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老的“学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p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期间,李吉林老师打了几个电话给我。因为在京郊闭门读书写作,一直没有接到。
  前几天,李老师托人发来短信,说她最近要出版一本随笔集,希望我能够写一个序言。
  说句实话,我很惶恐。李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岂敢为她写序言呢?
  但是她很坚定。她说,您是最合适的人。因为您就是我心目中的诗人。
  恭敬不如从命。与李老师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
  1997年底,我担任了苏州市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我知道,办好教育的关键是校长和教师。因此,我倡导开展了“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苏州讲学带徒。
  当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已经在全国风生水起,她自然成为我们首选的导师。
  李老师在苏州讲学时,我曾经动了“挖墙脚”的念头,想请李老师到苏州开设一个情境教育研究所。看得出,当时她还是有点动心的。因为,她知道,我是真诚的。
  但是,最后她没有来。她告诉我,是南通这方水土培养了她。她不能够离开。
  2004年,第二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在苏州张家港举行。李吉林老师原计划参加会议,但临时有事没有成行。她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予刚刚开展的新教育实验高度评价。她还亲自打电话给我,说自己好想到苏州来跟我读博士生。
  我一直以为这是李老师场面上的客套话。但是后来几次见到她,她都重复表达了这个意思。我知道,她以前还真的申请报考过华东师范大学刘佛年先生的博士生,而且走了程序,可惜没有办成。她真诚地对我说,毕竟她只是一名中师生,理论素养不够。情境教育要真正走得远,需要理论的支撑。
  其实,李老师一直是善于学习的教师。她年轻时原本很喜欢打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但是因为“深知一个小学的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就放弃了不少爱好,大量阅读,“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她总是尽力去读。为了有更多的阅读时间,她先后拒绝了当校长,推掉了当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她说:她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年过花甲以后,李老师“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从《学习的革命》到《建构主义丛书》,从课程理论到脑科学,她都不轻易放过。她感叹地说:“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她多次告诉我,她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因为“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她是一个真正的老学童。
  她不仅向理论学,也向实践学,向同行学。她告诉我,她一直在关注着新教育实验。2010年,她为新教育年会写了一封长长的贺信。在信中她肯定了新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是具有深远的普遍意义,从实验与研究的进程看,无论理论框架的构建还是实验的成效都已获得累累的硕果”。每次见面,她都客气地表示,向新教育致敬,向新教育学习。
  近80岁的老人,依然那么热情洋溢,那么勤于学习,那么仁慈宽厚,那么谦逊低调,经常让我觉得无地自容。逢年过节,经常是李老师主动给我打电话拜年问好,甚至不时收到她寄来的礼物。我想,她一直是把自己当学童,才有这样的境界。
  李老师说,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她的内心世界。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她智慧。
  李老师说,她爱儿童,一辈子爱。如今她已不是儿童,但喜似儿童。“我只不过是个长大的儿童。我多么喜欢自己永远像儿童!”
  是的,尊敬的李老师,您从来就是一个儿童,一个长大了的儿童,一个永远不会老的“学童”!
  (责任编辑:黄常棋)
其他文献
课文插图(含图画、图片、照片、影印件、肖像等)是语文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挥插图的作用,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低耗高效,师生和谐共长。  一、正确运用课文插图,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当代研究脑生理的科学发现,人的大脑有六个信息输入通道,即视、听、尝、触、嗅、做。在被试群体中有37%的人属于触觉学习者,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有34%的人属于听觉学习者,借助声音和音乐来学习效
期刊
校本练习,是指基于本校师生实际、巧用校内外以及地方资源,因地制宜、以生为本而量身订制的,基于“减负提趣、适量求精”的校本个性化练习。  一、校本练习设计体现生活性  源于学生周边熟悉而亲切的生活实际的练习设计能极大激发学生完成练习的兴趣。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着眼于生活性,教师既要尊重现行教材,又要依据教材设计的目的意义,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巧用身边生活素材构思新颖而有趣的作业,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形成博雅书香文化教育,养成学生儒雅气质的一个关键。那么,怎样在小学中低学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对此进行浅析。  一、联系具体物象,培养语感  
期刊
“听、说、读、写”四项语文技能,倾听能力首当其冲。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知识时,通过听觉所获取的内容,大约占全部知识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参与倾听,做到愿意听、注意听、乐意听,养成专注、用心的良好倾听品质,形成善于倾听的学习能力。  一、激情趣,引其“愿意听”  1?郾有效提醒。小学生表现欲较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往往较为激动,表现也急切
期刊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日常教学中,时常有学生看不懂或误解题意而导致方法选择错误等现象,这不是学生缺乏解题的方法,而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缺失。数学语言有其特殊性,所以数学阅读材料并不像语文材料那样富有趣味性,为此,教师如何在课内外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数学阅读的环境,有效开展数学阅读训练,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这些都值得探讨。  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
期刊
【教学片段1】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能在桌上找到长度为1厘米的东西吗?  学生用手比划,找到大拇指的宽度。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厘米的小尺,想请你用这把1厘米的小尺,帮我量一量这本练习本的厚度,开始吧。  学生们开始进行测量,但发现无法测量。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本子的厚度比1厘米的小尺还要短很多。  师:你是怎样量的?  生:用尺子的一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上第六单元“乘法——蚂蚁做操”。  【课前测试】  第一次前测:计算12×3。  有80%的学生是用口算的方法直接写出得数;还有少部分的学生是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第二次前测: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12×3。  通过访谈得知,有20%的学生是用口算先算出了结果,并写在了竖式的下面。12%的学生是真正用笔算做的,但是这里面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加法竖式计算占
期刊
在一节“分数乘除法整理和复习”的课上,笔者展示一道思考题: 。  生 :结果为1991。我感觉分母相差1, ,结果还是1991。  师:这是他的感觉,未必可靠,得说出来。  生 :我认为分母的差是1。因为看两个积的个位,一个是1,一个是0,1减0是1。  生 上台列出算式:11×11-12×10=1。  生 :11×11-12×10=1,1991×1991-1992×1990肯定也等于1。  师:
期刊
曾几何时,“副科”教师在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绩效工资评定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和“主科”教师平等的机会与待遇,显得很寂寞。这就是目前我们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之一。李秉德教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曾言:“我们要把注意焦点放在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上面。而新情况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了解,新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分析、解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基于此认识,我们要想使学校教育
期刊
小李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最近在教研室主任一职的角逐中落选了,他心里难免有点失落,有几天时间一直闷闷不乐。后来他换个角度一想,职务越高压力越大,责任也越重,当个普通教师反而更逍遥自在,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课程。这样一想,他的情绪很快恢复过来,不再因此而郁郁寡欢。同样一件事,思维方式不一样,结局就大不相同。其实,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关键在于自身如何看待。善于从正面看问题的人,不论遇到什么艰难或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