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大雨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ji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小城,我对它没有多少感情。尽管它是我家乡的小城,每次来回匆匆,我把它当作了他乡。我从外出求学到现在,离开这个地方已经差不多二十五年了。它在我的心中,并没有多好的印象,只是我回村的必经之路而已。
   城里的涯话和白话,有别于别处的客家话和广州话,一落到这里,听着此起彼伏的话语,你就知道已回到廉江,要调整说话的频道了。那些说话方式似乎像吵架一样,其实除了地痞外,大多数是善良之辈,不过很有特色,如果在街上发生了车祸,双方都会拉上一队人马,村里或家族的,看谁人多,声势大。
   离家时间很长,我甚至都不了解它,在别人的面前,我都不敢说是廉江人,廉江在哪里?其实在外面没有多少人知道廉江这个小城,大概知道廉江,只有廉江红橙。从小到大,我只知道廉江有着许多美食,白斩鸡、烧狗、狗羊汤等等,这里即使经济下行,这些食肆却人满为患。多年来,我一直不明白,收入不多,何来钱去吃?除此,我对它一无所知,一些街道名称也不清楚,政府办事机构知之甚少。我记得小时候进城看望大伯,起初以为进城是有城墙,有大门,谁知道那时候却只有几条大街,但就这几条大街,也让我这个乡下仔,暑假乐此不疲地进城,名曰看大伯,实是想热闹,沾一下城的气息。
   我读小学、初中时,老师鼓励我们努力学习,说一定要跨过九洲江,最差的也要到廉江,好的走得更远,广州乃至全国。九洲江是廉江的母亲河,横在石岭与廉江之间,所以说跨过九洲江,才算真正走出去。我考取中专,跨过了九洲江,在廉江大伯家住了几晚,坐火车北上,那时我想我已跨过九洲江。以后廉江则不需再回,不需记挂,它和我没有多少关系了,再没有生活的交集,它只是我回家路途的经过地而已。廉江那时那么丑,几条大街,一个人民公园,像丑小鸭一样,我想每个远行的人,离开这个地方的人,每个在大城市生活惯了的人,见惯了繁华如灯般的美丽,都不会喜欢它。每次回来只是故乡吧。
   命运兜兜转转,想不到,人到中年,我还是回到了廉江。不但身回廉江,而且一家大小也都回来了,还买了房,似乎就此安居乐业,在这过下半生了。但不安于现状的我,能在这里呆多久?我一直想找安身立命的地方,安定下来。安身,安抚我的灵魂是写作,而立命是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衣食无忧。但现实的状况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美好,而且还远远不及。廉江工资收入低,但消费奇高,居小城不易。
   我回到这里,虽是家乡,但对它了解甚少。对它的街道,对它的人情世故,人的办事处理方式等等知之甚少,在精神上甚至我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觉。也许在外面多年,真的是他乡是故乡,故乡是异乡了。虽然小城住着我家族里的亲戚,但我依然感到无比陌生,没有熟悉的朋友同学,只有亲人,而亲人只适合家族的来往,家族大事相亲相帮,而不是谈心,精神上的交流。我有些怀念,在肇庆午夜里和诗友喝茶聊天的日子。
   我的工作不适合很晚睡。我对小城的夜生活一无所知,别人问我,夜里哪有好玩的地方,饮茶聊天的地方,我答不上,路况更不熟,他们都讪笑我没用。因为夜晚我不出来。我的工作是凌晨三点半上班,要早睡。在凌晨三点半,我骑着自行车上班,寂寥的大街,满天星光,我发现自己最孤独,一个梦尚未做完就要被闹钟惊醒,一个人奔波在劳碌的生活路上。但这还不足以支撑我的生活,两夫妻齐齐上班,还贷,孩子们的伙食,分摊父母的医药费等开支,让我们窘迫不已。天掉下一根稻草都会压死我,而年迈多病的父母就可能是那根稻草。
   不能安身立命,只有拼命,幸好早班工作时间短,还可以兼职。我骑着自行车,戴着草帽在小城大街小巷里兼程,给别人的电脑做维修维护。我骨子里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化人,但是我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认为我的工作和街上贩夫走卒无异。凌晨三点半的工作是在猪肉屠场批发点上班,而我的一首诗《凌晨四点的大雨》就是我心情的独白——
  
  大雨落在两个屠户之间
  他俩的脸庞流淌着红色的油脂
  黑夜被闪电砍开,又合拢
  而我的天空从凌晨三点等待黎明
  身上触摸的雨水越來越多
  手上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没有人看到我内心翻滚的江河
  或许隐藏更坚韧的石头
  我盖完那些猪们正确的死亡签章
  遇见他俩推车缓行
  他俩在唠叨,却没被雨声淹没
  “赶早,卖个好价钱”
  “斯文人,你做不来”
   在街上时常遇到用广播喊着“哑巴凉茶”的摊贩,我想,我和他无异,一杯凉茶入口,去湿热,但苦说不出,而甘只有自己知道,只有用嘴去尝,才能知道其中对自己,对生活有没有好处。
   我有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回来,是为了离家近些,照顾父母多点,还是考虑儿子就学方便些。或许命中注定,我要陪父亲走完他人生最后一程,送他上山。我一回来,他不断地生病,离远去的日子没有多远了,但是他的病却让我陷入一个个困境——经济与时间。回到这里,我沦为这个小城最底层的人,小城虽然渐渐变美丽,但与我无关,虽然它是我的家乡,我仍是一个异乡人,行走在故乡的异乡人,无论是心灵还是肉体。
   我不知道我能在这儿呆多久,或许从此在这忍辱负重,送老人归山,抚养儿子成长,终老一生;或许不安分的心让我再次跨起脚步,流在他乡。或许我最好的宿命就是在他乡。
其他文献
第一天上午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李大砍刀一边急着去开门,一边琢磨着他们这栋楼的开发商怎么把门铃设计成这种优雅的音乐。    他透过猫眼一看,门外是个满脸褶子的老太太,再仔细看看,原来是自己的母亲,刚才的优雅心情一下子没了。母亲陪着妹子在自己原来买的平房住,已经很长时间没来了。李大砍刀一愣,不知道又出了什么事。他手握着门把手,正犹豫着,母亲已经在外
期刊
梨花大道  给我簪花的围巾  给我镶珠嵌玉的腰带  我就美美地  摇摆  北镇,罗罗堡,五峰村,马蹄印  每一处辽西走廊上的白金  这一刻是我的  陶醉胜于朋友具体而微的描述  我的眼睛幸福地忙着  我称它为陷阱  一整天不想出来  梨花白  梨花很白  梨花一开天下白的白  在辽西走廊罗罗堡梨花大道  一心一意地白着  上树拍照的人  因为自己的不白和渺小  而向全世界炫耀着  他们“爱”的能力
期刊
“到艾芜先生的故乡去。”这个初衷缘于二十多年前阅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立即就被他笔下那诗一般古朴浪漫的情调所深深地吸引,那些与我身处的地方不一样的景色、风俗和那鲜明的傣族风情,南国旖旎的风光,以及缅甸的风土人情,让我如痴如醉。   艾芜先生是一位流浪型的作家,他的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艾芜先生是一个火热的人,他走光明的路,唱温暖的歌。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漂泊,二十多岁就蹬上草鞋,带着纸笔,和
期刊
我去拨它,想摁下一个个白色的键,伸出手,却在半空停滞。我知道,现在所做的一切,徒劳,了无意义。我泪眼婆娑,为自己内心的柔弱,如一棵花草经受不住风雨。曾经,这是一串多么熟悉的电话号码。   幼时,在农村,电话机并不普遍。村头,满祥叔家小卖部里摆放一台,人们有事联络,就去那里,拨打甚不便捷。有一年,正月刚过,冰雪消融,春暖花开,饭桌上,父亲跟我们一块商议,尔后咬紧牙关,给家里装了一台电话机。电话机机体
期刊
除夕晚上,窗外炮竹声阵阵,我们一家人在年夜饭上谈年味儿。   儿子说,年味儿就是一家人围在电视前看春晚、刷屏、嗑瓜子、谈心;先生说,年味儿就是能吃上饺子,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赚压岁钱,走亲戚,串门子,并且能吃上麦煎饼。他继续说,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母亲烙的麦煎饼压在山芋煎饼下面,发出幽幽的香气,刺激我的味蕾,悄悄地撕一手指大点儿放在嘴里嚼,没想到越嚼越香,控制不住自己,最后撕下巴掌大的,偷偷地吃了
期刊
春来几多好  二月春寒一过,风儿便唤醒了大地,所有的生命都把积蓄了一冬的力量迸发出来。   “最是一年春好处,草色遥看近却无。”没错,我就是这样觉得,要有这样一个秩序:最是一年春好处,百草萌生。你看,凡是有泥土的地方,那一簇簇的草芽,齐心协力地冒出芝麻粒大小的小脑袋,细细的茎是透明的。不要看那小小的一棵,成千盈百上亿合起来,远远望去,那草色淡淡,映入眼帘,给春天的世界涂上一层充满生机的底色。  
期刊
小时候,趴在我家窗台看得最远的就是八虎山(巴尔虎山),它身姿雄伟,高耸入云,层峦叠嶂,绵延不断,属于我儿时的仙境。长大一点,看到小伙伴儿们在端午节起早骑自行车,去那爬山祈福,我一直不敢。后来离家在外更没机会去爬山了,但八虎山一直在我梦里高高屹立,频频招手,无声地召唤着我,等我攒足力气勇气,爬上它的肩头。   去年十一小长假,秋高气爽,秋姐邀约我和女儿去法库,我们决定爬八虎山,去领略沈阳第一高峰的巍
期刊
已经能看清一大片澄碧的湖水了。这片湖泊就像一枚镶嵌在山间的绿宝石,又像一面泛着幽光的巨大魔镜,沉睡在這处与世无争的山谷之中。   他低头看看母亲,一路颠簸,母亲似乎已经累了,正在轮椅上微微喘着气。他心里一痛,泪水在眼窝里打着转。五年前,母亲带他来到这个城市之前,还是非常健康的一个人,整天笑眯眯的。他曾经以为,母亲永远也不会变老,他接受不了突然变老了的母亲。   湖畔长着仿佛经历过数百年风霜雨雪的芦
期刊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向阳人民公社有一个奇怪的单位,叫农科网。   这单位似乎很普通,又似乎很神秘,不像公社、供销社、粮站、信用社、邮电所什么的,都拉帮结派似的挤在集镇的一条破街上,农科网孤零零地被扔到离集镇五六华里的一座低缓的山丘上。   三长排土墙瓦顶的平房死蛇似的趴在那里,类似于一个拼音字母:U。要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也不是没有:房屋的南侧,用刷了白漆的木栅栏围出一小块干净的地方,竖着
期刊
我到A城出差,正匆匆走在大街上,听见有人叫我,回头一看,是慧。   看得出来,慧很兴奋,拉着我的手责备道,虹,来了怎么不先通知一声,也好让我尽尽地主之谊,好好招待你。   我不说话,只是讪讪地笑。笑声中,思绪飘到二十八年前。   我跟慧是闺蜜,高考落榜后,我南下打工,慧成了家。年底回家,我绕道去看慧。慧很开心,聊起来没完没了,到了中午还没想起去做饭。我揉着肚子,笑说肚子闹革命了,还是边做饭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