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建立良好的市场和体制环境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 宾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喻文益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 周晓燕
  
  
  警惕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企业对政府的不良博弈
  
  人民论坛记者: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晓明:十七大以后,全国上下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目标远未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财政资金高增幅和财政支出的软约束并存,在新一轮政治周期刚开始的今天,政府高昂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对文化市场作用的忽视,有可能诱发企业对政府的不良博弈。
  比如说,在文化产业发展遭遇消费乏力的抑制的时候,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也可以通过财政购买服务为产业部门输入新的发展动力。但是相比较市场在推动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拉动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依然是补充性的。如果动辄政府直接上阵,大举兴办各种豪华的文化工程,提供免费的文化大餐,可能反而起到扰乱市场、削弱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在改革刚开始,新体制机制还没有落地生根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特别容易出现的。
  目前我国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资金来源导致投资行为不规范,投资冲动和投资饥渴难以抑制,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和投资消费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尤其要警惕,过于慷慨的财政资金支持,却对支持方式缺乏合理设计,可能诱使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用。
  政府适当的支持可以使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过分的保护和支持可能使企业依赖于政府,反而造成竞争力的衰落,必须掌握恰当的分寸。
  
  文化产业发展,钱从哪来
  
  人民论坛记者:文化企业有大中小之分,不同规模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问题。当前,文化产业融资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喻文益:国有大型特大型文化企业与国际文化产业大财团相比资产规模较小,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资金与国内大型战略性投资不足,资金市场运作的理念与融资的工具不发达;中型文化企业打造大型产业链的实力不够,建大型“文化码头”的能力不强,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的资金短缺,带动效应发挥不出来;小型文化企业与文化个体融资难,投资风险不好把握,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以上问题按产业发展的自然属性讲,属于共性问题,是产业发展阶段的问题,中外都如此。资金市场越不发达,上述问题就越显著。大力发展资金市场,上述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人民论坛记者:近期,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中影集团债券的发行、国家开发银行对文化产业资金的投入等等,如何才能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
  喻文益:文化产业应该有贯通全国的资金平台。要将举国的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循环,首先必须建立贯通全国的资金平台,以及与全国性资金平台与全国性业务平台相结合的业务运营平台。很可惜,文化产业领域从事业转向产业,并没有建立起运行有效的、全国性的大产业平台,电力、交通、油气等领域都有几横几纵保障运营畅通的网络构架,电讯、银行有覆盖全国性的运营网络,而文化产业全国性的资金与产业综合运营平台与网络尚未建立,或者说还不完善,抓住金融这个产业龙头,兴许是全国文化产业一盘棋、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办法之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启动阶段,依靠启动阶段的内源融资解决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显然不现实。眼下的政策目标如果锁定在解决文化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难题,则更应该着力融资打造贯穿全国的大型文化产业资金“组装平台”和区域性大型资金集聚“码头”与“资金港”,全面带动小型文化产业与文化个体的发展。从常识看,大的带动小的易,小的推动大的难。
  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融资体制”,这是一项政策建议。我认为,行政手段在短期内见效,这是中国的优势,必要时还应该运用这种优势。制度的运用曾使中国电信的资费降低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也使中国银行业与世界接轨了,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从根本上讲都源自于制度创新。加强领导,发挥制度的优势,在一个不长的时期里争取建立适应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体制,将制度优势与市场运行紧密结合起来,在利率、税率方面实行优惠,形成文化产业的强力后援,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
  
  人民论坛记者: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使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张晓明:文化产业作为工业化后期的产物,从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各方面都准备不足。总体上来说,观念突破的理论深度要大于体制改革推进的实际程度,产业发展破冰的意义要大于产值增加的实际数字,统计标准不一、数字缺乏,令我们事实上难以较为客观地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真正的问题所在,出台的各种政策还带有很大的摸索性质。
  总体上说,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学会像管理经济工作那样动用多种手段调节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和市场经济内生的过程。
其他文献
这次的危机从性质来说,从深度来说,应该说可以和大萧条相比,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比大萧条大,这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控制,可以把它的影响降低到比较小的程度。虽然仍然不可避免经济衰退、全球的经济下滑,但是像大萧条那样的危机可能能够避免。  为什么?因为大萧条的时候没有宏观调控,没有政府的这些干预,美联储那时候也不起什么作用。在大萧条的腥风血雨中,1936年凯恩斯写了一本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1934年
期刊
未来的中国经济,具备了在全球景气下行的环境里争取独善其身的客观条件。首先是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这是全世界都羡慕的。如果国内市场有较大的扩展,这些年为外需服务的制造业,转向对内将大有用武之地;中国的服务业更是方兴未艾,有做不完的生意。  供给方面的潜力也很巨大。这一点,通过观察现实经济生活中这里那里的“瓶颈”就不难发现。比如很多地方供电不足,难道不代表增长的潜力?这些工厂,还有订单,成本
期刊
[思想前沿]    ■ 警惕发展的“中国陷阱”  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各有不同。而东亚、拉美和中国大陆发展模式不同的基础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同。我的研究发现,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较为充分,失业率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等。  如果中国继续靠大资本、大项目、大企业,继续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我们对现在的政府管制津津乐道,认为还严得不够;如果地方一味
期刊
中国应先守好自己的地盘  我觉得应该先把自己的地盘守好,怎么守好?首先国际经济出现了冲击,国际经济衰退迟早来到,我们的进出口肯定会受到冲击,所以要不失时机,一定要启动自己的内需。怎么启动内需?一定要有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财政要有新的思维,说得很明白,现在这个情况,百姓不敢消费,你不能强迫百姓消费。要改变百姓的消费是很难的,等于改变一个文化。企业投资已经非常高了,每年占GDP的43%,投资上不去了,
期刊
1997年夏,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日本、韩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其外汇储备大量流失,股市、房市价格暴跌,使亚洲经济陷入衰退。时隔11年,2007年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风暴席卷了全球。其来势之猛,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并波及了全球,冲击和动摇了全球金融体系。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基本上没有造成冲击和危害。相反,当时我国执行的人民币不贬值的措施,深受国际社会的肯定。受到
期刊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先后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三个阶段。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对西方民主盲目追求,结果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超级大国轰然解体;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进入叶利钦执政时期之后,开始引进西方民主,在现实政治运行中俄罗斯的发展趋于“寡头资本主义”,其结果是国家日渐衰弱、几乎处于半解体状态,对外敞开资源的大门,肆意盗窃和无耻贪污横行,社会成员迷失方向
期刊
人民论坛记者:如何看待当前各国救市的效果、影响和趋势?  李若弘:对于救市,目前来说还不是很理想。当然如果各国步调一致,金融危机有可能更快地解决。但是这很难。由于利益、文化、宗教等差异,有大局又有个体性的利益。我曾经有一个观点,全球就像一个国际性大超市,从管理经营者、经济系统来看,可以把每一个国家看作规模、大小、拥有资源不同的个体,如能在一个游戏规则下就能产生综合效应,使之成为维护和谐、和平的纽带
期刊
政府主导并不排斥市场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市场形成,造就一个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环境    中央批准长株潭地区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是湖南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的最大发展机遇。  是依靠“有形之手”还是“无形之手”,来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还能起主导作用吗?
期刊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创业的老区精神为动力,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发石油煤炭、绿色农产品、特色文化三大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加快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5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了全国人大、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有关专家及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
期刊
一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