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细节,设计有效问题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b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将课堂教学导入奇妙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把握细节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很多课文细节处的变化暗示了文章的主线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认真地研读文章的细节,从细节处选出提问的切入点,就会引导学生更加细致认真地阅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思维,掌握概括和抓住要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研读课文的细节,选出有效提问的切入点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研读文章标题,设计有效性问题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对对一篇文章的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中的短短几个字,却蕴含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抓住文章标题这个细节,经过反复的研读来设计有效的问题进行提问,往往会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比如,我在执教《孟母教子》这篇课文时,针对课文的标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孟母用了什么办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她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她的教育是不是成功的?题目中的这个“子”是谁呢?再如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昨天是3月25日,一位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人去世四周年了,她的名字叫叶欣。叶欣是谁呢?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她?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吧。”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二、抓住中心思想,设计有效性问题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学生必须要明确的,没有弄懂中心思想,学习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比如,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时,我认为能够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好课文的关键,因此,应该围绕课文的中心句——“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来设计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第一,文中所描写的叶子的可爱之处在哪里?文中的哪些语句感染了你?叶子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这些问题都围绕着中心句,学生在通读全文。认真思考后,把握了课文的“学做一片美的叶子,外在美,千姿百态,内在美,默默奉献”的中心思想。
  三、抓住矛盾之处,设计有效性问题
  一些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作者巧妙设计的矛盾之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矛盾之处,不仅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且能够由此更加积极地去探究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我在执教《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时,开始就抓住了标题中令人生疑的矛盾之处,晚上怎么会有太阳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再如,我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依据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的做法,妈妈接下来应该将雨衣让给托利亚,可是妈妈为什么没有给托利亚而给了萨沙呢?”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反复阅读了课文,最后在我的引导下深深体会到了“每个人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结合留白之处,设计有效性问题
  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些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有的文章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运用了留白的手法,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留白处,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填补文章留下的空白,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真正内涵。
  比如,我在执教《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时,针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提出问题:“这个省略号告诉我们了什么呢?”学生们结合课文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想象:“母亲还担心孟郊在外能不能吃上热饭”“母亲担心儿子会不会安全”“担心他生病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对文章的灵魂进行触摸,从一个慈母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使母爱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由此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
  五、抓住文章要点,设计有效问题
  要点是文章反映人和事的浓墨重彩之处,也就是关键点;要点也是教师教学一篇课文的高潮之处,在设计问题时准确把握要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篇课文。
  比如,我在执教《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就抓住了“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这句话设计了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艄公,是文章应该重点描写的人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写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呢?这样是不是远离主题了?”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答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不同凡响的艺术表现手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的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和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的有效提问策略,让学生充分彰显出自己的思维特性,得出个性化、创新性的答案,让学生在“顿悟”中得到长进,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意味着学生能以激昂的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进行学习和思考,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要使学生对英语课堂产生兴趣,就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就“如何让英语课堂生动有趣”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
期刊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文言文,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极具价值的教学素材。然而,要想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的人格及文章的美却不是那么容易。本文将谈谈初中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审美与人格,并尝试探讨如何将文言教学中的审美与人格更好地融合,给学生以更深的启发与感悟。  一、 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格指向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要点,在这些经典
期刊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大多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学生的作文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但是无法给其高分,我想这类作文的主要问题应该是缺色缺彩,无法打动批改者的心灵。如果说,把“有物”“有序”比作房屋的框架,那么还得给房屋添砖加瓦,内外装修。同样,文章在“有物”“有序”的同时,也得给它“装修”,给它增色添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给文章增色添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锤词语  在各类
期刊
简约式实效性教学策略,顾名思义,就是为传统教学课堂内容“瘦身”。该教学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即“从冗繁走向凝炼,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教学”,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一味填充而不顾学习效率的弊端,把学生会的知识略过,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教学难点和重点上。这种教学法不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都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法。比如,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发现近几年来学生是越来越不爱写作文了,作文的质量也不容乐观。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学生们忙于应付各科学习,难以静下心来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学生仅仅将写作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其次,写作对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难以从中及时获取成功的喜悦、前进的动力。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进行作文练习和指导时间非常紧张,效果也不太理想。
期刊
创新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最具个性特征的精神活动,为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在作文训练中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如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充分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呢?  一、学会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其主要
期刊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新课内容的准备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的预习效果不好就难以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皮亚杰说:“智力方面的工作要依赖兴趣。”怎样使预习题目富有趣味、引起学生
期刊
相比小学阶段其他科目的教学,小学数学更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还并不成熟,对于抽象问题的理解还缺乏必要的能力。同时喜欢游戏、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运用学具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合理地动手操作,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在边游戏、边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效地理解数学内容,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运用学具促使学生
期刊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联系比较,以迁移知识,拓宽知识面,感受诗歌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以体会诗词意境,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体会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领悟诗词内涵,进而提高审美情趣与语文素养。  一、联系比较,深刻理解文本  古诗词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表现手法、意象、题材等方面有着异同点。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
期刊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感悟、欣赏文中的情景,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情感。下面以《蔚蓝的王国》为例谈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一、聆听录音,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认真听一段录音。 (播放“听潮”和“我的海洋”片段。)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还有呢?想像那幅画面,用心去感受,你听到了什么?  导语: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