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杰梅卡·金凯德的《我母亲的自传》被公认为她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该小说是年逾七旬的黑人后裔雪拉对自己一生痛苦经历的回顾,凝聚了后殖民时代生活在多米尼克岛国的加勒比民族刻骨铭心的创伤记忆。本文试图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女主人公雪拉遭受的创伤以及她的反抗,昭示了加勒比民族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我母亲的自传》;雪拉;创伤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创伤”的病理学研究开始于歇斯底里症研究。“创伤”最初来源于希腊语中“损伤”,既可指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在其著作《沉默的经验》中指出,“创伤”是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极不寻常的经历,并且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反应通常是滞后的,而且会频繁出现幻觉,人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王建会,69)目前,创伤研究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焦点,在诸多学科如历史、社会学、艺术、文学和媒介研究、哲学、宗教、心理学、神经科学中受到关注。创伤理论和创伤文学蓬勃发展,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关注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创伤研究的黄金时代。出版于这一时期的《我母亲的自传》这部小说很明显是一部创伤小说,把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主人公雪拉一生的创伤经历。
二、创伤的一生
雪拉刚出生她母亲就去世了,留给她的是“一个小孩子面对全世界时的不堪一击”,(金凯德,2)母亲的缺席是她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父亲把襁褓中的她丢给一个名叫尤妮丝·保罗的女人照看,在乳母家受尽虐待。雪拉常常“左右环顾”,“寻找着那张脸庞,那张我即使到死也不会见到的脸庞”,(金凯德,3)这张脸庞就是她从未谋面的母亲。有一次,雪拉摔坏了尤妮丝非常珍爱的碟子,“她让我跪在她的石头堆上,那堆石头放在整日直接遭受着太阳暴晒的地方;我的双手高举过头顶,每只手里托着一块大石头。”这次惩罚刻在年幼的雪拉的记忆里,她始终难以忘怀。
长大以后,父亲把她送去学校。在新环境里,她“一点儿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的母亲已经死了,而这才是唯一让一个孩子真正感到害怕的事情。”闯入记忆是创伤事件后发生的现象,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闯入记忆是自发的、不受控制的、反复出现的一种创伤记忆;它是对创伤事件的短暂的感官片段的再次体验,伴有创伤事件发生时的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刘杰,143)母亲的早逝在她的脑海里频频出现,这是典型的创伤症状。 在学校,雪拉的老师是非洲裔,一个“被卫斯理教會传教士训练出来的女人”。雪拉作为加勒比民族后裔,在学校被当作“另类”受到另眼相待。 她第一次梦见了她的母亲,“我看见母亲从一架梯子上走下来。她穿着一件白色的的长袍,长袍的底边垂到了她的脚上,她的身体唯一暴露在外的部位,就是她的脚。”(金凯德,14)即使在梦里,她也无法构想出未曾谋面的母亲的面容,她只能看到母亲的脚永远地朝着她走来。
由于雪拉是加勒比后裔,她在学校遭受到周围人的歧视。雪拉在给她父亲的信里,她写道:“每个人都恨我,只有你爱我。”(金凯德,15)一个叫罗曼的男同学偷偷把她的信交给老师,老师相信这里的“每个人”指的就是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她。在没有友爱的班级体里,她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弄和歧视。然而这一切苦楚,雪拉不知该向谁倾诉,没有发泄的渠道,积聚在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
父亲再婚后,她被接到父亲的新家。面对邪恶的继母,她鼓起勇气,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爱已经打败了我。爱总是能够打败我。在这种没有爱的氛围里,我可以活得很好。”(金凯德,22)当天晚上,她又梦见了母亲,但始终看不见她的脸庞。继母从一开始就没希望看到她活着,她给雪拉做了一条项链,雪拉把项链戴到狗脖子上,结果狗没命了,可见继母的居心叵测。
十五岁的那一年,父亲把她带到他“朋友”的住处,她寄宿在拉巴特先生家里沦为代孕工具。她一生所拥有的唯一的一次友谊,就是和拉巴特夫人的友谊。拉巴特夫人对她非常慈爱,最为对她的特殊待遇,吃鱼时总是留给她最爱吃的鱼头。但从来没有感受过爱的雪拉对于拉巴特夫人的行为很不解,因为她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爱的表示。这种困惑也和她的创伤遭遇有关,因为母亲早逝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爱。但是所有的的好意背后潜藏着企图,她企图把雪拉作为礼物送给她的丈夫,为他们家生孩子。雪拉涉世未深而无力反抗,怀孕后她选择堕胎,以近乎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她的母亲和自己的悲惨人生遭遇,所以不希望孩子来到世间,而是以结束孩子生命的方式避免出生后的痛苦遭遇。这是雪拉创伤经历的集中爆发,也昭示着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成年后的雪拉不管是与情人还是丈夫,都是有性而无爱,这是她没有爱的一生的结局。
三、结论
雪拉的创伤是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漠不关心,让她从小就失去家庭的温暖。在她生活的多米尼克岛国,种族歧视严重,加之她是一名少数族裔的女性,更加被推到社会的边缘而无立脚之地。她的创伤从宏观上讲,是加勒比民族的集体创伤,她的反抗也是整个民族的抗争。小说的主人公雪拉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金凯德将自己真实的经历以“母亲的自传”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勒比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找到立足之地,让全世界听到加勒比民族的心声。
参考文献:
[1]Cathy Caruth.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2]刘杰、石伟,创伤事件的闯入记忆的理论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3-148.
[3]金凯德,《我母亲的自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4]王建会, 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J],当代外国文学,2010(2), 68-74.
[5]朱蒂思·赫曼. 创伤与复原[M],杨大和译.台湾: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
公司,1995.
【关键词】:《我母亲的自传》;雪拉;创伤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创伤”的病理学研究开始于歇斯底里症研究。“创伤”最初来源于希腊语中“损伤”,既可指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在其著作《沉默的经验》中指出,“创伤”是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极不寻常的经历,并且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反应通常是滞后的,而且会频繁出现幻觉,人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王建会,69)目前,创伤研究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焦点,在诸多学科如历史、社会学、艺术、文学和媒介研究、哲学、宗教、心理学、神经科学中受到关注。创伤理论和创伤文学蓬勃发展,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关注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创伤研究的黄金时代。出版于这一时期的《我母亲的自传》这部小说很明显是一部创伤小说,把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主人公雪拉一生的创伤经历。
二、创伤的一生
雪拉刚出生她母亲就去世了,留给她的是“一个小孩子面对全世界时的不堪一击”,(金凯德,2)母亲的缺席是她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父亲把襁褓中的她丢给一个名叫尤妮丝·保罗的女人照看,在乳母家受尽虐待。雪拉常常“左右环顾”,“寻找着那张脸庞,那张我即使到死也不会见到的脸庞”,(金凯德,3)这张脸庞就是她从未谋面的母亲。有一次,雪拉摔坏了尤妮丝非常珍爱的碟子,“她让我跪在她的石头堆上,那堆石头放在整日直接遭受着太阳暴晒的地方;我的双手高举过头顶,每只手里托着一块大石头。”这次惩罚刻在年幼的雪拉的记忆里,她始终难以忘怀。
长大以后,父亲把她送去学校。在新环境里,她“一点儿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的母亲已经死了,而这才是唯一让一个孩子真正感到害怕的事情。”闯入记忆是创伤事件后发生的现象,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闯入记忆是自发的、不受控制的、反复出现的一种创伤记忆;它是对创伤事件的短暂的感官片段的再次体验,伴有创伤事件发生时的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刘杰,143)母亲的早逝在她的脑海里频频出现,这是典型的创伤症状。 在学校,雪拉的老师是非洲裔,一个“被卫斯理教會传教士训练出来的女人”。雪拉作为加勒比民族后裔,在学校被当作“另类”受到另眼相待。 她第一次梦见了她的母亲,“我看见母亲从一架梯子上走下来。她穿着一件白色的的长袍,长袍的底边垂到了她的脚上,她的身体唯一暴露在外的部位,就是她的脚。”(金凯德,14)即使在梦里,她也无法构想出未曾谋面的母亲的面容,她只能看到母亲的脚永远地朝着她走来。
由于雪拉是加勒比后裔,她在学校遭受到周围人的歧视。雪拉在给她父亲的信里,她写道:“每个人都恨我,只有你爱我。”(金凯德,15)一个叫罗曼的男同学偷偷把她的信交给老师,老师相信这里的“每个人”指的就是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她。在没有友爱的班级体里,她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弄和歧视。然而这一切苦楚,雪拉不知该向谁倾诉,没有发泄的渠道,积聚在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
父亲再婚后,她被接到父亲的新家。面对邪恶的继母,她鼓起勇气,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爱已经打败了我。爱总是能够打败我。在这种没有爱的氛围里,我可以活得很好。”(金凯德,22)当天晚上,她又梦见了母亲,但始终看不见她的脸庞。继母从一开始就没希望看到她活着,她给雪拉做了一条项链,雪拉把项链戴到狗脖子上,结果狗没命了,可见继母的居心叵测。
十五岁的那一年,父亲把她带到他“朋友”的住处,她寄宿在拉巴特先生家里沦为代孕工具。她一生所拥有的唯一的一次友谊,就是和拉巴特夫人的友谊。拉巴特夫人对她非常慈爱,最为对她的特殊待遇,吃鱼时总是留给她最爱吃的鱼头。但从来没有感受过爱的雪拉对于拉巴特夫人的行为很不解,因为她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爱的表示。这种困惑也和她的创伤遭遇有关,因为母亲早逝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爱。但是所有的的好意背后潜藏着企图,她企图把雪拉作为礼物送给她的丈夫,为他们家生孩子。雪拉涉世未深而无力反抗,怀孕后她选择堕胎,以近乎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她的母亲和自己的悲惨人生遭遇,所以不希望孩子来到世间,而是以结束孩子生命的方式避免出生后的痛苦遭遇。这是雪拉创伤经历的集中爆发,也昭示着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成年后的雪拉不管是与情人还是丈夫,都是有性而无爱,这是她没有爱的一生的结局。
三、结论
雪拉的创伤是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漠不关心,让她从小就失去家庭的温暖。在她生活的多米尼克岛国,种族歧视严重,加之她是一名少数族裔的女性,更加被推到社会的边缘而无立脚之地。她的创伤从宏观上讲,是加勒比民族的集体创伤,她的反抗也是整个民族的抗争。小说的主人公雪拉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金凯德将自己真实的经历以“母亲的自传”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勒比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找到立足之地,让全世界听到加勒比民族的心声。
参考文献:
[1]Cathy Caruth.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2]刘杰、石伟,创伤事件的闯入记忆的理论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3-148.
[3]金凯德,《我母亲的自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4]王建会, 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J],当代外国文学,2010(2), 68-74.
[5]朱蒂思·赫曼. 创伤与复原[M],杨大和译.台湾: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
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