中级,研究方向:图书策划及市场营销。
关键词:“跨界”;跨界思维;跨界营销
一、跨界
“跨界”(Crossover)的原意是指来自不同领域的合作,现在它更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汇,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界定他的“属性”,跨界现已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从传统到现在,从东方到西方,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
二、跨界思维
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释义为交叉、跨越。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新锐的世界大眼光和思维特质。跨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智”。
也有人把跨界思维定义为:勇于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
跨界最难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而是观念之界。思想的自由,思维的灵动,好似创意的眼睛,创新的灵魂。思想自由,则目光如炬;思维灵动,则意到神随。而欲达自由、灵动之境,跨界必先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思维的界限。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一直推崇跨界思维,盛赞其为“普世智慧”。他将跨界思维誉为“锤子”,而将创新研究比作“钉子”,认为“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像一个钉子”,形象地詮释了“大”与“小”的辩证。
三、跨界营销
跨界在营销界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只是到了如今,营销人士对于“跨界”营销的重视,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
跨界营销,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避免单独作战,发挥不同类别品牌的协同效应。跨界营销的实质,是实现多个品牌从不同角度诠释同一个用户特征。
跨界合作对于品牌的最大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可以建立“跨界”关系的不同品牌,一定是互补性而非竞争性品牌。
四、我社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跨界”
1.培养跨界思维
跨界最难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而是观念之界。思想的自由,思维的灵动,好似创意的眼睛,创新的灵魂。思想自由,则目光如炬;思维灵动,则意到神随。而欲达自由、灵动之境,跨界必先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思维的界限。
第一,要跨越“职业心态”的界。
常有人觉得金融业、互联网+、电商等行业才是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只有从事相关新兴产业才有前途;而出版业已是没落的夕阳产业,迟早是要消亡的,从事出版行业不会有什么良好的职业前景和未来。如果有这种想法,怎么可能积极面对工作呢?中有充分看好和相信我们的职业前景,用积极阳光的职业心态去看任何问题时,天才是蔚蓝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付出是值得骄傲的!
第二,要跨越“角色”的界。
俗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未必有道理。假设每个员工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个人的得失,而不常站在上司的角度去想想,不了解上司的短期、中期、远期目标是什么,不围绕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努力,怎么可能形成合力?如果上司不常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哪来的换位思考并有效帮助下属成长?
所以,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都是要经常“错位”的,否则就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第三,要跨越“思维”的界。
思维的长期本位而不能超越和跨界,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思维僵化、习惯固化,从而影响企业发展。
例如,我社背靠西南交通大学的特色专业,重点出版土、机、电、交通等大土木大交通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学术专著,并形成了我社拳头产品和主要特色。但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社会科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建设,希望通过文化输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就应该转变思维,不能完全无视大环境和大背景,只固守原有的大土木大交通特色,而应该抓住机遇,花些力气甚至是花大力气开发“轻社科”方面的出版物,使我们出版社的产品更丰富更完善也更具品味,使出版社的品牌更具立体感和纵深感。
又例如,我社长期以来都是在传统出版领域耕耘,对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投入相对较少。然而,年轻一代的读者阅读电子读物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在电子出版领域做适当的尝试和突破,否则将错失转型发展的机遇。
不能跨越“职业心态”的界和跨越“角色”的界,就很难有思维的跨界。
第四,要跨越“知识”的界。
我们一直强调,出版人应该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即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对其他领域也应略知一二。比如,我们理工科的编辑在组织理工科的选题时可能会得心应手,但理工科的编辑不应该只能组织理工科的选题,也应该能组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这就对编辑提出了一个要求,即你既要懂得理工科的知识,有应对社科知识有所涉猎,即要求跨越“知识”的界,否则将无法与作者交流选题。
第五,要跨越“行业”的界。
俗话说,“要低头干活,抬头看路!”而埋头苦干,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他视线内的一亩三分地,那他就很难打开视野和眼界,就无法创新地工作。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光要知道自己行业的动态,还要知道竞争对手的动态,更要知道可能影响本行业和关联行业的相关政策动向。不仅如此,还要了解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
一个成没有“跨界思维”的人,只能存活在过去,最多是自以为的当下,但绝对不能赢得未来。
2.实施跨界营销
第一,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
我社长期以来一直以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见长,在市场图书的出版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但因市场图书出版的流程、运作方式、市场调研、资金投入等方面与教材出版有很大差异,所以直到现在我们的市场图书销售码洋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路,比如市面上有很多畅销书都是由一些文化公司策划的,我们能否找几家文化公司,就市场图书的开发进行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做出几本有市场影响的图书,以此来提升我们出版社的影响,了解市场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缩短我们摸索的时间,提高我们运作的能力。
俗话说“有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正确、有效的方法,那将事半功倍。
第二,找对合作伙伴。
在教材开发方面,我社一直以来都强调做本版图书,也小范围地尝试了与一些文化公司合作,但最终合作都不是太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伙伴没有找对。跨界合作对于品牌的最大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可以建立“跨界”关系的不同品牌,一定是互补性而非竞争性的。而之前与我们合作的文化公司,其产品与我们的产品高度重合,它们的品牌在市场上缺乏影响力,产品质量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其合作,既不能丰富我们的产品,又不能扩大我们的影响,不但没有对我们的品牌影响力起到提升作用,反而使我们的品牌遭受不良影响。
第三,借助外力助发展。
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我社在这方面的前期工作启动得较晚,投入也相对较少。但市面上有很多出版行业和非出版行业的公司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摸索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法和技术,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必要从搭建平台等基础性工作开始了,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有实力的公司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成熟技术和经验,让我们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更平稳更顺利地进行。
在图书推广方面,以前面对面的推广方式虽然还不能完全抛开,但其因成本高、效率低而广受诟病。微博、微信、QQ、邮件、网店等新媒体的出现,为图书推广提供了新途径,而且应用这些手段可以做到实时、精准地宣传和推广。另外,有一些书店的推广力度也很大,在我们人力不足、没法做到深入推广的地区,借助书店进行推广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五、总结
总之,跨界现已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从传统到现在,从东方到西方,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处在当下的出版界从业人员,也应培养跨界思维,实施跨界营销,积极思考如何进行跨界发展。
作者简介:
黄淑文(1974—),女,江西丰城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中级,研究方向:图书策划及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