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点燃语文教学 让高效占领语文课堂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20060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的学科,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充满激情。激情教学要求老师不但有一定的素质,而且有一定的策略,首先需要教师激情贯始终,然后可以通过导入佳境,赏词悟境,动情朗读,结语升华等方式点燃教学,让课堂产生高效。
  [关键词]激情 语文 高效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激情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能 “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外,还必须善于“以情感人”“以情激情”。激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有激情语文课堂才会产生高效。那么,如何去点燃语文课堂呢?作为多年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摸索、实践、总结,通过观摩名师上课,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感受,概括出以下一些策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师激情贯始终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能够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语文课堂。
  有了激情,教师的语言、动作、体态就特别能表情达意,传情传神;有了激情,教师的思维将更敏捷,思路将更清晰,感情将更丰富;有了激情,新课程理念活了,钻研教材活了,运用教具活了,采用方法活了,各个环节活了,课堂就充满了灵性;有了激情,听说读写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组织,综合实践的安排,都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有了激情,就让教师有了魅力四射的形象、内蕴、人格,让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课堂就有了魔力,学生定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被感染、被熏陶,语文课堂定会成为“映日荷花”。
  二、激情导语入佳境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几分钟是至关重要的。充满激情的课堂导语,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触动学生情愫,引导学生渐入课堂佳境。
  有位教师执教《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伴随着老师如泣如诉,如怨如怒的真情导入学生神情凝重,捧读入境。
  如果充满激情的导语穿插在学生的朗读或者表达中,再配上现代化的影音技术,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渲染和铺垫作用。
  我在朗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解说词时,在音乐的渲染下,情难自抑,读到“梅花呀,凌寒先发,不在意争春的俗流;梅花呀,绽放幽香,不屑于那妒忌的百花!即便横遭摧残践踏,即便化为尘土泥巴,依然如故的清香,却永飘万里啊”时,感觉自己的情感似汹涌洪水般,随乐迸发。我的情感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在吟诵时情绪饱满,感情充沛,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赏词悟境情感出
  朱光潜先生曾就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作过如下阐释:“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这句话告诉我们,情感是不能靠传授灌输的,应是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自发生成的。那么如何在与文本对话中激发学生情感呢?“赏”和“悟”是两个不错的方法,即“赏词”、“悟境”。
  (一)赏词。
  这里的“赏词”是指品味词语中蕴含的作者感情,品味词语的美。
  我执教《故都的秋》片断:
  师:读完了课文我们再看看标题——“故都的秋”。我们知道,“故都”就是“北平”,也最能代表“北国”的特点,这里的“故都”可否就改为“北平”或“北国”,叫“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呢?
  生:我想不行,虽然从含义上讲,三个词在这里可以通用,但“北平”或“北国”没有感情色彩,而“故都”却有。
  师:“故都”给人什么味道?
  生:亲切,深沉,眷恋的味道。
  师:我们一起读读感受一下。
  师:这篇散文的文眼是哪句话,给人什么感受?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给人深沉、沧桑和悲凉的味道。
  师: 两者感情基调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感受一下。
  师生共同朗读,学生频频颔首。
  师:课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生:对故乡的眷恋。
  师:从“故都”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吗?
  生:能,尤其能感受到作者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饱受人生愁苦与悲痛后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师:而且令人有千秋家国之思、历史厚重之感与时事变迁之叹,而这和全文感伤的基调又是吻合的;其余两词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之后,我让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一生动容地说:“老师,我认为每个句子都好,我想都背下来。”通过赏一词,散文境界全出,学生情随词出,感慨系之,学习主动进位。
  (二)悟境。
  “悟境”也就是想象。即通过想象把文字符号还原成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画面,让学生走进画面,触摸到作者的情感。当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便能真正走进文章。
  感受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这里的“胡尘”难道仅仅是金兵马蹄扬起的尘土吗?(播放一段马蹄和哀叫的声音)
  师:这是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这是金兵嗒嗒的践踏声,你仿佛看到这战马践踏向了哪,践踏向了谁?那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我仿佛看到战马践踏向了一个个村庄,老百姓的财产被洗劫一空。
  我仿佛看到战马践踏向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顿时血肉模糊,孩子哇哇啼哭。   我仿佛看到战马践踏向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惨死在金兵马蹄下
  ……
  “胡尘”二字看似貌不惊人,实则一汪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他写尽了遗民之苦,金兵之罪,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但如果不加以想象,学生很难体会到如此丰富的信息。教师先播放一段音效,创设战火纷飞,哀声遍野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那是怎样的画面。画面出,则情感生,想象远,则情感浓。入情入境,放飞想象,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高招。
  三、动情朗读效果浓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通过读,教师、作者、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通过读,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通过读,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和启迪。因此,朗朗书声可以激起课堂浓浓的情意。但朗读不等于傻读,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才能让学生把课文的欣赏和感悟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表现出来,使文字的喜怒哀乐形于色、吐于口。
  感受过的片断:
  师:昔日繁华的汴州就这样葬送在这批酒囊饭袋手中。如今,他们仍不知悔改,依然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再这样下去,锦绣如画的杭州会不会也断送呢?
  想到这里,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上面片断是成功的朗读,执教者主要采用:
  (一)引读。学生读得有无感情,读得是否生动,就在于老师引得恰当与否。片断中,以“焦急”、“担忧”、“愤怒”的心情三问权贵,学生已不仅仅是在朗读,更多的是用心问那些贪图享乐的权贵,一声声焦急、愤怒的质问声从他们的嘴里蹦了出来。
  (二)回环往复读。片断采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形式不断读,“西湖歌舞几时休”问了三遍,一遍比一遍愤怒,理解一遍比一遍深刻,更重要的是这种一浪高于一浪的朗读形式,让课堂的情感,螺旋上升,一次浓过一次,使课堂达到高潮。
  四、结语升华课外情
  清代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强调文章结尾要清亮美约,余音绕梁。其实讲课亦然。结束语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所用时间不多,有时甚至只有几句话,却关系着整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结束语设计得精妙能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毕思不断、言尽意不完的艺术效果。
  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更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
  我执教《沁园春?长沙》的结束语:
  “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
  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采取更多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充沛的激情,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使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满怀激情徜徉于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神圣的语文课堂,迎来自己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吧!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尊重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永恒追求。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悟理明理、指导践行。遵循这一理念,在学习《把握青春 珍爱友谊》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设计了系列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
期刊
[摘要]探究是科学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它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能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大胆思维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阅读是一种
期刊
学校体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奠定学生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托克逊一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较为积极,参加活动的动机和选择活动项目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缺少场地器材、学业紧张是影响学生参加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 独立思考 质疑 激发创造思维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素质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在交际活动中,口头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迫在眉睫,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和交际礼仪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策略。  一、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进行思想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良好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高中数学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创设问题
期刊
综合实践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的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从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其课程有以下几点功能,结合学校特色我做了以下总结。供同仁参考,不对之处请指正。  一、更新了教师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让我逐渐改变了对课程的认识,充分意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
期刊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
期刊
[摘要]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今天,“学习型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培养“学习型人才”,我们需要关注一个重要的因素——自我监控。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不仅是影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关键性因素,而且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自我监控 心理 中学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课程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