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 放眼未来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up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传播》2013年第5期、总第200期出版之际,主办者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座谈会,邀请杂志的指导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局的领导,以及来自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对外传播》的通讯员和热心读者等60余人到会,共同回顾杂志近20年来的办刊实践,研讨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与会者就杂志如何秉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办刊宗旨、推出更贴近外宣实践的研究成果建言献策,为杂志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继续保持《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本特色,研究中国对外传播实践中的真问题;引领有实际意义的实证研究,服务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对外传播》作为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唯一一本专门研究对外传播工作的刊物,早在1994年创刊之初,就定位于研究外宣业务,积极回应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形象构建的时代需求。与会专家学者对杂志在服务外宣实践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希望杂志“树立问题意识”,“跟着问题走”,响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的号召,倡导研究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他们认为,在现阶段,杂志应当引领业界和学界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第一,阐述源于新实践的重大课题。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已深入到价值观层面,如何向世界说明我们的价值观,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当前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引起外界高度关注。如何实现有效的对外传播,将是现阶段对外传播理论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以“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为例,自提出以来,国际社会给予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有不少误解、误读。因此,亟需就“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对外传播的技巧和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加强话语权和跨文化传播研究。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确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想对外解释清楚中国的问题,必须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一方面我们要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厘清中西方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努力将中国自己的优势话语及时转化为国际话语,借鉴西方知识界通用的表述方式和语意语境, 针对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实践, 提出符合国际话语环境的中国话语;另一方面还需要整合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寻求学术理论支撑,引领中国知识界对国际话语权议题的关注, 参与调整、解释、建构和传播中国的国际话语。
  第三,厘清对外传播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目前,无论是在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仍有一些基本问题有待厘清,它直接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这些基本问题涉及对外传播的规律、全球化和新媒体发展对新闻信息的全球流通产生的影响、新形势下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相互关系、影响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素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将对外传播引入科学发展轨道;有助于更好地统筹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有助于更加客观清醒地认识对外传播的作用和局限,避免盲目性和一厢情愿的目标追求。
  第四,关注世界格局和传媒生态变化。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传媒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外传播面对的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环境中,我们一方面要研究外部形势的变化,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比如介绍世界政治经济的最新变化和国际学术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拓宽研究视野;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变化中的环境给对外传播实践带来的新问题,比如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传播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使对外传播过程变得更为复杂等等。总之,应着重研究对外传播的复杂性及其对于对外传播提出的新要求,力求给予更贴近现实的理论指导。
  寻求理论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与会者普遍认为,《对外传播》作为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唯一的一本研究对外传播工作的刊物,作为对外传播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在培养外宣理论研究人才,推动我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和引领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
  近十年来,《对外传播》向理论和学术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开拓,集聚了众多新闻传播院校和研究机构学者的研究成果。正是依托于这支优秀的作者队伍,《对外传播》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的统计,《对外传播》在201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新闻传播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位列转载量第14名。今后,杂志影响力的提升依然有赖于外宣理论研究的深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下外宣理论研究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盲目照搬西方传播理论、食洋不化等弊端,这些问题在杂志的部分来稿中亦有所体现。与会专家建议杂志继续推出更多贴近实践的新成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着重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
  目前外宣理论研究仍存在着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一是表现为资源、信息的共享不够,成果转换较慢;二是体现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为此,当前的研究应更注重实用性,着眼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传播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国际形势和媒体生态发展的新趋势,增强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对外传播的现实。《对外传播》应努力倡导在实践当中发现问题,并用一定的理论框架做解释,力戒浮躁、空泛的学术风气。
  第二,把理论研究建立在中国土壤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西方传播理论多有借鉴。在本次会议上,几位专家相继提出要多刊登国际学术前沿理论成果,但他们同时也强调这并不等于盲目照搬,而且要坚决杜绝浮光掠影、纸上谈兵的理论引介。在借鉴国外传播理论时,需要加以鉴别和改造,使之与我国的对外传播实际相结合。否则,必然导致研究成果与中国现实脱节、解释中国现状乏力的现象。很多舶来的理论有待本土化,而中国对外传播理论本土化的问题也是杂志下一步需要更多关注的。
  第三,研究对外传播工作典型案例。
  有专家认为,《对外传播》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积累之后,应将重点转向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性的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专家建议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对外传播实践中实实在在的事件或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抽象、提炼、总结并概括出理性认识和一般规律,从而对实例进行深度解读,对已有的外宣实践进行理论解释。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
  本次座谈会聚合了众多专家的智慧,为杂志的选题和下一步发展打开了思路。《对外传播》将以此为起点,以探索问题、回应关切、扎实研究为使命,为读者带来更多思考中国外宣工作问题的新视角。
其他文献
“外文局外宣业务范围广,外宣实践经验丰富,为我国早期书刊外宣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经验应该让更多的外宣从业者分享。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经验的园地。”现年72岁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前局长杨正泉在谈到《对外传播》杂志创办的初衷时说。  1993年4月,杨正泉从他工作了30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期刊
国际新闻报道(含对外报道)要体现“中国立场”、展示“中国视角”、表达“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声音”,这已经成为当前传播学界和传媒业界的共识。然而,“中国观点”应该具体包括哪些内涵?“中国立场”是否就等同于中国利益?“中国视角”有没有更加具体翔实的表述形式?“中国声音”有没有更加便于操作的细则?遗憾的是,这些深层次的媒体价值观问题,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期刊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本质就是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年多来,让新闻界接了地气、降了“火气”,成果令人瞩目。而重大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告别“我讲你听”的单方向传播模式,是“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的重点、难点之一。  会议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报道中的“硬新闻”,它的“硬”在于会上常常有规定动作、有重大信息发布,这类新闻容易
期刊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迫使传统纸质媒体必须进行业务转型。纸质媒体开设网络版或建立网站只是向全媒体新闻业务转型的初级阶段。随着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如何优化组合传播力,利用不同媒介平台给受众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阅读体验,是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北京周报英文网首次以全媒体方式报道2013年全国两会为案例,提出对外传播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方法,为传统期刊的业务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全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两会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场新闻的盛宴。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两会也愈发引起海外受众的关注,境外媒体的报道阵容也越来越强大。两会也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国国际传播“黄金时段”。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对外媒体都会派出一支专门的采编队伍,不遗余力地对两会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跟踪报道。然而,一些参加两会的外国记者却说,两会上没有好新闻。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
期刊
在当今国际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中国纸质媒体中的地方报纸是否需要走向世界?应该如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读者的需求?《新民晚报》近年来开展海外合作的历程与探索,可以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借助合作方提供的空间,多种形式提供版面  《新民晚报》走向海外,始于1994年在洛杉矶发行美国版。2004年开始,在全球扩大布点,寻求合作伙伴,力求“借船出海”,至今已在世界各国编辑出版了27个海外版。  目前,《新民晚
期刊
作为对外报道最重要的经典原则,“内外有别”似乎正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质疑。有学者撰文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给这一原则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内外有别”的原则失去了存在的内在根据;政府的宣传管理方式不仅没有适应转型社会剧烈变化的要求, 甚至以“内外有别”的原则做诸多突发事件或者丑闻的挡箭牌;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坚持“内外有别”原则在诸多方面显
期刊
不知不觉之中,我发现《中国日报》的领导、编辑、记者的桌边、手边处处都离不了《对外传播》,而在图书馆、阅览室,《对外传播》是最热门的被借阅刊物之一。掩卷沉思,更感觉它是外宣工作的集萃、点睛,处处都紧贴外宣工作实践,引领外宣工作者最前沿的探索。  适逢《对外传播》200期之际,编辑部的吴老师问我对这本刊物有哪些期待?我认为自己水平有限,真的难以作答。但是,作为一名外宣工作者,我却一直有一个衷心的期待,
期刊
河北省为了加强出版物方面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2013年1月由省委外宣局组织相关部门赴德国、意大利两国访问,进行出版物交流考察和宣传推介活动,与当地出版机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洽谈,达成了合作意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联系,积极开拓双方合作渠道  出访期间,代表团分别与德国书商与出版商协会和意大利哈卡图书出版社进行了会谈。德国书商与出版商协会(Der Borsen
期刊
事实上,芦山地震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进行地震报道。五年前汶川地震当天,在总社负责首日外文英文全天滚动报道到凌晨,看着不断入库的图片和素材,我不后悔我在这里,但希望能在那里,直到事了,未能成行,总觉得欠下一笔债。  到芦山,作为记者,是还愿来的,而身为川人,是还债来的。  写什么呢?我不担心。只要走出去,就会有故事。我喜欢关于人的故事。  怎么写呢?出发前,领导特意短信:专业,不要带情绪,学习NHK。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