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qz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愿意并学会学习,从而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它的核心是使受教育者的群体都具备各种优良的素质,使受教育者的个体得以全面发展。就语文素质而言具体地说包括这样六种素质:1、语文知识素质(语、修、逻、文、字、词、句、篇)2、语文能力素质(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听、说、读、写)3、语文心理素质(学习语文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个性心理品格)4、道德素质(道德观、价值观、责任感)5、学习素质(学习习惯、运用学习方法、学习语文能力)6、审美素质(感受、评价、创造美)。
  这六种素质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知识的发展(前1、2)与人的发展(后3-6)。
  语文素质教育的“六个方面”“两个发展”究其实质就是摆正读书与做人、智育与德育、分数与人性的彼此关系。
  语文知识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生命,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教师必须按照语文体系和学习主体的智能水平循序渐进。教学中要依“标”循“本”,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进行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知识教育进行到由字、词的积累到句、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文化素养的熏陶,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全能的不断提高。这些知识与能力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形成一个良循环的状态,即知识越多,能力就会越强;能力越强,学习的知识越多效率越高。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良好趋势。也就是说语文知识是根本,学习知识的能力是主观条件,知识与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是教学的主线,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尽管如此,然而知识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存在,它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注重知识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人的发展。这首先是“大语文”教育观的构建。封建教育几千年应试教育几十年也都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为目的的畸形残缺教育,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语文素质教育是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是正本清源。把“语文”放到绚丽多彩的广阔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是使语文乃之称“大”。因此语文与生活同在,是“大语文”教育观之一。生活是丰富多变的,语文的内涵也不断趋于博大精深。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难度、密集度之高,信息量之大更使得语文的学习变的内容涉猎范围广,知识点繁杂,学习环境多变、分散,学习方式多样性,时空的自由性,语文的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延伸,正确领悟和掌握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是“大语文”教育观之二。
  其次,注重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信息传递同时关注其他因素的形成与发展。人是万物之灵,万物只因有了人才绚丽多姿,人只因富有个性、富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才神奇无比。因此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语文要致力于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恰当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悟人生,培养其批判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个性。另外在体悟人生中,培养学生感受美,正确评价美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美的审美情趣,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得到高层次净化。诸如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与学习审美素质的培养都集中体现了人的发展,都是与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互为因果。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发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才使学科的个性与人的个性达到高度统一,语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以落实。语文这一母语教育素质提高了,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社会才会进步。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心理个性及人格修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建构式学习。  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  评价不宜过早,有些教师在听取学生想法时,往往不等学生说完就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应让学生说完再作评价,这样既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做出中肯的评价。
期刊
新课标,新课程已实施好几个年头了,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一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过去怎样讲,现在仍然怎样讲,过去老师怎样教我,现在我怎样教你。我讲你听,我说你记。  现状之二是:自己不钻研教材,没有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照本宣科,漏洞百出。有位八年级语文都是在教《苏州园林》时,说“全文共十一个自然节,把第一节划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十节划为第二部分,第十一节划为第三部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教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就必须对语文教学有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一、语文教学的本体观  要教好语文,首先要弄清的就是语文学科性质,也就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叶圣陶先生早在《国文杂志》发刊词中就国文教学的目的早有论述:国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读书能够了了,作文能够通顺”。很明显,这里讲的就是对语言文学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叶老还指
期刊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是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那么怎样将赏识教育运用到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呢?  一、赏识——营造和谐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很重要。教师要通过营造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一、重视日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每天的记事,是学生对客观存在的记载,是个体情感和体验的书面表述,是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本人在教学
期刊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期刊
农村初中思品课则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重知识轻德育。  很多农村学校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评价思维,用“分数”“成绩”“质量”限制农村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农村教师。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仍以应付考试为主,,脱离新课程目标,过于追求眼前的效益,把学知识,背知识,重技能,学技巧放教学第一位,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  2.教学方法老套,学生兴
期刊
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的更和谐呢?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为学生营造温馨的乐学环境。要知道,良好的学习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