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性实验教学走进高中化学课堂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agong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新时期高中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检验知识、发展知识、提高能力。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究性实验是相对验证性实验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验证性实验是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的活动,它注重探究的结果,而忽略了探究的过程。而探究性实验教学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
  一、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一些化学规律,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师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的关系,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例如:课题1, 研究洗气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洗气瓶是一种常见的重要仪器,为此可安排一堂课进行专题复习,按下列两个步骤组织学习。
  (1) 发给每位学生洗气瓶和洗耳球,让学生往洗耳球装水后,用洗耳球分别在洗耳球的长短导管口吸气和吹气,看看各有什么情况发生。实验过程中多数同学都做得成功,观察到应有的现象,但有一部分没有观察到应有现象。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提出问题:怎样检查洗气瓶的气密性?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试试,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气密性检查的新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身体验洗气瓶的实验工作原理,同时也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出研究课题—洗气瓶有哪些用途?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交流:
  如洗气瓶可用于气体的除杂、干燥;用于排液(水)法量取气体的体积;用于收集气体(如氢气、氯气、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等等各种气体);混合两种密度不同的两种气体等等。
  又如通过改变瓶内导管的长度或导管的数量,该装置又有下列用途:作安全瓶;气体反应的混合气或反应器等等.如果用锥形瓶代替集气瓶或广口瓶,还可以作为需加热的反应的反应器等等。
  在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讲评:对新颖的方案进行充分表扬,对不成熟的方案进行补充说明。
  二、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教材和习题中不乏出现有趣的耐人寻味的问题,若能真正做一做实验,既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题意和化学基本原理,又能全面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还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例如:铜和稀硝酸反应实验及NO 转化为 NO2的实验。
  ① 不易观察;
  ② 污染严重。我们让学生认真做实验,查阅资料;
  ③ 反复推敲,一学生设计了如右图装置。
  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用稀硝酸装满U型管,将管内空气排除,然后关闭活塞进行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将稀硝酸排入右端的漏斗中,避免了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可能,而且将NO气体的制备与性质融为一体,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不溶于水的NO气体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又可演示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避免了NO2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且该装置能重复使用。
  3、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根据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精心组织和选择一些课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可发挥重要作用。下面列举几个探索性课题:
  (1) 探讨用哪些实验或事实可以证明酸HAc为弱酸?
  (2) 用哪些实验或事实可以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
   (3) 怎样的气体实验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排尽系统内的空气?研究排尽装置系统内空气的方法。
  (4) 研究气体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如何预防可燃性气体受热时发生爆炸、如何保证气流与大气相通、如何防止气流发生阻塞、如何防止液体倒吸、如何处理尾气等。
  用探索性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探究解决实验问题的新方案、新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建积极思维和动手实验的平台,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效果与分析
  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实施,我们采用了试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试验班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性实验,而对照班仍然采取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方式。为期一个学期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试验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增长,上课参与程度增加,对目前渗透创新教育的方法较喜欢,收获较大。由此说明探究性实验改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上课积极性增加,促进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不断受到鼓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激发了学生踊跃参与问题讨论和敢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隐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实践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以发挥,都成为具有自信、自强、自我发展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获得成功,这是我们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它只是化学课堂教学主渠道中的一个分支。如何将这种思想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将是我们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 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探究式学习《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 第11期
  2. 王录才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2011年 第12期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对比腹针结合隔姜灸疗法与单纯腹针疗法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与生活质量改善状况,评价腹针结合隔姜灸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如何改革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每位政治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要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期刊
“三角形的面积” 是小学阶段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一内容也一直倍受广大数学教师“厚爱”:研讨课、展示课、比赛课等各种场合频繁出现。笔者经过仔细研读各种版本的教材,再反复品味各具风格的课堂,感受到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技能的提高、数学思想的熏陶、数学活动经验的建立等方面都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地发生。由此,笔者认为,这一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期刊
摘要:在各种英语教学法中,初中英语趣味教学是针对初中学生的高技教学法.问题包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恣意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学英语,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  关毽词:初中英语;趣味教学;学习共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日趋明显,究其原因就是沉闷死板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英语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英语教学,让一大部分学
从事中学数学课教学多年,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负担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既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知识经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
期刊
摘要 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教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本人谈三点体会:一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体会   我国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构成学生整体素质的因素很多,但其核心与本质是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摘要: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都要具有审美的情趣,本文从培养兴趣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以欣赏唤起音乐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充分挖掘教材调动学生的审美愉悦感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众所周知,音乐之于人类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具有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声音和旋律,情感和美育是其主要的出发点,因此,音乐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积极性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材中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不少学生谈“背”色变、畏“背”如虎。怎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在实践中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先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