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而精彩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qu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合作课堂导学设问展示设计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1.07.019
  
  在南宁市教科所召开和组织的“南宁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研讨会暨合作课堂现场交流活动”中,作为全区实施“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所实验高中,隆安中学展示了高一年级语文课《牡丹的拒绝》和高二年级数学课《棱锥与外接球》。在这两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而精彩”。
  在语文课上,我们看到在40分钟里,有33位学生超过40次以“说”和“读”等口头方式参与课堂学习,分析文章别具匠心的结构、意味深长的立意、引人入胜优美无限的文学意境……作为语文课堂重要组成的这些文章品析活动,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我们看到,学生或抑扬顿挫,或激情飞扬,在优美的文章中流连辗转、深入浅出;由花而人,由文而人生,由作者到他人、再到自己……课堂中,书声琅琅,思想火花四处飞溅,语文味浓浓,学生的热情也浓浓——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对语文课的热爱,对万千情怀的感慨,对人生的感悟……使我们理解,这正是语文课上应有的“精彩”。
  在数学课上,我们看到老师带着信任的微笑,始终站在一旁,除时而温和地插一两句话,设一个问,作一个关键的提示外,更多的是在观看着学生们主动探索。整节课上,包括板书在内,约有30位学生参与了课堂的展示学习活动。学生围绕三道例题探究解题方法,短短40分钟,学生几乎是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中领悟并用自己的语言呈现有关棱锥外接球问题的三种最重要的解决方法:补形法、作高法、作截面法。同时,他们还能对这三种方法进行逐一比较和归纳。课堂中,我们看到学生在复杂的图形面前时而纠缠如痴,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大声质疑,时而会意击掌……我们看不见他们的数学思维如何奔腾跳跃,却看得见他们熟练地画图、听得到他们自信的声音……他们冷静分析、细致比较、高度概括、合理归纳、演绎推理……由此我们相信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将会超越课堂,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将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正如我们深刻感受到的那样:合作课堂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范式,它在驱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它能让课堂精彩、让学生的学习精彩。那么,如何做到“精彩”?“精彩”的背后,应有怎样的设计呢?
  这里就以这两节课为例,解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导学设问和展示设计。
  
  一、 导学设问——触动心灵的精彩
  
  合作课堂的“展示”,即学生将所学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这种交流和分享的依据是合作课堂的导学问题。导学问题,作为合作课堂导学案的重要组成,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及学生的情况——学习习惯、知识储备和探究的规律等所作的设问。好的设问,能够引导学生进入高效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好的设问能够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对文本的学习激情、对人生的积极感悟,实现学生的情感升华。
  合作课堂关于导学问题的设计,有若干原则要求。其中,对于触动学生心灵方面的要求非常明确。如:
  导学案的所有问题的设置如问题的切入点、呈现的方式等,都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习惯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等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同理原则)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价值认识,提升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参与程度,导学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本学科特点,把学习任务中比如定律、规则、字词句篇章等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与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生活经验、情绪、情感体验等)以及当前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导学问题应尽可能考虑全体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个体经验,设问应遵循学生的个性心理规律,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有所触动的机会。(人本化原则)
  下面以《牡丹的拒绝》一课为例,看看合作课堂中的“导学设问”如何触动学生的心灵。
  首先,《牡丹的拒绝》这节课一共有3个设问,整节课的内容都围绕着这3个问题进行。
  问题1:引用武则天怒贬牡丹至洛阳的传说有何作用?
  问题2:本文的题目为“牡丹的拒绝”,那么牡丹拒绝什么?为什么要拒绝?
  问题3:作者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华美的词句、独特的句式、得体的修辞等)来赞美牡丹的高贵品格,请你找出你最有感触(最喜欢)的句段,用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并和大家分享:
  (1)这些句段所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或独特的写法等);
  (2)这些句段表现出来的牡丹的品格;
  (3)你从中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你在阅读中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这三个问题,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问题。众所周知,开放性问题更适合品读类的文科课堂。一个开放设问,可能在50位学生中,得到50种说法、50种人生感悟和人生思想。而开放式设问放在合作课堂独特的教学模式中,即有更多的机会在组内、全班范围内进行多层次交流和展示的教学模式中,能使学生有如置身于自由思考和快乐交流的天堂。
  其次,本课问题问得少,但既抓住了“文本”,又抓住了“人心”。
  虽然仅仅只有三个设问,但我们看到,它们却让学生在整篇文章中上下求索,无论是品析还是情感,在全课中跌宕起伏。尤其是第三个问题,使课堂进入了由“文”而“人”的热烈探究高潮。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有其他的设问并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问题3这个设问的意义。
  模拟设问1: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认为牡丹不应作为“富贵”来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那“富贵”和“高贵”的区别在哪里?请结合文义具体分析。
  模拟设问2:“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在作者的笔下,牡丹即使在落地时也仍然那么壮烈那么优美!这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
  模拟设问1,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富贵”和“高贵”这样的关键词来品悟牡丹的品格,甚至还可以品悟作者所寄寓的情怀。但这样的设问,至少有两个局限:第一,只是一句话内的思考,拘束了学生在品读全文时随处可有的感慨和情怀,因此,问题看似也是“开放式”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仅限于一个句子两个词语的这一句话,未必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感触”。第二,就算是“有感触”,也很可能仅限于“高贵”和“富贵”这两个词之间,未必能够触动学生自我的内心。实际上,设问本身也仅就文本,不需要学生个体有所触动。因而,这个设问实际上是拘泥于文本的。这样的设问放到课堂中,很难引发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让课堂出现学生激情飞扬的“精彩”。
  也许有人觉得,似乎模拟设问1更“像”高考阅读理解题。的确,在笔卷考试中,“模拟设问1”类的考题出现不少。但在语文课堂中,对这样的“品读”我们认为是仅限于“文本”或大大拘泥于“文本”的。合作课堂追求的“人本”问题,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是基于对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心理、情感或者阅读体验都能够有所触动,使他们有话可说的设问。
  相比之下,模拟设问2的人本味就浓得多了。它直接提问学生的“联想”,不拘泥于文本。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仍然无法让学生“都有话说”——面对这个设问,作为学生,他可能有“联想”,也可能没有“联想”。如果按照这样的问法,我们需要设计更多的问题,以照顾学生可能在这个句子上没有感慨,却可能在另外一个句子才有感悟……与此同时,我们也就把自己全部的阅读经验,甚至人生经验,变为设问一起强加给学生了:你瞧,从这个句子中,你也许可以联想些什么?你瞧,还有这个句子,我们又可以联想到什么?……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样的设问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变得“像老师一样”,或者是“很接近”作为教师的理解和经验——这是从另一个方面,变着法子,拘泥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模拟设问2对于“人本原则”中的 “导学问题应尽可能考虑全体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个体经验,设问应遵循学生的个性心理规律,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有所触动的机会”的要求,仍然是不太符合的。
  经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应该不难理解,《牡丹的拒绝》课堂中的高潮,何以出现在导学问题3的分享阶段了。
  导学问题3几乎可以带动每一个学生。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请你找到你最有感触(最喜欢)的句段,用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并和大家分享……”
  无论哪一个学生,只要你读了,至少总会有一句半句“最有感触”或“最喜欢”的吧?(这些“感触”“喜欢”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这样的设问,只需要一个问题,就可以为学生的心灵有被触动的机会,同时又可以有所分享的机会,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我们从语文能力的训练来看这样的设问:只有心里动了,说出来的才精彩,读起来才入神,写起来才真实。因此,这样的问题,看似只适合课堂而不似“高考题”。可是,有经验的教师知道,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正需要大量这样的课堂训练。
  当然,我们知道,虽然我们在课堂中只看到了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学习和分享,但这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在导学案中还设计了包括作者、字词、结构等其他问题。按照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本课堂中所展示的是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同时是适合合作学习的,适合交流和分享的部分。
  
  二、 展示设计——探究无限的精彩
  
  高二数学课《棱锥与外接球》让大家都很欣喜:学生实在太精彩了!从教学效果来看,课堂无疑是高效的:在解决例1及变式1、变式2和例2的过程中,学生用了补形法,把棱锥补成棱柱,往上一节课已解决过的问题靠拢,说明学生重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很不错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了不同的补形方式和“作高—设球心—算半径”这种解题方法,这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展示例2时学生更是提出了分割法,这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数学思想,也反映了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决例3时,学生在用“作高—设球心—算半径”这种常规方法的基础上,看到了正四棱锥的特殊性,提出了可以作过对棱的截面,通过大圆求半径,进而解决问题,这体现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数学思维。另外,在展示例1的变式2时,第四组对第六组的纠正;在展示例2时,第五组对第一组的质疑,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严肃的学科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最后学生总结了哪些题型可以用补形法,哪些题型可以用“作高—设球心—算半径”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中心,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此外学生还总结了分割法、过对棱作截面等这些比较特殊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较高的观察、归纳能力。
  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来看,这节课无疑是有价值的,是精彩的。
  正如前面所说的,我们关心的是,精彩的背后,是怎样的设计?
  让我们来看“精彩”背后的展示设计:
  “例1:第一组板书,第三组点评,第六组补充并作本题小结;
  例2:第四组板书,第七组点评并补充总结;
  例3:第二组板书,第五组点评并补充总结。”
  在这样的设计之下,每个小组都参与了至少四个层次的学习和探究。
  第一轮:学生个人完成每个例题,得出关于自己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第二轮:在小组展示前,组内的讨论、探究和整合。板书组要整合出本组最优的方法,而点评组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本组方法的整合,还要完成对板书组的方法的理解、呈现,并且比较彼此之间的异同、优劣。
  第三轮:全班的展示。点评组基于板书,要对板书组的方法呈现理解、整合和提升。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过程:既要理解板书人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同时还要与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在各种方法中进行优选……这一轮学习,不仅是简单的重复,而且还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学习过程。
  第四轮:小结。实际上这是一个反馈和提升的过程。我们看到,这个工作有时由教师直接完成,有时由另一个小组完成。尤其是对于本节课的数学方法学习而言,这个过程的意义尤其重要。这节课上,我们看到每一个例题的小结都会使得下一个例题的解决更加高效而顺畅,而第八组所作的整节课的小结,则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得到完善和提升。
  看起来,与导学设问相比,合作课堂的展示设计实在是简单得多了。可正是这样看似简单的展示设计,实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能够大面积地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且,由于有了积极地参与和互动,学生的思维一再得以碰撞,在反复碰撞中,有关数学的思考和探究一步步地深入下去,学生的逻辑思维一点点变得清晰,数学能力一步步提高。
  当然,合作课堂的精彩之处,并不仅限于以上所述的“导学设问”和“展示设计”两点。“合作课堂”的课堂理念和文化、课堂模式的独特设计和要求,以及它的课堂评价体系、课堂观察体系等,都是它所以制胜——将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将课堂变得精彩的要素。
  (责编王学军)
  
  链接
  合作课堂
  合作课堂,是广西本土原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由广西心理卫生协会教育咨询中心创设并命名。它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范式,小组是合作课堂重要的物理基础。一般情况下,学生分为4~6人一组(以6人组居多)。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有四个基本的组成模块:预习(导学案)、展示、教师精讲和点拨、当堂测评。
  合作课堂遵循“学生主体” 的教学观。它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的课堂文化,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及“师师合作”的教学过程;强调合作既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态度,也是课堂学习的目标 。
  对于导学设计,合作课堂模式提出了“人本化”、“学科化”、“问题化”等8大原则;对于教学设计,提出了“合作课堂的展示设计原理”、“合作课堂任务分配的原则”等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合作课堂评价十维度标准”以及“合作课堂的课堂观察体系”等有关课堂模式的规定和设置。
  “合作课堂”强调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应加强对学习心理学和课堂教学技术的学习,强调教师应该接受有关课堂设计和课堂操作方面技能的专门培训, 强调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者应以该系统的学习作为基础。
  目前,合作课堂已经在广西隆安中学、南宁市红星小学、南宁市衡阳小学等10所中小学进行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是苏雪红老师喜欢的一句话。无所求,无所争,像春雨一样滋润万物,无声无息,这正是她内心追求的境界。  从教23年,从青年到中年,从稚嫩到成熟,在教育的战线上,她一直在行走,不断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她简单而朴实,即便是不引人注目,即便有时候别人不理解,即便是没有多少回报,她也不改初衷。11年来,尽管病痛与她如影随形,但她始终坚持着,用自己的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动
期刊
1976年,范隆月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一晃35年过去了,他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作为一个教师,他爱生如子,寓教于乐,赢得了学生的心;作为一个党员,他毫无私心,率先垂范,得到了人们的赞扬。    爱生如子    对学生来说,范老师更像一位慈父,他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学生小刘原本成绩优秀,不知为什么,突然出现了情绪低落的现象
期刊
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加强防讯工作    本刊讯日前,自治区教育厅对各地各校加强防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校要尽早作出校舍安全检查及防汛工作安排,做到有备无患,确保学校师生安全度汛。要主动联系气象、水利和地质部门做好学校防汛工作和地质灾害监测工作,遇到高危天气和突发灾情,要尽快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安全转移,适时组织学校停课,防止出现学校被淹和师生被困的情况,以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地提
期刊
刘新来1980年踏上讲台,1994年以中学青年教育名师的身份被引进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至今已在广西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十七载。十七年来,他勤勉务实、刻苦钻研、开拓进取,逐渐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能手,成长为师生、家长、社会尊敬的好教师、好校长。  三十一年来,刘新来无论是担任教务主任、教学副校长,还是校长,他不仅一丝不苟地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严格学校的各项管理,而且始终坚持站在
期刊
有效教学的要义    祝俊风、张依武在《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对有效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同,当前的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新的倾向:一是特别重视学生对学科结构化知识的掌握,强调记忆、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纸笔练习、教师讲授对教学的贡献,强调考试分数与有效教学的相关性;二是特别重视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关注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强调质性的表现型评价方式。  有效教学的根本要义是促进
期刊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讲究方法创新管理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1.07.013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附外)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如何坚持学校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六个育人目标,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呢?学校“教育有特色,管理有特色”的新颖理念成为
期刊
【关键词】 德育领先特色发展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1.07.015    刘新来执掌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来,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提出了“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德育领先,外语龙头,文理并重”的办学方针,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坚持特色强校战略,将一所年轻的学校领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德育是学校的灵魂。衡量
期刊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和谐家园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6.011    班级是学生在校成长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学会做人,是否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与班级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教育、凝聚、激励、导向等功能,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到班级集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潜移默化地
期刊
评判学校特色的标准    沙培宁在2010年第8期《中小学管理》上撰文提出,有些校长从学校本位出发,离开学生的发展而求特色,结果造成学校有特色而学生少个性的状况。其实,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衡量标准是其对学生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与高中阶段相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建设的用力点有很大不同。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可围绕人才培养的模式、类型、规格、层次进行,以满足社会对多样
期刊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教材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1.07.032    新版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方法上、编排结构上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上都与以往传统的教科书不一样。如何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如何让学生在新教材的学习中更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最终目标?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此,笔者以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为例,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