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佛式生活的日常与狂欢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雷蒙德·卡佛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以特有的“微型美国梦”为书写视角,关注琐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用直白、简素的语言诉诸日常时刻,对主流化、纪律化的日常生活中的压抑、荒诞、无奈等实质进行揭示。《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以重要意象“星星”和“家具”捕捉主人公的偏离状态,并由此深化分析“酗酒”和“跳舞”的狂欢时刻,狂欢意味着失序,是对刻板日常的叛离,也为此提供了一种更立体的检视生活的视角,而狂欢后的沉默是对回归日常的体认与接纳,更是对狂欢瞬间不可诉说性的诠释。
  关键词:雷蒙德·卡佛;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日常书写;狂欢;偏离
  一、微型“美国梦”与卡佛的日常生活书写
  欧洲启蒙运动的旨趣是朝向理性的曙光迈进——提倡个人和上帝之间建立直接关系。由于文化的滞差,启蒙运动在美洲殖民地很晚才开始,但是理性主义思想从未中断过。当然,启蒙运动播落的这颗理性种子渐渐被当成人为了自己的安全和进步而操纵的现象,这项人之进步的遗产则在“美国梦”中显发,即使是美国的保守分子也坚定地相信,美国必须永远继续向前发展[1]。“美国梦”是指,在美国无论你出身地位如何,也不管你是何种性别、何种种族,只要你具有勤劳、聪明、刻苦、坚韧的品格,任何人都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与别人共同竞争,能从最底层的处境走向上流社会,获得相应的成功与幸福。“美国梦”几乎成了很多美国人毫无悬念的信仰,它给身处底层阶级的人民、边缘种族的人群、受性别藩篱桎梏的少数群体投来了希望的曙光,它不仅是为了社会地位的成功,更指向追求个人精神,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美国梦”是当时一个历史时期的话语实践,在这种结构性社会背景的文化勾勒下,美国作家更是在文学作品中强调这种文化的整体性和象征性。
  当然,“美国梦”的发展路程却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历经经济萧条、内战爆发,“美国梦”在经历成熟时期的社會发展后,遭受经济的洗劫、战争的动荡,文化也逐渐扭曲和异化,原先作为社会信仰支撑的主流政治话语与意识形态逐渐失效。在“二战”后,这一时期的文学表达更是发生了突转,菲茨杰拉德、冯古内特、纳博科夫、凯鲁亚克等作家,不同程度地在文学的谱系中指出了美国当时的病灶——你可以看到工人和贵族、移民和土著、水手和军人,然而你看不到美国。“美国梦”倡导的人的尊严和价值无可挽回地走向式微,此时那种期盼历史性复苏的愿景又给当时的美国人增添了某种坚毅的热情。但是,战争终究冲碎了美好的梦想,“美国梦”变成了谎言的集中营,谎言是这浮世的象征。
  在这种重估历史价值、梦想幻灭之时,文学开始以人的情感、性格、心灵呈现出一种更复杂、更丰富、也更混乱的征候,作家们开始自我拯救。作为经历“二战”的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1938-1988)把日常生活书写提上了写作日程,笔锋直指大众阶层,描摹和雕刻日常的细微存在,将美国梦的“巨型”形态转至“微型”的日常生活,对此重塑与廓清,这也是对美国人民现实和精神状况的重新书写。
  卡佛小说的总体概貌大抵是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他们大部分是蓝领工人,是为了生计烦恼的中产阶级代表,比如在《维他命》《约瑟夫的房子》《距离》《家门口就有那么一滩水》等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喜欢蜷缩在家里,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听别人讲故事或者给别人讲故事,这些人物一直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但是他们没有时间抑郁和焦虑,不坚决也不迷惘,更不去解释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往往带来形而上的思考和辩解的动力,但他的意趣并不在此,他只是尽力地去描写生活。卡佛本人说到,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独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加以艺术的叙述”,“用普通而精准的语言来描述普通的事情”[2]。
  卡佛小说的形式虽说是现实主义的,但却不是通过典型形象批判社会和作价值判断[3]。尽管,他试图重塑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但也只是以一种削平深度的游戏态度,再现人物的苦闷和无奈、交流的困境、自我认知等,而这些又被后现代的“不确定性”“平面化语境”“大众消费文化”等特性紧紧攥住,成为一种出自切肤的生命体验话语。
  然而,卡佛却不止步于“自涉”的书写中,不同于理查德·耶茨那种深邃且不可避免的孤独状态。一方面,在他那些日常生活片段、人物絮语的背后隐藏着某种幽暗、隐微的片刻,有着瞬间象征性的转折和精神性的光亮。虽然这种“光亮”不能够一次性克服或者解释当下的困境,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这种——解释的空白、叙述的无力——生活的本质是无法言语的,这种空白是对“精英”生活的质疑,是对“宏大理想”的放弃。因此,卡佛通过“极简主义”展示这种叙述的无力,比如淡化写作背景、以大篇幅的对话展示小说内容、不对剧情中的人物作价值判断、以朦胧的或出其不意的结尾戛然而止。
  综上所述,卡佛的作品多用现实主义笔法和极简、平白的特殊笔调,将那些日常抖落下的包袱、生活的琐碎重新修葺,使他们裹上了一层艺术性的外壳,以此展现出底层家庭的生活景象。在这种特殊的微型“美国梦”中接受那些卑微的失败、坚韧的苦涩、可怕的危机,而不是企图立刻解释或者指出一条虚假的道路。在把握了卡佛的书写后,本文试着以“狂欢”为研究点,从《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①中窥探卡佛的日常世界。
  二、偏离:家具与星星
  “偏离”是指和预定的标准、方向或轨迹有一定的偏差。文学中的“偏离”是指俄国形式主义者分析诗歌中异乎寻常的结构和意象。在本文中,偏离只是狭义地指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偏离常规,特指日常秩序之外的状态,也是对自身处境的疏离。小说中的人物,失意的中年男子马克斯与一对情侣在行动和语言上发生了微妙的偏离。卡佛通过书写卖“家具”的男人与说“星星”的女孩相遇,在偏离中意识到生活中微妙、琐碎又流动不息的戏剧性,以此掀开了日常的帷幕。
  马克斯在自己家中进行庭院交易,他可能经历了一段不合心意的感情,又或者遭遇了婚姻的破裂。郁郁寡欢的他对家具物品做了一次分离与调动——出售。出售的行为意味着分离和清除“物”中粘附的情感价值。家具和马克斯的恋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转喻意义——它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暗指这段失意的感情。从表面上看,他的出售行为,指涉一种复原与回归的意义,使物回到待售状态,打破自身与所有物的既定关系,也指“破执”,不执着于感情幻想。但是在小说中,这一行为却走向了偏离。一方面,马克斯进行出售行为,对自己和物做了一次“清理”和“破除”;另一方面,又通过保留物件、淡化出售意义的方式留住这段念想。   首先,在小说中马克斯就对出售品有所选择,留下了伴偶的化妆品,却又出售了最亲密的空间物品——床。整理物品的时候,他特意把电器接上电,使它们和在屋里的时候没有两样,属于伴偶的梳妆抽屉里的东西全部倒进了纸箱,而这些纸箱子都在客厅,并没有出售的意愿。“除了客厅里放的三个硬纸箱,其他东西全部都在室外”[4]3,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对出售物品取舍的矛盾意识。另外,他让所有的电器通上电,然而“通上”的连接意义似乎又与“出售”的切断意义相悖。进一步看,他的售床行为显得更偏离。他按照原先卧室里的位置把床移置到后院,“除此之外,一切都跟他们在卧室里摆放得差不多——他那侧床边有床头柜和台灯,她那侧床边也有床头柜和台灯”[4]3。马克斯有意摆放两个枕头,强调每个人睡的那一侧都有些什么东西,由于在“那一侧”生活的人已经消失,两侧失去平衡,导致了生活的落空与下陷。同时,这种强调也是对“那一侧”人的追忆。床从卧室搬到了前院,象征着从私密空间转置到公共空间,而对床上的摆件和位置的保留,也暗示着他对床还保持着“过去的意义”——“两侧”双人的床。
  其次,出售行为本身意味着让渡与分离,家具从私属身份转变成待售物品,在某种程度上它处于半脱离状态,一方面,它昭示与旧主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在寻找新的关联,它地处一个暧昧又模糊的状态。物品能否成功变卖,售主本身有着极大的主导力。
  在整个过程中马克斯的出售动机却不是那么明显,甚至有些模糊。让渡家具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他放弃旧有的念想,而事实上,这些行为在他看来收效甚微。“时不时有辆车会慢下来,车上的人盯着看,却没人停车。他想要是换了他,他也不会。”[4]3他没有像正式出售物品那样明码标价,只一味喝酒,无心攀谈价格,别人说多少是多少。失去标价的物品,自然也就得不到出售的身份。出售的物品不在既定出售空间内,因此失去了出售本身的意义。比如那对来询问的情侣,在插科打诨中,离间与淡化了出售的本意。此外,在谈妥价格之后,男孩杰克写支票时说:“我只写金额,不写开给谁。”这样看来,出售意义就变成了一個纸上数字,没有买卖的双方参入,出售何为出售?
  马克斯的出售行为与动机更像是在昭明他与物品之间的牵涉关系,虽然借用了出售之名,但却没有行使出售之实。这种“出售”让家具得以“集中展示”,因此大范围聚焦了他的郁积情绪,更让他陷入沉湎与悲伤中。因此,在这偏离的出售行为中包含着对过去情感的悼缅,也隐含着“破镜重圆”的念想。
  除了马克斯的行为有所偏离之外,小说中女孩卡拉的行为和语言也有所偏离。杰克和卡拉两人是甜蜜的小情侣,想着买点家具置办自己的房子。他们被马克斯“失意的家具”吸引而停留,卡拉直接看中了那张床,坐在床上,说出了“她能看到夜晚星星”的语言,还想让男孩亲自己。可是之后,他们喝起了酒,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和莫名的举动。“他看着他们坐在餐桌前。在灯光下,他们的表情有了某种变化。有一会儿,那种表情是合谋的样子,然后就变得柔和——没有别的词可以形容。”[4]7随着音乐的响起,马克斯突然提议“孩子们,你们干吗不跳个舞呢?”[4]8
  此时,女孩也开始进入半醉状态。她开始和男孩试着跳起舞来,可是没过多久,女孩就和马克斯跳起了舞,就在这时他们的对话发生了微妙的偏离,“我喝醉了。”他说。“你没有醉。”女孩说。“嗯,我醉了。”男孩说[4]8。这里,对话的指向性变得模糊,马克斯回答他喝醉了,女孩否定他的回答,而男孩接着女孩的话茬,重复了一遍他真的醉了。女孩其实想要的是马克斯的正面回答,她因为酒意而想要跳舞,“没醉”就是找舞伴的条件。可是,她却等来了男孩的回答,杰克的回答对她来说无疑是失望的和无效的,她弃之男孩选择马克斯就是因为他不胜酒力。就此而言,男孩的回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女孩来说都是失效的,并且对男孩的失望也加深了女孩对马克斯的心许和寄托。随后,马克斯应了女孩的要求,他们跳起舞来,马克斯觉得“有一会儿,他脖子那里能感觉到她温暖的气息”[4]9。在《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版本中,女孩在这里还暧昧地说了一句“你肯定是很绝望或是怎么了”[5](You must be desperate or something)②。而女孩一边把脸埋在马克斯的肩膀里,一边叫着男孩的名字,只是男孩醉得不省人事,最后,女孩的目光落在闪烁着星星的天空上。原本与女孩共赏星星的另一半换成了马克斯,而且只能是马克斯。热恋中的男孩,在醉酒中显示了他爱无能的状态,相反,马克斯的爱却能逐渐温热,他和女孩之间从陌生人慢慢变成了彼此需要的人,虽然是暂时性的,但却是他们之间隐微的情愫摩擦。这一刻的时光对他们来说是必须的,女孩最后“她把身子贴在马克斯身上。她内心的喜悦无以复加”[4]9。所以,女孩这种隐秘的心理情感和语言对象,与之前邀请男孩共赏星辰的亲昵、浪漫形象有所偏离。
  “家具”和“星星”暗喻了马克斯和女孩的现有心境。置办爱巢的情侣和感情挫败的马克斯本应该处在不同的心境中,幻想星星的浪漫话语在满是弃置的家具中显得不合时宜。原本一件简单的家庭售卖事件,却因为双方的某种微妙“共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郁郁寡欢的马克斯得到了女孩的安慰和爱抚,而女孩也尝到了浪漫的“爱情”。正是双方共同的需求,才让这僭越性的“偏离”互相填补了他们各自的情感空缺。有趣的是,醉酒的男孩就如同退场了一样,合理地“协助”他们完成了这次需要。
  三、狂欢:酗酒与跳舞
  酗酒与跳舞是小说的重要场景,它们暗示了生活的日常性,也隐含了失序的、狂欢的特性。正是马克斯邀约饮酒的“呼唤”,才有了女孩卡拉跳舞的“回应”,而喝酒本身就是一种狂欢化的体验,更是一种麻痹“理性”的象征。酗酒使偏离行为发生,触发了狂欢化的跳舞。狂欢行为的本质就是重负生活下的解压剂,它的暂现是对“宿命式”存在规范的厌弃,也是对某种生活可能性的安排,从这日常性的狂欢活动来看,它也昭示着普遍存在的特性。
  首先,简要地厘清狂欢概念。狂欢在文化层面上指的是相对于理性整合而形成的体制外的文化。狂欢以其异己的、离心的力量构成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狂欢也可以狭隘地认为是俄国理论家巴赫金创立的“狂欢化诗学”,它是对当时主流、官方、精英文学样态的一种摒弃和变革,重新审视那些边缘的、未被认同的底层民间文学。总的来说,狂欢本身是一种对理性文化、官方文学形式的抗拒,而且像巴赫金所言,“狂欢是一种未被认知的、激越的生命意识……以弱化的形式存在于各种仪式或表演形式中”[6]。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就曾描述狂欢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在描述前现代时期的狂欢场景时,他肯定了这种充满快感与神奇体验的生活瞬间。可以说狂欢揭示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狂欢表现了生活的彻底转折:未完成性、生成性、不确定性、非经典性[7]。本文所用的狂欢概念是在列斐伏尔的日常性研究范围中加以探讨的,他强调了在这种狂欢中渗透日常的神奇体验和生命感性。以下从跳舞与喝酒这两个狂欢性表演来审视日常中那所谓的合理性存在。   小说中,马克斯提议要喝酒,嗜酒使他暂时脱离了常规生活,处在恍惚、迷离的状态。酒是马克斯抒发情感的必需品,也是款待女孩和男孩的物品,而他们默许了马克斯的应邀,这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一并置于“失意”的境地,体验了相似的“共情”氛围,而喝酒与跳舞正是一种“呼唤”与“回应”的关系。只是,马克斯与女孩素未相识,因此,他们的“呼唤”与“回应”不是明确的、他律的义务表现,而是隐秘的、自觉的身体感受。
  女孩的“回应”,更多体现在身体接触(跳舞)的那一瞬间。喝酒之后的马克斯和女孩都需要一个性别意义上的“对方”(他者)来完成彼此的需要。在此过程中,马克斯暂时忘却“伤心”,走进暧昧的、浪漫的舞蹈中,女孩卡拉对“忠诚”的放弃,脱离了没有舞伴的难堪,倚偎在另一半身旁,他们相拥而舞,成为了“爱情的样子”。马克斯拥有了类似爱情的感觉亦或是某种感情的弥合,而女孩也尝到了情爱的甜头。这似乎是一种身体的触觉,“感到柔细与粗糙的触,感到事物的触……”[8]而且触觉是逆反性的,是彼此身体的某种确证,也就是说我在触的同时也被触。这种日常的身体经验似乎很好地印证了他者身体的共在[9]。身体本身具有自发的整合与建构功能,通过触感的传递来感发其他身体,建构起身体与环境(身体)的“自我—他者”关系。尽管,马克斯不忘旧爱,女孩也在热恋中,但是为了“这一刻的需要”,他们选择了间歇性的遗忘,借助酒力脱离了日常身份的包袱,通过“跳舞”进入彼此。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狂欢仪式,它们在舞蹈中满足,产生一种微妙的亦或强烈的情感宣泄,由此,他们离开了“笔直脚步”的日常规范,走向了“歪斜舞步”的自我狂欢。至此,他们似乎都忘却了他们各自的身份、来此的目的,忘却了被秩序、规范、道德所铸塑和营造的日常生活,他们此时无需芥蒂,也无需设防,成为了一种“当然”的状态。
  马克斯和女孩打破界线,在微妙的身体感发中完成了这种需要,正是这强烈而坦率的狂欢行为,造就了这戏剧性的一幕。小说中的狂欢体现了个体存在过程之必要。这些神奇的感性体验,如生活的突发状态、临界的危机感、难以言表的无奈凝聚成生活之“结”(即个体在成长中的过渡性部分),这些都能够在匀速的、单调的日常生活中凸显人的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狂欢意味着对一次次临界状态、宿命式命运的克服,对一个个关隘的超迈,对落寞生活的舒缓。马克斯与女孩都需要朝着“那一刻的情愫”留出的位置走去,进入内心,探寻日常秩序之外的某种可能。
  虽然,文中的狂欢与情愫都是瞬间性的,但在某种意义上,酗酒与跳舞都是日常化的活动,它们并非是一种禁忌的狂欢形式,也并非是一种弱化的、小众的地下表演。在这里,卡佛似乎昭示了一个命题:狂欢的普泛表现。人并非完全是一个自足自在的个体,他得存在于自身之外,处在集体的社会结构中,所以人必然会从一个阶段跨入另一个阶段,从一个身份进入另一个身份,他也因此获得一种非个人的、开放的、公共的性质,而在这种性质中的狂欢并不是个人的孤独表演,而是一种全民性的狂欢状态。
  四、沉默:诉说与缄口
  狂欢之后是长长的阒寂与沉默。虽然狂欢是人的特性,但它却置于边缘性的情境中,而边缘也意味着两个不同地域——日常与特殊——的交界处,它暗示了某种双重性质,是聚合交界,也是分离中断。置身边缘,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朝向。狂欢是对日常生活的倒置与换位,是对刻板、压抑、伪饰、假面的日常生活的挑战。沉默的选择似乎是对这更新、创生的日常(世界)的一次检视。诉说与缄口似乎是一对矛盾性词汇,但在小说中它们却互相指认沉默,诉说的无能与无效暗合了女孩缄口的必然性,而沉默的姿态是对日常世界暂时性的接受,它是以一种低姿态的方式对现有世界的周旋。
  小说的最后,女孩从醉酒中醒来,第二天带着那些家具离开了马克斯的家。但是过了几周后,女孩把这件事到处和别人说,“她老是在说,跟每个人都说”[4]9。但是,“还有别的事,她知道,然而她没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过了一阵子,她就不再说了”[4]9。女孩突然从诉说转向了沉默。
  沉默,因为不确定性。“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这句话表现出了不确定的阐释。可能是男主人公醉酒一时兴起的建议,带有醉酒者特有的轻率和随意的心态;可能是愁苦中他需要一个具有朝气蓬勃的女性;也许他和以前的伴侣经常跳舞,在出售家具的时候,他忍不住想要重温一下跳舞的感觉;我们还可以猜测,跳舞什么意义也没有,除了引出对话,不具备其他功能。跳舞就在这“众多的原因”里发生了,但这众多没有成为选择解释的可能,而是成了言说之难。
  这种沉默是无能性与无效性下的表现。舞蹈之后,女孩似乎丰足了阅历,她不仅“看到一颗星星”也感受到了无能言说的绝望。“诉说”表示她一度抓住了生活中的某个东西,女孩在那晚后似乎成长了,她领悟到了女孩和男人之间的一种微妙联系,就像神迹一般。但是,她获得的“阅历”却不足以去解释这种事情,因为她对这次事件的把握是以主流标准为尺度的,不管是瞬间的情愫还是短暂的狂欢,她无法从感觉经验中提取具象而有意义的认识,最后造成表达失败。所以,“缄口”表示她没有能力言清此事。她的内心像是被日常的力量击中,一下子又回到了庸常的生活,只能在众人的喧闹中投降。
  更进一步看,这种诉说的无能性也是因为在整个主流语境中失效了。此时,这诉说的环境已经更变了,不是醉酒模糊,跳舞狂欢的时刻,彼时那个无需解释和沟通只需会意对方默契的时刻已经过去,她如何能够在正常的世界中表达这种虚浮感、放任自流感,甚至是迷狂感的“默契”呢?显然,在现实世界的维度中,这种诉说是无效的,因为现实的世界中没有一种价值系统亦或是公共的语境可以理解、判断、安置女孩的诉说。这种话语被人们推到常规生活的边缘,而边缘是离心的、生疏的、不可论定的,也不在公共话语范围内,因而导致女孩诉说的内容不被日常社会立法或被他人承认,遂女孩诉说的这一“瞬间”本能地被日常排斥在外,因此,她的诉说也成了无效的表达。
  那无法表达的“瞬间”让女孩选择缄口。虽然,这“瞬间”是日常的分化,但它因特殊的情感、体验、实践的因由包含着一种绝对,即它分属于日常,但又不能在日常中加以规定。所以,缄口是对这难以言清之事的暂缓,也是女孩对合理性存在的现实世界的暂时和解。沉默虽然是一种低姿态的处世策略,但这并非意味着逃避解释。她明白“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真正精彩的是这些可以感受但无法表述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隐藏在话语之后的。她似乎对现处的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一瞬间的狂欢是日常生活的“另一面”。所谓“另一个”即不同者,它是对刻板、熟稔的日常的一次“陌生化”处理,同时还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另类视角。从深层来看,这“另一处”的狂欢其实是一座桥梁,它架通了日常的秩序与日常秩序的偏离,更架通了生活与艺术,它是一种暂时性的秩序失控,可以释放人们压抑的情感和游戏的渴望。它也是神圣的,因为那些被我們框范的生活其实都曾“驻扎”在这狂欢的、混沌的、边缘的地带,只是经过时间和文化的整肃,才被我们当作是严肃性的生活。如此,女孩的沉默处在那个“言说”与“不语”的位置之间,对这亦实亦虚、亦庄亦谐的经历,采取了沉默地“诉说”。其实,真正的沉默也必永远存在。因为人的独白必将有一种沉默来承受,人的孤独也必会有一种沉默来接纳与包容,也许只有沉默的言语才能被信任和敬畏。   五、瞬间的狂欢:奇异与偏离的日常
  小说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失意醉酒卖家具的男子和开心快乐置办爱巢的情侣之间的交易过程,而是那瞬间的狂欢,却以沉默收场,卡佛赋予小说更复杂的可能,这种复杂是在日常书写中展现的。日常生活本就是世俗的、共有的,而它更多地被容纳到社会领域范围内,走向整合与秩序的纪律中,也因为它的普遍与公共,生活的偶然性、私人性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是无视。其实,日常生活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列斐伏尔和巴赫金标志的“节庆”“仪式”“舞蹈”文化所蕴含的狂欢因素,扩大了日常生活的意义,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一次重构与阐释,而且这种民间、地下、内部的狂欢性本身也已经潜伏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卡佛通过日常世界,延展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奇异、偶然,不能一次性所言清的时刻,尽管是思想中乍现的顿悟,生活中瞬间的狂欢,它却提供了一种新奇的,不同于主流时尚化、市场化的审美批判,挖掘日常生活中那被忽视的艺术潜质、细节化的体验领域,也对社会中平均化、理想化、严肃化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一次不经意的调节与舒缓。
  注释:
  ①《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是雷蒙德·卡佛原稿集《新手》(2015年,译林出版社)里的第一篇小说。
  ②《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分别在2010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以下简称为《当》)和2015年译林出版社《新手》先后出版,译者分别是小二和孙仲旭。其中,出现在《当》中的《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经过戈登·利什编辑修改,于1981年由艾尔弗雷德·A.克诺夫公司出版,而《新手》中的版本由其遗孀苔丝·加拉格尔把原稿中利什改动和删减部分原封不动地出版,这些短篇才得以恢复原貌。而这原貌令许多卡佛迷们大吃一惊:原稿的情感充沛、故事饱满,更重要的是其文字非但不“极简”而且甚至能称得上“絮叨”。此论文中基本上采用《新手》版本的篇章,需要采用《当》版本的篇章时会加以说明和标注。
  参考文献:
  [1]霍顿,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房炜,孟昭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Raymond Carver.Fires: Essays,Poems,Stories[M].New York: Vintage Books,1984.
  [3]唐伟胜.体验终结:雷蒙·卡佛短篇小说结尾研究[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4]卡佛.新手[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5]Raymond Carver.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M].New York:Vintage,1989.
  [6]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7]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M].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5.
  [9]夏可君.身体从感發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8.
  作者简介:郑兵,广西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笔作为记录信息的工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诞生的核心目的即其记录的使用功能,以韩非子价值体系中重视使用功能的造物思想看待笔的发展,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笔的发展状况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影响因素。但是,当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录处理已经趋于虚拟化的方式,“笔以致用”中“用”的需求有了更加先进便捷的解决方案之后,在互联网、物联网的世界里,在人们追求自由便捷的观念下,那么笔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值得进一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未直接提及生态审美的语句,但是二人在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从原初开始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增长了人的欲望,人试图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的生产劳动也发生了“异化”,沦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环节。马克思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而
期刊
摘 要:以拍摄黄山美景时的感悟为主线,积极地对“艺术摄影应该仅仅只是自然美的客观再现?还是应该更多地去主观表现?”展开思考。提出了艺术摄影可以真实再现自然之美,更可以融入主观意识以表现自然美。  关键词:自然本身美;艺术摄影;主观表现;黄山美景  大家知道摄影是分为各种类型的。由于其拍摄目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和实用摄影三大类型。因笔者热衷于用艺术摄影做自己的创作,故长期在此范围内思
期刊
摘 要:由陈建新所撰写的《李渔的造物思想研究》一书观点新颖,跳脱了大多数学者常规的研究角度,独辟蹊径地从艺术设计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李漁的造物思想,探讨了其前卫、独特的实践巧思和审美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理论深度。  关键词:李渔;审美;生活  如今,生活的审美化正成为当下艺术家和美学家的关注热点,艺术开始贴近大众,美学开始走出象牙之塔,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于是,使每个人都拥
期刊
摘 要:1937年末到1938年10月,武汉成为战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出版业的中心,抗战文艺蓬勃发展,抗战报刊相继出版。而《中国的空军》的出现成为当时空军界唯一的刊物,因宣传中国空军英勇事迹、报道中日空战战况、介绍敌我军机、及刊载梁又铭等精美的空战美术作品,受到民众广泛喜爱。《中国的空军》的美术插图立足新现实主义,通俗易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时光流逝,今天它的光辉不再,但它的历史价值与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解读,探索其叙事的时间顺序和方法上的陌生化,以及反常规自由构图、多时空巧妙切换的剪辑手法。贾马尔等人物性格与传统类似人物形象反差的陌生化艺术手法的运用,从而给观者一种别样的视觉盛宴和审美感受,使得观者对影片中陌生且新奇的叙事结构、剪辑手法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产生另类趣味。陌生化手法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是具有可行性的,既有助于影视艺术的发展,又为陌生化艺术手法的发展提供
期刊
摘 要:毕业创作标志着一个学习与绘画阶段的结束,是多年绘画学习及经验的总结。油画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绘画理论支撑,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油画的迅速发展,高校美术教学对油画创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毕业创作作为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学习成果的汇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拥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见证;毕业创作;心得;构图;色彩;表现手法  一、引言  随着中国油
期刊
摘 要: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意识,可以说是对古希腊哲学文化的内在体验与道德思考。《俄狄浦斯王》的言说脚本,以一种文艺的方式将命运的概念引入哲学的思考层面上。比如“生”与“死”“人”与“事件”都将神谕的预见性赋予罗格斯主义的合法性。探讨《俄狄浦斯王》的自我与命运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展现古希腊悲剧最重要的事件,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我”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自我;俄狄浦斯;个体断裂;命运;神谕  一、
期刊
摘 要: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是霍建起自《那山那人那狗》后给观众带来的又一次视觉上的感动。电影对小说诸多方面进行了改动:电影中通过冷暖色彩的交叉运用反映人物命运变化,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忠实原著的同时,重新架构小说的关键性意象,使电影与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小说和电影同样是传达思乡的情义,但二者却表现出了不同形态的乡村世界。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影像叙事;审美取向;乡村展现 
期刊
摘 要:中国的阳阳理论将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阴阳二元,二元之间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统一。这种对于二元与二元之间联系的探索逐渐积淀和内化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就是对语言在形式上的对称平衡布局和在内容上的偶双设置。昆明汉语方言中的对称平衡型修辞,如叠字、对偶、回环和顶真,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阴阳二元文化的架构,其中的对偶修辞更是折射出了中国汉民族关于二元对立又相互依存、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