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祭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初中女同学在朋友圈里发感慨:有时看着自己的孩子,会有一刹那的恍惚:他是我的孩子吗?怎么觉得我自己还是个孩子呢?这种时候,我的记忆闸门就会被触动,一些以为已经远去了的记忆突然扑面而至。
  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小城的天空湛蓝迷人。午饭后同学们飞快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男生们在走廊里疯打疯闹、朝路过的陌生女生吹口哨;女生三个一群、两个一党散布在校园的小树林、假山后說私房话,觉得彼此会是一辈子的朋友。随着午自习的临近,大家悄无声息地回到教室里刷题,反应慢的会在教室门口遭到女班主任的一阵咆哮。
  老师不在的午自习,“万人迷”男生又在一边与周围女生神侃,一边在纸上连着辅助线。他眼神清澈、笑声爽朗,电影、游戏、流行乐,天南海北无所不通,李白、苏轼、李清照、尼采、弗洛伊德的句子随口就来。手下运笔如飞,嘴上妙语连珠,引得一群小女生脸色通红、娇笑不断,到下自习时只勉强写下一两个算式,而男生已做完了各科作业外加竞赛题。
  多年后,那张神采飞扬的脸,仍然是许多人青春记忆里最闪亮的存在。谁都以为他只会爱上天仙,结果他只娶了一个普通女人为妻。当听说他貌不惊人的妻子当初收服他,只用了一条织进一缕长发的手织围巾时,大家顾不得喷出来的茶,直呼要为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痛哭一场,这俩骨灰级文艺女当年都深爱他,可是谁会想到对他可以使用这么滥的招?不过鉴于这三位已经各自有了静好的婚姻,所以大家也就是一笑了之。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来看,像这种让人跌破眼镜的事情居然不少。算起来,我们中学毕业也只不过十多年,时光的乾坤挪移大法已渐渐显示出它的力量。
  冬日的早晨,我们在天蒙蒙亮中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头发上、手套上、车头上都是白霜,凛冽的冷空气刀锋一样划过面庞。夏天雨后的黄昏里,操场上雾气蒙蒙,有无数黄蝴蝶在草丛中飞舞,萦回不去。我与好友看着这一幕,内心无比讶异、喜悦。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女孩子们采集路边的婆婆纳,用发丝串成手镯,迎着太阳一照,血脉鲜活的手腕上蓝莹莹、毛茸茸一串,泛着露水般的光泽。班主任经常骂人、偶尔打人,可是我们这辈子再也没有遇上像她一样,把学生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我们有一位数学老师骂人无比刁钻恶毒,让当事人只恨无地缝可钻,但是家长拎着礼物去他家拜访过后,立刻就对这个同学十分温柔了,当然这是有保质期的,一段时间不重复拜访,他便会故态复萌。多年以后学开车,发现驾校许多教练都有与他同样的工作方式。
  那时我们懵懂,浑然不知前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还以为今天大家乐乐呵呵一起上学、放学、看电影、溜旱冰、骑车春游,日后就能齐步走进新世纪、迈入同样美好的未来。现实却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后来,一些人去到更远的城市,另一些人从未离开小城。那时我们单纯而盲目,不知道许多东西会在光阴中改变。可是怎么可能不变呢?后来,每个人所经历的一切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自己。年龄和经历,渐渐把每个人都变成一座岛屿,相互之间隔着海。哪还能像少年时候,每个人都是一块鲜嫩的草地,在一起轻易连成一片疯长的草原。那时我们无知而执拗,坚持凝望着不会回顾我们的人,以为单恋是一种孤独的美,不知道那其实只是自虐的矫情。好在,我们终于走过了那个令人尴尬的少年时代。曾经的全世界,不知何时已悄然淡出。有的爱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我无法怨你没有给我成长的时间。有的友情,断了就是断了,不能继续同行,那就分道扬镳吧。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前行的路上不停地断舍离,同时不停地自然生长。小城亲切温暖依然,但渐渐成为只存在于记忆中、文字里的“青春”和“故乡”。
  十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当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大多已成家,少年时的自我期许和相互期许并没有实现:没有人大富大贵,没有人成名成功,也没有人沦落街头。但我分明看见,命运就像我们头顶的云彩,一刻不停地变幻着各种匪夷所思的形状。近二十年过去了,在时间的长河里,一代人的成长、衰老也就是一朵浪花的起落,下一个二十年转瞬就会来到,不知到那时,时光中的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呢?
其他文献
五百多年的龙潭古镇  心中装着太多的故事  一张嘴  就是一段传奇  古镇像一瓶原装的茅台酒  愈久愈醇,愈久愈香  歷经数百年的古镇  多么期盼有位能人  像当年巴拿马世界名酒博览会一样  打碎酒瓶  香飘四溢  倾倒四座  一鸣惊人  古镇像一位书法家  手执扬起大漠尘土的狼毫  把流水和山歌放在砚墨里发酵  面对铺好的宣纸  泼墨挥毫  113  写着“江畔人家”的小楷  写着“龙潭港”的大
期刊
天色将晚,李海军想去酒店住。但他心中犹豫,不如今晚就回镇上。可回去住哪里?老宅多年无人居住,恐已成废墟。他有些不由自主,好像有一种强大磁力,将他的身体往那片废墟吸引过去。车到半路,天空几乎全暗下来。车灯在乡村公路上照出去不到十米。四周均是黑魆魆的树木、山岭,以及零星几处亮着昏暗灯光的房屋。他感到轻微不安。事已至此,非回去一趟不行。  汽车颠簸近一小时。到达镇上,已是夜幕沉沉。坐在车上的几人,鬼魅般
期刊
我年轻时就爱做文学梦。在1995年前后,我试着给《金陵晚报》“南京万家”栏目投稿,未曾想刊用了七八篇,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积极性。后来又陆陆续续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并参加了区作协。那些刊发的文章比较杂,有论文,有经验介绍,有典故,也有趣闻轶事。而且由于工作忙,时常写写停停。但我文学爱好从未改变,我写书出书的梦想也从未泯灭。  好不容易盼到2015年退休。正准备厚积薄发,大展拳脚,充实
期刊
编者的话  中国的语文,显然不仅存于我们已知、可见的印刷品和出版物上。不说街谈巷议、村言俚语,遍布于网络中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已然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阅读内容,构建了当下最具有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语文现象”(广义的)。这,只是一个事实。作为传统媒体,接受这一事实我以为既不羞耻,也很必要。与“数字语文”获得互动,对传统媒体而言,应是一个不无裨益的交流方式。所谓共享,自是应有之义。不过,囿于刊物形式
期刊
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老百姓大食堂”,从选址到装修,从广告宣传到正式营业,前后用時仅两个月,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足见中国建造与中国制造的厉害。  走进食堂,有一整面墙壁,饰以丙烯彩绘,大意是讲文明就餐,推进光盘行动。画风朴实,内容实在。再看店堂布局、菜肴制作,商家的用心谋划可见一斑。点餐者入门,先取托盘,排队沿着摆满餐碟的橱窗口依次前进。橱窗内不锈钢托盘里大荤、小荤、素菜、汤羹、糕点,按照价格高低
期刊
“儿子,开车时有人打你手机,你怎么办?”回到老家,还未落座,父亲就关切地问。  我一怔,心想:那还不简单!使用蓝牙呗!  我还未说话,父亲拿着“华为”手机,指着屏幕上的“百度”:“你看,蓝牙,不仅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而且开车时可以直接戴耳套接,可以不拿手机,这样行车更安全,不容易出车祸。”  看着父亲郑重其事的模样,我忍俊不禁:“老爸,您放心吧。我早就使用了。”  “那就好,你妈叫我一定要提醒你。
期刊
公元前333年,战国时代的楚国于石头山筑金陵邑,从而开创了南京城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的先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应天为南京,南京之名便始于此。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从此名号不改,也结束了历史上南京先后出现过的70多个各具特色的名号。  北有北京,南有南京,伟大的先人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文化符号。作为南京人,我们常常留恋于长江大桥的磅礴气势之中
期刊
江浦以林散之的名气来创建求雨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位于江浦城南一條倚河打造的街道被命名为“林公堤”,这恐怕连林公本人也未曾想到。  林公堤是一条现代的民国风情街,也是我每晚散步的必经之地。漫步在黄昏下的林公堤,会觉得舒缓轻柔的音乐像是从花间草丛里流淌出来的,格外养神。眼睛一样的地灯,卫兵似的路灯、壁灯简直就是一朵朵暗香浮动的玉兰花苞,装饰灯藏在花墙间闪着幽光犹如盛放的蓝色妖姬,多维
期刊
初访桦墅  记不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中国乡村生活方式是世界最美的风景线。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所描写的乡村风景,是世代读书人的心灵家园。尽管时光流逝千年,这种恋乡情怀却一直潜藏在人们的心底。古朴的村落、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的乡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俨然是如今忙碌喧嚣的现代都市中人们对安宁平和生活的向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全家托父亲之福作为随军家属从苏北乡村迁居南京。对此,全村人无不充满艳羡。  当年举家搬迁的情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打点好行李,父母一步三回头。打量着我们的老屋和土墙围成的小院,他们脸上依依不舍的神情,是一种幸福的伤感。  “我们就要去南京了,那里将会有我们的新家。”我和两个妹妹高兴地欢呼雀跃,兴奋地叽叽喳喳。  对南京之行的美好憧憬,完全冲淡我离别故土的伤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