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拿大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有一句经典的话,翻译过来意思大致如下:教师不是等待别人尊重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
前不久,我有机会赴加拿大进行了一次为期半个月的教育考察和学习交流。“零距离”接触加拿大教育,虽无法窥其全貌,但细观其“皮毛”,也颇有些感触。写几点感性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供大家参考。
加拿大有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总人口才3000多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大约3、4个人。这样的人口密度,让来自中国东部沿海的江苏老师羡慕不已。来到加拿大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这里的自然风光宜人,人与周围世界相处得特别和谐。走在大路上你会发现,有松鼠在草丛里、大树上乱蹿。那些在草地上嬉戏的鸽子即使人走得很近了,它们也不会逃离。清晨,你在马路边散步会看到各种肤色的晨练者,不管认识或者是不认识的,大家都会远远地彼此招呼,特别友好。加拿大不同民族、种族及其文化和睦共处,这种和谐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很舒适。若是懂点儿英语能够正常交流,你很快就能够融入当地的生活。市民的文明程度很高,到了十字路口,即使没有红绿灯,驾驶员也都会减速(甚至停车),挥手让行人先走。听当地的老师说,必须让行人先走,倘若机动车抢行出了事故,明年车子保险的费用就会增加很多。文明是管出来的,也是“罚”出来的。在这里乱丢一个易拉罐就可能被罚款400加币(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羡慕,加拿大的空气特别好。当地华人常常开玩笑说:到加拿大干嘛来了?来洗洗肺的。
我们所考察的安大略省(下文简称安省)是加拿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安省与江苏省是友好省份,两省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安省教育部下辖72个学区教育局,分成四大类:英语公立教育局(31个)、英语天主教育局(29个)、法语公立教育局(4个)、法语天主教育局(8个),大约有3900多所小学,900多所中学。孩子满6岁后必须入学,在18岁之前必须上学(除非他可以提早毕业)。安省教育以“追求卓越、保证公平、促进健康幸福、加强公共信心”为核心价值观,当前中小学围绕着促进有效教学、学校领导力的建立、发展相关性项目、立法与政策的发展、监管与评估、对有不能毕业风险的学生进行干预等专题实施教育改革。在安省要想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8个必修学分、12个选修学分、40小时的社区义工活动、通过安省的文化考试。大学的入学则是以高中提供的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但是中国大陆的成绩证明在加拿大的高校认可度不高。他们说,中国学生提供的成绩证明几乎没有90分以下的,不太可信,甚至认为在中国只要跟校长讲几句好听的话就可以把分数打到很高。这种偏见,也影响了一些中国学生在当地高校的录取。
在加拿大我见到的几所中小学都只有一幢2—4层的小楼,校园全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校园面积都不大,但是都很精致,每一块场地的使用都追求效益最大化。学生阅览室兼做接待室,学生餐厅与报告厅融为一体的,桌子移一移又变成羽毛球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指向儿童发展,社团展示不求完美,但是要看到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参与。教室内的布置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简单实用就好。绳子上挂一排夹子,每个夹子上夹一张纸条,这就是每个孩子一周的规划。英语课上要模拟播音员播音,老师就用布把在教室的一角围起来,听众和播音的人彼此看不见了,这就行了。在校园里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都特别舒展,我们从教室外走过,教室内上课的孩子也会大声地向我们发出邀请,希望我们能去他们班看看。在这里周一到周四可以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节假日反而不能布置作业,因为在他们看来节假日就是用来休息的。学校对于孩子的个别化教育特别关注,甚至会为一个坐轮椅的孩子专门建立一个专用的浴室。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非常强,譬如:未经允许不得给孩子拍照……规定都很具体、很详实,落实也很到位。
加拿大的很多教学理念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限于篇幅我仅以教学测评为例来说明。当地教育局官员认为,测评是教育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教育学者认为,个性化教学与标准化测试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个性化教学是“艺术的”,标准化测试是“流水线的”,测评方式必须与教学方式相匹配。教师则把测评从功能的角度分为三类:为了促进学习的测评(For learning),把测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测评(As learning),关于学习的测评(Of learning),从而充分发挥测评的功能。而且,他们都认为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学完要测评什么?怎样测评?如何评定成绩?知晓这些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育学者、教师和教育行政官员形成一致共识:测评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不必追求测评结果的所谓正态分布。期望指标应该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实现的,大部分人都应该能够在测评中收获成功。要建立恰当的质量标准,不能“随意调高‘跳高的横杆’”。他们认为学习结果测评应该像考驾照一样:可以多次考,成绩单不显示次数,大多数人都能够考得过;考的次数多的人未必就比考的次数少的人水平差;同时,他们也指出不能保证通过测评的就一定都是一个好的驾驶员。
在加拿大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有一句经典的话,翻译过来意思大致如下:教师不是等待別人尊重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他们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度重视,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认识比我们更全面,譬如他们认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能力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去。他们尤其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有专门的新教师指导项目。他们的教师培训很有特色:在培训的方式上,他们很多样,仅仅以讲座为例,我们通常都是一个人做讲座,但是他们的讲座有一个讲的,有两人合作主讲的,还有一人主讲再邀请一人助讲的,甚至还有团队集体呈现的;在培训的周期上,只要时间允许每一次的培训大致都要分为至少三个阶段,集中培训一阶段结束后就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实践反思,每一次再返回时都要带回上一次的作业,努力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实效;在培训的资金保障上,他们的很多培训都是要教师自己承担费用的,教师通过培训取得相应的资质,再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他们认为:好的教育需要致力于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教师专业发展,这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当然,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加拿大教育的诸多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加拿大教育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也有“学区房”,家长为了孩子入学在好学校周边高价买房;在学校里我们也看到有孩子住在临时搭建的钢结构板房里,因为学区内的孩子太多,学校教室不够用了;加拿大孩子的整体数学水平确实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加拿大的教师、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学者都认为本国的数学教育质量有问题,正在不断寻求新的破解路径,他们很感兴趣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数学功底会如此扎实……教育对于全人类都是一个共同的主题,我们应该在彼此的交流和相互的借鉴中努力找寻东西方教育的“中间地带”,从而提升本国、本地区、本校的教育品质。
前不久,我有机会赴加拿大进行了一次为期半个月的教育考察和学习交流。“零距离”接触加拿大教育,虽无法窥其全貌,但细观其“皮毛”,也颇有些感触。写几点感性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供大家参考。
加拿大有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总人口才3000多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大约3、4个人。这样的人口密度,让来自中国东部沿海的江苏老师羡慕不已。来到加拿大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这里的自然风光宜人,人与周围世界相处得特别和谐。走在大路上你会发现,有松鼠在草丛里、大树上乱蹿。那些在草地上嬉戏的鸽子即使人走得很近了,它们也不会逃离。清晨,你在马路边散步会看到各种肤色的晨练者,不管认识或者是不认识的,大家都会远远地彼此招呼,特别友好。加拿大不同民族、种族及其文化和睦共处,这种和谐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很舒适。若是懂点儿英语能够正常交流,你很快就能够融入当地的生活。市民的文明程度很高,到了十字路口,即使没有红绿灯,驾驶员也都会减速(甚至停车),挥手让行人先走。听当地的老师说,必须让行人先走,倘若机动车抢行出了事故,明年车子保险的费用就会增加很多。文明是管出来的,也是“罚”出来的。在这里乱丢一个易拉罐就可能被罚款400加币(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羡慕,加拿大的空气特别好。当地华人常常开玩笑说:到加拿大干嘛来了?来洗洗肺的。
我们所考察的安大略省(下文简称安省)是加拿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安省与江苏省是友好省份,两省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安省教育部下辖72个学区教育局,分成四大类:英语公立教育局(31个)、英语天主教育局(29个)、法语公立教育局(4个)、法语天主教育局(8个),大约有3900多所小学,900多所中学。孩子满6岁后必须入学,在18岁之前必须上学(除非他可以提早毕业)。安省教育以“追求卓越、保证公平、促进健康幸福、加强公共信心”为核心价值观,当前中小学围绕着促进有效教学、学校领导力的建立、发展相关性项目、立法与政策的发展、监管与评估、对有不能毕业风险的学生进行干预等专题实施教育改革。在安省要想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8个必修学分、12个选修学分、40小时的社区义工活动、通过安省的文化考试。大学的入学则是以高中提供的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但是中国大陆的成绩证明在加拿大的高校认可度不高。他们说,中国学生提供的成绩证明几乎没有90分以下的,不太可信,甚至认为在中国只要跟校长讲几句好听的话就可以把分数打到很高。这种偏见,也影响了一些中国学生在当地高校的录取。
在加拿大我见到的几所中小学都只有一幢2—4层的小楼,校园全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校园面积都不大,但是都很精致,每一块场地的使用都追求效益最大化。学生阅览室兼做接待室,学生餐厅与报告厅融为一体的,桌子移一移又变成羽毛球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指向儿童发展,社团展示不求完美,但是要看到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参与。教室内的布置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简单实用就好。绳子上挂一排夹子,每个夹子上夹一张纸条,这就是每个孩子一周的规划。英语课上要模拟播音员播音,老师就用布把在教室的一角围起来,听众和播音的人彼此看不见了,这就行了。在校园里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都特别舒展,我们从教室外走过,教室内上课的孩子也会大声地向我们发出邀请,希望我们能去他们班看看。在这里周一到周四可以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节假日反而不能布置作业,因为在他们看来节假日就是用来休息的。学校对于孩子的个别化教育特别关注,甚至会为一个坐轮椅的孩子专门建立一个专用的浴室。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非常强,譬如:未经允许不得给孩子拍照……规定都很具体、很详实,落实也很到位。
加拿大的很多教学理念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限于篇幅我仅以教学测评为例来说明。当地教育局官员认为,测评是教育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教育学者认为,个性化教学与标准化测试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个性化教学是“艺术的”,标准化测试是“流水线的”,测评方式必须与教学方式相匹配。教师则把测评从功能的角度分为三类:为了促进学习的测评(For learning),把测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测评(As learning),关于学习的测评(Of learning),从而充分发挥测评的功能。而且,他们都认为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学完要测评什么?怎样测评?如何评定成绩?知晓这些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育学者、教师和教育行政官员形成一致共识:测评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不必追求测评结果的所谓正态分布。期望指标应该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实现的,大部分人都应该能够在测评中收获成功。要建立恰当的质量标准,不能“随意调高‘跳高的横杆’”。他们认为学习结果测评应该像考驾照一样:可以多次考,成绩单不显示次数,大多数人都能够考得过;考的次数多的人未必就比考的次数少的人水平差;同时,他们也指出不能保证通过测评的就一定都是一个好的驾驶员。
在加拿大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有一句经典的话,翻译过来意思大致如下:教师不是等待別人尊重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他们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度重视,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认识比我们更全面,譬如他们认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能力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去。他们尤其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有专门的新教师指导项目。他们的教师培训很有特色:在培训的方式上,他们很多样,仅仅以讲座为例,我们通常都是一个人做讲座,但是他们的讲座有一个讲的,有两人合作主讲的,还有一人主讲再邀请一人助讲的,甚至还有团队集体呈现的;在培训的周期上,只要时间允许每一次的培训大致都要分为至少三个阶段,集中培训一阶段结束后就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实践反思,每一次再返回时都要带回上一次的作业,努力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实效;在培训的资金保障上,他们的很多培训都是要教师自己承担费用的,教师通过培训取得相应的资质,再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他们认为:好的教育需要致力于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教师专业发展,这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当然,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加拿大教育的诸多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加拿大教育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也有“学区房”,家长为了孩子入学在好学校周边高价买房;在学校里我们也看到有孩子住在临时搭建的钢结构板房里,因为学区内的孩子太多,学校教室不够用了;加拿大孩子的整体数学水平确实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加拿大的教师、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学者都认为本国的数学教育质量有问题,正在不断寻求新的破解路径,他们很感兴趣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数学功底会如此扎实……教育对于全人类都是一个共同的主题,我们应该在彼此的交流和相互的借鉴中努力找寻东西方教育的“中间地带”,从而提升本国、本地区、本校的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