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并且对于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量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许多同仁在这方面都做过尝试,而且都有一定的收获,我也将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写出来,望大家指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做到:
一、加强朗读教学
1、教师范读不可忽视
我们不赞成教师每节课都大篇幅地范读,但我认为必要的范读也不能忽视。在学生反复读也读不好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范读。我在范读之后,会和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把握感情的,也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把握文章感情,积累阅读经验。
2、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循序渐进
从各学段朗读的目标要求的差异可以看出:第一学段是“学习用”,要求较低,它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它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第三学段是“能用”,它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度,要求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我注意把握这几个学段的差别,不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注意有所侧重。这样,学生不会因为要求过多而无所适从,还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恰当地使用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不止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都很重要。
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这样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阅读中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如“有自己的心得”、“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独立判断。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自由表达。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词和句的把握,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其基本的方法是读读、议议、评评。
在阅读的最高阶段,我主要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做更深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和合作解疑。
三、培养语感,积累运用
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的总结、运用和拓展阶段。关键是落实语感的积淀工作以及学会通过语文实践提高语感能力。
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容易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其实积淀和运用是两回事,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有条件,这就是语文实践。
为了加强语感的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最后腾出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让学生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第三,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而且这种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外,阅读量和阅读面也是需要注重的。我经常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我经常在课前三分钟选择一些语言、意境优美的文章为大家诵读,通过我的示范,再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互相交流,效果不错。
对于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对于这几点要求,我经常有针对性的进行督促,并不经意地向学生谈起自己最近看什么书,有什么收获,以此带动学生积极阅读,并给学生创造互相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在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说我国小学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全新时期。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程序。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生动活泼,朝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做到:
一、加强朗读教学
1、教师范读不可忽视
我们不赞成教师每节课都大篇幅地范读,但我认为必要的范读也不能忽视。在学生反复读也读不好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范读。我在范读之后,会和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把握感情的,也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把握文章感情,积累阅读经验。
2、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循序渐进
从各学段朗读的目标要求的差异可以看出:第一学段是“学习用”,要求较低,它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它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第三学段是“能用”,它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度,要求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我注意把握这几个学段的差别,不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注意有所侧重。这样,学生不会因为要求过多而无所适从,还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恰当地使用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不止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都很重要。
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这样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阅读中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如“有自己的心得”、“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独立判断。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自由表达。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词和句的把握,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其基本的方法是读读、议议、评评。
在阅读的最高阶段,我主要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做更深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和合作解疑。
三、培养语感,积累运用
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的总结、运用和拓展阶段。关键是落实语感的积淀工作以及学会通过语文实践提高语感能力。
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容易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其实积淀和运用是两回事,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有条件,这就是语文实践。
为了加强语感的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最后腾出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让学生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第三,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而且这种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外,阅读量和阅读面也是需要注重的。我经常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我经常在课前三分钟选择一些语言、意境优美的文章为大家诵读,通过我的示范,再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互相交流,效果不错。
对于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对于这几点要求,我经常有针对性的进行督促,并不经意地向学生谈起自己最近看什么书,有什么收获,以此带动学生积极阅读,并给学生创造互相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在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说我国小学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全新时期。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程序。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生动活泼,朝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