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的美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andia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基础阶段,语文教育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原则第一条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这些都强调了美育在语文中教学中的地位。美育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大纲》中还规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要文质兼美。” “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文章结构,是它的外在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是它的内在美,范文中饱含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语文范文中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语言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都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在情感交融中获得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其丰富的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它们是美的绝佳载体,充分认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服务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语文科具有思想性的色彩,它和数理化不同,它反映思想感情色彩,它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学生接受德育必定同时伴随着美感的产生,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混融共存的。备受瞩目的新课程语文教材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作为重点提出来。由此观之,审美教育要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科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而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那么作为艺术之一的文学就必然成了美学的中心对象之一。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
  语文科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我们都承认语文教学是艺术,称它为艺术,是因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教学是个人技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细致观察和耐心实践才能得到,它带有明显的个人因素,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规定的东西实际,更重要。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使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 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運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
  通过范读激情、配乐激趣、情景动情、角色悟情等形式,引领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语言美。在课外,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相声,写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与此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愉悦感和美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凤琴:《语文教学与美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8月第1版
  [2]谢国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原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7——8月
  [3]陆一帆:《人为何要有美的修养》 《南方周末》特约文章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中明确要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
随着社会发展,腐败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对腐败“零容忍”的讨论为反腐倡廉建设开启了新的方向,但在追求零容忍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
法国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①这句话令笔者感触很深,不由得想到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些现实的问题:历经多年的借鉴、探索与实践,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已摒弃了过去的“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旧模式,逐渐过渡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新模式。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
一段时期以来,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一些群体性事件组织化倾向明显,行为方式趋于激烈,调解的难度不断增大,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
随着课改的深入,高效课堂成为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原因阻碍着我们迈向高效课堂的步伐。备课不充分、课堂缺乏激趣、课堂节奏慢、教学环节蜻蜓点水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语文低效课堂的产生。反思自己教学的点滴,结合自己听课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导致课堂低效的原因有很多。  一、备课不充分导致的低效课堂  我想每个教师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如果今天你没有精心地准备就去上课,那么课堂效果可想而
期刊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环节,但学生不喜欢写作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本人认为语文老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多
综合性学习——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五大板块之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倡导。”在中招考试中也作为独立板块加
期刊
岗位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发挥,同时也反映了所毕业学校的办学水平.经理论与实践证明能够有效的提高本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最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实验像一缕春风深入我们教师的心田,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家长和孩子的心窝。教育家杜威先生說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
期刊
为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压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应运而生。现阶段在挂钩项目的实施上,地方实践路径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根据实施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