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 宾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喻文益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 周晓燕
警惕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企业对政府的不良博弈
人民论坛记者: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晓明:十七大以后,全国上下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目标远未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财政资金高增幅和财政支出的软约束并存,在新一轮政治周期刚开始的今天,政府高昂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对文化市场作用的忽视,有可能诱发企业对政府的不良博弈。
比如说,在文化产业发展遭遇消费乏力的抑制的时候,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也可以通过财政购买服务为产业部门输入新的发展动力。但是相比较市场在推动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拉动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依然是补充性的。如果动辄政府直接上阵,大举兴办各种豪华的文化工程,提供免费的文化大餐,可能反而起到扰乱市场、削弱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在改革刚开始,新体制机制还没有落地生根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特别容易出现的。
目前我国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资金来源导致投资行为不规范,投资冲动和投资饥渴难以抑制,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和投资消费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尤其要警惕,过于慷慨的财政资金支持,却对支持方式缺乏合理设计,可能诱使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用。
政府适当的支持可以使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过分的保护和支持可能使企业依赖于政府,反而造成竞争力的衰落,必须掌握恰当的分寸。
文化产业发展,钱从哪来
人民论坛记者:文化企业有大中小之分,不同规模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问题。当前,文化产业融资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喻文益:国有大型特大型文化企业与国际文化产业大财团相比资产规模较小,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资金与国内大型战略性投资不足,资金市场运作的理念与融资的工具不发达;中型文化企业打造大型产业链的实力不够,建大型“文化码头”的能力不强,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的资金短缺,带动效应发挥不出来;小型文化企业与文化个体融资难,投资风险不好把握,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以上问题按产业发展的自然属性讲,属于共性问题,是产业发展阶段的问题,中外都如此。资金市场越不发达,上述问题就越显著。大力发展资金市场,上述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人民论坛记者:近期,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中影集团债券的发行、国家开发银行对文化产业资金的投入等等,如何才能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
喻文益:文化产业应该有贯通全国的资金平台。要将举国的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循环,首先必须建立贯通全国的资金平台,以及与全国性资金平台与全国性业务平台相结合的业务运营平台。很可惜,文化产业领域从事业转向产业,并没有建立起运行有效的、全国性的大产业平台,电力、交通、油气等领域都有几横几纵保障运营畅通的网络构架,电讯、银行有覆盖全国性的运营网络,而文化产业全国性的资金与产业综合运营平台与网络尚未建立,或者说还不完善,抓住金融这个产业龙头,兴许是全国文化产业一盘棋、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办法之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启动阶段,依靠启动阶段的内源融资解决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显然不现实。眼下的政策目标如果锁定在解决文化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难题,则更应该着力融资打造贯穿全国的大型文化产业资金“组装平台”和区域性大型资金集聚“码头”与“资金港”,全面带动小型文化产业与文化个体的发展。从常识看,大的带动小的易,小的推动大的难。
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融资体制”,这是一项政策建议。我认为,行政手段在短期内见效,这是中国的优势,必要时还应该运用这种优势。制度的运用曾使中国电信的资费降低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也使中国银行业与世界接轨了,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从根本上讲都源自于制度创新。加强领导,发挥制度的优势,在一个不长的时期里争取建立适应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体制,将制度优势与市场运行紧密结合起来,在利率、税率方面实行优惠,形成文化产业的强力后援,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
人民论坛记者: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使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张晓明:文化产业作为工业化后期的产物,从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各方面都准备不足。总体上来说,观念突破的理论深度要大于体制改革推进的实际程度,产业发展破冰的意义要大于产值增加的实际数字,统计标准不一、数字缺乏,令我们事实上难以较为客观地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真正的问题所在,出台的各种政策还带有很大的摸索性质。
总体上说,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学会像管理经济工作那样动用多种手段调节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和市场经济内生的过程。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喻文益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 周晓燕
警惕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企业对政府的不良博弈
人民论坛记者: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晓明:十七大以后,全国上下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目标远未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财政资金高增幅和财政支出的软约束并存,在新一轮政治周期刚开始的今天,政府高昂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对文化市场作用的忽视,有可能诱发企业对政府的不良博弈。
比如说,在文化产业发展遭遇消费乏力的抑制的时候,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也可以通过财政购买服务为产业部门输入新的发展动力。但是相比较市场在推动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拉动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依然是补充性的。如果动辄政府直接上阵,大举兴办各种豪华的文化工程,提供免费的文化大餐,可能反而起到扰乱市场、削弱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在改革刚开始,新体制机制还没有落地生根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特别容易出现的。
目前我国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资金来源导致投资行为不规范,投资冲动和投资饥渴难以抑制,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和投资消费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尤其要警惕,过于慷慨的财政资金支持,却对支持方式缺乏合理设计,可能诱使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用。
政府适当的支持可以使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过分的保护和支持可能使企业依赖于政府,反而造成竞争力的衰落,必须掌握恰当的分寸。
文化产业发展,钱从哪来
人民论坛记者:文化企业有大中小之分,不同规模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问题。当前,文化产业融资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喻文益:国有大型特大型文化企业与国际文化产业大财团相比资产规模较小,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资金与国内大型战略性投资不足,资金市场运作的理念与融资的工具不发达;中型文化企业打造大型产业链的实力不够,建大型“文化码头”的能力不强,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的资金短缺,带动效应发挥不出来;小型文化企业与文化个体融资难,投资风险不好把握,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以上问题按产业发展的自然属性讲,属于共性问题,是产业发展阶段的问题,中外都如此。资金市场越不发达,上述问题就越显著。大力发展资金市场,上述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人民论坛记者:近期,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中影集团债券的发行、国家开发银行对文化产业资金的投入等等,如何才能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
喻文益:文化产业应该有贯通全国的资金平台。要将举国的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循环,首先必须建立贯通全国的资金平台,以及与全国性资金平台与全国性业务平台相结合的业务运营平台。很可惜,文化产业领域从事业转向产业,并没有建立起运行有效的、全国性的大产业平台,电力、交通、油气等领域都有几横几纵保障运营畅通的网络构架,电讯、银行有覆盖全国性的运营网络,而文化产业全国性的资金与产业综合运营平台与网络尚未建立,或者说还不完善,抓住金融这个产业龙头,兴许是全国文化产业一盘棋、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办法之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启动阶段,依靠启动阶段的内源融资解决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显然不现实。眼下的政策目标如果锁定在解决文化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难题,则更应该着力融资打造贯穿全国的大型文化产业资金“组装平台”和区域性大型资金集聚“码头”与“资金港”,全面带动小型文化产业与文化个体的发展。从常识看,大的带动小的易,小的推动大的难。
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融资体制”,这是一项政策建议。我认为,行政手段在短期内见效,这是中国的优势,必要时还应该运用这种优势。制度的运用曾使中国电信的资费降低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也使中国银行业与世界接轨了,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从根本上讲都源自于制度创新。加强领导,发挥制度的优势,在一个不长的时期里争取建立适应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体制,将制度优势与市场运行紧密结合起来,在利率、税率方面实行优惠,形成文化产业的强力后援,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
人民论坛记者: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使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张晓明:文化产业作为工业化后期的产物,从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各方面都准备不足。总体上来说,观念突破的理论深度要大于体制改革推进的实际程度,产业发展破冰的意义要大于产值增加的实际数字,统计标准不一、数字缺乏,令我们事实上难以较为客观地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真正的问题所在,出台的各种政策还带有很大的摸索性质。
总体上说,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学会像管理经济工作那样动用多种手段调节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和市场经济内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