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i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感与语文情感教育
  
  情感是一个含义很广泛而且相当模糊的概念,它往往作为对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在心理学界,较多的人把情感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或把它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有些学者认为既包括比较稳定的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即狭义上的情感,也包括情境性的与生活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即情绪;有些学者则认为情感仅指狭义情感。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情感监视着信息流动,是唤起主体对信念的追求的内在条件。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对客观事物较为稳定的内心体验或心理态度,让人和客观事物(包括人自己)更好地相处。现代心理学对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给出的一个新的模式是:感情系统处于认知系统和行为控制系统的中间领域。认知系统从上一个层次支配人类行为,感情系统从下一个层次支配行为,要使行为控制系统成为有效的活动状态,必须有感情的唤起状态作为前提引起行为反应。情绪体验是相对独立作用的,在丘脑和杏仁核之间有一条携带情绪信息的直接通道,信息完全不通过大脑皮层,就做出情绪判断,而后,信息传至皮层,做出精确的记忆提取和思维分析。
  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由于没有把健康的情感作为教学、教育的目标来设立,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发展不得能到应有的开发和训练。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培养自我感和人际感及移情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认识兴趣、敏感性和直觉思维、体验、理解能力等;过分偏重逻辑、认知能力的发展,衡量标准单一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业上的不适应而得不到成功的体验。
  
  二、雅文化与俗文化
  
  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在这种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自己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做了惟一的标准,它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作用。这是应该摒弃的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雅和俗是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越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俗文化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雅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精品文化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才能产生。文化是与人的生存发展相联系的,只要人们仍在生活,就不可能没有文化。关键在于有什么样的文化——没有俗文化生产的发展,就意味着没有雅文化的创新,没有雅文化的创新,就没有俗文化的提高。没有二者的结合与转化,中学语文教育在文化层面上就会停滞、老化、沙漠化。
  
  三、引雅入俗
  
  许多作家,包括一些伟大的作家如曹雪芹、普希金、托尔斯泰、鲁迅、张爱玲等,童年的经历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基因。让青少年经历和感悟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是他们最应得到的财富。拥有这样的财富,才能把作品中的高雅情感和他们的真实情感完成对接,不然写出文章来只能以空对空,而不是有源之水。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世上风光千般秀,天下最美是故乡。山水有意,草木含情。作为生长于斯的人们,故乡于他们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丰厚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神奇的神话传说、绚丽的民间故事,都能让千千万万的学子开阔胸怀,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滋补精神。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特有深情,一旦唤醒这种蛰伏的感情,使故乡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养料,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很好的释放。
  教育家别林斯基认为:“人在精神的幼年时期,不过是美好的灵魂。”求真向善是他们的深层心理需求。唤起学生对故乡的关注,从故乡浓郁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精神营养,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无补益的。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参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情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引俗入雅
  
  大千世界,万丈红尘,纷繁复杂,如若随波逐流,不能去伪存真,怎能引俗入雅 ,提高审美意识和塑造人文精神?儿时听大人讲故事,到小学一年级起跟着老师识字,再到中学、大学读文学作品,写作文,语文教育伴随我们成长。内在积淀于我们生命里的,外在体现于我们言行举止的有些什么呢?西方一位学者谓之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什么呢?我想不外乎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换言之,教育要将文明积淀成性格,实现对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的内在关照。
  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阅读文本展开生动的对话与联想。文艺作品的阅读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会有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语文教学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强调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它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等。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更多地带有“高山仰止”般的道德境界,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尊重人类理性,倡导精神自由,主张民主平等,注重逻辑演绎,勇于开拓进取。正确认识中西方在人文精神上的差异,是我们深入理解我国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传统的基础。语文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身上积淀一些品质,使人不至于庸俗浅薄,有一种“生命无法承受之轻”。肖川说得好:“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又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的书,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需要以情感作为纽带和桥梁,并把情感的升华作为目的之一。雅文化与俗文化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雅文化是俗文化的灵魂,俗文化是雅文化的源泉。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人生阅历少,可塑性强,只有把情感引雅入俗,才能历练人生,形成个性,只有引俗入雅,才能使情操高尚。
  (孙忠芳,山东枣庄市中区西王庄中学)
其他文献
一般公认,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四个吝啬鬼各具形态,但他们有又具有相似的性格特征:贪恋财产,丧失人性。现将四“鬼”的形象简析比较如下: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地塑造了第一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夏洛克是资产阶级高利贷者,像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本性。商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生意,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
期刊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如日月经天,双峰耸峙。其他诗人则如群星灿烂,拱卫左右,照耀着大唐诗坛。唐朝以后,狭义的“诗”在继续发展,一般来讲,其成就赶不上唐代。但广义地说,诗、词、曲都是诗歌。宋词、元曲又成为一代文学照耀着文坛。  词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在唐代尚属于草创阶段,到了宋代才开始蔚为大观,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学形式。李白作为唐诗创作的领军人物,也曾涉足词坛
期刊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用字考究,词简意丰,结构精巧,声韵和谐,极富艺术魅力。有一年的全国高考卷就考了对联题,借对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新颖而合规律,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颇受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欢迎。其实,对语文教学而言,对联恰似一池清冽甘甜的碧水,若能适当地掬而用之,定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应试能力,培育桃李英才。就此问题,笔者略
期刊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角度多向、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激发力强的问题,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新问,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明代学者王明阳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如时雨春风,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小学生的
期刊
反思: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但观察现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评价,却常出现以上这样的情况:粗一看,教师是在积极倡导激励性评价措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细细一品,却是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要求“貌合神离”,没有真正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甚至本
期刊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塑造了阿Q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国民劣根性,而且以其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走向世界,影响未来。全文入选语文新教材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全面读解而不至于“满堂灌”,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使学生进入师生互动的教学中来,教师可设计一些小题目让学生去完成,目的在于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转为主动投入地“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机制是主体
期刊
语文教育与教学,心灵的塑造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过重来自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过大,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诉说自己寂寞、没有朋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心理脆弱,悲观绝望,情感迷茫,觉得犹如生活在沙漠中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新世纪合格人才需要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章不是无情物”,综观语文教材,情感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
期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文言篇目增多。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它给后世留下了一座博大璀璨的思想
期刊
一篇考场作文犹如一张照片呈放在阅卷老师的眼前,作文触角的好坏决定了作文魅力的大小。那么怎样选择好的创作触角呢?我建议大家运用“先放大,再缩小”的创作方法。  先放大,把眼光放开来看社会,列举社会中发生的种种与你的话题有关的事件;然后缩小,总结这些事件的内在联系归纳出一个主题。 大家看过《功夫》这个小品吧?小品将忽悠集团增至三人,师带徒式,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将反忽悠主人公武装成反诈公司老总,且魔高一
期刊
阎国忠先生是我国学界的老前辈,在神学美学领域曾与章启群合著《基督教与美学》,此书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而《美是上帝的名字》则是从审美维度对整个中世纪神学美学作系统研究。  神学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引起学界注意,神学美学刚兴起时,其研究重心并未放在美学上,而是放在神学上。神学美学是西方宗教思想界针对基督教研究中审美维度的失落和神学的非审美化趋向提出的,其本意就是借审美之手来激活神学研究,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