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功力,从活动中出精彩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理念
  
  李海林先生在《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种倾向》一文中说,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七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泛语文、反文本、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无中心拓展、去知识化、多媒体化。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七种倾向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文本这个“本”给弄丢了。在很多语文公开课上,出现了和语文不相干的东西,有历史的、政治的,甚至还有生物的、航天的,就是没有语文的。教师为了求新,迁移出了和文本毫不相干的反文本的东西,一堂课中安排了太多的无效讨论,只看到教师递话筒,看不到教师的其他作用,美其名曰“放手”,实际是教师不作为。课堂轰轰烈烈,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隔阂越来越深。我们的语文教学离语文本身也越来越远。
  当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激情逐渐逝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反思S我们的语文教学呢?一切浮华褪去之后,留下的必将是真实,语文教学也必将回归语文之“本”。
  
  (一)细读: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教学之难,远远大于数理化,也大干英语。数理化这些自然学科,条理清楚,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懂”,通过教学,将学生从未知引向已知,教师的价值似乎人所共知。英语老师呢,也是一样,毕竟是外语,学生不懂,要靠老师讲解。而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是,那些课文,学生似乎一看就懂。结果就是,学生懒洋洋地学,并自认为多上一堂课,少上一堂课,无所谓。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正因如此,语文教师的任务要比其他教师的艰巨得多。他们先要揭示出学生的不懂来,然后再把他们讲懂。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虽有难度,并非不可为。首要之处便在于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发掘出或本质或新颖的东西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文本进行细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何细读文本?孙绍振先生提出了“还原法”和“比较法”。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对于语文教师研读文本,开展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列举本人教学中的几个例子,以供参考。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人所共知,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呢?恐怕不是,大多数读者只会停留在一般的感性认识上:在一个有月光的晚上,看到月亮,思念故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把这首诗看得太简单了。这首诗之所以从众多的“思乡诗”中脱颖而出,肯定有更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我们不妨设几个问题来思考一下。
  这首诗最能表达情感的词是哪一个?(思。)
  思什么?(故乡的人、物、事、景等,可由此展开想象。)
  在什么时候思?(夜晚。)
  什么样的夜晚?(静,有月亮。)
  月光怎样?(光辉洒落。可借此再结合“静”想象。)
  洒落在哪里?(窗前?床前?房屋周围?深入研读一个字——床。床,可以是坐具、井栏等。到底是什么?理解成“井栏”更合适。因为诗中主人公身在异乡,也就是背“井”离乡,“井”实际上就指代家乡。)
  在异乡干什么?(赶考?游历?可以结合李白的经历来分析。李白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别人的介绍入仕。)
  应该在什么季节?(接近深秋,不然不会把月光怀疑成霜。)
  “秋”是古代文人最喜欢写的一个主题。文人悲秋,“秋”可实指自然界的秋天,也可指人到中年。悲秋,悲的是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又漂泊异乡,此时更加思念故乡。
  这样一步步深入研读,一首看似简单的《静夜思》的丰富内涵就展现出来了。教师按此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就会从熟悉的地方看到新鲜的风景,从“似懂”看到“非懂”,又在教师的帮助下,终于真正懂了一些。
  再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的“三美”主张,即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从绘画美的角度来看,全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是统一的,如“金柳、青荇、彩虹”等,都富有色彩美。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云彩,却很普通,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英国写的,而且是先用英文写,后来回国才翻译成中文的。所以,找来英文版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英文版用的是“rosy clouds”,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玫瑰色的云”,就是“彩云”,这样就和所有的意象协调一致了。那为什么徐志摩又将它翻译成“云彩”这么平淡的词呢?这是因为要照顾到押韵,照顾到“音乐美”。这样比较阅读,效果真的是非常好。
  教师在细读文本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语文课的内容将变得新鲜、有味。学生也在细读文本中体验到了多重情感:先是自以为懂,结果被老师的问题给问得什么都不懂,再被引导步步深入,最后恍然大悟。这个过程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能力得到了提升。
  细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它体现了语文教师分析文本的功力。正因为有了细读,才有了新发现,语文课才变得乐趣无穷。本人执教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也是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的。
  
  (二)活动:语文教学之“用”
  如果说“细读”是“本”,那么“活动”就是“用”。所谓的“用”就是方法、手段。通俗一点说,就是语文教师如何把语文课上下去。中学语文课毕竟是中学语文课,虽然我们不排斥语文教师采用讲解的方式授课,但总不能像大学老师那样从头讲到尾,讲完作者讲背景,讲完字词句段讲主题思想。再说,假如我们有了一定的创见,还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说,我们今天再来讨论方法(即“用”)的问题并不过时,恰恰相反,它很必要。
  语文教师常被两大问题困扰。一是“教什么”,拿到教材,看到课文,到底教什么给学生呢?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姑且不谈。二是怎么教。《静夜思》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可我们不能就这样直接说出来,即使《静夜思》可以直接说,《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难道都可以由教师直接说出来吗?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文本发掘都很深入,但是就是不具有操作性。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公开课,课堂沉闷,不管教师如何启,学生就是不发,不管教师如何问,学生就是不答。其实,讲白了,还是一个方法问题。方法不对头,学生怎么会理你?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推崇“活动式”教学法,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课堂的活动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表面的动,如学生的讨论交流、主持表演、发言提问等,这是浅层次的活动:二是学生思维的动,如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课堂虽然很安静,但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努力发现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看起来虽然“静”,但实际上是深层次的活动。
  要达到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必须由浅层次的一般活动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中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活动都是方法、手段,其目的是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只有先做到这一点,才谈得上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上课前师生的随意聊天攀谈,上课中教师的幽默轻松的话语和友好的动作,教师适时的有表情的朗读甚至歌唱,学生的小组交流讨论、主持、表演,这些浅层次的活动都能 起到营造学习“场”的作用。一旦学生感受到了这种自由轻松快乐的“场”,那么他就愿意学,乐于学,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能有良好的表现。
  在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上,学生思维的“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仅是讨论、表演等活动,必然流于肤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要注意浅层次的活动的目的指向,要随时关注浅层次活动之外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此,教师更要安排时间让学生“静”,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让其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这样的课才会有精彩的表现。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以“细读”为本,以“活动”为用,这也许可以创造出真正精彩的语文课。
  
  二、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众生:知道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师:很好!那你们了解蔡元培先生吗?
  (众生沉默)
  师:大家都不知道?
  (众生仍沉默)
  师:那我就介绍—下吧。(展示相关资料,带有感情地介绍)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又辞官兴学,倡言反清救国。他旧学深沉,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他身居要职,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担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创北大新局面。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北大学生向来自视很高,但见了蔡校长都非常恭敬。毛主席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演讲辞。
  师:(展示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任务有两个。一、细读文本,领会校长的三点要求;二、整体把握,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
  师:有谁知道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时,北大的校风、学风是怎样的吗?
  (生沉默)
  师:我们不能空想,要学会从文本中发现蛛丝马迹,那么就请大家细细地阅读文章,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好吗?
  (生看书)
  师:怎么样?现在知道了吗?谁来说说?
  (一生主动站起来,教师递过话筒,说:“很好!”)
  生1:当时的北大学子兼有做官发财的思想。
  师:上北大就想做官发财,是吧?
  生1:是的!
  师:很好!请坐。还有其他同学想说说吗?有就大胆地举手。
  生2:当时北大的老师都充满了旧时的官僚气息。
  生3: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而入法科者很多。
  师:跟他(生1)刚才说的一样,还是想做官,想发财。可见当时北大的风气不怎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了?
  生4:当时北大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拿到北大的文凭。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时就熟读讲义,只是为了混个文凭。
  师:很好。大家刚才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总结—下。(屏幕展示)做官发财;惟问教员官阶;平时放荡冶游,考试熟读讲义;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敷衍塞责,混文凭。
  师: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想写一副对联送他们。f屏幕展示)上联:求学志在做官发财放荡冶游总误己;下联:择师只看地位官阶出而任事终害人。横批:北大腐败。
  师:这种腐败的学风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看书)不错,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书上找了。
  生5:原因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
  师:(面向全班)是不是这样的?
  (全班主动鼓掌)
  师:他又快又准。文章第三自然段提到了这一点,北大之所以腐败,那是因为当时北京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展示板书)
  师:正当此时,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那么他对北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众生看书)
  师:哪几个要求?
  生6: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师:好!下面我们就具体地领会一下蔡校长的这三个要求。第一,抱定宗旨,请问,抱定什么宗旨?
  众生:求学!
  师:求学的宗旨!因为蔡校长认为大学是干什么的?
  众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
  师:很好!根据课文内容,我们也送一副对联。(屏幕展示)进北大研究学问决无二心:求知识爱惜光阴终有一用。横批一
  生7:(主动站起来说)北大不腐败!
  (全班大笑)
  师:(笑)不太准确啊。我要是把横批展示出来,大家也会笑。(屏幕展示)抱定宗旨。(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读)
  师:我已经作了两副对联,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副对联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展示两副对联)
  生8:书上的?
  师:都是书上的?
  生8:不是,部分是书上的。
  师:我是对书上的词语进行卜(生插入“改编”),对,改编、加工、改造。
  师:这是第一个要求——抱定宗旨。那么第二个要求呢?(生答“砥砺德行”)。具体有哪些要求?如何砥砺德行?
  (众生看书)
  生9: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
  师:你也跟我一样,用书上的词语来说,好吗?
  生9:钻研高深的学问……
  师:同学们也有—点疑惑了,你好像已经离开了这一段,是吧?(生把话筒递回给师)不说了?
  生9:嗯!
  生10:首先我认为要束身自爱,然后是以身作则,力矫颓俗,遵守本校规则,品行严谨。
  师:讲得非常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11: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师:很好!蔡校长对我们的要求是,要束身自爱,要严谨地学习,磨炼自己的品德。但是如果整天到晚都在那里学习,就显得很枯燥,很累的。因此,他也给我们提出了要娱乐,但要——(众生接“正当”)正当。这里我也有一副对联送他们。(展示对联)品行谨严不染流俗无害根基,下联我不说了,由同学们来完成。
  (众生思考,很快有同学举手)
  师:(补充)我们说是作对联,但是我们也不要求那么严谨,只要求上下联词性大概相对,字数相等,就可以了。
  生12:道德沦丧败德毁行根基深固。
  师:(面对众生)怎么样?我不想评价,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好吗?……我们看书,在这一段里,作者提出“砥砺德行”,刚才大家在探讨研读时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分成两个方面?
  生13:他是从反面对的,我就从正面来对吧。以身作则束身自爱砺人德行。
  师:很好,请坐!对得很整齐,但是词性没对上。
  生14:束身自爱不入污世有利国家。
  师:(和众生一起思考)大家对得还不是很恰当。这样,我们把上联再分析一下好吗?“品行谨严”,主谓结构:“不染流俗”,动宾结构;“无害根基”,动宾结构。我们让下联的词性和词义尽量和上联对应,比如,上联是“无”,下联对个“有”。
  生15:营营攻苦责无旁贷正当娱乐。
  师:不错!
  生16:老师刚刚说过,这段分两部分,所以我想上联是关于学习方面的,下联就是关于娱乐方面的。
  师:说得很好!
  生16:下联是“娱乐正当于德无亏于己有利”。
  师:非常好!
  (全班主动鼓掌)
  师:因为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谨严品行,二是正当娱乐。下面看看我的下联——(展示下联)娱乐正当无亏道德有益身体。
  生17:(小声说)跟我一样的l   师:跟你一样的!哎呀,那太遗憾了!下次一定让你说!那么横批是——
  众生:砥砺德行!
  师:(高兴地)大家学得非常快!——塞是第二个要求。第三个要求是敬爱师友,我先不说了,大家深入研读本段,也是以对联的形式学习。大家前后左右可以互相协作来完成,好吗?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和学生交谈)
  师:大家写好了就说出来,我在黑板上写出来怎么样?
  生18:以诚相待敬礼有加道义相勖,规行矩步互相劝勉不拘,J、节。(师在黑板上写下)
  师:有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这副对联?
  生19:从内容上讲,一边是写老师,一边是写学生,应该是可以的。
  师:你最后给个评价!
  生19:很好!(众生笑)
  师:看来你写的比他更好!你把你写的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19:尊敬老师以诚相待敬礼有加,友爱同学遵守礼节相亲相爱。(师在黑板上写下)
  师:还是不错的。
  (生20举手)
  师:你还要说说?
  生20:上联是从敬爱师友来说的——共处一堂互相亲爱敬爱师友;下联是从校风方面来说的——同处此校毁誉共之改善校风。横批——爱我北大。
  师:她自己给了一个横批,你们觉得好不好?
  生21:不好!
  师:我正准备说“好”,他说不好!(众生大笑)那请你说说!
  生22:我觉得这一段讲的都是敬爱师友,和北大没关系!
  师:跟北大没关系?(生23插入“讲的是北大的学生、北大的老师”)对,她讲得对!这副对联的横批其实不错,但就是和这一段的“敬爱师友”没什么联系,是吧?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吧?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对联都很不错,我都不敢展示我的对联了。不过,还是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展示对联j尊敬老师自应礼貌有加,热爱同学更宜道义相勖。我对得整齐一些吧?
  众生:是!
  师:对联整齐不整齐没关系,我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认真地领会蔡元培校长给北大的学生提的三点要求。哪三点?我们再回过头看一看!
  众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师:蔡校长就是想以此来改正当时不良的校风和学风,而蔡校长也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就把北大的校风给改变了,很了不起!——除了这三点要求之外,他还有两点打算,哪两点?
  众生: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师:他为什么单提这两点呢?
  (众生思考)
  生24:因为蔡元培说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都是对研究学问有帮助的。
  生25:我的意思跟她是差不多的,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对学生研究高深学问是大有裨益的。改良讲义是为了让学生能自己潜心钻研,添购书籍能够让学生旁稽博采,使能够找得到的资料更为丰富,对研究学问更有裨益。
  师:对自己研究高深学问很有裨益,是吧?不过我倒觉得和文章前面某些地方能对应起来。
  生25:前面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也是为了让他们能研究更高深的学问。
  师:嗯,这讲的是对的,刚才那位同学已经说过了。现在为什么单单要改良讲义?
  生25:还没想好!
  师:没关系!好,那位同学请说!
  生26:因为前文已经说过,学生到北大来只是为了拿到文凭,所以在平时的时候是不学习的,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开始背讲义,所以,蔡元培改良讲义,是将讲义改得比较简单一些,只是把大的一些概要写在上面,而细枝末节要靠学生自己自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来钻研。至于添购书籍,是因为当时是新旧思潮交替时期,图书馆里如果只有旧的书籍没有新的书籍,学生的思想就跟不上潮流,所以,添购新的书籍有利于学生课下钻研学习。
  师:讲得很翔实,非常好!
  (全班主动鼓掌)
  师:点抓得很好!学生到北大是来拿文凭的,只在考试的时候背讲义,现在把讲义改简单了,就不能再只背讲义了,要去研究书籍,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所以,他把这两点先提出来,也正符合他“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办学宗旨。大学就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不是做官发财的。在蔡校长的努力下,北大终于变成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你们向往吗?
  众生:向往!
  师:好啊,但声音不够响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演讲辞,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面对北大学生演说的,演讲辞有演讲辞的特点。因为是演讲,听众只能听到声音,因此演讲辞一定要做到——
  生27,(接)通俗易懂!
  师:可文章有些词是文言,不太容易懂啊!
  生28:(接)声音响亮!
  师:你是在说我吧!(众生笑)
  生29: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师:很好!这篇文章思路清晰不清晰?观点鲜明不鲜明?
  众生:清晰——鲜明——
  师:我们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展示部分结构图)“三”是三点要求,“两”是两点计划,“一”呢?
  生30:(接)一个目标!
  师:讲得好!不过我们现在在谈演讲辞的结构,文章开头一段还没有说呢!作为演讲辞,要先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要有一番寒暄!(展示结构)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师:不知道大家学了文章之后有何感受,尤其是对蔡校长的三点要求有什么感受?请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谈。我们把这个问题留作任务,回去后还可写写文章,也可作对联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好吗?一一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其他文献
一、创意说明    《项脊轩志》是鲁人版高中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一般来说,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或是找几个问题来讨论,或是截取几个片段来赏析。但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贴近文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收获不大。评点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是文本研习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    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学习现代汉语。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的比例约占12%,这充分体现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纵观2009年全国各套高考试卷的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在这个十分稳定的测试板块中也有一些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1 选材呈现多样化趋势    高考文言文试题素材一般以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为主,而所选传主也多为历
坚守语文的“家”  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许多老师都喜欢于老师,都在学习于老师,如何才能学到于老师的教学思想的精髓呢?  张庆(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师教研室):在当前深化语文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主要应当向于老师学习两点:一是学习于永正老师对语文的“家”的坚守。什么是语文的“家”?语文的“家”就是语文的原点,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语”,就是“文”
[设计特点]  从文本出发,设计三个有梯度的语文活动:“画一画”“填一填”和“背一背”。这种教学形态,让学生在活动中读懂课文,掌握知汉,形成能力。  学生对文言文普遍觉得陌生和艰涩,“画一画”可以把枯燥的课文内容的教学,变成一个有意思的画画活动,因为学生要画出来就必须看懂课文的每一句话。“填一填”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明晰作者鄙弃功名利禄,厌倦
【摘 要】食品标签上的百分数真实存在,深入其里,聚焦问题,在解读中,这些问题可以成为数学深度学习的资源。回归生活,深入探究,反复体悟,可以感受真实性问题的价值,凸显“大哉数学”的美妙。  【关键词】百分数 真实性问题 开发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华罗庚先生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中曾这样精彩地描述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关汉卿的著名剧作《窦娥冤》的第三折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拒绝再嫁,张驴儿父子与蔡婆、窦娥的关系陷入僵局,张驴儿想趁蔡婆生病之时将她毒死,以打破僵局,使窦娥屈从于己,却因误药死自己的父亲,最终导致了窦娥屈死的悲剧结局。对于张驴儿为什么如此筹谋,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摘引研究者的表述说:张驴儿先害死蔡婆,更有利于霸占窦娥。这样表述看似合乎情理,但却造成了剧本情节的前后矛盾:蔡婆此前已经答应自己嫁给张驴儿
《孔雀东南飞》诗中有“阿母大拊掌”句。某高中语文教材对“拊掌”的注释为“击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焦仲卿妻》注为:“拍掌。这里是表示惊异。”《汉语大词典》释为“拍手,鼓掌。表示欢乐或愤激。”以上注释均不完善。高中语文课本的注释只说明了体态动作,没有说明体态动作的含义,过于简单。朱东润注和《汉语大词典》注既说明了体态动作,也解释了体态动作的含义,但是没有说明“拊掌”为什么有“欢
1946年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1967年毕业于呼和浩特市第一师范学校;1967—1984年分别在五塔寺小学、乃莫齐召小学担任教师;1985—1989年在公义店小学担任教导主任;1990—2002年分别担任乃莫齐召小学副校长、头道巷小学校长。连续多次被评为校、区、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发表论文曾多次获省级、市级奖励。  我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
编者按: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了第十个年头,我们该怎样看待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十年中有哪些新经验值得重视,语文教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本刊从第3期开始,陆续刊发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等与语文教学专业研究领域多位专家的对话,围绕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了十年,大家经历了改革初期的观望与期待、中期的急躁与冒进之后,逐渐进入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参加这样的比赛,本身就是冲着名利而去的,说不关注比赛结果似乎有些矫情。  说课一结束,就热切地想要知道结果。但分数并不是当场公布,实际的情况是,评委先大致议定名次,然后再打分,而且有明文规定:“以全体评委的平均分作为每节课的最后得分。最后得分应作为评定名次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应充分考虑评议中大多数评委的一致性意见,以保证名次的准确、客观、公正、有效。”  我不愿意低声下气地询问具体名次。比赛结束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