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背後的民生之痛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s63712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兩會”,有關港澳議題還是離不開旅遊承載力。觀乎香港日漸激烈的反“自由行”行為,反觀澳人相當克制和冷靜,未有受到影響,本澳以旅遊服務業為主,居民比較理解和不想影響經濟命脈。但這並不等於政府就可安枕無憂,每逢大時大節中區逼爆,便黔驢技窮似的只會分流手段,疲於應對,缺乏宏觀掌控。須知數千萬遊客湧澳,就算人流不再集中於牌坊、新馬路,到其它區間也會逼爆,如水銀瀉地。
  那麼問題出在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根本途徑是什麼?連日來不僅人大、政協代表,坊間民眾均在熱烈探討,甚而針鋒相對的爭論,爭議的焦點便是問題的源頭、頂層設計,中央惠澳十年之久的“自由行”政策實施至今要不要限制,優化,削減?
  彈丸之地的澳門每年接待三千多萬遊客,中聯辦主任李剛稱“奇蹟”,然而,奇蹟背後的隱患倘若不除,誰也不能保證香港“驅蝗”,圍攻水貨客,抗議自由行旅客的事件不會在澳門發生,這點已成澳門社會共識。自由行,2003年是一盤活水,2008年開始至今已變成淹沒澳門的一江洪水,沒有一本通書能醫澳門百病,只有把所有雞蛋放在一籃子的危機。中央十年前已要求澳門行經濟多元之路,其實十分高瞻遠矚。奈何特區政府把活路走成死路,發展龍頭來吃掉龍身,把旅遊博彩搞成博彩旅遊,客源亦越來越窄,在賭收跌跌不休後方如夢初醒。然卻沉屙積重,痼疾難治。
  但澳門城市大學秦斌博士在《澳門月刊》三月號撰文質疑,“澳門的承載力出問題,就是自由行的錯嗎?”,在他看來,世界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旅遊城市會為旅客數目設限,尤其對中國遊客。他舉例英法德等國都在想盡辦法如48小時發放簽證,吸引中國遊客,澳門反而拒絕,這從經濟和文化上都說不過去。這裡作者顯然犯了個概念上的錯誤,即:三十幾平方公里的澳門怎麼能和地大物博的歐洲國家相比?但其不能“以數量的角度評價承載力”的觀點是對的。而承載力究竟是個什麼問題?文中告訴我們,是政府內部管理機制問題,是利益分配失衡,亦即有人拿走了人民幣,卻把人民推向了另一部分人。而這“另部分人”沒享受到發展紅利,便極易產生不滿情緒,在他們看來,自己沒得利,又何必怕失去?從而“常常站到了政府政策的對立面”。這種抵觸與不滿情緒一直升溫,最終於香港,借“自由行”爆發,拿內地客渲泄不平;於澳門,表面和諧底下其實也暗濤洶湧,整個社會被承載力緊繃得如火藥桶,只差一星之火點燃。
  而要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問題亦非一日之工。個人認為,眼下調整、優化自由行是必須亦正當其時。試想,如果居民出行和生活質素兩項起碼要求都無法實現,加上財富二次分配雷聲大雨點小,那麼世界第一賭城的名聲也只是負資產,即使再多豪華賭城落成,三億人次的自由行,只會推高民怨。因為澳門人的寬容、忍耐性並非必然,更不是無限的。
其他文献
前陣子,本澳關於“加強國情教育”的討論是轟轟烈烈,全民參與的討論無非分為兩派:一是擁護國情教育的支持派,二是視國情教育為“洪水猛獸”的反對派。其實,在我看來,兩個觀點都過於偏頗,如何把握國情教育的度才是我們需要去探討的。  想起早前議員陳美儀曾在電台某一節目中說過一個事情:她曾經在校園遇到有學生問,為什麼我是中國人但是沒有中國大陸的身份證?只有一個澳門身份證?這個學生的提問令到我們好像不知道該如何
期刊
行政長官崔世安正式公佈第四屆特區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以“統籌規劃,穩健發展,彙聚民智,同創新篇”為題,遍佈經濟、民生、社會及政府管治等,體現出新屆政府以打造宜居城市及促進經濟發展,關愛民生,提升執政能力為著力點,採用漸進發展策略,重在貫徹特首去年參選政綱理念,回應社會訴求。我們樂見利好措施持續,更冀政府落實、執行,兌現各項施政承諾,以真正實現“求同”、“穩健”,發展新篇章。  報告審慎、務實,
期刊
貴刊三月號卷首語說,粵澳合作存在“大門開了,小門不開”,“小門開了,玻璃門還在”的現狀,澳門是站在玻璃門外觀望還是想辦法打破玻璃門直接融入?文中未有涉及,但坊間不少人希望打破玻璃門直接融入,而真要做到這一步,老夫認為並不容易,搞不好,廣東自貿區的發展,澳門還是被迫觀望。  粵港澳三地經濟制度不同是一方面,不過,根據廣東省法制辦官網徵集立法意見顯示,廣東自貿區將重點在金融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科
期刊
近期,有媒體爆出,一名文化產業基金領導層人員涉嫌協助家人開設的公司取得基金會的資助,此事件一出,我作為一個文化創業者,心裡真是五味陳雜。雖然有關部門正在調查,而且資助都還未發放,言下之意並未是什麼大事,但是,我想問一句“資助還未發放,下一個受資助者,又是由你們這些委員中誰來拍板的?”  政府近年來的多個資金扶持,都是為了發展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這些資助也造就了澳門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日益增加。只要有
期刊
10月14日,四川成都,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實行三年跑六百公里才能畢業,現場學生開始長跑。
期刊
早前一項中學生國民身份調查被中聯辦官員引用指香港“佔中”對澳門青年的影響不容輕視,強調加強國民教育的重要性。該項由澳門學聯與青年研究協會所作的調查顯示,本澳初中一至高中三學生受訪者中,僅五成半人對“我是中國人”持肯定態度,較過去的八、九成大幅下滑,不過對“澳門人”認同高達九成。有媒體稱,這反映本澳國民教育未有因應社會和周邊地區的變化作出相應調整,也未有通過本土歷史與文化,加強青年人對家與國的認同和
期刊
年前偶爾經過亞婆井前地的一間老式小咖啡室,看見穿著背心短褲的中年老闆竟在純白色的階磚牆上以毛筆作山水畫。  澳門,本來就是卧虎藏龍之地……。  城市發展與文化沉澱  澳門開埠四百多年以來,不斷經歷中西文化交融的洗禮,發展出其獨有的樸素從容,溫婉優雅的生活美學。  文化藝術與社會的發展一直息息相關,藝術創作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面貌,並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當地人民的素養。藝術創作的題材多來自於社會,而藝術可以
期刊
2014年7月21日,運輸基建辦公室舉行輕軌澳門半島線北段公開諮詢——青年專場。  早前報載披露,繼建設發展辦公室主任陳漢傑辭職,返回原部門後,李鎮東辭去運輸基建辦公室主任一職,亦回房屋局任職。這在筆者看來,兩人不像是真正意義上的辭職,倒像是被運輸工務司借用,用完了就還回原單位,正常。惟運輸基建辦副主任李安德,不久前以私人理由請辭,去向不明,顯得蹊蹺。而蹊蹺也好,正常也罷,梳理、探究三人在主任和副
期刊
北宋程頤曾言:“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故而“以民為本”才是施政者孜孜以求的核心根本。在民主社會裡,民意有著不同的發聲渠道,亦有選票多寡的衡量,但民意如何聽,又該如何做反而是執政者心中的重中之重。  在台北,“推倒高墻,超越藍綠”的民意將素人柯文哲推上市長寶座,一時間“改變成真”的氛圍瀰漫全台,甚至在全世界造成轟動,這位“高興一晚就好,明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就開始
期刊
▲10月14日,陝西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杜壩村一場婚禮上,打扮成空姐模樣的11位女孩兒正在排練端盤子。新郎稱,打扮成空姐模樣的女孩都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