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情耐诵咏 导悟得当境自出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具体做法有:1.咬文嚼字,探讨诗境;2.诵读涵咏,深化诗境;3.诗画交融,体验诗境;4.拓展想象,丰富诗境;5.提炼写法,延伸诗境。
  【关键词】诗境;咬文嚼字;诵读涵咏;诗画交融;拓展想象;提炼写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诗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重视意境教学,关注内在的神韵,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在古诗的教学中有效地“导”和引导学生“悟”,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咬文嚼字,探讨诗境
  古诗语言的凝练,韵律的特点,里面蕴涵的美与艺术表现的规律又是学生学习、领会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教给学生诗歌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逐步学会自己欣赏古诗,领悟这种语言艺术的美,从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审美趣味。
  抓住古诗中感情色彩浓厚、含义深刻的重点词语进行领会是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诗歌以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驰骋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等,语言不仅具有鲜明形象,而且极其凝练,含义深刻。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警句和妙句分析。透过诗歌的语言形式把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和内在的思想含义阐发出来,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二、诵读涵咏,深化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多读不仅可以释词析句,还可以深化理解和背记好词好句。要“其义自现”就必须“书读百遍”,要“下笔如有神”,就必须“读书破万卷”。我在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先通过现场作画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的想象。‘生紫烟’的‘生’字,形象生动,须用肯定的语气强调奇景让人产生真实感,好像诗人在赞叹:‘这哪里是云彩,简直就是香炉里冒出来的缕缕春烟啊!’在深入挖掘诗意后,我指导学生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美景:在‘照’字后要有小停顿,这是诗歌的音节停顿;在‘炉’字后应有一个较长的延长音,表示作者在观看、想象;‘生’字要重读,但要用虚音,表示惊叹,不能读得很生硬。全句读成‘日照/香炉——生紫烟。’如此一来,诗境毕现,学生的情感被富有感染力的诵读激发出来,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三、诗画交融,体验诗境
  诗,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韵律的美;画,则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教学时,让学生用画再现情境。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例如古诗《绝句》,诗中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天空,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远景、近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教学时,我提醒学生:如果要将这首诗变成一幅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分别画成什么颜色?讲清楚原因,在诗句中找到依据。然后,让学生动笔作画,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四、拓展想象,丰富诗境
  古诗语言的精炼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虽然诗人最终没能进园观赏,但从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该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园内的美丽景色吗?”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许多美好的画面便会喷薄而出,让人叹为观止。“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五、提炼写法,延伸诗境
  很多古诗,通常会用到一些写作方法,比如李白《秋浦歌》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极度夸张;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工整对仗;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绝妙比喻……无不展现着古诗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巧妙手法的运用,古诗才具有了更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我是这样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师:哪些地方写的好?要有发现的眼睛。生:我认为那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飞流直下’写得好。生:我欣赏那个‘三千尺’。师:欣赏它什么?生:这句中,李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师:这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诗歌当中是‘超凡想象’,它的夸张是‘极度夸张’,给我们以丰富的美感。谁来把这首诗诵一诵?让我也来到这样的仙境之中。(播放音乐。)”我创设了宽松民主的氛围,把学生引入了诗仙李白的神奇世界,认识了李白诗的奇特想象、极度夸张、瑰丽色彩,了解了“夸张”这一艺术手法的应用特点。
  要让学生懂得欣赏诗歌的内涵,欣赏诗歌的神韵,欣赏诗歌的风格。教师就必须精心研读古诗,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徜徉于文学殿堂,在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感染中提高审美趣味,获得美的享受。
  (责任编辑:刘影)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作为基础课程,教材的编排,教学的内容,教师的“照本宣科”,让学生难提兴趣。所以,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在体现幼教这一职业特点,围绕实现由“中职学生”到“幼教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变上做好文章。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
据说人的一生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拥有一张舒适、有趣的床十分必要。  俄罗斯圣彼得堡设计师Natalia Rumyantseva创作了一款宇宙睡床,它看起来像被切开的煮鸡蛋,这样的设计能为人们提供舒适性和安全感。  宇宙睡床可以播放音樂、设定闹钟、调整床垫的倾斜度,拥有如同宇宙星光的治愈性LED照明系统,能让人舒缓压力,轻松入睡。
【摘要】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教学是这样阐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实除了标准的阐述,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现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在填鸭式的教育中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背作文,在考试时采用套用的方法,按照题目要求改换文章内容而已。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写作能力的
【摘要】目前,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作文不新颖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作文素材匮乏,不新鲜。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简而言之就是要做个有心人,做个善思考善感悟的人,用心去看,去听,去感悟。要想让积累的素材在作文中放出异彩,还要在应用素材时精选材,忌冗长,精评析。相信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为今后的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关键词】源头活水;素材;积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当前,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对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立法方式保障校园安全,规范校园事故的处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立法时要注意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协调好学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关系等问题。  校园安全 立法 保障 借鉴  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校园是个远离危险和威胁的天堂,众多学生家长也普遍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对孩子来
【摘要】从古到今,语文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他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谈不上全面发展。没有了语文,其他的一切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策略,优化语文阅读课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思考。  【关键词】呈现方式;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既是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好动爱玩、活泼可爱,但自我调控能力较弱、缺乏稳定性的儿童。因而,若要调
【摘要】高中语文以优秀的作品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教学才华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教师就像编剧一样,设计着一节一节、一单元一单元的课时。在如何才能使学生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高素养的问题上,我认为应该围绕学生,紧抓四个重要环节,即细致了解学生情况、确定有效教学目标、选择灵活教学方法和布置恰当的课内外作业。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
【摘要】语文单独设科已有一百多年,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在这百余年中不断发展。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学实践环节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则更是层出不穷。然而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却受到了“标准模式”的束缚,陷入了“模式”的套式中。针对此种现象,本文开展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探讨怎样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去创造个性的教学模式。
摘 要 跨学科课程的实施是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走向与应然诉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性学习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跨学科课程要基于学校个性化发展及学生个性化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既要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又要重视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相互借鉴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跨学科课程实施方式要增强实践性与体验性,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