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g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已成为“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本文重点分析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本校学生基础,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 现状 策略
  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一谈及阅读,我们往往认为与数学教学无关,单纯地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解题教学,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文字题或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引导读题时学生大都能理解题意,可是一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很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无法自主地将获取的文本信息转换为数学关系。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一、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有助于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二)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
  (一)阅读指导往往被忽视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
  (二)阅读能力成为数学解题的软肋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到底如何呢?课堂上做练习时,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的时候高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时,有些题目就能正确解答出来。教师询问原因,学生的理由就是“当时没有看清楚”。
  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以本为本”,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1、概念、公式的阅读
  正确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并能把符号与语言进行互译。
  2、例题旁边“想”的内容的阅读
  教材中在很多例题旁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或者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写出了“想”的内容和过程,这不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更提醒了学生相关的重点和难点。
  3、“合作学习”的阅读
  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4、“探究活动”的阅读
  浙教版教材的开放度比以往增强了许多,不仅知识点的学习是开放的,而且练习题的开放性也增大了许多。答案不唯一的题目随处可见,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中考题觅见踪影,通过对探究活动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5、“设计题”和“课题学习”的阅读
  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虽然新教材设置的“设计题”和“课题学习”数量不多,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指点迷津”,提供数学阅读的方法
  1、课前阅读,激发动机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即预习。数学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拟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打破学生依赖教师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比较抽象难度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巧妙设疑,分散难点,螺旋式地提示问题的本质,内化知识。
  3、以“议”促读,强化重点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能及时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4、课后整理,巩固内知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练习的编排意图,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
  责任编辑:刘天闻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境界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老师自身历练、摸索、创新乃至最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在我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决不能贬低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它们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组成了语文教育教学不可缺一的有机整体。所谓“主导”,就是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之意,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其“主导”作用应体现为能够让
摘要:阅读是一种生本体验。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体验策略,有助于唤起学生生活与情感体验,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本文重点从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角色换位,激起情感体验;多元解读,鼓励独特体验三个方面探讨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体验 优化 语文课堂 教学  一、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  文本是生活的提炼,文字使生活再现。江苏名师钱锡铭老师说:“语文教学就是生活的展开,
摘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本文欲从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这个角度来探讨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以达到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境教学 策略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众多语文教师一直研究的课题。本人曾读过李吉林老师的文章,知道她创造了“情境教学”法。
摘要:陆谦是《水浒传》中一个反面人物,是林冲的多年好友,因贪图富贵站在高俅这一边,多次设计陷害林冲,后在山神庙与富安等密谋火烧草料场时被林冲识破,死于其枪下。本文以《水浒传》的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和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为依据,简要分析了陆谦这一小角色的设置及其意义。  关键词:陆谦 反面人物 人物设置 意义  一、突显主要人物的性格  陆谦是高衙内的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你懂了吗”,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要求“你会了吗”。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并以此来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结合笔者日常的教学实践,论述了自己在利用和创设情景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关键词:创设情景 初中数学 教学活动  一、运用和创设生活情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
摘要: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能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其自主性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深度展开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课题研究着重于探索初四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教学指导方法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及研究,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形”“数”互变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发现,“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作用尤为显著,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快找到解答数学问题的思路,而且对能力和解题思维的灵活性都有
摘要:命题作文是近年来高考当中最长见的一类题型。考试中,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审题至关重要。本文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指导学生审题的四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审标志 审语法 审联系 审内涵  命题作文是最常见的一种作文形式,它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作文题目,选择材料,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并用一定的表达方法,以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应试作文,学生得到作文题目后审
摘要:怎样上好一节数学优质课,一节数学优质课具体有哪些特征是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研究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新课导入、课堂提问、情景设置和课堂小结四个方面探讨高中数学优质课所具备的特征,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进而创造性地发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优质课 新课导入 课堂提问 情景设置 课堂小结  一、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