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浔阳江边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曾为琵琶女的这种高超的“先声夺人”的艺术而赞叹。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做任何事情,开头都至关重要。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有的可能尚徘徊于上一节课的疑问中……如果此时教师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可能很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很难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状态。因此,新课导入绝不是伎俩,也不是噱头,而是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门艺术。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能够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这种“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导入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激情渲染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因此,在教学文字优美、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笔者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以激昂、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充满情感的课堂环境。如教学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中国诗坛群星璀璨。仅就唐宋而言,有悲壮的陈子昂,沉郁的杜甫,超脱的王维,深情的李商隐,凄愁的李清照,悲怆的辛弃疾,多情的柳三变……然而,还有一颗巨星更为耀眼,他就是李白。几乎完全可以说他是历史的一项馈赠。李白是诗,李白是魂,是大唐诗魂,是历史诗魂。”在导入过程中,借助于一定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吟出文字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涵蕴。这极富感染力的激情渲染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沉浸于艺术氛围中。
二、情境引入法
教学时,教师借用幻灯片、音乐、电影等手段创设一个美妙情境,可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的急切求知欲望。如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时,笔者用投影播放《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伽西莫多”片段,让學生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进入情境,感受雨果作品中人性的光辉,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设下了一个很好的悬念。
三、猜谜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教学孙犁的《亡人逸事》时,笔者设计了“成语猜猜猜”,谜题一亮出,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在竞猜出成语“天作之合”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也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完成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悬念吸引法
设置悬念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在这危急关头,有人竟然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只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得秦晋盟散约毁,退却进犯强敌。这人是何方神圣?他又是怎样做到的呢?”诚然,这样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五、故事引路法
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听故事,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有时会比严肃的说教更能奏效。如教学作文课关于“压力”的话题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树被一小石头压着,长势很好,一路过的好心人把石头搬走,没过几天,小树渐渐枯萎了,直至最后枯死。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到处可见他们思维的火花。
六、温故知新法
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适当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内容,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领域转入未知领域,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请学生回忆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使学生迅速进入这种浓郁的亲情氛围,快速融入新内容的学习中。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达到以旧带新的目的。
新课的导入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新课导入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只要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我想,就一定能达到琵琶女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境界。
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有的可能尚徘徊于上一节课的疑问中……如果此时教师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可能很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很难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状态。因此,新课导入绝不是伎俩,也不是噱头,而是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门艺术。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能够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这种“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导入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激情渲染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因此,在教学文字优美、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笔者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以激昂、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充满情感的课堂环境。如教学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中国诗坛群星璀璨。仅就唐宋而言,有悲壮的陈子昂,沉郁的杜甫,超脱的王维,深情的李商隐,凄愁的李清照,悲怆的辛弃疾,多情的柳三变……然而,还有一颗巨星更为耀眼,他就是李白。几乎完全可以说他是历史的一项馈赠。李白是诗,李白是魂,是大唐诗魂,是历史诗魂。”在导入过程中,借助于一定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吟出文字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涵蕴。这极富感染力的激情渲染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沉浸于艺术氛围中。
二、情境引入法
教学时,教师借用幻灯片、音乐、电影等手段创设一个美妙情境,可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的急切求知欲望。如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时,笔者用投影播放《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伽西莫多”片段,让學生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进入情境,感受雨果作品中人性的光辉,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设下了一个很好的悬念。
三、猜谜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教学孙犁的《亡人逸事》时,笔者设计了“成语猜猜猜”,谜题一亮出,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在竞猜出成语“天作之合”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也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完成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悬念吸引法
设置悬念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在这危急关头,有人竟然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只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得秦晋盟散约毁,退却进犯强敌。这人是何方神圣?他又是怎样做到的呢?”诚然,这样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五、故事引路法
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听故事,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有时会比严肃的说教更能奏效。如教学作文课关于“压力”的话题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树被一小石头压着,长势很好,一路过的好心人把石头搬走,没过几天,小树渐渐枯萎了,直至最后枯死。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到处可见他们思维的火花。
六、温故知新法
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适当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内容,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领域转入未知领域,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请学生回忆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使学生迅速进入这种浓郁的亲情氛围,快速融入新内容的学习中。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达到以旧带新的目的。
新课的导入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新课导入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只要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我想,就一定能达到琵琶女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