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知识分子与西伯利亚流放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524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伯利亚流放与苦役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世纪开始,先后几批知识分子流放到西伯利亚,对西伯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复制的作用。十二月党人、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民粹派等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伯利亚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他们对西伯利亚的流放与苦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西伯利亚流放;苦役
  西伯利亚流放与苦役是一种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历史进程,这不仅是刑罚系统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也被认为是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西伯利亚与俄罗斯的历史的重要一环。流放对西伯利亚的人口、社会、农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流放在西伯利亚当地的民族意识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导向作用,为西伯利亚地区的民俗风情、性格特征和世界观增添了“流放色彩”。这也充分证明了流放在俄罗斯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为俄国的流放和苦役的研究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在当时俄国社会的高压下,流放和苦役是国家刑罚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也是国家的基本标志和特征,因此对流放和苦役现象感兴趣的首先应该是俄国的权力机关,但事实并非如此,俄国当时的官僚本身的职责并不足以让他们对流放与苦役感兴趣,也不可能对该领域进行研究。俄国官僚们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流放犯和苦刑犯的抓捕和押解上,早就对成千上万流放到西伯利亚偏远地区的俄罗斯人的生命置之不理。当国家利益与个人需求出现冲突的时候,俄国官僚阶级的这种“涣散思想”体现的尤为明显。
   因此,尽管俄国的官僚阶级掌握着各种信息、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但大多数官僚并没有对流放和苦役问题显示出什么兴趣。只有М.М. 斯佩兰斯基是其中唯一一个例外。М.М. 斯佩兰斯基于1819年-1821年任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省省长,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研究和理解西伯利亚的流放和苦役,并于1822年提议国家颁布了《关于流放犯问题法令》和《西伯利亚流放犯法令》。
  由此可见,除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以外,与流放犯苦难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尺度和人道主义也是研究西伯利亚流放一个必要因素。可以说对流放犯和苦刑犯的人道主义才是吸引研究者对流放感兴趣的最主要原因。俄国的知识分子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西伯利亚的流放,他们不仅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更重视流放犯的个人生活和经历。对西伯利亚流放颇有研究的俄国知识分子代表主要有И.Я. 福伊尼茨基教授、作家С.В. 马克西莫夫、П.Ф. 雅库波维奇、史学家Н.М.亚德林采夫、Ф.М.陀思妥耶夫斯基和А.П.契诃夫。
  对于西伯利亚的流放与苦役在俄国的研究程度,契诃夫曾评价说:“从监狱和流放的角度看一看我们的文学:简直就是一贫如洗!两三篇论文、两三个名字,几乎就是一无所有,好像在俄罗斯根本就没有监狱、没有流放、没有酷刑”。[1]报告文学《萨哈林游记》是契诃夫研究西伯利亚流放问题的奠基之作,作者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的这部作品,作品本身不仅深刻的描述了当地流放犯和苦刑犯的悲惨生活,而且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死屋笔记》可谓是关于西伯利亚流放生活的百科全书,赫尔岑曾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以西伯利亚监狱生活为背景,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幅令人胆战心惊的鲜明图画”。《死屋笔记》全面的描述了流放犯的生活和道德状况,作者在书中不仅对社会制度、人性、犯罪心理、个人和社会的终极救赎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表达了对监狱中那些本质善良但遭遇不幸的下层民众的同情,对上层人士的憎恨,可以说是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对整个社会、人类的忏悔,是一种“历史反省”。对流放犯和苦刑犯心理活动的研究颇具成果的还有П.Ф.雅库巴维奇的作品《在遇难者的世界里——苦刑犯的日记》。
  此外, С.В. 马克西莫夫的作品《西伯利亚与苦役》(圣彼得堡,1871)在研究西伯利亚流放和苦役主题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作者是受官方的批准对西伯利亚的流放与苦役现状进行研究的,因此能够接触到所有的官方文件和数据,可以探访每一个监狱,这使得马克西莫夫对西伯利亚流放犯和苦刑犯的生活描写的更加真实、全面。作者在书中引入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描述了流放的起因和发展历史,展现了“国家犯人”[2]在西伯利亚的生活情况,包括曾经沙皇俄国的贵族地主和军官到后来的十二月党人和波兰起义的参加者。
  作家、社会实践家Н.М.亚德林采夫在《地理、民族、历史的殖民地—西伯利亚》(圣彼得堡1882)一书中对西伯利亚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是一部关于西伯利亚发展历史的奠基之作。作品中有一章专门描写了流放犯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与数据,证明了流放制度给西伯利亚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Н.М.亚德林采夫不只是作为一名史学家发声,更是一名文学家,为取消流放制度而终生奋斗。Н.М.亚德林采夫的作品随即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大讨论,关于流放制度存在意义的讨论大致分成两个派别,主要讨论是否应该将流放制度作为刑罚的一种形式,是否要给这些“暴徒”重新做人的机会,国家保留流放制度是否有好处,如果保留了,那么对苦刑犯与流放犯劳动的利用是否会给国家带来经济利益。
  在大讨论中Н.М.亚德林采夫和法学家И.Я. 福伊尼茨基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理论上,流放制度是犯人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机会,但是实际上有很多原因导致这不可能发生,比如官僚阶级从心里上不愿意接受犯人会重新做人,并且一直施与他们艰苦的劳役,有對立的甚至是对待敌人的态度对待流放犯。Н.М.亚德林采夫和И.Я. 福伊尼茨基证明流放对国家的经济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国家不仅不会从流放制度中汲取任何利益,并且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该制度。对此,С.В. 马克西莫夫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流放的确是“暴徒”改变自我、反省过去的机会,但是有一个前提,是犯人发自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干扰。
  这些优秀的俄国知识分子关于流放的作品不仅在我们面前还原了历史,而且向我们展示了俄国知识分子本身的转变历程。可以说,他们对西伯利亚流放与苦役的研究是人民,是自己和后代面前的“忏悔书”。致力于研究西伯利亚流放的作家,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同样映射了自己的精神肖像,反映了整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从中我们看到了俄国知识分子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的关注与同情。也正是发自内心的人道主义精神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全面、详细地对西伯利亚流放犯和苦刑犯的生活进行了再现,而这也正反映了俄国知识分子希望国泰民安的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Чехов А.П. Остров Сахалин //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Т.10. М.,1956. С.25.
  [2]Громыко М.М. "Записки из мёртвого дома"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сибирской каторги 50-х гг. XIX в. // Ссылка и каторга в Сибири XVIII - нач. XIX вв. Новосибирск,1975. С.93.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小学的教学工作也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小学教学中数学是重要的一门课程,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成为新的要求。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为了获得较高的效益,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将有效性教学落实到行动中,本文就是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行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行动策略  有效
期刊
【摘要】:情境的创设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与前提,而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之所在。创设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处于生动形象的音乐氛围中,以激发其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来提高审美情趣与素养。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情境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音乐是由情感所引起的,而这种情感正牵动着无数颗的童心。情感也是艺术创造
期刊
一、马恩原著中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阐述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完全不同的见解,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意识,而马克思通过更深刻的分析得出人的“类本质”是人们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并且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一方面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强调人又是不同于自然界的动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设置具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有意义地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期刊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离婚率有增长的趋势。生长在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有着诸多与完整家庭学生不同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离婚率增长的原因,进而描述农村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从学校、家庭、个人三个角度提出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村离异家庭;高校;大学生  離异家庭子女由于受到父母离异、社会压力骤然增加而社会支持却相对减少、个体自身发展及经济贫困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心理状态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通过回顾历史,总结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只有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
期刊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社会上有越来越多不和谐的事情涌入我们的视野。网络让信息的传递加快了,但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中却存在很多让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侵蚀着我们的社会。佛教作为一种正信的世界性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了。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认为,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下去,虽然在具体的方式上会发生某些改变,但其精神主旨却是一致的。 
期刊
【摘要】: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晚年的几封书信中反复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教条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对待宗派主义等。研究恩格斯晚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我们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态度;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成败,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期刊
【摘要】:中国梦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最终目标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继续拓展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圆中华民族百年以来的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  【关键词】:中国道路;中国梦  一、坚持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
期刊
【摘要】:伦理思想在整个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源自古代印度宗教及社会,与中国本有的伦理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至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对中国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使得佛教伦理也成为东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佛教伦理的诠释方式从缘起、戒律、轮回三个方面作以简要探析。  【关键词】:佛教;伦理;诠释方式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在与儒、道两教经过了长期的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