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家国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in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父杨翼之,字励堂,19岁独闯朝鲜,于仁川经营江浙一带绸缎和夏布。商号“和聚昌”,生意兴隆。身受国弱民不安之痛,思想崇新,参加同盟会,捐款反清。之后又临日寇侵华,更受其害,不幸于74岁病逝下葬仁川。时局动荡,人际变迁,到今年为止,朝鲜这块异乡与我们杨家竟有一百多年纠葛,可悲可叹。
  去年初,获悉韩国仁川富平华人墓地迁移通知,祖父的坟要迁动,各项规章、移坟、火化等费用,又退安葬费若干,始终是牵涉语言文字,国与国之间存在着隔阂。我的父辈和兄姐妹都已过世,一时让我无从决断。
  回想祖父幼子杨子平(从和)于1936年被日寇以“反满抗日,共产党罪”逮捕入狱,受尽酷刑。祖父与父亲倾财相救无效。一日祖父探监,叔叔说:“我是共产党,奉天特委财务部长,不要为我花钱了。”祖父立时中风不语。同年旧历七月七日,叔叔在沈阳市游街后被枪杀于浑河。再加上1941年仁川码头仓库大火,堂叔杨从谔被诬陷为共产党纵火罪,逮捕死于狱中,仁川商号遭抄关闭。1942年旧历12月20日祖父悲愤地病逝于仁川。父亲杨建民(从中)出巨资办中式大殡,不顾祖父是基督徒,购茔地,将棺材搁置着,等有朝一日运回山东家乡安葬。
  我当时刚于仁川华侨小学毕业。年12岁,只记得大殡喧扬,鼓乐喇叭鞭炮齐鸣,还调动了中国和尚、道士,将整个中国街弄得好不热闹,日本人、朝鲜人、中国人观者不计其数。祖父生前好友仁川同乡会会长、华侨小学校董王成鸿老先生扶棺大哭不已,各自嘱咐自己的儿子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办理一个同样的中式殡葬。
  那天我躲在父兄身后,只顾难为情,做悲哀状而哭不出来。
  后来常跟父亲去茔地扫墓,一次父亲对我说:“这块宝地风水好,你看下边有荷花塘朝着远处两山之间……”
  那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父亲担心朝鲜不安,将祖母、母亲、大哥夫妇、我和姐妹们送回国内,他与二哥守在仁川。后来日本投降,朝鲜分隔两半。1947年二哥到美国求学,国内又战争烽起,紧接着朝鲜战争发生。仁川家产损失惨重。1960年代父亲变卖仁川全部房地产,先迁到汉城,后迁台湾,只好将祖父的坟墓孤零零地留在仁川华人墓地了。
  1982年父亲被二哥由台湾接到了美国费城。1983年父亲整90大寿,我前往美国探亲。他曾无奈地说:“你爷爷的坟还留在仁川,叶落归根渺茫,真是一家人七零八散。”大哥、大姐与外甥分别在哈尔滨和沈阳自尽于“文革”时期。1968年1月,母亲也逝于北京“文革”之中。1985年夏,父亲于费城终于见到我儿子杨海郎到美国留学,不久父亲就去逝了,享年93岁。可怜我的父母分离几十年未能相见。我将父亲骨灰运回山东家乡烟台养马岛与母亲一起立碑安葬了。
  1989年秋,中韩尚未建交,我应韩国汉城著名企业家许采卿老先生之邀前往访问讲学。许先生帮我寻找祖父墓地和堂叔杨从谔之子杨先裕的消息,结果祖父墓地仁川商会有档案记录:“杨翼之墓地第五行,8区394号。”而堂弟杨先裕已去世。我与妻子张平良到仁川为祖父扫了墓。在父亲为祖父刻的碑旁,我也书刻了一小碑为念。记得仁川商会人员曾对我说:这一条中国街两旁都是你们老杨家的房产。我匆匆访问了仁川华侨小学,寻找了当年住家的地址,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匆匆离去了。
  可幸的是我大姐的女儿李文娟之女于20世纪90年代嫁到汉城。1942年我祖父去世时,外甥女李文娟才6岁,她对我祖父之葬有记忆。因此她每次赴韩探亲都前往富平华人墓地为她的外曾祖父扫墓。
  1985年暑假,我与二姐杨学英、妹妹杨学芹在家乡烟台养马岛相聚。一天清晨,二姐起床后对我们说她昨晚做了一个梦:在美国的父亲去世了,她自己哭醒的。我说:梦和现实是相反的,父亲不会有事儿。下午北京来电话,说美国费城的二哥电告父亲去世了。这么巧,屈指算来父亲93岁。二哥是牧师,父亲也是基督徒,对后事并不讲究,二哥本想将父亲安葬费城,我不同意。1983年我到美国看望父亲时,每提起家乡养马岛,他都眼泪汪汪叹息不止,说什么也要让父亲叶落归根安葬在家乡养马岛。
  2005年,我女儿杨阳在清华大学任教时,被邀往韩国汉城访问一年,居汉城侨领鞠柏岭先生家中,期间常由鞠先生夫妇带领去富平华人墓地扫墓。
  鞠先生出生于汉城,学于汉城华侨中小学,又赴台湾读高中和大学,回汉城又攻读于韩国大学,因而精通中韩语言与文字,并曾被聘任汉城政府工作人员。这次富平华人墓地迁移消息即是鞠先生通知联系的。
  有了鞠柏岭先生的帮助,我决定借此机会将祖父遗骨迁回山东家乡归根安葬。祖父1942年去世至2012年整70个年头了。
  2012年4月7日,女儿杨阳陪我登机飞往韩国首尔,儿子海郎和他的妻子魏述实,还有我们的好友孙冬一起也由美国休士顿抵达首尔。此行完成祖父迁坟任务十分顺利,是爷爷的福分,令人欣慰。对往事也谈不上悲哀,与儿女一同于4月12日乘机平安回到了北京,将爷爷骨灰盒安放在家中,将拓的碑片裱成轴幅挂了起来,让爷爷在北京小孙子家多住些日子。山东家乡我已去电话打了招呼,准备好,夏天回乡为爷爷骨灰入土为安,立碑,叶落归根。
  (摘自《昆嵛》)
其他文献
在加拿大落基山海拔4000米的地方,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岩石遍地,狂风劲吹,昼夜温差极大。人们一直以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肯定找不到活着的生物。然而,当生物科学家抵达这片处处被死亡笼罩的土地时,却惊讶地发现仍有一种植物在那里生根发芽,延续子孙。  这种植物叫高山蓟。科学家很想知道高山蓟究竟是凭什么在如此荒凉的地方生存下来的,但当时的科学文献资料里对它只有简短的介绍。科学家经研究发现,高山蓟常年生长
期刊
2004年,寒春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中国首张“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当年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出现在出入境管理处时,有人问她,“您有没有想过回美国?”她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话笑着回答,“我生活得很好。我在沙河工作,那里空气好。我和我养的牛在一起生活,为什么要回美国?”  寒春,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老人,原名琼·辛顿,1921年4月20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杨振宁
期刊
那里很热,一年12个月中有9个月的天气类似于杭州的伏天,唯一驱热的工具是芭蕉扇;那里条件很艰苦,大多数房子是用土坯垒的,富裕指的仅是有饭吃;成群的蚊子叮得人不仅奇痒难忍,更是大肆传播着疟疾……  虽然已经过去了39年,今年70岁的浙医二院眼科教授姜节凯,回忆起作为我省第二支赴马里医疗队成员的工作经历时,仍然印象深刻。  在新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是一种重要的援外形式。自19
期刊
【荐稿理由】本文通过对故乡的怀念,用深情的叙述,道出了大多数人的感慨:“故乡的路走一回却不是那么容易” 。语言朴实,毫无扭捏;文笔细腻,精致隽秀;平实中,娓娓讲出对故乡“浓烈的怀念”;字里行间,恰到好处地透露出对故乡的牵挂和眷恋。是一篇挖掘人性本源的好文章,与2014年第一期话题“谁的故乡在远方”紧紧相扣,平民的风格和淡淡的苦味,在字数篇幅、读者对象等方面,也很符合本刊要求,是故,荐为2014年第
期刊
1947年,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命丧山东孟良崮。张灵甫遗孀王玉龄现居上海,金宝山独家采访了王玉龄。采访录刊登在《百年潮》2007年第10期上。  王女士时年79岁(2007年),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思维仍很敏捷,记忆力也很强。述及张灵甫的身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和家庭生活、情趣爱好,王玉龄平静地娓娓道来——  投笔从戎 隐痛杀妻  我的先生原名钟麟,
期刊
从懂事起,林一然就知道爷爷每天伺弄他的那些花。夏天里,房前屋后地栽种,冬天,在一些破盆破罐里栽种。都是同一种花,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美,而爷爷却如同命根子一样呵护着。据说那是爷爷自己经过多次配种杂交而生成的品种,天下独此一家。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兵戈乱世,爷爷对这些花却有着特殊的感情。林一然对爷爷的做法充满了好奇,爷爷的腰间,长年挂着两个小小的布袋儿,一个装着烟叶,另一个则是花籽儿。没事儿的
期刊
因为在德国留学,我偶然结识了这位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华侨。老人叫林汉南,现住德县斯图加特,老家在闽南。“人生的爱大概有3种,年幼时父母的爱,成家后夫妻的爱,年老了子女的爱。”和老人闲聊一个下午,他反复唠叨着这一句话。很遗憾,这3种爱他都没有真正地享受过。  老人的父母上个世纪初叶到法国里昂,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法国缺少劳动力,大批中国劳工涌入法国,构成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欧洲移
期刊
姚荣华,1921年生于广州杨箕,黄埔军校第六分校第十七期学生,抗战期间经历长沙会战、株洲保卫战等战役,现在广州与大女儿一家生活。  2013年6月4日,来自民政部的一则消息,给在大陆约2万名原国民党军抗战老兵送去温暖。民政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王敏刚的建议中(《民政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第8260号建议的答复》)指出,“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做好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有关工作,及时将符合城乡低保、农村
期刊
从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间,张爱玲给友人写过84封亲笔信。这批珍贵信札在埋藏几十年后,近日公之于世。  84封信札,内容涉及张爱玲在美国找工作、搬家、收集资料等许多方面,令人再一次关注张爱玲赴美后的生活状况……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就在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秧歌》在美出版。翌年她到麦道伟文艺营写作。可是,她的第二部英文小说没有《秧歌》的好运。  赖氏研究所任满之后,
期刊
这几乎是中国最早的农民工专列。  语言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俗语里藏下的故事常常又是最多的。比如“闯关东”,为什么是要用一个“闯”字?  每一次去东北,火车在无尽的平原上奔跑,都会有美滋滋的感觉,土地带来骄傲和满足,老地主如此,没有地主的年代,普通的人们仍会有相同的感觉。  东北因在关外之东,称为关东,也叫关外和边外。清,康熙皇帝说,关内大众向关东移民创业去吧。到了乾隆年间,皇帝说,禁止出关!于是,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