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马恩原著中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阐述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完全不同的见解,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意识,而马克思通过更深刻的分析得出人的“类本质”是人们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并且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一方面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强调人又是不同于自然界的动物和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存在,因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面对整个自然界的活动。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里写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通过改造自然界获取自己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马克思就是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
2、和恩格斯和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承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2]其实历史分为自然史与人类史,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类从开始就与自然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自然界发展而来,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为了生活,从自然界获取吃、喝、住、穿等资料。可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始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人自身的生命活动以及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自然界的。
3、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一文中,马克思写到:“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互相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是建立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并且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来从事改造自然物的生产实践活动的。
4、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针对:“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条纲领进行了明确的批判。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财富物质就是使用价值构成的!),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4]这儿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本身也是一种自然力,劳动的展开也离不开自然界,表明劳动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价值
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恩的哲学思想以及唯物史观,而且有利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这对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向信息时代转变,我们知道,在农业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着简单的农耕生活,这时的人们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并通过依靠自然获取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工业时代,人类通过科技不断征服自然、砍伐树木、破坏河流、污染空气等。人类的活动范围空前的扩大,从海洋到外太空都有人类的足迹,这时的人类自认为无所不能。如今工业时代积累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雾霾、疾病、洪水、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不断的发生,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在严峻的生态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马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八大报告中论述生态文明,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不断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看到了没有自然的解放也无所谓人类的解放。所以提出自然主义,这一真正体现人性回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一种绿色的生态思维和价值观念。
2、有利于人类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告诉我们: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然当成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尤其时生态平衡規律。当前过度消费的现象比较突出,人们的攀比观念日益滋长,造成了商家生产大量的商品,而消费者往往出于不正确的观念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我们出去吃饭经常可以看到,餐桌上有的饭菜一点没动就倒了,这是食物的浪费。化工厂将废水、废渣排进河流,造成大面积的水源污染,河流中的鱼类和藻类都被毒死,当人们吃了这些鱼或者饮用了被污染过的水又会造成疾病,鱼类和藻类腐烂排除的气味又会造成空气污染,这样无限循环,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本身。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就是包含了能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类的自然。所以归根结底人类还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启发就是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关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实践要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内在一致性,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所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实现消费理念的转化。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7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428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4]赵甲明著《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1 期.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完全不同的见解,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意识,而马克思通过更深刻的分析得出人的“类本质”是人们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并且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一方面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强调人又是不同于自然界的动物和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存在,因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面对整个自然界的活动。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里写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通过改造自然界获取自己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马克思就是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
2、和恩格斯和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承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2]其实历史分为自然史与人类史,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类从开始就与自然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自然界发展而来,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为了生活,从自然界获取吃、喝、住、穿等资料。可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始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人自身的生命活动以及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自然界的。
3、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一文中,马克思写到:“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互相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是建立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并且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来从事改造自然物的生产实践活动的。
4、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针对:“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条纲领进行了明确的批判。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财富物质就是使用价值构成的!),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4]这儿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本身也是一种自然力,劳动的展开也离不开自然界,表明劳动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价值
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恩的哲学思想以及唯物史观,而且有利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这对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向信息时代转变,我们知道,在农业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着简单的农耕生活,这时的人们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并通过依靠自然获取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工业时代,人类通过科技不断征服自然、砍伐树木、破坏河流、污染空气等。人类的活动范围空前的扩大,从海洋到外太空都有人类的足迹,这时的人类自认为无所不能。如今工业时代积累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雾霾、疾病、洪水、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不断的发生,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在严峻的生态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马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八大报告中论述生态文明,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不断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看到了没有自然的解放也无所谓人类的解放。所以提出自然主义,这一真正体现人性回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一种绿色的生态思维和价值观念。
2、有利于人类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告诉我们: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然当成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尤其时生态平衡規律。当前过度消费的现象比较突出,人们的攀比观念日益滋长,造成了商家生产大量的商品,而消费者往往出于不正确的观念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我们出去吃饭经常可以看到,餐桌上有的饭菜一点没动就倒了,这是食物的浪费。化工厂将废水、废渣排进河流,造成大面积的水源污染,河流中的鱼类和藻类都被毒死,当人们吃了这些鱼或者饮用了被污染过的水又会造成疾病,鱼类和藻类腐烂排除的气味又会造成空气污染,这样无限循环,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本身。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就是包含了能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类的自然。所以归根结底人类还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启发就是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关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实践要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内在一致性,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所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实现消费理念的转化。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7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428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4]赵甲明著《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