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6月,在配合巴——新铁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巴——新铁路沿线通辽境内进行了认真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这段铁路路径线上有多处古文化遗址点,对此我们选定了巴——新铁路(路标:DK78+100)即库伦旗扣河子镇四家子段一个辽代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现将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这里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西部,与奈曼旗交界地带,行政区划属库伦旗扣河子镇四家子村。
遗址东距库伦旗库伦镇所在地87公里,东南距扣河子镇所在地7公里,遗址正处科尔沁沙地与燕山动脉即辽西山地的过渡地带。遗址周围群山起伏,在海拔300米左右。此遗址坐落在海拔523.1米高的银洞山北坡,扣河子河上游南岸一台地上。遗址西北5华里是著名的官山,海拔约626米,这里山峰峻峭岩石突兀,是著名青龙山的主城部分(这里曾发现过著名的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再向南、西即是青龙山群山诸峰竞秀,银洞山之北即科尔沁沙地南缘黄土地带,
千壑纵横,这里是辽河支流柳河的发源地。遗址北面就是扣河的上游,此河古代时候不叫扣河子而叫“厚很河”即蒙语女儿河,因多年来这里的牧业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固有的民族成份的逐步改变从而变成今天的扣河子。扣河子中游叫新开河入辽宁之后称为柳河,经营口,海城入渤海。
遗址北约2华里,就是著名的辽代灵安洲城址,当地耕民称之为黑城子。此城建于群山怀抱之中,方位90度平面城方形,约540米见方。现有的城墙残高6-8米,宽20米,四面各有1门,西墙筑有马面9个,北门有瓮城一个,以防敌人来侵。城墙均为夯筑,城内布局整齐有内城外城和很多建筑遗址,城内街道纵横一片繁荣景象。过去百年来人们把它称为黑城子。1988年在城内发现一方铜印,其上刻有“灵安洲刺使印”九叠纂文,从而此城的真名得以证实也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遗址西北5华里,是官山(蒙语:罕山)群山之首之一。当为此城的天然屏障,其主峰南坡有一个向东南开口而背风向阳的山窝。顶峰南侧有一巨大石崖,崖南侧距地表9米高的石壁上从东向西排列3个石洞,当地农民俗称3喇嘛洞,深约4米,宽2米,这其实是辽代石窟遗址。说明了这地区在辽代就是一個香火繁盛之地。
二、遗址内涵
我们对此遗址进行了严格的考古程序来发掘,对遗址周围和遗址地表面散落的古代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科学的采集,在这里采集到很多古代人遗留下来的遗物,如:“红山”时期的陶片,“夏家店”时期的陶片、三足器等。还有大量散布的陶器、铁器、兽骨、瓷器、青砖、布纹瓦等。
7月19日起,在巴一新铁路,路标DK78+100为中心进行正式发掘,这次发掘共挖探方20个,其中5*5米探方18 个,10*10米探方2个,共计650平米。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在耕土层内挖出大量的新石器时代各种器物残片和辽代的大量器物残片,如:新石器时代的“绳纹陶”“附加堆纹陶”“网格纹陶”“三足器”器足“辽代的白瓷”“铁刀”“篦点纹”等等。
耕土层厚约20厘米,灰色或黑色土,生土层黄色或红色,在KST6耕土层下发现一个辽代灰坑,坑口椭圆形,口长1.7米,宽1米,深70厘米。此坑出土大量的辽代器物,如:铁刀、白瓷碗(残)、白瓷钵(残)、泥质灰陶瓮、陶罐等。见图1
三、遗物
(1)、铁刀,一件,完整,长18厘米,厚0.6厘米,宽4.5厘米,因长年在土里受雨水侵蚀,腐朽严重,其身全部呈铁锈状斑点。柄长4.8厘米,其上有一固定木把的铁箍。见图1--(3)
(2)、三足器器足,四件,呈锥子状,圆形,高9厘米,通体实心,足底呈平面。见图1-(2)
(3)、蓖点纹陶片,数十件,其中一片颈部以下饰蓖点纹一周,厚4毫米,根据器形看应是蓖点纹陶罐。见图1-(4)
(4)、网格纹陶,1件(残),颈部下面饰一周附加堆纹,其上刻有划纹一周,其身饰有网格纹,肩部部位饰有乳钉纹。见图1-(1)
(5)、白瓷碗,共计9件残片,其中代表性一件,有底,胎比较粗糙,底较厚,约2厘米,白釉饰至其身腹部以上,腹部以下未施白釉。应是当地出产之物。见图1-(5)
(6)、白瓷钵,一件(残),口沿较薄约0.3毫米,直口,饰釉光滑,釉质白里透亮,胎衣精细火候较高,是一件辽瓷精品之一。见图1-(6)
(7)、泥质灰陶罐1件,其身磨光,陶质细腻,呈灰色。器形较大,卷口,鼓腹,平底。见图1-(7)
四、结语
此遗址出土的遗物分析,应包含两种文化并存的遗址,地表及耕土层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主,如:“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代表性器物有:网格纹陶、三足器器足、绳纹陶片等。
耕土层下面是以辽代遗物为主,如:耕土层下面发现的灰坑微粒、其出土遗物均为辽代遗物。
此遗址距城外2华里,这里的居民身份一定是在城内居民身价之下,很可能是为城内提供农产品和烧造陶瓷业的汉人和渤海人。很显然,从此遗址的文化内涵看,应是农耕生活特色的遗址。早在契丹早期,契丹人本来是一个游牧民族没有农业,晚唐时期中原不稳定,华北地区汉人多入住契丹,开垦耕种,契丹地区开始出现农业,辽太祖,太宗时期,平定渤海征服燕云,把具备先进农业技术的渤海人和汉人大批迁来,令他们垦种。以后辽代历代皇帝都重视农业,加之北方地区历史上一直没有开发,土壤中聚集的肥力第一次得到发挥,使辽代的农业一直呈现五谷丰登的景象,应当说随着渤海人和汉人的迁来,辽代土地上出现了一片片插花田。
此次巴——新铁路的考古发掘,我们收获很大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和辽代的文物对研究古代人类在这一带活动和生活,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这里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西部,与奈曼旗交界地带,行政区划属库伦旗扣河子镇四家子村。
遗址东距库伦旗库伦镇所在地87公里,东南距扣河子镇所在地7公里,遗址正处科尔沁沙地与燕山动脉即辽西山地的过渡地带。遗址周围群山起伏,在海拔300米左右。此遗址坐落在海拔523.1米高的银洞山北坡,扣河子河上游南岸一台地上。遗址西北5华里是著名的官山,海拔约626米,这里山峰峻峭岩石突兀,是著名青龙山的主城部分(这里曾发现过著名的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再向南、西即是青龙山群山诸峰竞秀,银洞山之北即科尔沁沙地南缘黄土地带,
千壑纵横,这里是辽河支流柳河的发源地。遗址北面就是扣河的上游,此河古代时候不叫扣河子而叫“厚很河”即蒙语女儿河,因多年来这里的牧业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固有的民族成份的逐步改变从而变成今天的扣河子。扣河子中游叫新开河入辽宁之后称为柳河,经营口,海城入渤海。
遗址北约2华里,就是著名的辽代灵安洲城址,当地耕民称之为黑城子。此城建于群山怀抱之中,方位90度平面城方形,约540米见方。现有的城墙残高6-8米,宽20米,四面各有1门,西墙筑有马面9个,北门有瓮城一个,以防敌人来侵。城墙均为夯筑,城内布局整齐有内城外城和很多建筑遗址,城内街道纵横一片繁荣景象。过去百年来人们把它称为黑城子。1988年在城内发现一方铜印,其上刻有“灵安洲刺使印”九叠纂文,从而此城的真名得以证实也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遗址西北5华里,是官山(蒙语:罕山)群山之首之一。当为此城的天然屏障,其主峰南坡有一个向东南开口而背风向阳的山窝。顶峰南侧有一巨大石崖,崖南侧距地表9米高的石壁上从东向西排列3个石洞,当地农民俗称3喇嘛洞,深约4米,宽2米,这其实是辽代石窟遗址。说明了这地区在辽代就是一個香火繁盛之地。
二、遗址内涵
我们对此遗址进行了严格的考古程序来发掘,对遗址周围和遗址地表面散落的古代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科学的采集,在这里采集到很多古代人遗留下来的遗物,如:“红山”时期的陶片,“夏家店”时期的陶片、三足器等。还有大量散布的陶器、铁器、兽骨、瓷器、青砖、布纹瓦等。
7月19日起,在巴一新铁路,路标DK78+100为中心进行正式发掘,这次发掘共挖探方20个,其中5*5米探方18 个,10*10米探方2个,共计650平米。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在耕土层内挖出大量的新石器时代各种器物残片和辽代的大量器物残片,如:新石器时代的“绳纹陶”“附加堆纹陶”“网格纹陶”“三足器”器足“辽代的白瓷”“铁刀”“篦点纹”等等。
耕土层厚约20厘米,灰色或黑色土,生土层黄色或红色,在KST6耕土层下发现一个辽代灰坑,坑口椭圆形,口长1.7米,宽1米,深70厘米。此坑出土大量的辽代器物,如:铁刀、白瓷碗(残)、白瓷钵(残)、泥质灰陶瓮、陶罐等。见图1
三、遗物
(1)、铁刀,一件,完整,长18厘米,厚0.6厘米,宽4.5厘米,因长年在土里受雨水侵蚀,腐朽严重,其身全部呈铁锈状斑点。柄长4.8厘米,其上有一固定木把的铁箍。见图1--(3)
(2)、三足器器足,四件,呈锥子状,圆形,高9厘米,通体实心,足底呈平面。见图1-(2)
(3)、蓖点纹陶片,数十件,其中一片颈部以下饰蓖点纹一周,厚4毫米,根据器形看应是蓖点纹陶罐。见图1-(4)
(4)、网格纹陶,1件(残),颈部下面饰一周附加堆纹,其上刻有划纹一周,其身饰有网格纹,肩部部位饰有乳钉纹。见图1-(1)
(5)、白瓷碗,共计9件残片,其中代表性一件,有底,胎比较粗糙,底较厚,约2厘米,白釉饰至其身腹部以上,腹部以下未施白釉。应是当地出产之物。见图1-(5)
(6)、白瓷钵,一件(残),口沿较薄约0.3毫米,直口,饰釉光滑,釉质白里透亮,胎衣精细火候较高,是一件辽瓷精品之一。见图1-(6)
(7)、泥质灰陶罐1件,其身磨光,陶质细腻,呈灰色。器形较大,卷口,鼓腹,平底。见图1-(7)
四、结语
此遗址出土的遗物分析,应包含两种文化并存的遗址,地表及耕土层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主,如:“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代表性器物有:网格纹陶、三足器器足、绳纹陶片等。
耕土层下面是以辽代遗物为主,如:耕土层下面发现的灰坑微粒、其出土遗物均为辽代遗物。
此遗址距城外2华里,这里的居民身份一定是在城内居民身价之下,很可能是为城内提供农产品和烧造陶瓷业的汉人和渤海人。很显然,从此遗址的文化内涵看,应是农耕生活特色的遗址。早在契丹早期,契丹人本来是一个游牧民族没有农业,晚唐时期中原不稳定,华北地区汉人多入住契丹,开垦耕种,契丹地区开始出现农业,辽太祖,太宗时期,平定渤海征服燕云,把具备先进农业技术的渤海人和汉人大批迁来,令他们垦种。以后辽代历代皇帝都重视农业,加之北方地区历史上一直没有开发,土壤中聚集的肥力第一次得到发挥,使辽代的农业一直呈现五谷丰登的景象,应当说随着渤海人和汉人的迁来,辽代土地上出现了一片片插花田。
此次巴——新铁路的考古发掘,我们收获很大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和辽代的文物对研究古代人类在这一带活动和生活,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