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宾赵氏“一门六进士”看家风家教的影响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宾赵氏是蜀南望族,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其五世孙赵唪中三甲第二百三十三名进士起,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世孙赵增琦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止,历时八朝一百八十九年,七代人中共出了六个进士、四个翰林、二十九个举人、一百余个秀才,有“一门六进士、三代四翰林”美誉。
  是什么样的家风家教,致宜宾赵氏“子孙繁衍,科第络绎为蜀南之冠”,并且贤名远扬?
  优良的家风家教是齐家良方,一般家族多会在族谱中设立代表其家风家教的家训以培养子孙根本。但笔者翻遍民国三年叙府大同书局重刊的《宜宾赵氏家谱》,却没一篇专门的家训以传。不过在序言中,笔者找到其四世孙赵发祥(字式九)这样一段话:“百世以上之培养根本者,曰此某祖某宗之贻谋燕翼也,而继起可由是而效也。”
  “贻谋燕翼”,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作好打算。那么宜宾赵氏是如何“培养根本、克振前绪、佑启后人”的呢?
  据《宜宾赵氏家谱·式九公家谱序》载,其入川始祖据传于明末在浙江中举后由宦入蜀,任成都府别驾,不久去世。其子赵宪鼎扶柩回籍,过宜宾时恰遇战乱阻滞,避乱于兴文县建武所。后人几经辗转,其四世孙赵发祥于清初移居叙州府宜宾县黎汤乡(今宜宾市叙州区赵场街道)大水窝。时值“蜀南一带,兵荒四起,起居无宁所”,“不得已,矢志从戎,流落秦陇,甲胄五载,始得返辔……”,赵发祥感慨自己“以诗书礼乐之裔,忽变为赳桓武夫之习,有愧先人多矣”,希望以诗书为立身之本,“箕裘可绍,衣冠接踵,而敬承之志,其庶几乎!”于是投师宜宾名儒李之藻,奋志苦读多年,终以岁贡生授荣县教谕,由此奠定了赵家以“儒素”绵连两百多年的根基。
  看来,这位宜宾县黎汤乡赵氏开基者赵发祥是按“以诗书礼乐”培养子孙根本的,否则“有愧先人多矣”。赵发祥授官荣县教谕后,“出资建两庙,修学舍,朔望集诸生试文,美者奖之,不能者勉之。”并以诗书礼乐为根本治家,“生平教子以积德,读书遵祖训,畏王法。有小过必将诃责,曰,古今来姑息而贤者几人哉?”除将儿子赵暐培养为家族中第一位进士外,还将两个女儿许配给宜宾两个名士:长适兴文县附生薛维翰(其后人之一为晚清头品顶戴总理衙门大臣薛焕),次适宜宾县岁贡生凌尔璋。
  赵暐中进士后,授江南江宁府高淳县知县,为官颇有循声。致仕回籍后,居家三十年杜门不出,在老父的基础上,加以“孝悌忠信之心,骄奢淫逸之戒,益思有以勉之”,致力培养子孙根本。在他严格要求下,八个儿子个个优秀:其中两个举人,一个贡生,其余五个皆考上了秀才。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以天下为己任”
  ,主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为让子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宜宾赵氏在赵场桥地嘴建塾馆,以历代先贤之道严格教育其子弟。无论贫富,凡有志者皆可入学。族中凡致仕回籍者,多在塾中执教。有此诗书传家氛围,宜宾赵氏子孙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
  到了晚清,其十世孙、著名的“铁笔御史”赵树吉,更是将宜宾赵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的家风家教推向极致。
  赵树吉(1828年-1880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由翰林院编修改监察御史、工科掌印给事中、云南迤西兵备道等。一生皆在晚清内忧外患连年天灾人祸中度过,眼见官员们对国家丧失信心,普遍庸懦糜烂,而百姓为生计所迫,“老弱行乞于街,衢壮者竄身于盗贼”,官风民风败坏。他告诫家人要弘扬先辈优良的家风家教,“恢廓前烈,振起家声”,并多次上章痛斥朝廷流弊,上改善之策。从封疆大吏到芝麻县令,被他弹劾的不法官员不计其数。如督军入陕的钦差大臣兵部侍郎胜保,仗恃为拥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立下大功,又与执政的恭亲王关系很好,且手握重兵,不但贪腐成性,生活也极其糜烂,带兵打仗竟肆无忌惮地带三十多个妻妾同行。为惩治这个极其腐败的督军,赵树吉曾于咸丰十一年上《请罢斥贻误军事大员疏》,参劾胜保“行同无赖”,见没引起朝廷重视,于同治二年又再上《请诛革员胜保疏》,历数胜保“不法已极”的“种种妄为”后,力主诛杀:“若有功而赏不逮,有罪而罚不果,则善者无所恃,恶者无所惧。”为防止慈禧太后对有拥戴大功的胜保手软,赵树吉在疏中毫无忌讳地告诫皇上“皇上虽帱载包容,恩同天地,欲曲法以生之,何以对祖宗、谢天下乎?”

  赵树吉不但为官一身正气,与贪赃枉法的权贵们格格不入,还一生廉洁自律,从不以权谋私。《叙州府志·卷三十三人士》为此对赵树吉给予很高的评价:“……屡上疏弹劾权贵,直声震天下,居台谏八年,食贫修业……”
  咸丰八年(1858年),时为工科掌印给事中的赵树吉被清廷任命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当时,不少官员借科考之机都在暗中捞取好处:主考官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柏葰听受家人嘱托换取中试卷子、副主考官户部右侍郎程庭桂接到儿子交通关节的条子不举报、同考官翰林院编修浦安伙同作弊、兵部尚书陈孚恩等大员的衙内们向场内递关节托人情……案情爆发后,咸丰帝痛下决心整饬科场秩序,先后共惩处涉案人员九十一人。其中,刚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的主考官柏葰等五人被处斩,副主考官一被革职,一被充军,成为清朝浮出水面的三大科场舞弊案中最惊心动魄之案。赵树吉虽清贫,却视“物非其有而据之,不祥”,坚守清廉底线,不但在这个震惊朝野的大案中一尘不染,还以“构厦有众材,扪心可安寝”劝谏诸试官自律,希望大家认真为国家选材。   赵树吉为官清廉并非“不缺钱”。他在《送少舫弟回蜀乡试三首》中曾自述:“为贫始学宦,宦久乃愈贫”。所居也正如他《冬夜感怀二首》那样,“闭门若空谷,矮屋如渔舟”。因囊中羞涩,在同僚聚会时凑不出份子钱经常“失约”。逢生日,也因无钱宴请亲友而出门躲客。在京为官时,所生六儿女,四女皆死于贫穷与疾病。他身为朝廷大员,并非没有贪腐的机会,但他却在贫困中廉洁白守,以诗“传家无长物,唯有清白贻”自豪,并告诫族人,要时刻“毋忘廉吏後”,决不能辱没了清白的家风。
  赵树吉任云南迤西兵备道时,因迤西长期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百姓困苦至极。他实在不忍心征收徭役,更不愿搜刮百姓最后一口救命粮以充军粮,而他的《平乱策》又不被当政者采纳,不得已托病辞官回籍。因他在任上竭力解除民生疾苦,在监督官兵、禁革奸弊、整饬文教、建言献策等方面成效卓异,辞官离去后,当地士民将他奉入长生祠。
  赵树吉辞官时囊空如洗,回籍后仍需设馆授徒或为人写字等以补家用,其人品恰如他的诗“骅骝重骨不重肉,人生可瘦不可俗。君看松竹岁寒材,劲节孤根挺苍玉……”
  赵树吉不但是宜宾赵氏第一个进入翰林院,以铮铮铁骨传誉晚清的御史,并且在诗书上造诣颇深:他从小随父习书法,深得唐晋诸名家神韵,学古而不泥古,精妙秀逸,自成一家,晚清至民国时曾为字帖刊发。
  赵树吉的诗在晚清也很具特色,由于长期身处内忧外患中,其诗多因时事而发,天灾人祸和战乱之苦在诗中大量涌现。如《邯郸行》、《羊城行》等。任迤西兵备道后,他目睹贫穷、瘟疫和兵祸中滇西百姓的非人生活,更是痛彻心扉,一系列“悲歌”催人泪下:《悲夫役》《悲捐派》《悲掳掠》《荒田谣》《秋疠行》,其意义不输杜甫“三吏三别”,可谓咸同时代的一部史诗。徐世昌辑《晚晴移诗汇》称他“诗才茂美,托旨深长。当时蜀中诗家,推为巨擘”。
  在良好的家风家教熏陶下,宜宾赵氏历代为宦的,在当地都留下循吏的好名声。其诗书艺文,在国际国内也影响极大:赵树吉与赵亮熙叔侄皆是国内著名书法家,“若得一纸,视若拱璧”;赵树吉《山房文集》与侄孙赵增瑀诗《峨山先生集》被时人“推为巨擘”;中国著名的戏曲泰斗赵景深集文史、教育、文学创作于一身,享誉中外;在话剧、电影界颇负盛名的赵慧深在《雷雨》、《马路天使》等剧中精湛的演艺令人难以忘怀……
  因重视教育,宜宾赵氏十一世孙赵清熙在宣统三年(1911年),还代表家族捐资在宜宾南门创建“宜宾女子师范学堂”(今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宜宾市二中)。宜宾赵氏的塾馆,也发展为今天的宜宾市叙州区赵场明德中心校。
  宜譜不但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档案,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其光荣传统并用以自律的载体。宾赵氏族谱,虽没一份专门的家训写在家谱上,却处处渗透着优良的家风家教,并在其熏陶下子孙繁衍,人才辈出。
其他文献
这是山河旧梦,这是梦里晋国。我愿意无数次地穿越,游走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在山河旧梦里,为之心动,为之癫狂;在山河旧梦里,倦鸟归巢,游子还乡。  每一次出行,都习惯一个人在路上。  自由自在的心,飞扬于宋金木构里,沉醉在彩塑壁画间。  我曾经爬上开化寺高高的台阶,久久凝望着满墙的壁画,这是凝固了大宋时光的午后,那么安静,安静得只听到我的心跳。  我曾经登上羊头山之巅,迎接最后的一抹夕阳。阳光把大地
期刊
一想到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们竟可以借着月光来辨识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以及文明进程的路径,我不由感到由衷的兴奋。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的月亮吗?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月亮时的感觉吗?  ……  我们大多数人都记不得了。  当月“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此时此刻我确信我所看到的今时月,不是古时月,不是秦时明月,不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不是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不是西江月、关山月,不是江楼月、清溪
期刊
对于知识的力量,古人的体验或许比今天的我们更深,所以,才会有“映雪凿光”之类的励志故事流傳至今。在东汉以来清谈逐渐成风的时代,博学更被人推崇,还真有不少学子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以至于连做饭都不专心……可见古人也知道,精神食粮远比物质食粮重要。
期刊
吴启雷:教师,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东方财经频道书画节目主讲人。  著有《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画中有话》《琢墨》等宋史、美术史作品。  《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谁?其描绘的帝王形象是否属实?作者创作此画的意图是什么?诸多问题,在欣赏这幅中国早期人物画杰作时,不妨思量一番。  唐代画家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一幅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
期刊
韩信乃楚汉之际一位风云人物,他有许多的故事,也有许多的谜团,比如他的老师是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兵仙”的军事家,在史书中找不到一点关于其师承伺方的记载,难不战他是天生奇才会打仗?这当然不可能。坊间有传说,他的老师是尉缭。两个尉缭  尉缭也是一个谜。  因为,史书中有两个尉缭。  一个活动于战国魏惠王时期,一个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  魏惠王乃戰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
期刊
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我们或许可以扶隋朝粮仓的建立与管理翩度中找翻一点端倪。引子:一桩旧事,一则谎言  唐贞观二年(628年)的一天,年轻的唐太宗又一次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探讨隋朝灭亡的教训。对他来说,一个萦绕在自己和整个唐王朝心头的重大历史问题便是: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
期刊
2018年11月26日,意大利知名导演贝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因病去世,终年77岁。贝托鲁奇于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1972年,他执导的爱情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1981年,执导剧情片《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该片获得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1987年,他执导了传记片《末代皇帝》,该片是历史上
期刊
家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这里的终极追问,并非从哲学意义、生命意义这两个高度提出,而仅仅是从具体的家谱出发,使我们知其来处,以鉴将来。所谓慎终追远,要在莫忘根基,踵其祖武,使家族后人,不再混沌莫名。  由此,便催生了当下的修谱热。  就我有限的观察,这一轮民间修谱热来势甚猛,且并非高门世家所独致,一般人家也在同宗同姓之间联系搜罗。基于此而催生的修谱生意,让一些有点传统文化底子的
期刊
《詩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枚先秦的月亮,照在男人的身上,撩起了男人对美丽女子的思慕之情;照见历史的河流,撩开了中国诗歌意象里最为五彩斑斓的涟漪。从那以后,这枚月亮在人类的诗情画意里一直存在至今。你挂月来我登楼  建安三曹,操诗雄浑,丕诗练达,植诗微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在枭雄曹操的眼里,是囊中物。匆匆的足迹里刻满了酸甜苦
期刊
国人自古就有“兰花情结”,从孔子的《猗兰操》、属原的《离骚》《九歌》开始,文人雅士就与兰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兰为题的诗、文、曲、画,不可胜数。自古至今,“兰”作为君子淡雅高洁之德的象征物,其文化内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有趣的是,扶兰草到兰花,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兰”都代表着君子之德。“当为王者香”:从孔子到唐太宗  古人和兰花的故事,较早的一个是孔子作《猗兰操》。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