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翻译硕士培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面对社会对人才极大的需求量,翻译硕士培养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本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围绕生源选拔、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就业输出四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及优化。
【关键词】职业能力;翻译硕士;培养模式
一、翻译硕士发展概述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缩写MTI),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不同的是专业学位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训练目的,培养的是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自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立以来,全国已有206所高校开办翻译专业硕士(MTI)(数据来源:MTI教学指导委员会),规模已仅次于MBA。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代下,翻译硕士培养应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聚焦在培养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了解翻译学、跨文化交际、国际经济、贸易、法律、旅游等专业知识,并能升任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政府外事机构等部门的翻译工作,培养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
综合多所高校目前的培养模式研究,笔者发现,大多翻译硕士培养高校目前的培养模式集中在招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学生就业四个层面,也因而形成完整的闭环培养环节。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探索与优化
翻译硕士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面对社会对人才极大的需求量,翻译硕士培养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本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做出进一步探索与优化:
(一)具备职业竞争力的生源选拔探索与优化
基于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目标的差异,这就要求复试考核内容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之外,还须结合企业用人标准作为学生招录标准。
(1)面试考察点注重职业发展潜质
区别于学术型硕士,面试环节应适当加大学生职业潜质考核权重,最终使得录取的学生是符合雇主期待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的。
具体的考察点应包括:对考生的外语能力及国际化视野进行考核;对考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察;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协作精神、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进行考察。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考察点都应围绕雇主需求展开。
(2)邀请企业面试官参与人才选拔。
在面试环节,引入企业面试官制度,选聘企事业人力资源及业务部门相关考官来担任企业考官,通过设计類比企业人才招聘的面试环节、运用人力资源面试手段和专业业务评估办法判断考生所具备的职业才干水平。企业考官的行业分布多元,企业性质涵盖国企、外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等,通过对考生的职业经历、工作业绩、职业才干等进行评判,确保了录取考生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确保了录取考生的培养潜质是对企业有吸引力的。同时,应加强对面试官的考官培训,以突出考察重点、明确打分标准及有效把握尺度,避免光圈效应等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面试量分环节的公正与有效。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探索与优化
(1)拓展师资选聘
目前翻译硕士中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还需提高。一方面要保证专业教师对翻译理论、口译理论、对象国研究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拓展企业师资,鼓励具备研究能力的企业家走入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
(2)拓展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应区别学术型硕士,增加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等课程的学分比例,并在部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扩大案例教学及会议教学比例。
(三)拓展职业平台的实践教学探索与优化
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绝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知识教育,而是强调整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教育,是课内课外全方位的职业体系教育。课内涉及不到的专业知识或时下热点分析,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以讲座方式补充;课内学习过的专业技能,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国际性比赛,使职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总之,第二课堂是加强课堂教育理解与实践的学习平台,应不断调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外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完善并创新职业发展体系,开发不同模块以满足不同的职业规划需求。职业体系中应首先包含职业规划理论培训,用以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及职业;其次包含行业及职能培训,邀请业内知名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用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应资源;此外还应包含职业技能培训,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类如PPT制作、Excel制作技巧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输出探索与优化
加大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力度,形成“从上到下”的全方位重视与合力的服务机制。首先,要做好就业摸底工作。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进行就业摸底工作,逐人追踪就业进展,清楚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就业意向及就业困难所在,按时间轴严格追踪并把握就业率。其次,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向雇主、校友资源、在职同学等发放,拓展就业资源。第三,做好困难就业的帮扶工作。在就业摸底工作中,了解并收集就业困难户简历,向各方资源着重推荐,不让每一位同学落队。第四,做好对创业同学的支持引导工作。利用现有的校友资源、校外导师资源、企业资源及社团,加大对创业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全面提供创业服务指导。第五,扩大雇主资源,提升雇主质量。一方面注重企业联系与积累,做好就业资源分享与推荐;另一方面,也要创新服务,做好线上招聘会,邀请符合学校培养特色的雇主,拓展雇主资源与职业机会。第六,做好毕业服务工作。做好毕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了解离校手续办理流程,按时间节点及时提醒办理事项;做好毕业生心理疏导,尤其是就业遇到困难的同学,及时给与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吕昊、马越.基于就业反馈的MTI课程设置研究.海外英语,2016.
[2]张妍、李庆霞.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协作培养模式初探.继续教育研究,2017.
[3]高黎.我国研究型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分析.上海翻译,2016.
【关键词】职业能力;翻译硕士;培养模式
一、翻译硕士发展概述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缩写MTI),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不同的是专业学位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训练目的,培养的是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自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立以来,全国已有206所高校开办翻译专业硕士(MTI)(数据来源:MTI教学指导委员会),规模已仅次于MBA。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代下,翻译硕士培养应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聚焦在培养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了解翻译学、跨文化交际、国际经济、贸易、法律、旅游等专业知识,并能升任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政府外事机构等部门的翻译工作,培养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
综合多所高校目前的培养模式研究,笔者发现,大多翻译硕士培养高校目前的培养模式集中在招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学生就业四个层面,也因而形成完整的闭环培养环节。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探索与优化
翻译硕士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面对社会对人才极大的需求量,翻译硕士培养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本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研究做出进一步探索与优化:
(一)具备职业竞争力的生源选拔探索与优化
基于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目标的差异,这就要求复试考核内容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之外,还须结合企业用人标准作为学生招录标准。
(1)面试考察点注重职业发展潜质
区别于学术型硕士,面试环节应适当加大学生职业潜质考核权重,最终使得录取的学生是符合雇主期待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的。
具体的考察点应包括:对考生的外语能力及国际化视野进行考核;对考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察;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协作精神、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进行考察。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考察点都应围绕雇主需求展开。
(2)邀请企业面试官参与人才选拔。
在面试环节,引入企业面试官制度,选聘企事业人力资源及业务部门相关考官来担任企业考官,通过设计類比企业人才招聘的面试环节、运用人力资源面试手段和专业业务评估办法判断考生所具备的职业才干水平。企业考官的行业分布多元,企业性质涵盖国企、外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等,通过对考生的职业经历、工作业绩、职业才干等进行评判,确保了录取考生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确保了录取考生的培养潜质是对企业有吸引力的。同时,应加强对面试官的考官培训,以突出考察重点、明确打分标准及有效把握尺度,避免光圈效应等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面试量分环节的公正与有效。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探索与优化
(1)拓展师资选聘
目前翻译硕士中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还需提高。一方面要保证专业教师对翻译理论、口译理论、对象国研究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拓展企业师资,鼓励具备研究能力的企业家走入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
(2)拓展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应区别学术型硕士,增加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等课程的学分比例,并在部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扩大案例教学及会议教学比例。
(三)拓展职业平台的实践教学探索与优化
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绝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知识教育,而是强调整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教育,是课内课外全方位的职业体系教育。课内涉及不到的专业知识或时下热点分析,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以讲座方式补充;课内学习过的专业技能,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国际性比赛,使职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总之,第二课堂是加强课堂教育理解与实践的学习平台,应不断调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外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完善并创新职业发展体系,开发不同模块以满足不同的职业规划需求。职业体系中应首先包含职业规划理论培训,用以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及职业;其次包含行业及职能培训,邀请业内知名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用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应资源;此外还应包含职业技能培训,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类如PPT制作、Excel制作技巧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输出探索与优化
加大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力度,形成“从上到下”的全方位重视与合力的服务机制。首先,要做好就业摸底工作。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进行就业摸底工作,逐人追踪就业进展,清楚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就业意向及就业困难所在,按时间轴严格追踪并把握就业率。其次,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向雇主、校友资源、在职同学等发放,拓展就业资源。第三,做好困难就业的帮扶工作。在就业摸底工作中,了解并收集就业困难户简历,向各方资源着重推荐,不让每一位同学落队。第四,做好对创业同学的支持引导工作。利用现有的校友资源、校外导师资源、企业资源及社团,加大对创业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全面提供创业服务指导。第五,扩大雇主资源,提升雇主质量。一方面注重企业联系与积累,做好就业资源分享与推荐;另一方面,也要创新服务,做好线上招聘会,邀请符合学校培养特色的雇主,拓展雇主资源与职业机会。第六,做好毕业服务工作。做好毕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了解离校手续办理流程,按时间节点及时提醒办理事项;做好毕业生心理疏导,尤其是就业遇到困难的同学,及时给与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吕昊、马越.基于就业反馈的MTI课程设置研究.海外英语,2016.
[2]张妍、李庆霞.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协作培养模式初探.继续教育研究,2017.
[3]高黎.我国研究型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分析.上海翻译,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