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生 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谓数学思维,是指“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我在讲授“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接着教师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了悬念,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二、鼓励实践操作,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如教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
A,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
B,两个学生同时相背而行;
c,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
D,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
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想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 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 50)×2 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 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 200-60×2=180(千米)。
三、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诱发学生开启思维的动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激发学生通过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如在教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查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然后再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他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此,张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四、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注重能力的培养,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生 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谓数学思维,是指“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我在讲授“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接着教师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了悬念,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二、鼓励实践操作,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如教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
A,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
B,两个学生同时相背而行;
c,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
D,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
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想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 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 50)×2 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 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 200-60×2=180(千米)。
三、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诱发学生开启思维的动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激发学生通过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如在教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查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然后再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他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此,张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四、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注重能力的培养,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