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理论视阈下的《我母亲的自传》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452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杰梅卡·金凯德的《我母亲的自传》被公认为她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该小说是年逾七旬的黑人后裔雪拉对自己一生痛苦经历的回顾,凝聚了后殖民时代生活在多米尼克岛国的加勒比民族刻骨铭心的创伤记忆。本文试图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女主人公雪拉遭受的创伤以及她的反抗,昭示了加勒比民族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我母亲的自传》;雪拉;创伤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创伤”的病理学研究开始于歇斯底里症研究。“创伤”最初来源于希腊语中“损伤”,既可指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在其著作《沉默的经验》中指出,“创伤”是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极不寻常的经历,并且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反应通常是滞后的,而且会频繁出现幻觉,人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王建会,69)目前,创伤研究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焦点,在诸多学科如历史、社会学、艺术、文学和媒介研究、哲学、宗教、心理学、神经科学中受到关注。创伤理论和创伤文学蓬勃发展,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关注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创伤研究的黄金时代。出版于这一时期的《我母亲的自传》这部小说很明显是一部创伤小说,把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主人公雪拉一生的创伤经历。
  二、创伤的一生
  雪拉刚出生她母亲就去世了,留给她的是“一个小孩子面对全世界时的不堪一击”,(金凯德,2)母亲的缺席是她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父亲把襁褓中的她丢给一个名叫尤妮丝·保罗的女人照看,在乳母家受尽虐待。雪拉常常“左右环顾”,“寻找着那张脸庞,那张我即使到死也不会见到的脸庞”,(金凯德,3)这张脸庞就是她从未谋面的母亲。有一次,雪拉摔坏了尤妮丝非常珍爱的碟子,“她让我跪在她的石头堆上,那堆石头放在整日直接遭受着太阳暴晒的地方;我的双手高举过头顶,每只手里托着一块大石头。”这次惩罚刻在年幼的雪拉的记忆里,她始终难以忘怀。
  长大以后,父亲把她送去学校。在新环境里,她“一点儿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的母亲已经死了,而这才是唯一让一个孩子真正感到害怕的事情。”闯入记忆是创伤事件后发生的现象,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闯入记忆是自发的、不受控制的、反复出现的一种创伤记忆;它是对创伤事件的短暂的感官片段的再次体验,伴有创伤事件发生时的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刘杰,143)母亲的早逝在她的脑海里频频出现,这是典型的创伤症状。 在学校,雪拉的老师是非洲裔,一个“被卫斯理教會传教士训练出来的女人”。雪拉作为加勒比民族后裔,在学校被当作“另类”受到另眼相待。 她第一次梦见了她的母亲,“我看见母亲从一架梯子上走下来。她穿着一件白色的的长袍,长袍的底边垂到了她的脚上,她的身体唯一暴露在外的部位,就是她的脚。”(金凯德,14)即使在梦里,她也无法构想出未曾谋面的母亲的面容,她只能看到母亲的脚永远地朝着她走来。
  由于雪拉是加勒比后裔,她在学校遭受到周围人的歧视。雪拉在给她父亲的信里,她写道:“每个人都恨我,只有你爱我。”(金凯德,15)一个叫罗曼的男同学偷偷把她的信交给老师,老师相信这里的“每个人”指的就是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她。在没有友爱的班级体里,她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弄和歧视。然而这一切苦楚,雪拉不知该向谁倾诉,没有发泄的渠道,积聚在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
  父亲再婚后,她被接到父亲的新家。面对邪恶的继母,她鼓起勇气,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爱已经打败了我。爱总是能够打败我。在这种没有爱的氛围里,我可以活得很好。”(金凯德,22)当天晚上,她又梦见了母亲,但始终看不见她的脸庞。继母从一开始就没希望看到她活着,她给雪拉做了一条项链,雪拉把项链戴到狗脖子上,结果狗没命了,可见继母的居心叵测。
  十五岁的那一年,父亲把她带到他“朋友”的住处,她寄宿在拉巴特先生家里沦为代孕工具。她一生所拥有的唯一的一次友谊,就是和拉巴特夫人的友谊。拉巴特夫人对她非常慈爱,最为对她的特殊待遇,吃鱼时总是留给她最爱吃的鱼头。但从来没有感受过爱的雪拉对于拉巴特夫人的行为很不解,因为她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爱的表示。这种困惑也和她的创伤遭遇有关,因为母亲早逝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爱。但是所有的的好意背后潜藏着企图,她企图把雪拉作为礼物送给她的丈夫,为他们家生孩子。雪拉涉世未深而无力反抗,怀孕后她选择堕胎,以近乎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她的母亲和自己的悲惨人生遭遇,所以不希望孩子来到世间,而是以结束孩子生命的方式避免出生后的痛苦遭遇。这是雪拉创伤经历的集中爆发,也昭示着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成年后的雪拉不管是与情人还是丈夫,都是有性而无爱,这是她没有爱的一生的结局。
  三、结论
  雪拉的创伤是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漠不关心,让她从小就失去家庭的温暖。在她生活的多米尼克岛国,种族歧视严重,加之她是一名少数族裔的女性,更加被推到社会的边缘而无立脚之地。她的创伤从宏观上讲,是加勒比民族的集体创伤,她的反抗也是整个民族的抗争。小说的主人公雪拉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金凯德将自己真实的经历以“母亲的自传”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勒比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找到立足之地,让全世界听到加勒比民族的心声。
  参考文献:
  [1]Cathy Caruth.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2]刘杰、石伟,创伤事件的闯入记忆的理论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3-148.
  [3]金凯德,《我母亲的自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4]王建会, 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J],当代外国文学,2010(2), 68-74.
  [5]朱蒂思·赫曼. 创伤与复原[M],杨大和译.台湾: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
  公司,199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选取海外华文作家虹影的代表作《饥饿的女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运用仔细阅读及参考相关文献的方法,以虹影的双重身份和悲剧主义根源作为出发点,对小说《饥饿的女儿》中所表达的“饥饿”进行解读。由此,认识到虹影在小说中表达出的主人公在生活物质上的饥饿、精神世界贫瘠造成心灵归属的饥饿和对于父爱的无比渴望而异化成关于性爱的饥饿。从而,也更好的发掘到虹影小说作品的文学内涵和社
期刊
【摘要】:张说是武则天至玄宗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是这一时期的名相。在文學创作上,他摒弃了齐梁以来的繁缛文风,以其质朴真挚的情感和细致的笔触成为盛唐诗人的楷模,他的诗歌有着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脉络。  注:本文为系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项目成果  【关键词】:张说;文学成就  张说被称为“开元宗臣”,是武则天到玄宗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作为唐朝的名相,他集政治家、文学家的光环于一身,为唐代前期的社会
期刊
月夜小怀  屋外闲云碎,离庭小风吹。  月懒移窗户,蛩静恐高飞。  惠草思秋露,浅水望蕨薇。  能无阴霞美?日暮且徐归。  雨行游  绿裘新着柳,趁雨好行游。  秀草初解绶,玉蕊正含羞。  吐芳娇娇硕,恋水涓涓流。  远山寒麓静,近斋韵书遒。  惬意闲开笔,舒情适怀悠。  偶见林中燕,误飞丽宫楼。  两重深殿锁,一生难自由。  可堪运时晚,徒手搔白头。  身事殊漫漫,啼音沸啾啾。  直羡湖间叟,湿
期刊
【摘要】:真实主义歌剧诞生于19世纪末叶的意大利,是意大利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诞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產物,是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学艺术思潮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研究它的诞生对于全面的了解真实主义歌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真实主义歌剧;历史背景;文学艺术  真实主义歌剧诞生于19世纪末的意大利,是西方歌剧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真实主义歌剧的素材多数来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艺术
期刊
【摘要】:《荆棘鸟》中的早期女性人物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像荆棘鸟那样采取极端的方式。为此,她们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导致悲剧的命运结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新时代的女性可以自主选择爱情和婚姻,掌控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荆棘鸟;爱情;婚姻;女性命运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于1977年发表其代表作《荆棘鸟》之后声名鹊起。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跌宕,结构复杂,堪称一部经典巨作。小说
期刊
从村子搬到镇上,再从镇上搬到城市,恍惚三十余年,每当城市的灯火阑珊遮住天上的繁星的时候,末班的六路公交车都要载着我,经过一个又一站台从城北载到城南,如我跌宕起伏的人生,我孤独的眺望着窗外,那盏盏灯火是谁家的?有我的归宿吗?我落寞的眼泪模糊成浑然一色,分不清五颜六色,我读不懂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也不懂我,依稀间看到的是盏马灯,是盏在父亲手里摇曳的马灯。  22年前一个冬日里一天,父亲从乡武装部领回我的
期刊
【摘要】:贾柯章导演拍摄的电影《山河故人》自2015年10月上映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们分别从后殖民,符号审美特征以及叙事空间等角度进行了解析。但《山河故人》中的恋母情结却无人涉及。本文拟探讨影片中主人公张道乐的恋母情结。  【关键词】:恋母情结;《山河故人》;张道乐  一 母爱的缺失  恋母情结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因即是在幼儿或儿童成长期母爱的缺失。幼年时母爱的缺失会导致成年后对母爱怀有强烈的渴
期刊
【摘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在各类新媒体终端和户外大屏发布传播。该作品将历史照片讲述与高科技三维特效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用精致厚重的画面及饱含深情的讲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文章通过对该可视化作品的创新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融媒视域下新闻报道创新的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融媒视域;新闻报道;《红色气质》  作为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木工程建筑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其发展与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质量和建筑寿命,同时也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等。因此,通过一定的工程实例说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必要的。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期刊
【摘要】:流浪人员生活在社会的底端,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在街上乞求路人的施舍。  【关键词】:乞丐;乞讨  “帮帮我,姐姐。”一个小乞丐紧紧抓住了我的小腿,带着哭腔喊着。我低下头,一张美丽的小脸蛋映入我的眼帘。但是,脏乱的头发和破旧的衣裳却掩饰了她的美丽。“给我点钱吧,姐姐。”我蹲下身,拿出几个硬币,轻轻放在她那破旧的铝制碗中,硬币与铝制碗的碰撞,发出了“叮当”的清脆声响……伴随着这声响,她笑了,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