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体现的是文化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本文主人公冯丹旻,吉林大学毕业,现为中船总北方重工专利事务所代理,天津开发区丹邦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高级工程师。
  我和冯丹旻先生的首次相遇,是在一次研讨武林文化的会议上。中等身材、面庞略黑、体格强壮的冯先生,虽已76岁的年纪,但言谈举止仍像一位年轻人,说话幽默风趣,坦直爽朗,颇具侠义之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是在2014年读书节,我家乡汉沽的新华书店举办图书签售活动,冯先生带着弟子苏继武,车驶40里路,专程来购买拙著《形意拳侠》,为我捧场,并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
  这样一回生二回熟,我就和冯先生成了朋友,也逐渐了解了冯先生为中国传统武术所做的种种努力。
  1950年,12岁的冯丹旻患了水性肋膜炎,当时受家庭经济条件、医疗技术的限制,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习武人李先生,要冯丹旻跟着习练龙门拳技艺,以解除病痛。一年半后,冯丹旻病愈,习武的劲头更加积极。先后经齐齐哈尔的李耀宗武师、哈尔滨的程元寿武师,1958年又求教于李经梧大师,得内外双修,混元一体,行周天功,点拨太极。
  冯先生说:“武术,体现的是文化价值,绝不是炫耀打架斗狠的本事。习练武术的目的,是扶扬正气。习武能培养人的道德、振奋精神,强健体魄,把健康的身体投入到事业中。”
  冯先生对当前武术传承面临着一些境况感到不悦,一是有向花拳绣腿发展的趋向;二是淡漠道德培养,技艺上也浅尝辄止,不求深入,一些人学了些皮毛,就感觉了不起,说话盛气凌人。更有一些人名利熏心,把授艺当成了摇钱树。授艺收费要适度。
  命运多舛的中华武术能流传到今天,是因为技艺存在于民间,曾被当做饭碗。要保持民间习武风气继续强盛,需让民众产生磁力感。为达此目的,冯先生把易经、八卦等与武术有关联的知识直接写印在习武场的墙壁上,任观者提问,做耐心解释,并按照内容做示范。
  冯先生把我领到习武场。习武场原是河埝底下一处污水坑,冯先生自费拉运建筑垃圾,垫与河埝平,地面又铺粗砂。还购买树苗,在四周种植。购买条石25条埋桩,练功用。
  “无极功夫”,又“伏羲八卦”,冯先生认真的向我介绍了写在墙上的八字技艺内涵(由左至右、由上至下):1、正,指正气、正仪、正身;2、安,安然、安舒、安心;3、顺,顺调、顺劲、顺随;4、归,归识、归心、归意;5、伏,伏身、伏卧、伏躬;6、宁,宁腰、宁臂、宁胯;7、松,放松;8、静、静归意念。(图2为冯丹旻先生习练无极功夫,又称“伏羲八卦”功夫)
  冯先生还为我释说了“龙门九宫桩功夫”的内涵:龙门九宫桩也叫“九门”、“九桩”、“阵防”,有诸葛亮排“三队兵”、“八卦阵”之说,可以任意删减,依次形成为八卦桩、七星桩、六合桩、无极桩、五形桩、四相桩、三才桩、两翼桩等。(图3为冯丹旻先生习练“龙门九宫桩”功夫;图4为习练“六合桩”功夫)
  冯先生说,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之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是现代武术发展的基础。拜师学艺,老祖宗留下了不少的规矩,还是比较严格的。当今,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对现代学武艺的人产生了不小的压力、负担,也影响到了武艺在民间的推广。冯先生希望通过本文,告诉那些喜欢练武术的朋友:“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随时跟我学,也不用走拜师的形式。”
  有塘沽双胞胎兄弟曲乾、曲坤,自5岁起,跟着师父习练“开门八极术”12年,技艺小有成。又经举荐,送到冯丹旻门下,学练“龙门九宫”技艺。冯丹旻很高兴,但仍坚持为曲姓兄弟找一位师父,“自己会做无保留的技艺指导,但还要考虑跟自己学武艺、年岁大些人的感受”,冯先生如是说。
  1960年,冯丹旻先生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分配到在塘沽新河船厂工作。他抓紧时光,德艺双修、文武双修,皆馨,硕果累累。为发展国家的工程技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明的新技术及获得专利达19项。自1993年10月起,成为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第一批享受者(见图6)。也许,习练传统的中华武术给与了冯先生旺盛的精力、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奋斗精神。时至今日,仍耕耘不息。
其他文献
孟绍明,男,1969年生,平遥人,省形意拳协會會员,武术一级裁判员。  他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酷爱武术,后拜著名武术家张育人为师学习形意拳、信拳、岳氏连拳、王新午太极拳、八合鞭等,并得到武术大师张希贵、贾保寿的精心传授,熟练掌握各种拳术、器械、对练、散手共计一百多个套路。是信拳这一稀有拳种的传承人和代表人物,并入选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會监制、审定的中华武术百科全书《中华武藏》。200
期刊
注:以下将左边的人称为甲方,将右边的人称为乙方。  一、鼠形  1.乙方右拳直击甲方,甲方上左步侧身的同时,以左小臂向右拦截来手。  2.甲方左手以鼠形手型向左叨对方大臂,使其向左上方抬起。  3.甲方以双小臂及肘部撞击对方胸部。  二、牛形  1.乙方双手扑向甲方,甲方用牛形望月之式,以牛形手由中间向两边分开,化解扑来之势。  2.甲方在向两边分开对方双手的同时,双手改变力道的方向由向外分变成向
期刊
我于1954年投在无极国术研究社门下,拜宋连弟为师,传授无极十二形(就是地支十二生肖)拳术套路、器械等武术业技。又在1964年后,于东北角宫北大街(即现在的古文化街,俗称娘娘宫)的福神街内的小花园,受赵宝山、兰怀仁二位老师继续传授无极十二形、拳术套路及器械等武术业技。深得无极武术老精髓,使我受益匪浅。  无极武术有靠板、打凳及刀、枪、剑、戟、氕功、桩功等等。现在就来说说靠板及打凳的功夫。他是靠自身
期刊
无极拳在无极功夫中是比较高的境界,学习难度比较大,演练要求高,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练习,我在三年前学习了无极拳,一直坚持练习,至今颇有收获。练习无极拳要求:  一、无极拳练习要求动作缓慢,自开式至结尾要保持一个速度,我开始学习无极拳时,练起来掌握不住速度,快慢不均匀,而且不时有发力的动作,不能匀速练习。初学时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练习,经过三年多练习以后,自己开始有体会。  二、外看轻柔舒缓,实则神气内
期刊
我自小贪玩,喜欢登高爬梯,玩枪弄棍,到青年时期,经人介绍,来到无极门下,拜高凯庭先生为师学武。  我师父八岁练功,九岁正式磕头拜无极门第四代传人徐永庆先生为师。此后我师父刻苦练习无极武术,十六岁就替师父带徒,十九岁在天后宫创立了“无极国术研究社”。此后培养学生无数,并在天津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在这样的师父指导下学习武术,我深感荣幸。  罗汉功十八式是学无极武术所必须锻炼的基本功夫,它和抻腰煨腿有着
期刊
少年时代的我,比较瘦弱,经常被健壮好斗的孩子当“练手”的靶子,自己是长子,下有弟妹。男儿当自强,所以从那时即萌生要习武强壮身体,不弱他人的念头。  三年度荒时期,我母亲省吃俭用给孩子,加之劳累过度致病,于1961年底因医药短缺病故,时年不满39岁,撇下六个儿女,那时我只有14岁,小弟不满两周岁。因母亲逝世给我极大的悲怆,致使我思虑过度,失眠病倒,只好休学,自己走到健康的低谷。  就是在那个时候,经
期刊
无极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最神奇的部分之一,既是一种健身强体的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它可高贵气质,修炼身心,可提高人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信心,使人得到勇气和力量。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师从高铁静师父开始了无极武术的习武生活,师父对我的谆谆教诲、悉心培养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使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子逐渐成为对无极武术和社会有
期刊
中华武术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自己的生存,在同大自然斗争中,特别是猎食大型动物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技巧和防身术,也是中华武术的雏形。雏形时期的武术是以力为主,技艺性相对差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物质(实用价值的物质形态)的产生、存在,一些人要占有并逃避他人的染指,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争斗和械斗。这就是战争的萌芽状态,也是为这种功防技巧和防身术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特别是冷兵器时代,这种社会需求
期刊
武术門派中的练功方法.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都离不开刚和柔的方法。或刚或柔,或刚柔相间。过刚则失其刚为猛,过柔则失其柔为绵。用刚之时,在于瞬间,即转为柔,以柔屈伸,反复克刚。用柔之时,心存刚力,为外柔内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气力相合,所向披靡?  无极功不但有踢桩、靠板、鹰爪力等功夫的练法,而且还有柔韧的一面。这样才能在使用中,该刚则刚,该柔则柔,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发挥水平。在通过踢
期刊
蓟辈创业传世无极功实属不易,为使无极功夫世代流传,并不至变形走样,失去真谛,写出规范动作,实为无极真谛,望学者认真学习,不负前人之苦心。  无极功十二形习之简单,但功夫练好实属不易,参照以下动作说明,恐只能演练姿式动作,但里面的内涵,如身法、力道及至用法仍需下番苫功研习,练习者切不可轻视其动作简朴无华,更不可半途而止,枉负前人传艺之苦心。  此十二形不可轻传、不可妄传、不可失传,得艺看以德为重,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