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行家吃鱼头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u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鱼头有真心得,就难免为湘菜馆子里的剁椒鱼头惋惜,因为放眼四座,有太多食客不解鱼头的妙处,只一门心思对附带的那截肉身下箸。而有些商家,为迎合这些外行客,故意搭配越来越多的鱼肉,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种商业欺诈。
  行家吃鱼头,连鳃壳表面那层灰黑的薄皮都不会放过,然后才直指鱼唇。唇,自有唇的特质,鱼也不例外。它不是肉,又不是筋,却在滑腻柔顺间不失韧性与筋道。个中口感,正与男女热吻类似,又不是饥,又不是渴,可那种生津的柔软与温热,却让人迷恋难舍。
  段位够高的食客,对鱼眼下手毫不迟疑。我知道很多人不吃鱼眼,他们说嫌脏。这种表述不准确。咬破眼球,内里是一汪水,他们是不喜这种异物感。可是,我们的舌头每天负责品尝味道,工作单调得很,因此,它也需要一些另类的体验,如烤红薯的沙,或苹果梨的脆。而在我的体会中,鱼眼在口腔内瞬间迸裂造成的陌生冲击,恰是对舌头一年到头辛苦工作的小小补偿。
  鱼眼的核心,是珍珠一样的白球。你轻轻地咬,表层的钙质就会层层剥落,没什么味道,却会给你一种直捣虎穴的完成感。这里还可以透露一个秘密,在鱼眼下眶处,有一小块红肉,鲜美醇香,堪称鱼头的精华。
  于我而言,鱼头最妙处,就在结构复杂,吃起来讲程序,有挑战。比如鳃上的薄皮,合起来都不够一口嚼的,却被我说得那么热闹,这是因为,真正的吃家,像患强迫症一样,讲究吐出的鱼骨最后可以组合成一副白净的标本,这才是吃鱼头的最高境界。
  早年间在家里,鱼头一向归我。女儿尚小时,每逢吃鱼,看我的眼神都是怜悯的。吃鱼头与爸爸的形象太吻合了,即干最脏最累的活,吃最边角料的饭菜。等到女儿长大,偶然试吃一次,才发现鱼头方为至味!我伪装多年的受苦受难形象一朝崩塌,从此,在饭桌上要撕下脸皮来与女儿争抢鱼头。
  我的二妻姐,善解人意到让人心疼的地步。有一次来我家吃饭,一条鱼刚上桌,她就毫不客气地把鱼头整个卸下来,放到了自己的盘子里。我和女儿对望一眼,都没吭声。女儿也明白,二姨肯定以为鱼头不是什么好东西,由她消灭好了。却不知,她的高尚之举,生生夺走了我和女儿的最爱。
其他文献
汪豆腐是一道平民美食,水乡百姓家家做,常常吃。尤其是寒冬时节,炖得滚烫的一锅汪豆腐,热气腾腾地盛进盆,端上桌,你一勺他一勺地舀出来,放进碗里,略吹一吹,一吸溜,马上就进了嘴,入了喉,滑进了胃,周身的寒气瞬间让喷香温热的汪豆腐赶跑,马上就暖和过来了,咂咂嘴唇,感觉又香又美。也许窗外还飘着雪花,桌前的一家人却吃得鼻尖上冒汗。那种食物带来的满足感,真的能让人感到幸福。  关于“汪豆腐”的得名,作家汪曾祺
期刊
顾客反复翻阅菜谱仍感觉点菜费劲,除对菜品不熟悉外,与该菜谱的设计、印刷也有很大关系。好的菜谱除宣传介绍本店菜品之外,还会注意到如何方便顾客阅读、选择:  1.菜品的分类要合理,凉菜、热菜、主食、酒水各列其位。  2.菜品的原料、口味、价格应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  3.本店特色菜和重点推销菜要醒目突出,同时注意版面美观和谐。  4.照片与文字相结合,并有适当的介绍或标注(例如原料等级、分量大小、麻辣
期刊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快板大王高凤山,是观众朋友非常喜爱的一位曲艺界长者。有时候我们去探望高老先生,会留在他家吃饭,每次掌勺的都是高老先生的夫人高二奶奶。我最喜欢吃高家的一道菜———炒麻豆腐。  吃了几回以后我就问:“二奶奶,您这个麻豆腐这么好吃,怎么炒的呀?”二奶奶笑道:“小子,吃这玩意儿上瘾了!”我说:“我就是爱吃您炒的麻豆腐,别人炒的我可不馋。”二奶奶说:“你下次再来,别光跟你爷爷聊天,你看看
期刊
潮汕歇后语“七月半鸭———毋知死活”的意思并不难解,是说到了农历七月半,鸭子们还在嘎嘎地鼓噪,一点儿都不知道即将被宰杀,简直是不知死活。问题是为什么到了七月半,鸭子就会被宰杀呢?  过去农村的鸭子多以放养为主,当然是因为放养能够节约饲料,减少成本。但放养的季节性较强,需要根据夏收或秋收这些食物丰富的时间来安排。在水稻收割之后,将鸭子赶到田里,鸭子不但会觅食遗落的稻谷和草籽,还会吃掉田里的昆虫和螺贝
期刊
我爹娶后娘的时候,我大概11岁。为什么大概?因为父母离异,我才六七岁就已经跟母亲过了,那位王姓后娘同我总共没有见过几面,从来没说过话。父亲请我吃饭,丰盛的西餐,还教我用银勺喝汤不要碰出声音。我问父亲,王同志(父亲不让我们叫后娘王阿姨)怎么不吃饭?父亲说我们爷俩谈天,叫她干啥?  在父亲的遗体告别会上,新华社照相,有关人士请我站在王同志旁边,我死活不干。现在拿起我在父亲遗体旁的照片,看着50年前自己
期刊
我担任农场的副主任后,农场的出工就基本上由我安排,遇到不大有把握的,同当生产组长的老张商量一下。知青们也挺好,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给我找麻烦。有一次,公社在农场开会,正赶上知青出工,没几分钟,活分完了,知青拿着工具都下地了,公社的头儿说:“比生产队快多了。”  农场依然是记工分。每天晚上,知青们都到我的宿舍来,因为我还是农场的记工员,他们的工分卡上,盖着我的名章。和生产队不同的是,从农场成立起,
期刊
当年,北方很多地区都有“一季柿子半年粮”的说法。柿子当粮吃,除了把柿子晒成柿饼、柿瓣等干果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柿子炒面了。  柿子炒面食用方便,但制作比较麻烦。首先要把准备好的小米、玉米或黄豆之类的粮食炒熟,碾碎,然后把洗净的柿子弄烂,和炒熟碾过的粮食拌在一起,风干或晒干,再经过磨、筛,就成柿子炒面了。  柿子炒面可以随时食用,干吃或用水拌着吃都可以。所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出门远行甚至行军打仗,
期刊
冒出一个竞争对手  刚退休时,我在小区退休的老头里属于比较“另类”的那种,最烦听人说客套话,特别不合群。比如说吧,别人夸我“你这头发好啊,乌黑乌黑的”,我实话实说:“染的!”别人夸我“孩子上进啊,真有出息”,我翻白眼:“儿孙自有儿孙福!”但今天张老六夸我“跑步姿势真不赖,看上去像是专业的”,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了那年那月,那场让我一生难忘的环城马拉松比赛。  年轻时我在
期刊
大哥18岁入伍,干过射击教练、班长,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提干没提成,带着党票回来,当了大队的民兵连长。  转眼到了秋天,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大哥的任务就是确定入伍候选人和对其社会关系进行调查。就在大家忙着征兵之时,生产队里的一头独角牛晚上被盗了。这让大哥很是内疚,感觉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才铸成大错。案子还没有破,大哥又得出去收调查材料。这次是去离我们村五十里开外五莲县的一个小山村。  大哥带着大队
期刊
什么活都会做  大姐是我们家七个孩子里年龄最大的,她皮肤白皙,鸭蛋脸,大眼睛,漂亮得扎眼,但个子不高,爸爸说是从小干活累的。  小时候我喜欢跟她睡一个被窝,有一次发现她肩膀上有一块疤,我问她怎么弄的,她说是烫的。原来二姐有一次生病,大姐给她倒开水吃药,柜子太高了,大姐没拿好,暖水瓶倒了,掉在地上,开水淋在她肩头。我摸着疤,问她疼不疼,她说当时吓傻了,因为暖水瓶碎了,担心母亲会责骂。的确,那时一只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