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二维码所带来的,并不是其技术或应用本身,而是一种互联网化的趋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更加迅速和直接。
如果你有机会乘坐飞机路过加拿大的亚伯达省拉科姆市,一定不要错过机窗外的风景,因为这里有世界最大的二维码——是的,这是一片玉米田。而此时你恰好携带了智能手机,那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满足你的好奇心。
田里的玉米会告诉你,它们的主人是谁。
这个伟大的营销创意源自克雷家庭农场的Kraay与Rachel,当有人在乘飞机路过的时候,拿手机对着这块地一扫,就可以自动跳转到自家的网站。
在韩国,你还能看到让你更加拍案惊奇的二维码营销:韩国连锁超市Emart将很多3D的二维码雕塑放在首尔的各个街角。每天的中午12点到1点,这些雕塑会借助阳光在地上投影成一个二维码,扫描它,你就能获得价值12美元的电子优惠券。
它让Emart午间时段的销售额增加了25%。
这项看似新潮的“扫码”技术,在工业制造行业并不新奇。1970年,美国的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就开发出二维码用于制造业流水线。1994年,日本的Denso Wave公司就已经使用它来追踪汽车零部件。
而今,二维码为何“重出江湖”,“杀气腾腾”?又会带来怎样的“血雨腥风”?
线上线下
“移动互联网的地理位置信息,带来了一个崭新机遇,这个机遇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二维码则是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通过使用手机终端扫描线上条码,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线上内容和线下连接在一起。”
马化腾的这番演说,对应的是二维码市场“突然就火了”:网址扫描、电子名片、宴会邀请函、身份确认、移动消费……种种二维码的终端应用给消费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互联网体验。二维码已然成为个人用户与互联网连接的“入口”,而日新月异的二维码应用模式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泡吧。
是的,你没有看错,当你进入Turquoise Cottage酒吧(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盖在你手臂上的印章就是一个二维码。如果你在当天晚上8点到10点扫描它,你会得到一张优惠券。
当你醉意微醺,差不多也就是晚上10点后到次日早上6点之间了,这时扫描二维码,你可以使用叫车服务。第二天醒来,头有点痛?再扫描一次这个二维码吧,它会告诉你详细的解酒秘诀。
这些贴心的用户体验,正吸引着庞大的用户群体。2012年,美国赢船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有5.24亿的移动电话用户通过这些移动代码与企业进行互动,而通过移动代码互动的消费者,薪资水平普遍高于美国的平均收入,且习惯于使用二维码。
艰难蜕变
虽然二维码市场的火爆看起来“理所应当”,但实际上,国内二维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蜕变的过程。
早在8年前,二维码就已经被引入国内,并赢得一片叫好,并曾一度被人认为是互联网的又一个“杀手级应用”。但很快大家发现情况并不乐观,无线网络的限制,使得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感不强,故而二维码的应用迟迟得不到大面积推广,没有真正实现大范围的“落地应用”。
2009年至2011年,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和销售量飙升,培育了一大批手机网民,再加上无线网络的发展, 手机网民上网的速度和体验感与PC差异不大,对手机的粘性也逐步增强,二维码开始重新步入大家的视野,以“电子凭证”为代表的应用方式获得了很多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此时的二维码已进入市场培育期。
到了2011年,二维码终于迎来了“复兴元年”。从2012年开始,无论是在公交地铁上,还是在报纸杂志上,或是楼宇电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二维码的身影,掏出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的消费人群也越来越多。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一个新产业从浮现到成熟,至少需要10年时间。”而现在,二维码产业链正跨进高速发展期,新的商业模式在兴起。
“双三角价值”
马云,这位电商风向标式的人物,在卸任CEO之前,收购了丁丁网——这是一家拥有7年本地生活服务经验的企业,聚集了大量的线下用户资源。这一动向,不亚于马化腾推出的“微信扫描二维码”。
4年前,一位阿里巴巴集团的副总裁曾断言,“阿里和腾讯必有一战”。如今,他们似乎在“O2O”领域已展开交锋。
传统电商企业的发展面临人才、运营等难题,但“O2O”模式不会,二维码就是这些企业的互联网“前台”。它能够打通传统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对接,帮助传统经济实体开拓市场、移动互联网营销渠道和以个人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当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被植入了广告(当然包括那些正在电影院上映的大片),人们已渐渐厌烦了“大而多”的营销模式。
二维码的出现,成就了营销的“小而美”。企业通过在每一个产品上印刷一个二维码,让每一个商品都扮演了 “流动商城”的角色,用户再次购买只需要轻轻松松扫描,即可实现下单、支付、购买和收货整个网购流程。
银河传媒CEO沈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二维码之所以能大面积地普及开来,在于其对于个人和企业的‘双三角价值’,即对于个人而言,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三大入口之一(其他两个是搜索和菜单),而对于企业而言,则是企业营销的三大出口之一(其他两个是电话和网址)。”
暗藏“杀机”
虽然二维码给企业营销带来了种种机遇,但对于用户来说,二维码可能看起来“太美了”,以至于忽视了它暗藏的“杀机”。
二维码在应用中,可以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给了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使用那些随处可以下载的二维码生成软件,来制作一些钓鱼网站、木马的网址,并把它覆盖在随处有贴的企业二维码上,以误导用户,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 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同时,二维码所包含的个人身份信息也很容易被盗取,看到你手上的动车车票了吗?如果你将它随手丢弃,你的个人信息就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
不仅仅是安全,二维码本身也存在一定缺憾 :扫描二维码必须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进行,并且需要用户安装软件、打开软件、扫描、等待链接跳转,而这些都影响着用户体验的舒适度。而接连的操作之后,用户是否能够得到想要的信息?
在海外研究机构Queaar的调查中,有87%的用户希望扫描二维码后获得优惠信息,而来自另一调查机构的数据则显示,有2/3的广告主在使用二维码传递品牌信息,用它提供折扣信息的广告主不到1/4,这被认为是二维码使用与用户需求的脱节。
二维码,能够兴盛多久?
下一步危机
实际上,二维码所带来的,并不是其技术或应用本身,而是一种互联网化的趋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更加迅速和直接。
二维码扮演的正是“信息流动加速器”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由于在技术上容易被取代,能活多久面临重重危机。
2009年,谷歌开发了Goggles的服务,也就是“图片搜索”功能,它优于二维码的地方在于,能更加精准和直观地满足用户需求。也许,在未来,这项技术可以演变成:在街上,看到别人身上穿的衣服还不错?拍一下就能知道衣服的品牌、价格以及最近的商场和路线,甚至这件衣服什么时候会打折。
这样的体验,比二维码更方便、有效,也更加能被用户接受。虽然限于技术门槛,但这将可能成为互联网入口技术的趋势。
在二维码产业界,“二维码的关键不在于‘二维码’,而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服务”已经成为共识。二维码能够赋予物品以“Link(链接)属性,” 它被扫描之后,用户的行为即被链接带走,不再与它有关。因此,二维码只是引导信息流向的管道,真正产生价值的是管道连接的另一端。
对于数据收集来说,二维码也并不是很好的选择。鉴于成本因素,它不能够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供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决策。
未来,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线下的每一项物品都能够在线上找到,许多行为也将在线上发生,这将创造人们无法想象的大量信息源,而企业也需要更加便捷的方式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分析。
二维码的下一步,必将是“O2O”模式的成熟,但国内“O2O”模式形成成熟、完整的产业链仍遥遥无期。线上线下的互动,带来的不仅仅是“入口技术”机遇,更是企业完善、革新和发展管理模式的机遇。
如果你有机会乘坐飞机路过加拿大的亚伯达省拉科姆市,一定不要错过机窗外的风景,因为这里有世界最大的二维码——是的,这是一片玉米田。而此时你恰好携带了智能手机,那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满足你的好奇心。
田里的玉米会告诉你,它们的主人是谁。
这个伟大的营销创意源自克雷家庭农场的Kraay与Rachel,当有人在乘飞机路过的时候,拿手机对着这块地一扫,就可以自动跳转到自家的网站。
在韩国,你还能看到让你更加拍案惊奇的二维码营销:韩国连锁超市Emart将很多3D的二维码雕塑放在首尔的各个街角。每天的中午12点到1点,这些雕塑会借助阳光在地上投影成一个二维码,扫描它,你就能获得价值12美元的电子优惠券。
它让Emart午间时段的销售额增加了25%。
这项看似新潮的“扫码”技术,在工业制造行业并不新奇。1970年,美国的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就开发出二维码用于制造业流水线。1994年,日本的Denso Wave公司就已经使用它来追踪汽车零部件。
而今,二维码为何“重出江湖”,“杀气腾腾”?又会带来怎样的“血雨腥风”?
线上线下
“移动互联网的地理位置信息,带来了一个崭新机遇,这个机遇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二维码则是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通过使用手机终端扫描线上条码,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线上内容和线下连接在一起。”
马化腾的这番演说,对应的是二维码市场“突然就火了”:网址扫描、电子名片、宴会邀请函、身份确认、移动消费……种种二维码的终端应用给消费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互联网体验。二维码已然成为个人用户与互联网连接的“入口”,而日新月异的二维码应用模式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泡吧。
是的,你没有看错,当你进入Turquoise Cottage酒吧(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盖在你手臂上的印章就是一个二维码。如果你在当天晚上8点到10点扫描它,你会得到一张优惠券。
当你醉意微醺,差不多也就是晚上10点后到次日早上6点之间了,这时扫描二维码,你可以使用叫车服务。第二天醒来,头有点痛?再扫描一次这个二维码吧,它会告诉你详细的解酒秘诀。
这些贴心的用户体验,正吸引着庞大的用户群体。2012年,美国赢船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有5.24亿的移动电话用户通过这些移动代码与企业进行互动,而通过移动代码互动的消费者,薪资水平普遍高于美国的平均收入,且习惯于使用二维码。
艰难蜕变
虽然二维码市场的火爆看起来“理所应当”,但实际上,国内二维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蜕变的过程。
早在8年前,二维码就已经被引入国内,并赢得一片叫好,并曾一度被人认为是互联网的又一个“杀手级应用”。但很快大家发现情况并不乐观,无线网络的限制,使得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感不强,故而二维码的应用迟迟得不到大面积推广,没有真正实现大范围的“落地应用”。
2009年至2011年,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和销售量飙升,培育了一大批手机网民,再加上无线网络的发展, 手机网民上网的速度和体验感与PC差异不大,对手机的粘性也逐步增强,二维码开始重新步入大家的视野,以“电子凭证”为代表的应用方式获得了很多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此时的二维码已进入市场培育期。
到了2011年,二维码终于迎来了“复兴元年”。从2012年开始,无论是在公交地铁上,还是在报纸杂志上,或是楼宇电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二维码的身影,掏出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的消费人群也越来越多。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一个新产业从浮现到成熟,至少需要10年时间。”而现在,二维码产业链正跨进高速发展期,新的商业模式在兴起。
“双三角价值”
马云,这位电商风向标式的人物,在卸任CEO之前,收购了丁丁网——这是一家拥有7年本地生活服务经验的企业,聚集了大量的线下用户资源。这一动向,不亚于马化腾推出的“微信扫描二维码”。
4年前,一位阿里巴巴集团的副总裁曾断言,“阿里和腾讯必有一战”。如今,他们似乎在“O2O”领域已展开交锋。
传统电商企业的发展面临人才、运营等难题,但“O2O”模式不会,二维码就是这些企业的互联网“前台”。它能够打通传统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对接,帮助传统经济实体开拓市场、移动互联网营销渠道和以个人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当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被植入了广告(当然包括那些正在电影院上映的大片),人们已渐渐厌烦了“大而多”的营销模式。
二维码的出现,成就了营销的“小而美”。企业通过在每一个产品上印刷一个二维码,让每一个商品都扮演了 “流动商城”的角色,用户再次购买只需要轻轻松松扫描,即可实现下单、支付、购买和收货整个网购流程。
银河传媒CEO沈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二维码之所以能大面积地普及开来,在于其对于个人和企业的‘双三角价值’,即对于个人而言,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三大入口之一(其他两个是搜索和菜单),而对于企业而言,则是企业营销的三大出口之一(其他两个是电话和网址)。”
暗藏“杀机”
虽然二维码给企业营销带来了种种机遇,但对于用户来说,二维码可能看起来“太美了”,以至于忽视了它暗藏的“杀机”。
二维码在应用中,可以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给了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使用那些随处可以下载的二维码生成软件,来制作一些钓鱼网站、木马的网址,并把它覆盖在随处有贴的企业二维码上,以误导用户,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 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同时,二维码所包含的个人身份信息也很容易被盗取,看到你手上的动车车票了吗?如果你将它随手丢弃,你的个人信息就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
不仅仅是安全,二维码本身也存在一定缺憾 :扫描二维码必须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进行,并且需要用户安装软件、打开软件、扫描、等待链接跳转,而这些都影响着用户体验的舒适度。而接连的操作之后,用户是否能够得到想要的信息?
在海外研究机构Queaar的调查中,有87%的用户希望扫描二维码后获得优惠信息,而来自另一调查机构的数据则显示,有2/3的广告主在使用二维码传递品牌信息,用它提供折扣信息的广告主不到1/4,这被认为是二维码使用与用户需求的脱节。
二维码,能够兴盛多久?
下一步危机
实际上,二维码所带来的,并不是其技术或应用本身,而是一种互联网化的趋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更加迅速和直接。
二维码扮演的正是“信息流动加速器”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由于在技术上容易被取代,能活多久面临重重危机。
2009年,谷歌开发了Goggles的服务,也就是“图片搜索”功能,它优于二维码的地方在于,能更加精准和直观地满足用户需求。也许,在未来,这项技术可以演变成:在街上,看到别人身上穿的衣服还不错?拍一下就能知道衣服的品牌、价格以及最近的商场和路线,甚至这件衣服什么时候会打折。
这样的体验,比二维码更方便、有效,也更加能被用户接受。虽然限于技术门槛,但这将可能成为互联网入口技术的趋势。
在二维码产业界,“二维码的关键不在于‘二维码’,而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服务”已经成为共识。二维码能够赋予物品以“Link(链接)属性,” 它被扫描之后,用户的行为即被链接带走,不再与它有关。因此,二维码只是引导信息流向的管道,真正产生价值的是管道连接的另一端。
对于数据收集来说,二维码也并不是很好的选择。鉴于成本因素,它不能够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供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决策。
未来,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线下的每一项物品都能够在线上找到,许多行为也将在线上发生,这将创造人们无法想象的大量信息源,而企业也需要更加便捷的方式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分析。
二维码的下一步,必将是“O2O”模式的成熟,但国内“O2O”模式形成成熟、完整的产业链仍遥遥无期。线上线下的互动,带来的不仅仅是“入口技术”机遇,更是企业完善、革新和发展管理模式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