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在别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te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格子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她的短篇小说直面当下的现实生活,着力挖掘底层民众的的生存状况,进而展现出她对社会对人生的困惑和质疑,内敛冷峻的笔触底下隐含着一颗热衷于社会批判的灵魂。著名评论家洪治纲先生在谈到方格子时说:“她是一位颇有潜力的作家,并且正处于一种螺旋式攀升的重要阶段。”这句评语是很中肯的。从《锦衣玉食的生活》《像鞋一样的爱情》到《兆吉》,她的小说叙述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其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立场始终如一。兆吉是作者住的村庄,在小说里是一个人的名字,说明这是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有其现实的普遍意义。她通过兆吉这个载体,表达了她深刻的忧思:一个怀揣理想的乡下孩子,是如何逐渐在大城市这艘现实的巨轮上沉沦迷失的。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酸的小说。兆吉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暂时在一个网吧当网管,和辍学的姐姐一起住在一间小出租屋里。如果没有网友邀请他五月二日去打架,也许他也就这么一直漂着,这次赴约改变了他之后一生的轨迹。小小的离开让他心碎,声称自己在西餐厅收银的姐姐竟然是在洗手间拖地,残酷的现实让他坚守已久的防线轰然坍塌,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与原来的生活彻底脱节。
  兆吉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黑道的?作者在行文中作了充分的暗示。首先是姐姐形象上的落差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他眼里,姐姐是一片天,是心目中的女神。可是有一次他偶然地在“阳光里”看到了姐姐的工作环境,内心的震惊程度可想而知。让他转变的另一个因素是小小。他去老酒厂门口打架,遇见了成为太妹的小小,她穿着破烂牛仔裤,“掏出一包烟来”。过去的小小,会相信《红月亮》里浪漫的故事,会和他一起去山上采青梅。而在小小被女友推倒的瞬间,“兆吉跑过去”,却看到“有个男人一弯腰就接住了小小”,爱情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当然,转变的根源还是出自兆吉自身。他本质上是个书生,闲暇时喜欢看书,对专业知识、武侠小说充满热爱,但也不乏江湖之气:“从小有个志向,要做个老大……总之再也不要被人欺负。”兆吉的梦想很大,又很小,“他想在老家承包一座荒山”。他也曾想通过正当渠道来实现这个梦想,可是拿着文凭在人才市场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一介书生,百无一用,给不了亲人和爱人幸福,反而离理想越来越疏离,生存的压力逼着他独自面对这座冰冷的城市。在一系列的事件后,他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微小和无力,索性掉头走向了暴力的极端。芬兰诗人阿格伦的诗歌《自我》只有两句:“一个从来不变的人,变成了另一个人。”说的就是兆吉这样的人。
  福克纳说:“大作家与小作家的区别仅仅是,他作品里是否有悲悯。”这里的大小,指的是作家的精神气度和写作视野。以此来观照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窥见方格子那源自内心的悲悯,以及对在底层生活中挣扎的社会边缘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她笔下的人物越是卑微,就越能彰显人性中最真实丑恶的一面。兆吉从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书生转变成一个心狠手辣的黑老大,“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最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当我们再次回归文本,就能品出平静的文字背后那荒诞和戏谑的意味。兆吉在发达之前,从没有在遇见一件让他感到称心如意的事。无意打架却被揍一顿,小小离开了,姐姐这个偶像的坍塌,而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在他被迫向生活妥协之后,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却在短时间内都实现了。他身边有了一个叫笑笑的女孩子,而且“你们看得见的山,现在都是我的了”,这个戏剧性的结尾是对现实世界的巨大讽刺。当善良的人只有变得肮脏卑劣才能生存下来的事实摆在眼前,底层人生活的困苦和心酸不言自明,这也是作家的创作初衷所在。城市是一个大染缸,兆吉纯净的灵魂渐渐地蒙上了阴影。在文末他在车上喊了一声“小小”,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告别的不止是爱情,
  还有过去怀揣理想的自己。对这些社会边缘人而言,理想是奢侈品,永远存在于别处,兆吉得到了地位和金钱,那是以抛弃自己的灵魂为代价换来的。文章结尾所谓的“实现”,只是圆梦的一种虚浮的表象罢了。不过在这个阴郁的故事背后,我们还是能寻找到一抹亮色的。兆吉的姐姐一直坚持在厕所上班,带给我们无言的感动。也许她会穷困至今,但是她内心坚守的那一份真,是这个冷酷的城市里最美的东西,而最终能在现实和理想间找到平衡点的,也必定是这个温顺而坚强的女人。
  
  陈青山,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披文入情”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其中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事实上,早在春秋时代,儒家就已经强调“诗言志”,而读诗就是为了“了解诗中之志”。“披文入情”研究法就是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一种研究方法。“披文入情”的“披”,是“用文字示意或评判”的意思;“入情”是进入“情境”之中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披文入情”呢?  “披文入情”的“情
在高考考场上,作文是衡量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尺度。作文的得分高低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在看了许多考场作文后发现,现在不少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在写一些考生常谈的话与事情,创新意识明显不强,致使作文千篇一律,影响了得分。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打破定向思维,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借新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世界构思文章,作文才可能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平时
美学上有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叫做“距离效应”,意思是说要准确地观察和认知某一事物,必须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譬如看油画,距离太近了,你所看到的画面,感觉就是模糊一片,如果与画面保持一定的适当距离,就会体验到很清新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距离产生美”。由此我想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也是这样,距离太近,有时会产生感情上的审美误解;距离太远,往往又会导致心灵隔阂;忽远忽近,则游离了人与人之间美的和谐
老师们都知道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根基。叶圣陶老先生更将有感情的朗读称之为“美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更可以培养语感、体味情感。很多时候,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他们的朗读让我们这些听课老师叹为观止,读得声情并茂、激情四溢,我们心中不止一次为他们叫好。可以说,课堂出彩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学生的精彩朗读。我想,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然而,看看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随着高中课程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加大,语文课堂气氛很难做到活跃,甚至有教育家把高中课堂比喻成“人类智慧的屠宰场”,这种现状的根源在哪里?一线的语文教师又该寻求怎样的途径?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寓教于乐。    一、创建轻松的氛围    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交流课。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令人愉快和谐的情境更便于情感的表达与交流
语感就是人们把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朗读正确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巧妙评价,语感指导的润滑剂  学生读完后,教师往往会给予相应的评价,“读得不错!”、“你已经把感情读出来了!”、“读得太棒了!”这一类的评价,在阅读课中老师们是耳熟能详的。这种简单的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同“雾里看花”,至于“为什么不错”、
初中的作文教学没有相应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如果在作文教学方面,老师没有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案,学生作文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每次听到要写作文,学生便如大祸临头。但是,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却是一个“大头”,如何在作文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舒心,我们应该好好摸索。    一.写作材料信手拈来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指出:“作家身边应常备笔和纸,必须把他自己感到惊奇的事物记下来。从这样的素描中
语文作为人文气息最为浓烈的一门学科,其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其中的情感教育是三维教学目标中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往往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如能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之中,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就将会水到渠成。那么何以融情呢?笔者认为抓住以下三点:  一.引人入
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局面:从表面上看,一般教师愿意教文言文,学生也似乎愿意学,因为只要多花些工夫在背诵上就可以使成绩有所提高;而实际上却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真是“厌声载道”。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遗憾的是对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弊端及根治的办法似乎缺乏热烈的讨论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导,破之有余,立之不足。      一.文言文教学难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不管我们的教学如何改变,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有效——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倡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在遵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