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从“故乡”赵它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y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件美丽的事情。书就像广袤的草原,是心灵栖息飞翔的地方。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海纳百川才能学得广、学得深。至今,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小学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指导侄女周哗读书的一段场景:“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今天,重温这段文字,我的肩头又多了一层责任——不能让我的学生囫囵吞枣地读书,特别是美文好书,要学会探究,含英咀华,要让学生从兴趣阅读跃迁为意志阅读,要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需求。于是,我尝试构建课外阅读的三种模式。
  
  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1 追寻民族文化之根的阅读。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处处充满了创造精神和民族智慧。要充分发挥祖国优秀文化的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民族文化的根,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永恒。
  
  2 探究作者思绪的阅读。
  文本是作者心声的流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过程,是从语言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的过程,也是学文习法的过程。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文章主人公、体裁、学生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可以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孩子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3 追踪学生成长足迹的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外阅读则可以合理地运用这种资源,实现学生的“自育”与“互育”。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文章,使之成为课外阅读的“活水”,催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我校丹顶鹤文学社社刊《少年文学》、班级小报《青苹果作文报》、自编的习作文集,都因其编者、作者都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深受大家的喜爱。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既是一种阅读要求,也是一种阅读经验。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推进整本书阅读主题性研读”这一课外阅读模式,以下以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为例。
  在今天,在苦难相对缺失的儿童生活世界中,曹文轩先生的纯美小说无疑给予我们以教育的启示。从《草房子》中的杜小康、桑桑,到《根鸟》中的根鸟,再到《青铜葵花》中的青铜、葵花,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磨难与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是美丽的”……也许是基于对曹先生的认同,也许是教育者责任的使然,我组织学生对《青铜葵花》这本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主题性研读活动。
  
  1 召开新书椎介会,明确研读主题。
  (1)让作者“闪亮登场”。喜欢一部作品,有时是从喜欢作者开始的。在新书推介会上,我向学生隆重介绍曹文轩先生与他的作品,告诉他们曹文轩先生不仅仅是现代儿童文学的领军者,而且他与我们一样也是江苏盐城人,从而调动了学生情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让思想“熠熠生辉”。在了解作者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作品,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一听他自己的诉说——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与痛苦的。”
  ——曹文軒
  在研讨的基础上确定本期新书研读的主题:“对于人生来说、苦难是什么?”
  
  2 组建研读小组,开展阅读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研读作品,我根据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自由组建研读小组、自拟研读章程、自制研读方案、自定汇报形式……此时的我,角色多变,时而是学生阅读的参与者,与其交流阅读心得;时而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指导;时而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常将各小组的阅读情况“互通有无”,以增强小组间的阅读竞争。
  
  3 注重过程指导,丰富成果展示形式。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让学生去读一本书容易,但让学生爱读一本书难,让学生会读一本书更难。要想把这难上加难的事情做得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程评价与成果交流。如果我们能加强过程指导与调控,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这事就不再难。
  (1)以三天为期,召开由各研读小组组长参加的阅读推进会。会上,各小组交流阅读进度、开展情况,以及阅读中遇到的难题,互补互学,互为促进。
  (2)模拟“百家讲坛”,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汇报内容,选拔主讲人员,并组织组内模拟练讲。
  (3)召开“苦难之美——《青铜葵花》读书成果汇报会”,约请部分家长代表与老师代表列席,以激发学生因阅读带给他们的自豪感。在汇报会上,学生们对文本的精彩解读,始终伴随我们:
  “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在《青铜葵花》里,葵花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称得上苦难的东西,失去母亲、背井离乡、父亲落水而亡,被青铜家艰难收养后又一起经历了水灾、蝗灾、寒冷和饥饿,最后还面临一次生离死别,但她——小小年纪,却始终没有被打垮。面对苦难,处变不惊,坚韧不拔,值得我们学习。”
  ——摘自学生汇报材料
  (4)激励,让阅读的接力棒不断传递。对于在阅读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小组与同学,除了授予“书香团队”、“阅读精英”称号外,还奖给他们曹文轩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天瓢》,后来有部分“书香团队”还应邀赴其他班级开设“讲坛”。
  
  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首诗传达的真情。“5·12”大地震后与地震有关的现代诗歌创作爆炸似的涌现,人们彼此感动,相互守候,救赎与感恩第一次因地震中无数感人的瞬间而迅速集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成了这段时间人们最关注的事情,于是,“大爱无疆——诗歌专题品读会”便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大爱无疆”专题性品读流程:
  
  1 搜集素材。教师分工,同学协作,从书籍、报刊、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我们血脉相连》、《我们的心》、《血泪浸染的汶川》、《汶川,祖国的心与你一起跳动》、《地球之痛——上海诗人赈灾诗歌朗读会》、《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新诗、新闻报道等都成了同学们必备的读物。
  2 品读交流。将各种素材编制成讲义,印发给学生。学生人手一份,利用阅读课等时间进行诵读。一周后,专门利用一节课作读书交流,就专题品读情况互相交流借鉴,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予以指导。
  3 诵读抒怀。在学生品读体验的基础上,召开“大爱无疆”小型诗歌朗诵会,可以是个人朗诵,也可以是小组集体朗诵,齐奏爱的乐章。
  4 读以致用。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倾吐、是创造。在充分阅读与交流的基础上,我以“感动”这一话题为主旨安排了一次内心感悟活动,让学生根据需要从这些素材中精心选择,创造性地运用到写作中。这种“吸收 创造”一体化读写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得以共同提高。
  课外阅读,因为在课外。大多属于学生的自由行为。其模式随着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在不同地域学生的阅读需求、不同教师指导风格的千变万化,还会有很多种。但是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要以学生的阅读需要作为前提,要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作为目标。
其他文献
本期策划,我们着重讨论的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效率与效益问题。  效率不高、效益不好(有时甚至是无效与负效)是当下教育的普遍表现:校园建设一味求大求洋求全,花巨资添置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或者基本不用或者盲目乱用,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与愈来愈高的学历要求不成正比,为了所谓“成绩”不顾师生身心健康随意增减(删)课程、加班加点,会议、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或者仅仅为了应付检查,等等。  追求有效率的教育,成为教
经常在窦桂梅老师的报告中听到《教学勇气》一书。于是,我想窦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可能都是从此书中获得的勇气吧。于是,《教学勇气》就成为一本好书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如获至宝地购得此书,打开书页:  帕克·帕尔默,美国作家、教师、活动家。  本书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  别样的身份与角度,深深吸引了我。  我是
摘要:新时期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新的特点,要解决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问题,必须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入手,通过培养“班级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隐性德育、主体德育、情感德育和生活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自信、负责的品质,是提高高中阶段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学校文化 隐性德育 主体德育 情感德育 生活德育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
“我在热闹而又宁静的北戴河海滨,在午夜拍岸的海涛声里,重读这本被搁置了十多年的精品译作,字字行行似瓦尔登湖水不尽的涟漪永远在荡漾。得此机缘,是我的幸运也是福气,希望未来的读者们也能因读这本书而得到人生的静谧。能安于静谧的人有福了。这是我对你们的祈祷。”(《宁静的(瓦尔登湖)》,载《读书》,1997,11)12年过去了,冯亦代先生重读《瓦尔登湖》的精警感叹犹在耳畔。殊不知,这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并被
对教师而言,可外显的诸如信息、技术、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聚集内心力量的教育思考。何为教育思考?教育思考何为?在下面的文字、图示中我将要把自己近十年的诸多感受与思考呈现出来。尽管其中可能夹杂有错误、模糊和肤浅,但我相信,它们对大家形成正确的教育生命意识和增强学科教育的能力会有所帮助。    一、概念的提出    教师个体面对自己客观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高落差”,是等、靠、要,还是诉诸教育思考,
2007的春学期,不管你是否愿意,《爱如茉莉》一定走进了你的教育生活。在学校或其他场合参与教研活动,你肯定少不了会听到这一课。泰州市青年教师赛课,六人中竟有三人看上了这朵洁白香远的“荣莉”。就像好莱坞大片必需的“悬疑、惊悚、爱情”等元素一样,《爱如茉莉》也具有现在一般公开课课文所需要的元素:“含蓄、有情、细节”。含蓄让课堂具有了可供挖掘的思想深度;有情可以熨帖人心(学生,包括听课教师),让课堂具有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历程中,再次被高度重视. 2016年7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公之于众,将社会实践作为其中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另外两大核心素养都与实践生活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生活元素是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  [关键词] 生活;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
2006年,苏州《城市商报》的一篇专稿《轻松跳级又获数学最高荣誉奖——苏州留学生钱晓晟的学习生活》成为苏州市民热议的话题。钱晓晟2004年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初中毕业后前往澳洲,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扎实的学科基础,直接就读阿德莱德Wooderoft College的11年级(相当于高二)。他各门功课成绩优异,还代表学校参加了Ausuallan MathematmsTrust组织的数学竞赛,获最高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曾经是一所寂寂无名的学校。建校三十载,在最近八年里,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展为武进地区的名校。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省体卫两个条例实施先进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和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学校。  在奚亚英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坚持“优质教育平民化”的办学宗旨,秉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对教师的幸福负责、对学生的
学生用“好像”造句。低年级的小朋友会这样写道:“弯弯的月亮好像小船”;“妹妹的脸蛋好像红苹果”。比喻准确,语句通顺。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写的比喻句竟然还是不外乎“天上的太阳好像个大火球”之类的言语。这就像学生在写一个人的外貌时用“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样千篇一律。这样的语言是僵化的,是没有生命的,每一个词句都不是学生心里所想,不是学生内心所抒发的言语,它缺乏情境性和对象感。  造句,不是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