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义盗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y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千古以来知人、用人经验的经典性总结,不仅适用于古代,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失去其合理性的一面。
  《战国策》上关于聂政的详细记载,更能使我们看到聂政是怎样被严仲子所尊重、感动和接纳、使用的。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就与母亲和姐姐一起逃亡到齐国躲避仇人,以屠宰牲畜为业。
  过了很久,汉阳严仲子事奉韩哀侯,与韩国宰相侠累有怨仇,遭到了侠累的无理迫害,被逼逃亡。他周游列国,想物色一个能够为他报仇的人。
  到了齐国,有人告诉他聂政是个勇士,为避仇而隐姓埋名在屠夫之中。严仲子听到这个情况,就到聂政家登门拜访,往返几次,然后他备好酒食,亲自奉送到聂政的母亲跟前。等大家喝得酣畅的时候,严仲子捧出黄金百镒,上前献给聂政的母亲,为她祝寿。聂政对他如此厚赠感到很奇怪,坚决谢绝了严仲子。
  严仲子执意进献,聂政便婉言推辞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境贫寒,客游他乡,以屠狗为业,早晚也可买些脆甜的食物孝敬老母,实在不敢再接受仲子的厚赠。”严仲子避开别人对聂政说:“我有仇要报,为此我周游列国已有多年,这次来到齐国,私下听说足下行侠仗义,所以送上百镒黄金,作为你老母的粗饭开支,以此来与足下交朋友,哪敢因此而有其他的奢望!”聂政说:“我之所以要降志辱身,与屠夫为伍,只是为了借此来奉养我的老母。只要老母还在人世,我就不敢答应为别人牺牲生命。”严仲子再三谦让,聂政始终不肯接受。严仲子在尽了宾主之礼之后,才离开聂政家。
  严仲子替聂政的母亲祝寿,这是“曲线救国”,比对聂政本人的尊重要有效十倍。
  又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死了。安葬完毕,除去丧服,聂政自言自语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只是操刀屠狗而已。而严仲子却是诸侯国的卿相,竟不远千里,屈驾而来与我交朋友。我用来对待他的,真是太不相当,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当得起他如此的尊敬和礼遇。”
  其实聂政以前不敢答应严仲子的请求,是因为他有老母在堂,如果替严仲子复仇,就无法服侍老母,是为不孝,所以,当初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馈赠。
  于是,聂政西行到汉阳,进见严仲子说:“前次我没有答应你的请求,只是因为家有老母。如今老母不幸离世,请问你要报复的仇人是谁呢?把此事交给我去办理吧!”
  严仲子于是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是韩王的叔父,他的家族人多势众,居所防备森严,我屡次派人刺杀他,均未成功。如今蒙足下不弃,希望多派些车骑壮士为你充当助手。”
  聂政说:“韩、卫二国相距不远,现在要刺杀人家的宰相,这位宰相又是王亲国戚,去的人不宜太多,人多难免会出岔子,出了岔子就会走漏风声,一旦走漏风声,全部韩国人都会与你为敌,这岂不是很危险吗!”
  于是,聂政谢绝增派助手,辞别严仲子,独身前往。聂政替严仲子考虑得可谓周密了,这种图报知己的做法,实在令人感动,而更令人感动的,还是他在行刺成功以后的做法。
  聂政手持利剑直奔韩国。韩国宰相侠累坐在府上,周围有许多手持兵戟的侍卫。聂政直闯而入奔上台阶,将侠累刺死,左右大乱。聂政大吼着杀死几十个人,然后自己便剥掉面皮,挖出眼睛,掏出肚肠,倒地而死。
  韩国人将聂政的尸体陈放在街市上,出钱查询,竟无人知晓。于是他们又贴出告示悬赏,有能说出刺杀宰相侠累的凶手是谁的人,赏给他千金。但是,过了很久,仍然无人知道凶手身份。
  聂政自知深入侠累的卫士之中刺杀侠累就无法逃生,所以先不带卫士,后毁容颜,其目的就在于既不连累严仲子,又不连累家人,可谓是义、孝两全了。
  聂政之所以著名,不在于他刺杀了一个诸侯国的国相,而在于他图报知己和决不连累别人的侠义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行刺之事屡有发生,为什么只有专诸、聂政一类人能够名垂青史呢?“为报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千金不能得死士,一言可以酬知己,即所谓知人得死士也。
  其实,这里所讲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用人方法,更不是所谓的驭臣术、牧民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要想用人,就必须尊重人,使人真正具有尊严感。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上篇:民国文化:精气神
期刊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王国维  有人说,她是一朵艳丽的罂粟花,蛊惑着寂寞的可怕的文坛,蛊惑着凡俗的世人的爱情。然而,她也被蛊惑其中,只是与众不同的是:一身孤傲的她可以华丽转身,只留给世人一个苍凉、永恒的背影。  如果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女子在银色的月光下起舞、飞扬,又悲恸低回,最后缓缓旋起,慢慢化入一片平静澄明的月
期刊
民国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代,一方面战火纷飞、列强侵略、国破家亡、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思想巨匠、各界学人、政治精英在时代的夹缝中尽显其个性和性情,梁启超的善变、王国维的决绝、胡适的宽容、章太炎的狂妄、辜鸿铭的迂阔、鲁迅的呐喊、傅斯年的认真、叶企孙的高尚、陈寅恪的耿介……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醒狮国学》透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接近一百年的文化事件,真切地感受到这
期刊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更何况这是一段与新中国交接的历史时空。百年过去,我们回望上个世纪上半叶,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救亡呐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
期刊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记叙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活动。《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在《战国策》中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游士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习见的事物为喻,循序渐近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典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故弄玄虚,突破难点  战国时期,范睢逃
期刊
《菜根谭》有句“浓夭淡久”,意思是浓艳的美色易早逝,淡雅的芬芳才长久。纷繁的世界,这滚滚红尘中,淡,是淡泊处世,是淡定为人,是心灵深处淡然而执著的归依。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从25岁开始就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劳动之余埋头写下1700多首诗。她对世俗繁华、名利、宗教甚至爱情都是超脱的,她生前只公开发表了10首诗,退出基督教会,独身到终老。她写自然如家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即使平凡的景象,
期刊
吴宓,字雨僧,泾阳人,童年时期聪敏好学、才思过人。稍长,入北京清华大学深造。1917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21年学成回国。  吴宓先生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并且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
期刊
1927年的6月2日,王国维一如既往地到校,备成绩册,与人聊天,离校……一切看起来与平常并无什么不同。出来校门,他便叫了黄包车到颐和园去,那大约是上午十点左右。他付了车钱,让车夫在门口等候,然后径直走进园内。在僻静少人的湖畔,王国维抽了最后一口烟,纵身一跃跳进昆明湖,最终因窒息而死……  一代国学大师,就此悄然逝去。这一自沉之举,震惊清华园,震惊学术界,更震惊了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心。  《清史稿》
期刊
南阳人贾复年轻时很好学,尤其擅长《尚书》,见解很独特,以至他的老师经常惊叹他的能力,私下里对其他学生说:“贾复这个人容貌不凡,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  ◎勇于担责  贾复毕业后考取了县里的“公务员”,当上了县掾。有一次,他奉命到河东押运食盐,结果半路上遇到了强盗,这些平时吆五喝六、威风八面的小吏们,如今一见到明晃晃的大刀,立刻作鸟兽散,比百米飞人博尔特的起跑还要快。当时盐是一种
期刊
中篇:民国文化气象风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