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庞茂琨作品的艺术市场分析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秋季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应该会有让人眼前闪亮的东西,一方面是国际老牌拍卖帝国苏富比、佳士得分别在京沪落户,以高调巡展、慈善拍卖和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艺术课程、论坛开始了处女秀;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市场也在努力调整和变革,差一些的艺术机构纷纷倒闭或转行,而优质机构无论是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和二级市场的拍卖行,都在这三五年内勤勤勉勉,渐渐找到了定位和方向,这当然是由不同机构的自身资源整合而成,更重要的是艺术市场,甚至是当代艺术史中有作为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不断出现。
  作为“川军”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写实画派的重要画家,中国当代艺术界、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要艺术家庞茂琨先生及其作品,随着今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亮相的“浮世·游观”系列佳构,加之以前在中国绘画界甚至美术史上不断引起震动的作品,一起构成了庞氏的作品谱系,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也正在不断地被发现被重视。
  动力:庞茂琨对于绘画的热情
  大凡在艺术界取得成绩的人,必然要投入相应的精力和热情,大多是常人所不能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具有常人所没有的专注力和敏锐度。庞茂琨就是这样一位对艺术抱有热情的画家,他绘画之路的源动力是幸福的,这样一种成就感和自信心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保障。
  开始专业学习之后,他的绘画之路仍旧是顺畅的。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附中,作为班里最小的学生在二年级时就以水粉作品《畸》入围全国美展四川分展;接下来是勤奋的本科时光,毕业创作的作品就已经轰动了画坛,然后是作为川美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度过了三年时光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1999年开始担任系主任,2011年担任副院长,多年来视野大开,探索不止,忙碌之中仍然有大量高质作品问世。虽然在风格上也有取舍和蜕变,但其中的自主性、自信度和自娱感仍然是作为职业画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基石:在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地位
  庞茂琨在近些年轰轰烈烈的中国观念艺术历史上显得毫无建树,因为他的艺术路径自研究生阶段(1985-1988年)就基本确定下来,以古典精神和个人化语言探讨油画的本体性。实际上,他作为“85新潮”之前最为著名的“乡土风情”的代表人物被国内外的美术史家熟悉——本科二年级创作作品《苹果熟了》当时就轰动了画坛,入选全国美展,作品和创作感想双双发表在当时最权威的杂志《美术》(1984.6)上,之后又赴美国纽约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展”,与罗中立的《金秋》同样令人瞩目,被称为川美乡土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一。
  后来又在《美术》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几幅作品,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作品《扬》、《捻》、《喂食》也成为1980年代末写实绘画的重要作品。接下来是从异域风情转向身边亲友,从逼真唯美向局部放大,从无厘头的混搭组合向主观的场景呈现,每一步变化都给行内人带来惊喜,也超前地引领着艺术语言的方式。2008年他受邀加入“中国写实画派”,在最为国人喜爱甚至追捧的30名艺术家中表现不俗,成为中青年一代的重要代表。2010年的上海个展,今年(2013)的北京个展,展出的作品更引起了大家热议,理应当选为年度艺术事件。
  高度:艺术语言的特点和维度
  庞茂琨一直念念不忘大学一年级时和同学一起到北京看的“哈默展”,其中的精彩作品,特别是生平第一次看到的伦勃朗、鲁本斯、柯罗等大师的原作,给这位美术专业生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经典”的种子。本科期间他几乎尝试过苏派、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观念艺术等各种风格,研究生阶段也在三位著名导师的带领下系统研究过古典主义的技法,后来还到鲁迅美院的“伊维尔油画技法短训班”研究古典技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接下来是在画面主体元素方面的持续探索。
  庞茂琨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博物馆,几乎每次出国都会安排出时间去看展览,没有出国计划就在假期自费去观摩,不仅仅是看传统技法的经典艺术,也会到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博览会等当代艺术的活动上仔细参观,为的是体会艺术家的思考和表现方法。他曾经有荷、俄、法、德等国的长期考察,2009年底和“中国写实画派”的部分画家在美国考察40天,参观了重要博物馆和画廊,完成了十多幅人物写生作品,并在大都会临摹了伦勃朗、丢勒的作品,这样的踏实和勤勉不断地丰富着他的艺术高度、思考深度和表达维度。
  广度:社会任职和机构收藏
  庞茂琨自1999年起就担任川美油画系的主任,这个中国油画界最重要的阵地在他12年的带领下保持着旺盛的活力。2011年起,他担任川美副院长,分管理论研究中心、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创作,除了自己负责的三届共十名硕士之外,每年还要给本科生上40-90学时的专业课。他还是新组建的重庆画院(包括国画、油画等门类)的院长,筹建中的重庆美术馆的重要负责人(正在筹备开馆的重庆双年展),重庆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油画学会理事,全国专业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在多个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能力和热情。
  他的作品早年和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合作,然后是北京的环碧堂画廊和成都的K空间,这些都是出色的艺术机构,眼光和运营能力较强;在拍卖市场方面,仅今年一年(2013年)截止到9月20日为止,根据雅昌艺术网拍卖信息数据统计,艺术家庞茂琨共有作品上拍13件,成交12件,总金额接近¥190万元,其中艺融拍卖的早期作品《深秋时节》(1992年,116×91cm)成交额为¥82.8万,可见其市场认可度势头。因为上拍作品不属于代表性大作,所以成交价距200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南京条约》(HKD547.2万元)的成交记录相去甚远。现在他的作品多收藏在国内重要美术馆,可见他在艺术界的分量,将来近两年的新作“邂逅”、“光耀”,“浮世”都是180x260(或280)cm的大作,主题也完全不同于传统构图,并且每个主题的创作精度和作品数量都相对精致,其市场价值和美术史意义自然非同小可。
  历史曾将庞茂琨的作品定格在2007年6月29日,香港苏富比“世纪归程 —— 香港回归十周年慈善拍卖”中,庞茂琨的油画作品《南京条约》(150×130cm,布面三联画,创作于1997年)由何鸿燊博士以547.2万港元标得,是拍前高估价(180万港元)的3倍。当时的艺术市场还处在稳健上升阶段,庞氏也藉由这件尺幅不大,但充分流露着岁月沧桑和气氛凝重的作品进入“500万级明星俱乐部”。而后是他在学界、公众界更多的展览,更多的介入和表达,也更加努力,被更多人认可和看重。
  作为中国当下艺术界中为数不多、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表达与呈现的艺术家,这种独具一格的“手绘”表达已经成为当下艺术界具有典型特征且引人入胜的个案。他在每天的忙碌之余,基本可以保证每周至少十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专心创作,我们相信属于他的价值时代和艺术时代很快就会出现。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9日至17日期间,由易居中国、新浪、吉盛伟邦和永达汽车主办的“‘券’享中国·2013上海城市生活嘉年华”将在吉盛伟邦上海国际家具村举办。这场定位于全民互动的大型惠民活动,集合吉盛伟邦、永达汽车、星期八小镇、向阳院、胡润百富、新浪乐居、新浪家居、新浪旅游、海外置业等参展商,带来涵盖衣食住行、教育、理财的城市生活盛会。上千个国内外家具品牌汇聚一堂,易居中国邀请了海内外近百个楼盘倾情参加
期刊
在包头某个高端楼盘,三四十个孩子围坐在一间书院里诵读《弟子规》,讲授者是孔子的75代孙孔祥林先生,他不时为书童们授业解惑,不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坐在边上的家长也聚精会神。  把书院开进高端住宅,这是太立德仁北京公司总经理陈炳豪的文化愿景之一。在他看来,其实每个房地产商心里深处都住着一个文人。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有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很像外国,比如托斯卡纳风格,从房地产领域来说,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
期刊
9月25日,嘉华集团主席、复旦大学校董吕志和博士携夫人、子女、亲朋好友及嘉华集团部分高管一行40余人莅临复旦大学展开访问交流,吕志和博士再次登上复旦大学的讲台,与嘉华国际及银河娱乐执行董事吕慧瑜,以及银娱执行董事兼嘉华建材董事总经理徐应强一道,共同为400余位师生听众做了题为“传承商道 创新嘉业 跨时代企业之永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及座谈会,并与师生交流互动。  84岁的吕志和博士精神矍铄,一身挺拔的
期刊
我对庞茂琨作品的认知是一段一段,碎片的。每段认知给我的感受不尽相同,但将这些碎片连接起来思考,我不禁由衷地感叹,他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  最初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处女作《苹果熟了》,当年只有21岁的他以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美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群展,作品和创作体会还登上了《美术》杂志。后来,我看到了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扬》和《捻》。那个阶段正值85新潮风起云涌,庞茂琨作品显然与时髦的“前卫”格格不入,但
期刊
关于生活片段的对话在中秋节下午通过电话采访完成,希望这篇问答语体的小文能传递这位著名艺术家的若干细节,让大家感知和感受他的性情与他的风格。我们的采访始于一个小时的长聊,对他的学习,创作,思考加以确认(在前文中有所体现);然后是半个小时,他在回家的路上,汽车交由夫人驾驶的情况下,耐心地回答了我的提问。他的言谈中满是对师长的感激,对工作的竭力,对生活的真诚,对身体的呵护,对妻子、女儿的疼爱。庞老师还介
期刊
海南-清水湾  两场万人音乐盛典  唱响心中最美时光  经过台风“蝴蝶”的洗礼,国庆长假期间的雅居乐海南清水湾首届海岛音乐节显得特别令人心动。10月2日及5日,连续两场超万人音乐盛典,李宗盛、伍佰、姜育恒、黄品源、苏芮、彭佳慧齐聚12公里海岸边,用岁月经典老歌唤起大家共同的美好时光。这是一次非凡的经历,9月29日台风“蝴蝶”呼啸了一整天,经过狂风暴雨洗礼后的沙滩、舞台、灯光、音响一片狼藉。从短暂的
期刊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如果说还有一种价值可以让中国各个阶层皆心向往之,非“贵族精神”莫属。对于精神贫瘠的恐慌,对于高贵崇高的向往,让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贵族精神”的旗帜下,土豪慷慨激昂,小资低声附和,文青心有戚戚,猛士义愤填膺……而事实上,所有关于“贵族精神”的争议与追求,千言万语归根到底是三个字:没文化。因为没文化,所以我们不知道贵族的历史,不知何谓“贵族精神”,把一切我们能想象到的高贵词藻
期刊
千城一面,山寨横行,已然成为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一个痼疾。比如在浙江一座地级市,我就曾见到水港河汊被填埋,乍一看像悉尼歌剧院,或者伦敦塔的建筑,赫然立在市中心。  还有那比比皆是的小高层、多层楼盘,它们替代了胡同四合院、弄堂石库门,或者一些城市固有的坊、巷,甚至于“故宫闲地少,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貌。  怎么办?  最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论坛”亮相一年一度的上海
期刊
在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持续冷静的氛围下,有的画家仍然受到热情关注。他们的作品很Q很可爱,表象甜美,但意思深远。不管男女老少,看到这样充满童趣的讨喜作品,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刘野和奈良美智,可谓两个老顽童,或称画坛资深“萌”主。他们的绘画,与政治无关,着力表达个体关怀,流露人性最质朴永恒的情感。或许,这正是二位萌主当道的原因吧。  小王子 刘野  在今秋轰动一时的香港苏富比40周年夜拍上,
期刊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一周年的收官之作。117个参展艺术家,近千件作品,全景式呈现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然而,不要指望展览能告诉你如何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因为现在谈论这个话题还为时过早。那么展览的意义何在?横跨30年的大量作品,足以告诉我们,30年,我们走过了怎样的艺术之路,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样子的变化。  80年代:释放能量  走进一楼的“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