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大量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地方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应在坚持公共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构建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系统化、评价方法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5-0134-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24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应根据人才理念和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加大人才评价质量改革的力度。要树立新时代的人才观,建立科学而又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构建由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积极改进高校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围绕学生的品德、能力、业绩等多个维度,建立起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适应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需要,借鉴国外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功经验而设立的。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大都设立此类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表明,公共管理類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5个专业。由于开设时间不长,该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主要围绕专业目标的定位、理论教学的规范设置、实践教学的完善等环节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而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却关注较少,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因此,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研究,构建一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培养质量评价,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有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侧重于运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注重知识、素质和能力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尽管目前对于何为应用型人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具备较为宽厚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具体的业务和综合管理工作[1]。
  依据教育部本科教育专业目录(2012版)中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较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是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四是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五是能在地方公共管理组织从事具体业务和综合管理工作。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地方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其所具有的特征表现为4个方面。
  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管理实践的根本内涵,涉及到公共管理者行为的基本价值取向。应用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首先是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所学知识具有公共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其走向公共管理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
  2.复合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公共管理人才。国家治理涉及到的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各种资源的组织与协调等复杂过程。这种治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既要具备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复合性知识,还应该具备概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各类管理技术能力。
  3.层次性。公共组织可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公共组织的设置和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在素质、知识和公共管理能力上因其所处组织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处于组织高层次的管理者应该突出其概念能力,也就是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能力;基层的公共管理者应该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处于中层的公共管理者要突出其沟通协调能力[2]。
  4.动态性。公共组织面临的公共问题多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类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呈现出动态特征。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教育部对公共管理类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这样界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能到管理类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或者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地方公共部门以及中小企业,从事具体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体系
  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领域的依据就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质量标准体系确立的依据就是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地方院校要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自身办学条件与特色,建立一套属于自身的质量标准体系。构成该体系的指标系统应该包括一般性的通识素养和专业性的职业素养。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通识素养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纪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信息应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8个方面:(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2)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能力;(3)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4)掌握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需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6)了解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7)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高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道,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目前,国内对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缺乏系统研究,在实践领域主要是采取与其他专業应用人才相近的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外部评价体系旨在从需求端获取对人才评价的数据信息,为地方院校改进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依据;内部评价体系是基于院校内部过程导向,通过对学生、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获取人才培养质量数据信息,并据其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推进地方公共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现有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外部评价体系方面
  首先,评价主体比较单一。目前主要的评价主体是用人单位,其他评价主体是毕业生和学生家长等。由于各相关主体所关注的利益有差异,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评价角度和结论也会不同。以地方公务员招录为例,大部分省份的公务员招考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是通过行政职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方面来评价学生。而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则主要集中在工作的环境、待遇和职业发展等因素上。评价主体单一会导致评价数据信息的片面性。其次,评价主要是依据面试和问卷调查。地方公务员面试主要是通过结构化面试来评价其是否具备公务员素养。由于形式、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有时会对部分应试能力强的人有利;问卷调查法主要包括纸质和电子版形式,该种方法因缺乏具体的激励机制和强制性要求,会出现被调查对象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应付的现象,从而影响评价质量[3]。再次,评价内容偏重定性指标。尽管国家公务员招考和考核具有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但很难实现量化,大多是以定性化的指标为主。另外,公共精神这一核心素养很难通过短暂的面试进行衡量和测评。
  (二)内部评价体系方面
  目前高校内部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的体系主要由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资源评价两个方面构成。教学效果评价主要由学生考试考核成绩、教学督导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4个方面构成[4]。考试考核评价可以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则很难测评。教学督导评价方式能够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潜在的不足:一是督导评价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二是有些督导人员因缺乏专业知识而仅仅侧重对授课环节的评价。教师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受到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加之相关制度设计不完善,评价结果很难全面真实反映人才培养的实际水平。教学资源评价主要是从硬件设施与师资队伍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对地方院校而言,由于办学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在硬件设施投入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在师资队伍方面,很多教师是从相关专业调整过来的,真正拥有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教师很少。这既影响了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更制约了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既要符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般要求,更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坚持如下4原则。
  1.公共性原则。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评价要以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评价标准的制订、评价指标设计都应体现出公共性特征。此外,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方法的使用也要坚持公共性原则。评价主体要代表公众的价值取向,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去评价;评价方法既要兼顾经济效益,更要突出社会效益。
  2.科学性原则。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评价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从公共管理实践的客观规律。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也应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评价内容设计上要充分契合公共管理者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评价信息的搜集要做到客观公正;评价方法的使用上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与评价内容两个方面。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统筹评价目标、评价规划、评价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等诸多环节,整个评价过程应紧紧围绕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宗旨。在评价内容设计方面,既要突出专业技能,又要兼顾通识素养;既要关注公共管理关键素养,也要包括思想品德、科学人文和身心健康等影响个体全面发展的要素。   4.时代性原则。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色。要时刻把握时代主旋律,适应新时代公共管理的新形势需要。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要突出时代特色,特别是在评价内容的设计上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首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其评价主体的构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构成该体系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育系统内部评价、公共组织评价、社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教育系统内部评价又可包括教育管理职能部门的评价、学校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育管理职能部门的评价又称为本科教育评估,代表政府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既包括纵向的发展剖析,也包括横向的比较分析。学校自我评价主要是根据客观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等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课程学习,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主要是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比较,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公共组织作为公共管理者工作的载体,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公共组织能够清晰地界定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公共管理工作,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因此,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主体。社会评价可以从公众、家庭和毕业生的满意度来评价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方评价目前较多地运用于经济组织之中,主要是事(企)业单位对人才进行评价,而针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评价则很少见。长远来看,随着公共管理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引入第三方评价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评价办法。
  2.评价内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参照输入、过程、输出和结果模式来进行。(1)输入,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所投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的要素。有形资源包括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无形的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2)过程,是指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熏陶等环节中知识、素养、能力的改变和提升的过程。(3)输出,就是经过大学学习过程。学生全面能力在未来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显性表现,进一步讲就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公共部门招考公务员测试主要是笔试与面试。笔试的测评要素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运算与分析、逻辑判断与推理、材料分析与判断、常识掌握与判断、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试的测评要素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等。概括地讲,主要是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公共精神、公共素养和公共管理能力[5]。这些测评要素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结果,是指输出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学生从事公共管理工作后,公众对其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3.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应该立足事实和价值这个前提。根据评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360度考评法,或者是关键技术指标法。评价方式上以院校自我评价为基础,利用专家或者是第三方,采用聽取汇报、查阅文档、召开教师与学生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法,对人才培养的输入、过程和输出进行全面评价。重点是对输入与过程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公共组织的评价更侧重于对输出与结果相关指标进行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相互补充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素养、技能进行深度评估。社会评价应该包含用人单位、服务对象、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从各自角度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社会评价侧重于评价与结果相关的指标,可采用全面考察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关键指标法和满意度调查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公共组织对公共管理类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地方和基层公共组织更需要大量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应不断完善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校、公共组织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加系统化,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化。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娄成武,魏淑艳.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王奇,冯晖.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徐世雨.基于成熟度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目标”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8(7).
  
  
  (责任编辑:德华)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 must rely on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s. The major of public manage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aims to cultivate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s adapted to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loc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for public management major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est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ublicity, systematic, practicability and tim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ubjects, systematic evaluation contents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quality standards; evaluation system
其他文献
【摘要】这是一个老话题,但从很多方面来看,我们并没能做好。然而,不管是从时代的角度,还是从教育自身或是儿童生理特征来说,我们仍需要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关键词】美术;美术教育;儿童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原始的壁画到历次重大文艺变革再到现今美术与工业的高度融合,无论是其目的、功能还是形式,都已呈百花争鸣之势,可以说,美术已在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搞好美术教
期刊
【摘要】高年级盲生由于视觉功能的缺陷,导致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为了让盲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以及音乐的色彩,逐步克服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实施了愉快教学法,主要通过故事由吸引趣法、情绪感染法、器乐促趣法、张扬个性激趣法、唱游律动导趣法等五种方法来进行盲生音乐教学,激发盲生兴趣,实施愉快教学。  【关键词】愉快教学法;盲生;音乐教学    愉快教学是符合教育规律
期刊
教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样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到近代的夸美纽斯,从美国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到当代的师范教育,从教育教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到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众说纷纭,观点林立。面对这个好像永远都辨说不清的问题,我们只需站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教学与艺术的关系、教学和艺术都以审美为其共同的终极价值追求以及教学各环节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性等角度来一一审视,就能
期刊
在教育界中,我认为那些"后进生"就是一种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得到学校及老师的特别关心.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认为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引导.鼓励,使他们也可以品尝"鲜花簇拥"的甜蜜.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验,写出来与同行共勉:    1.寻找闪光点,可以使他们找回自尊心    九年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在一步步提高,但仍然存在弱势群体被疏略的情况,
期刊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1.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
期刊
新学期的九月,我还是任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48个孩子走进了我的生活。  我按新学期分的名单一一领进教室,正当点名时,一位穿的非常阔气、大约四十多岁、非常傲气的妇女走进教室,并且在没有和我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郑重其实的讲到:“新入班的小学生们,我先给您讲件事,俺的学生屈小梦可分你们班了,咱先说好,谁也不许打俺,如若有人惹俺,我可是不饶他,我的话说完了。”最后还向我提出意见:“不要
期刊
[摘 要]时机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以时间为主导因素的契机,具有内隐性、偶然性、短暂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可以捕捉的时机、需要等待的时机、能够创设的时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应该抓住时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既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时效,又有利于增强育人成效。辅导员科学地把握工作时机的方法包括:正确捕捉工作时机、合理创设工作时机和灵活运用工作时机。  [关键
期刊
[摘 要]我国师范专业认证政策从问题提出、纳入政府议程到局部试点,再到整体颁布实施,遵循着渐进主义模式。基于政策过程理论,从认证组织架构、认证标准、认证过程、认证结果使用等方面对师范专业认证实施体系进行评价,存在着认证组织机构的专业性不足、认证工作的目标异化、认证标准的科学性有待加强、认证过程的严密性有待提高、认证结果的有效性不强等问题。有必要筑牢评建基础,加强认证目标的契合度;培育专业机构,提升
期刊
[摘 要]如何突破主知主义与行动主义二元论的桎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探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内涵,明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经验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能够厘清两种经验的3个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学习活动经验的双重性、发展性、间接性和相对性等本质特征,总结出促进教学的3条策略:以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为指导,保持认识和实践的一致性;打破二
期刊
[摘 要]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对斯坦福大学新一轮工科课程设置概况的分析,探究其课程设置上体现了聚焦“发展的”学生、扎根基础学科和基本理论、实现多学科知识关怀、倡导多方“互嵌式”合作等特点。这对我国“新工科”建设课程设置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巩固基础学科和基本理论的课程地位、发挥多学科育人效应、释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活力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