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这个人的性格基调大约就是那种容易被打动、被感动、比较敏感的类型。年轻时候和别的女孩子一起看电视剧,我常会为剧情感动得不能自拔。旁边的女孩子会推着我说:“哭什么,那是假的啊。”这让我觉得很煞风景,因为我愿意沉浸在被感动的那种忧伤氛围内。
我想引用作家冯骥才评论我作品时的几句话,我觉得他的评价挺准确的:“她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心来看世界,一旦看到她便心跳了,绝无清晰的思辨,却是一阵情绪的波澜。在她的相机里,连动所有的机械部件都由心来牵动,镜头上也布满过敏的神经,当神经颤抖起来,她便牵动快门,这牵动快门的一念,只是要把稍纵即逝的心灵感动永久地固定。”我想我的摄影就是试图抓住瞬间的感动。
有时候别人对我说,唉呀,没时间了,你回来再拍吧!反正那东西跑不掉的。我说不行,就是那一瞬间,就是那一小点感动,过去了就没有了。也许回来时景物没有变,但我与景物“神交”的那点火花消失了,我也没有了拍摄的欲望。
我想有许多男人拍摄女性,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外表的美,虽然这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我则更注重一些气质上的东西。比如我在里斯本拍的一个女人,她绝对不是一个美人,而且年纪也不轻了,可是她给人的感觉有许多内在的东西。我特别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一个女渔民,在武汉湖边上给我们划船的,虽然经过风吹日晒,她的皮肤晒得很黑,人也不是出众漂亮,她那种气质特别吸引我,我觉得这是在我们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特别是大城市里很难得碰到的宁静柔和的面孔,而且那么天然无雕饰,毫不做作。那眼神静得像她身后的那大片湖水。对我来说她很美。还有许多外表不美的女人,我觉得拍下来会成为很好的艺术作品。生活中的丑可能就是艺术中的美。
有人说21世纪艺术所共有的特征就是形象的抽象和思想的具体。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近二十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这就是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性的、再现外部世界的手段,它应当像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门类那样,寻找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方法。抽象摄影是这种寻找的方向之一,虽然至今还很少有人问津,但它不仅表现了材料构成美感和形态塑造,而且给予单纯的表象以更多理解的可能性,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广范围的表达。
我较少有单纯记录、再现客观的摄影,我的大部分作品有一种很强的内在的观念性。比如说拍摄的人体作品有“阴与阳”系列、“洗去血迹”系列、“人际关系”系列等等;拍摄花卉作品则有“花之灵”系列、“花之性”系列、“花之殇”系列等等。即使是“视觉日记”一类看似纪实性的作品,实际上也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观念性主题在其中。这些作品每张是再现客观现实的,但整体去看是把生命当作一场旷日持久的行为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毕加索曾说过:“画,无论完成与否,都是我日记的一页”,也只有在连贯的整体观照之中才有意义。我想我作品也有类似的特质。
我觉得多义的理解对一个艺术作品并不见得是坏事,这样它们有很多想象空间,每个观赏者会对你的作品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如果艺术家想表达的意思能被欣赏者理解许多,即被人“读懂”,说明这个传播成功,艺术家的观念要经过由构思到符号的转化过程,带有原始信息的符号系统也随之转化为新的系统,即“欣赏系统”中的有机元素,然后由欣赏者反馈到艺术家的系统则为“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即整个传播的过程。
艺术家发出信息,也收到反馈信息,观赏者要接收信息,译解信息,并输出一部分反馈信息。但他们能理解多少与其文化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经验、趣味等等相关。艺术家与欣赏者永远是个趋近的状态,艺术家要表达的原始信息与观赏者所接收到的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我想引用作家冯骥才评论我作品时的几句话,我觉得他的评价挺准确的:“她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心来看世界,一旦看到她便心跳了,绝无清晰的思辨,却是一阵情绪的波澜。在她的相机里,连动所有的机械部件都由心来牵动,镜头上也布满过敏的神经,当神经颤抖起来,她便牵动快门,这牵动快门的一念,只是要把稍纵即逝的心灵感动永久地固定。”我想我的摄影就是试图抓住瞬间的感动。
有时候别人对我说,唉呀,没时间了,你回来再拍吧!反正那东西跑不掉的。我说不行,就是那一瞬间,就是那一小点感动,过去了就没有了。也许回来时景物没有变,但我与景物“神交”的那点火花消失了,我也没有了拍摄的欲望。
我想有许多男人拍摄女性,他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外表的美,虽然这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我则更注重一些气质上的东西。比如我在里斯本拍的一个女人,她绝对不是一个美人,而且年纪也不轻了,可是她给人的感觉有许多内在的东西。我特别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一个女渔民,在武汉湖边上给我们划船的,虽然经过风吹日晒,她的皮肤晒得很黑,人也不是出众漂亮,她那种气质特别吸引我,我觉得这是在我们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特别是大城市里很难得碰到的宁静柔和的面孔,而且那么天然无雕饰,毫不做作。那眼神静得像她身后的那大片湖水。对我来说她很美。还有许多外表不美的女人,我觉得拍下来会成为很好的艺术作品。生活中的丑可能就是艺术中的美。
有人说21世纪艺术所共有的特征就是形象的抽象和思想的具体。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近二十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这就是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性的、再现外部世界的手段,它应当像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门类那样,寻找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方法。抽象摄影是这种寻找的方向之一,虽然至今还很少有人问津,但它不仅表现了材料构成美感和形态塑造,而且给予单纯的表象以更多理解的可能性,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广范围的表达。
我较少有单纯记录、再现客观的摄影,我的大部分作品有一种很强的内在的观念性。比如说拍摄的人体作品有“阴与阳”系列、“洗去血迹”系列、“人际关系”系列等等;拍摄花卉作品则有“花之灵”系列、“花之性”系列、“花之殇”系列等等。即使是“视觉日记”一类看似纪实性的作品,实际上也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观念性主题在其中。这些作品每张是再现客观现实的,但整体去看是把生命当作一场旷日持久的行为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毕加索曾说过:“画,无论完成与否,都是我日记的一页”,也只有在连贯的整体观照之中才有意义。我想我作品也有类似的特质。
我觉得多义的理解对一个艺术作品并不见得是坏事,这样它们有很多想象空间,每个观赏者会对你的作品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如果艺术家想表达的意思能被欣赏者理解许多,即被人“读懂”,说明这个传播成功,艺术家的观念要经过由构思到符号的转化过程,带有原始信息的符号系统也随之转化为新的系统,即“欣赏系统”中的有机元素,然后由欣赏者反馈到艺术家的系统则为“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即整个传播的过程。
艺术家发出信息,也收到反馈信息,观赏者要接收信息,译解信息,并输出一部分反馈信息。但他们能理解多少与其文化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经验、趣味等等相关。艺术家与欣赏者永远是个趋近的状态,艺术家要表达的原始信息与观赏者所接收到的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