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强化语感训练可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能够实现学生语感的合理丰富,则可以确保学生在阅读中更为深刻的感受文章表达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需要对其教学活动进行合理优化,本文综合探究语感训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训练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感训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需要对其教学活动进行合理优化,确保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文章情境,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语言训练。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为有效的落实语感训练,特此落实本次研究工作。
一、强化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保证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进而对其语感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朗读训练是语感训练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首先需要进行范读。范读的科学开展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科学激励,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如果能够进行有效范读,可以使学生合理融入语言环境,对其朗读欲望进行有效激发。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学时,透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文本范读,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小蝌蚪在找妈妈途中的情感经历,保证学生对语言具有更为深刻的感悟,激发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朗读欲望。其次,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内,大多数课文内都设有提示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提示,进而保证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引导学生合理融入教材文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科学应用提示语,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情境,使学生对阅读情景具有更为深刻的感悟。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对其个性差异加强重视,确保学生在阅读中具有更高的个性化,实现学生语感的有效增强。总之,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保证学生更为充分地感受课文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创设感悟情境
第一,情境创设价值。通常情况下,在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情深意厚和深奥的词汇,如果仅仅利用工具书和抽象的分析,学生很难对其产生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对文字语感进行更为深刻的感悟,对其想象和联想进行有效启发,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融入阅读情景,进而实现学生语感的合理丰富。首先,教师需要合理应用媒体技术,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使学生对文字描述的情境具有更为深入的感受,使其对语言的魅力具有更深刻。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需要对学生实际感受加强重视,科学应用实物、多媒体技术和图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想象,确保学生能够合理融入具体情境,再现文章描述的具体内容,保证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语感训练。例如,在进行《寒号鸟》一课教学时,部分学生对寒号鸟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此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寒号鸟具有更为具体的认知,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融入具体情境,使其对课文内容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第二,情景创设流程。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首先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合理应用,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确保其多样化,保证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想象,强化学生情感共鸣,确保学生具有更为丰富的语感,对其语文学习进行科学指导。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需要合理应用相关画面,对学生想象进行有效激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精美文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多媒体进行合理应用,科学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确保能够实现学生体验的合理丰富,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真情实感,大大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其次,教师还需要合理应用留白,语文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时,合理应用留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舞和激励,确保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利用现实生活情境和知识积累,对空白进行科学弥补。
三、联系生活体验
第一,创设语言环境。在培养学生语感时,生活体验的合理丰富,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如果想要获得某种体验,必须进行生命活动,进而对语言所表达的物体及其潜藏的情感和思想精神进行更为深刻的掌握。学生在具体进行学习时,如果缺乏生活体验,文字表达会显单一枯燥。如果学生仅仅通过翻查字典,在无法感受其语感,需要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多参与家务劳动,做生活的有心人。为阅读创建良好的条件,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有效联系,再想象画面,从而获得感到身受的深刻体验。通常情况下,语言普遍来自生活,在生活中存在大量语言材料,可以为学生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可以实现随时使用。
第二,强化生活认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使学生对生活具有更大的热情。生活中的语言情境极其丰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聆听,强化学生语言感受,实现学生语感的有效形成。教师需要科学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口语情境作为深刻的感知语感,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活动和演讲活动,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对其进行科学转述。教师需要强化写作练习,对语感进行揣摩,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改写、仿写、缩写和扩写,强化读写结合,确保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语感进行合理深化,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融入现实生活,使其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实现有效结合,为语言积累创造更大的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更为高效的应用语言文字。
四、科学审视语言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培养时,咬文嚼字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意识的科学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字眼中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情味和含义。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对语言的形象性和准确性进行准确把握,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合理深化语感。我们从词语入手,这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在教学时,我们就尽可能地选择文本中的关键词、表现力强的重点词语,如抓动词、形容词或具有比喻性和感情色彩的词语等,通过画一画、比一比和词语互换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科学比较和细细品味,举一反三,心领神会,对应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有效揣摩,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语感,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落实阅读教学工作时,通过强化朗读训练,创设感悟情景,联系生活体验,科学审视语言可以对学生语感进行科学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更为深刻的感悟语言情境,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融入语言情境,使其更为深刻地感受文章表达的具体含义,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丽.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J].小品文选刊:下, 2019(4):29-30.
[2] 黄瑞英.刍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1):327.
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
—引导中学生向古诗词“更深处”品味
恩平市恩城中学 李剑平
【摘要】在新课标的旗帜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向语文教学提出深度式的鉴赏教学。而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出现“瓶颈”: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处于浅度理解,难以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古诗词阅读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的引导,也要注重学生鉴赏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古诗词的特点和鉴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导学生向“更深处”品味古诗词的方法与过程:先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凭直觉感悟诗词中的“情”;然后引导学生沿“情”入微探幽——品形象、起共鸣,熏陶思想情操;品文辞、学技巧、提升鉴赏能力;最后在诵读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古诗词;更深处;品味
古诗词鉴赏教学从没间断过,我们也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但是,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感觉依然是烦闷、沉重、读不进去。这种现象足以引起我们反思。我们应该立足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古诗词的特点,从“更深处”去开辟有效的古诗词鉴赏之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让古典文化代代传承。
鉴赏是一个在感觉中触发联想,进而欣赏、想象,融入体验,加以认识的过程。古诗词都讲究寄托、意象、意境,而这些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寻味、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要扣住古诗词鉴赏的特点,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因而,“情”是鉴赏的关键。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不求甚解地凭着直觉去体会,即说出作品所表达的是哪种思想感情。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但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能感觉到本词的感情是愁苦、凄凉的。又如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学生都能体会到诗中那种“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著名诗词里面的真感情不可能不打动鉴赏者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趁“热”指引学生沿“情”入微探幽。
古诗词里的“情”是寄托在诗词中的“形象”。因此,在学生初步把握诗词中的“情”的基础上,就引导学生细致地品味作品中的形象,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古诗词中的“形象”分成两种。一是指作品中已经融入作者的情、志、理的客观物象。比如,杜甫在《月夜》中,描绘了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巧借“月亮”表达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李商隐在咏物诗《柳》中,借吟咏秋柳来自伤迟暮,倾诉隐衷,自叹身世。又如韩愈在咏物诗《葡萄》里,借“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的葡萄暗喻自己仕途困顿,表达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又以成熟丰满的葡萄说明“丰硕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作品里的物象如此生动新颖,正与学生的写作要求——写出生动传神的景物——相吻合。如果我们在诗词鉴赏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致地品味作品中的客观物象,那么对学生写景的写作训练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是诗词中的“形象”有时还指作者的主体形象。“托物言志”的诗词里面本来就有一个大大的“我”。这种诗词,无不是言“我”之事,抒“我”之情志,处处皆有“我”在。作品里的抒情主人公“我”都描摹出作者的人格的动静,演奏出其人格的乐音,闪烁出其人格的光芒。如辛弃疾的《鹧鸪天》“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向我们展现一个雄心壮志、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形象。诗词中“我”的形象丰富感人。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细细斟酌作品,就可以洞察作者的人格,进而“知人论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地去“同情”,全面把握形象的多面性。
“同情”这情感按钮只是让鉴赏者在具体、生动、丰富的审美意象中,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感觉,而要提高学生鉴赏品位的重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意象切入,借助想象进入作者的想象世界,充分感受形象,发掘形象的情感内涵,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产生“心有灵犀”之感,达到“移情熏陶”的高层次。作品形象中的情感对鉴赏者有着积极的诱导功能,而积极的情感陶冶又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情操。如鉴赏白居易的《杜陵叟》,引导学生想象杜陵叟的生活背景:禾穗青干、麦苗黄死、赤地千里,从而让学生理解官吏们的横征暴敛、残酷无情以及封建统治者的伪善。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正义感、同情心、惩恶扬善等情感。又如教学苏轼的《定风波》,可以带领学生仰天迎风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的胸襟马上为之而宽广,表现出超脱旷达、从容自若、自信的人生姿态。总之,学生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借助想象,其思想感情的触觉会更加灵敏。久之,学生对没有一幅图画的古典诗文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鉴赏之后,作品里的内容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成为一幅幅图画,学生会觉得自己构造的图画比作品里死板的图画更是“无与伦比”;久之,学生会更细致地感受生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真实的生活加以典型化,独特地想象文学形象。
无论是欣赏想象,还是创作想象,学生都会从中丰富了情感、净化了心灵、学会了做人,在现实纷繁复杂的诱惑中守住了古典文学这一方净土。那么,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就得以传承下去了。
为了让学生向古典文化的“更深处”探究品味,我们要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文采,把徜佯在文学“情海”中的学生领进文学的殿堂。即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關键诗词句和分析作品的艺术技巧,在平淡处寻觅不平淡,在简洁中寻求丰富。其实,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屡见不鲜的景物,但它们都具有一种引人注意、耐人寻味的魅力,而这一“魅力”往往令人难以察觉。这就需要我们来点拨了。在引导学生鉴赏贺铸的单相思情歌《青玉案》时,可以举例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并解说一句:李煜将“愁”比作“春水”,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独具新意。那么,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从《青玉案》里抓住“彩笔新题断肠句”,领悟出“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用江南暮春时节的春草、柳絮、黄梅雨来设喻,将作者的“愁”具象化,渲染了悲愁的氛围,与作品单相思的痛苦哀愁基调相一致。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深刻地感受到古典诗词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进而充分地感受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魅力。
在学生领会诗词的“情”与“文采”之精妙的基础上,我们又要“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用有声语言的形式体味作品的妙处,进而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来“入情探幽”,促进与鉴赏对象(作品和作者)的情感互动。学生浸泡在这样的人文文化环境中,又怎会不受熏陶呢?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学等精神财富。作为鉴赏指导者的我们,可以挖掘古典诗词所潜在的魅力,采用切实有效的深潜式的鉴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情趣与品位,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在我们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魏国良.高中语文深度阅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训练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感训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需要对其教学活动进行合理优化,确保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文章情境,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语言训练。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为有效的落实语感训练,特此落实本次研究工作。
一、强化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保证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进而对其语感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朗读训练是语感训练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首先需要进行范读。范读的科学开展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科学激励,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如果能够进行有效范读,可以使学生合理融入语言环境,对其朗读欲望进行有效激发。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学时,透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文本范读,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小蝌蚪在找妈妈途中的情感经历,保证学生对语言具有更为深刻的感悟,激发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朗读欲望。其次,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内,大多数课文内都设有提示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提示,进而保证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引导学生合理融入教材文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科学应用提示语,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情境,使学生对阅读情景具有更为深刻的感悟。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对其个性差异加强重视,确保学生在阅读中具有更高的个性化,实现学生语感的有效增强。总之,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保证学生更为充分地感受课文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创设感悟情境
第一,情境创设价值。通常情况下,在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情深意厚和深奥的词汇,如果仅仅利用工具书和抽象的分析,学生很难对其产生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对文字语感进行更为深刻的感悟,对其想象和联想进行有效启发,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融入阅读情景,进而实现学生语感的合理丰富。首先,教师需要合理应用媒体技术,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使学生对文字描述的情境具有更为深入的感受,使其对语言的魅力具有更深刻。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需要对学生实际感受加强重视,科学应用实物、多媒体技术和图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想象,确保学生能够合理融入具体情境,再现文章描述的具体内容,保证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语感训练。例如,在进行《寒号鸟》一课教学时,部分学生对寒号鸟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此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寒号鸟具有更为具体的认知,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融入具体情境,使其对课文内容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第二,情景创设流程。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首先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合理应用,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确保其多样化,保证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想象,强化学生情感共鸣,确保学生具有更为丰富的语感,对其语文学习进行科学指导。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需要合理应用相关画面,对学生想象进行有效激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精美文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多媒体进行合理应用,科学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确保能够实现学生体验的合理丰富,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真情实感,大大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其次,教师还需要合理应用留白,语文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时,合理应用留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舞和激励,确保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利用现实生活情境和知识积累,对空白进行科学弥补。
三、联系生活体验
第一,创设语言环境。在培养学生语感时,生活体验的合理丰富,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如果想要获得某种体验,必须进行生命活动,进而对语言所表达的物体及其潜藏的情感和思想精神进行更为深刻的掌握。学生在具体进行学习时,如果缺乏生活体验,文字表达会显单一枯燥。如果学生仅仅通过翻查字典,在无法感受其语感,需要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多参与家务劳动,做生活的有心人。为阅读创建良好的条件,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有效联系,再想象画面,从而获得感到身受的深刻体验。通常情况下,语言普遍来自生活,在生活中存在大量语言材料,可以为学生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可以实现随时使用。
第二,强化生活认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使学生对生活具有更大的热情。生活中的语言情境极其丰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聆听,强化学生语言感受,实现学生语感的有效形成。教师需要科学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口语情境作为深刻的感知语感,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活动和演讲活动,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对其进行科学转述。教师需要强化写作练习,对语感进行揣摩,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改写、仿写、缩写和扩写,强化读写结合,确保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语感进行合理深化,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融入现实生活,使其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实现有效结合,为语言积累创造更大的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更为高效的应用语言文字。
四、科学审视语言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培养时,咬文嚼字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意识的科学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字眼中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情味和含义。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对语言的形象性和准确性进行准确把握,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合理深化语感。我们从词语入手,这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在教学时,我们就尽可能地选择文本中的关键词、表现力强的重点词语,如抓动词、形容词或具有比喻性和感情色彩的词语等,通过画一画、比一比和词语互换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科学比较和细细品味,举一反三,心领神会,对应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有效揣摩,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语感,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落实阅读教学工作时,通过强化朗读训练,创设感悟情景,联系生活体验,科学审视语言可以对学生语感进行科学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更为深刻的感悟语言情境,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融入语言情境,使其更为深刻地感受文章表达的具体含义,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丽.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J].小品文选刊:下, 2019(4):29-30.
[2] 黄瑞英.刍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1):327.
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
—引导中学生向古诗词“更深处”品味
恩平市恩城中学 李剑平
【摘要】在新课标的旗帜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向语文教学提出深度式的鉴赏教学。而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出现“瓶颈”: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处于浅度理解,难以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古诗词阅读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的引导,也要注重学生鉴赏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古诗词的特点和鉴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导学生向“更深处”品味古诗词的方法与过程:先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凭直觉感悟诗词中的“情”;然后引导学生沿“情”入微探幽——品形象、起共鸣,熏陶思想情操;品文辞、学技巧、提升鉴赏能力;最后在诵读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古诗词;更深处;品味
古诗词鉴赏教学从没间断过,我们也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但是,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感觉依然是烦闷、沉重、读不进去。这种现象足以引起我们反思。我们应该立足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古诗词的特点,从“更深处”去开辟有效的古诗词鉴赏之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让古典文化代代传承。
鉴赏是一个在感觉中触发联想,进而欣赏、想象,融入体验,加以认识的过程。古诗词都讲究寄托、意象、意境,而这些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寻味、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要扣住古诗词鉴赏的特点,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因而,“情”是鉴赏的关键。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不求甚解地凭着直觉去体会,即说出作品所表达的是哪种思想感情。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但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能感觉到本词的感情是愁苦、凄凉的。又如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学生都能体会到诗中那种“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著名诗词里面的真感情不可能不打动鉴赏者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趁“热”指引学生沿“情”入微探幽。
古诗词里的“情”是寄托在诗词中的“形象”。因此,在学生初步把握诗词中的“情”的基础上,就引导学生细致地品味作品中的形象,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古诗词中的“形象”分成两种。一是指作品中已经融入作者的情、志、理的客观物象。比如,杜甫在《月夜》中,描绘了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巧借“月亮”表达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李商隐在咏物诗《柳》中,借吟咏秋柳来自伤迟暮,倾诉隐衷,自叹身世。又如韩愈在咏物诗《葡萄》里,借“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的葡萄暗喻自己仕途困顿,表达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又以成熟丰满的葡萄说明“丰硕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作品里的物象如此生动新颖,正与学生的写作要求——写出生动传神的景物——相吻合。如果我们在诗词鉴赏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致地品味作品中的客观物象,那么对学生写景的写作训练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是诗词中的“形象”有时还指作者的主体形象。“托物言志”的诗词里面本来就有一个大大的“我”。这种诗词,无不是言“我”之事,抒“我”之情志,处处皆有“我”在。作品里的抒情主人公“我”都描摹出作者的人格的动静,演奏出其人格的乐音,闪烁出其人格的光芒。如辛弃疾的《鹧鸪天》“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向我们展现一个雄心壮志、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形象。诗词中“我”的形象丰富感人。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细细斟酌作品,就可以洞察作者的人格,进而“知人论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地去“同情”,全面把握形象的多面性。
“同情”这情感按钮只是让鉴赏者在具体、生动、丰富的审美意象中,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感觉,而要提高学生鉴赏品位的重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意象切入,借助想象进入作者的想象世界,充分感受形象,发掘形象的情感内涵,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产生“心有灵犀”之感,达到“移情熏陶”的高层次。作品形象中的情感对鉴赏者有着积极的诱导功能,而积极的情感陶冶又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情操。如鉴赏白居易的《杜陵叟》,引导学生想象杜陵叟的生活背景:禾穗青干、麦苗黄死、赤地千里,从而让学生理解官吏们的横征暴敛、残酷无情以及封建统治者的伪善。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正义感、同情心、惩恶扬善等情感。又如教学苏轼的《定风波》,可以带领学生仰天迎风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的胸襟马上为之而宽广,表现出超脱旷达、从容自若、自信的人生姿态。总之,学生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借助想象,其思想感情的触觉会更加灵敏。久之,学生对没有一幅图画的古典诗文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鉴赏之后,作品里的内容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成为一幅幅图画,学生会觉得自己构造的图画比作品里死板的图画更是“无与伦比”;久之,学生会更细致地感受生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真实的生活加以典型化,独特地想象文学形象。
无论是欣赏想象,还是创作想象,学生都会从中丰富了情感、净化了心灵、学会了做人,在现实纷繁复杂的诱惑中守住了古典文学这一方净土。那么,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就得以传承下去了。
为了让学生向古典文化的“更深处”探究品味,我们要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文采,把徜佯在文学“情海”中的学生领进文学的殿堂。即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關键诗词句和分析作品的艺术技巧,在平淡处寻觅不平淡,在简洁中寻求丰富。其实,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屡见不鲜的景物,但它们都具有一种引人注意、耐人寻味的魅力,而这一“魅力”往往令人难以察觉。这就需要我们来点拨了。在引导学生鉴赏贺铸的单相思情歌《青玉案》时,可以举例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并解说一句:李煜将“愁”比作“春水”,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独具新意。那么,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从《青玉案》里抓住“彩笔新题断肠句”,领悟出“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用江南暮春时节的春草、柳絮、黄梅雨来设喻,将作者的“愁”具象化,渲染了悲愁的氛围,与作品单相思的痛苦哀愁基调相一致。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深刻地感受到古典诗词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进而充分地感受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魅力。
在学生领会诗词的“情”与“文采”之精妙的基础上,我们又要“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用有声语言的形式体味作品的妙处,进而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来“入情探幽”,促进与鉴赏对象(作品和作者)的情感互动。学生浸泡在这样的人文文化环境中,又怎会不受熏陶呢?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学等精神财富。作为鉴赏指导者的我们,可以挖掘古典诗词所潜在的魅力,采用切实有效的深潜式的鉴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情趣与品位,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在我们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魏国良.高中语文深度阅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