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俗来讲,设计思维就是像设计师一样去思考,它有着科学的应用规则和程序。根据当前比较认可的设计思维的具体步骤——同理心、下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运用设计思维,推动品德课堂教学创新。
关 键 词品德与社会课堂;设计思维;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3
2016年杭州市优质课比赛前夕,笔者应邀参加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参赛研课,其执教课例是“西部大开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第一次试教时,笔者发现这位教师素质优秀,但其教学设计沿用了以往的线性思路,即从认识西部具体涉及的行政区入手,在了解西部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但相对落后之后,学习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及带来的变化,从而理解开发的目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在课后讨论中,执教老师也提到自己实在想不到新的设计思路。一个“想不到”,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的确,“只有会想,才能会做”。真正优秀的品德教师要推进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具备设计课堂的能力,而这势必离不开“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通俗来讲,便是像设计师一样去思考,它有着科学的应用规则和程序。当前,学界比较认可的的设计思维步骤为:同理心、下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1]运用设计思维,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当前状况,创新性地得到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笔者就此进行了尝试。
步骤一:同理心——关注学习需求
同理心既是设计思维的出发点,也是整个设计思维的关键所在。[2]所有的设计在本质上都是社会性的,设计思维也离不开对社会的基本要素——“人”的关怀。在教学设计领域,以生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密切关注上。教师可通过观察、交流、换位思考等方式,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经过磨课研讨,执教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就是“走进西部”。这一单元包括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示神奇、美丽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学生对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西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并能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个性化表达。因此,再次设计教学时,教师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思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了预学单(见图1)。
这一学习任务单运用设计思维,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西部当前的新发展,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预想,在课堂交流活动——“西部新发展”现场交流会中,学生将畅谈感受,并深入探究“西部大开发”。
例如,有小组以西部旅游业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介绍西部美景,搜集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数据,讲解当地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带动的餐饮服务业等新的发展變化;有小组以西部农产品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网上查阅,介绍西部九大农产品开发基地,能生动地讲述农产品与西部之间的故事;还有小组会特别关注西部交通,图文并茂地介绍交通发展所带动的西部经济发展等……通过运用设计思维,关注学习需求,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供切实保障。
步骤二:下定义——明确教学问题
在明确需求后,设计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问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界定,即下定义。[3]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因此,问题导向的设计思维是创新品德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
在研讨中,对于“西部新发展”现场交流会这一板块的设计,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将时空全部还给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由学生分组汇报与交流完成学习,实际课堂教学将面临诸多变数。自己应该如何引导课堂?可能会遇到哪些现实问题?会发生哪些教学问题?这引发了研课组成员的热议。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了很多实际问题:如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交流怎么办?学生不会倾听怎么办?学生不会合作学习怎么办?学生代表汇报只会读资料怎么办?汇报交流过程的互动与评价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追问,帮助教师聚焦问题,明确了这一板块学习的关键教学问题——如何促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和有效互动。于是,老师们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这一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可谓“脑洞大开”,极大激活了教学设计思维。
步骤三:构思——研究可能性方案
构思是指针对前期问题,探求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在明确关键教学问题后,研课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分享解决问题的举措。从思维发散到思维聚合,老师们实现了从“创造多种选择”到“做出关键决定”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以下共学单(见图2)。
根据这一设计,教师在课上可根据预学和共学任务单,有序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共学。如此,课前有预学准备,课内又创新设计了合作学习内容标准(星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有目的、有方向、有实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由各组汇报员在全班进行交流的环节,并研究了学生可能会有的表现,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可采用即时评价进行激励。如:“老师听到你在汇报时能结合组员提供的相关信息,条理清晰,真棒!”“我觉得大家很会自主学习,汇报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但在表达礼仪上还有进步的空间。期待下一组会更精彩。”“哪个小组与他们研究的主题是相同的?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基于教学问题的教学现场激励和引导语的可能性设计,将切实保障“西部新发展”交流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步骤四:原型——设计教学方案
运用设计思维落实到设计思维步骤便是“原型”,这一环节要求设计者善于利用身边一切材料将头脑中的想法做成产品原型。[4]在教学设计中,就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将设计转化为明确的教学方案。 在团队协作、群策群力之后,执教的年轻教师摒弃了原来的教学方案,运用设计思维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见右图3)。经过二度设计的教学方案凸显学生主体,以跨学科整合的学习理念及板块式推进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以自主与合作、比较与探究的方式,了解并感知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及历史意义,较好地体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有的发展意识与时代意识。
步骤五:测试——开展课例研究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产品的功效和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5]对于品德教学而言,这一步骤便是开展课例研究。顾泠沅老师在介绍其“行动教育”时也指出,“如果像医生拥有医案,律师拥有判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那么教师也应该拥有课例”。[6]我们设计的教学方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总会拥有不同的课堂呈现。
二度设计教学方案后,这位年轻教师再次进行试教。当探讨“西部大开发的原因”时,学生大多以“我国西部很穷、很落后”作表述;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意义”,学生则认为是“促进西部的发展”。在课后集体讨论中,研课组指出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理解缺乏辩证思维。于是,在三度设计时,执教教师在观看微课前增添了明确的导语——“无论是1999年还是现在,我国西部地区整体的发展水平、经济状态与我们东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阅读《中国西部发展报告》后,增添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及行动是否仅仅造福于西部”的讨论,以此帮助学生明白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才是西部大开发的终极意义。
这一过程启示我们,开展课例研究,在直面教学现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浙江省教研室邬冬星老师曾说:教学研究工作其实就是在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行进,并在扎实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促进师生的成长和课程的发展。因此,测试——开展课例研究,虽是运用设计思维的第五阶段,但在理论上,这个阶段是永远的进行时。
毫无疑问,运用设计思维创新品德教学实践也是进行时!在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天,品德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其实也不容忽视。运用设计思维创新品德教学,应该成为品德教师要努力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2][3][4][5]梁慧芳.设计思维:像设计师一样思考[J].上海教育,2016(26):28-29.
[6]顧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3(1):44-45.
(作者单位: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关 键 词品德与社会课堂;设计思维;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3
2016年杭州市优质课比赛前夕,笔者应邀参加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参赛研课,其执教课例是“西部大开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第一次试教时,笔者发现这位教师素质优秀,但其教学设计沿用了以往的线性思路,即从认识西部具体涉及的行政区入手,在了解西部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但相对落后之后,学习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及带来的变化,从而理解开发的目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在课后讨论中,执教老师也提到自己实在想不到新的设计思路。一个“想不到”,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的确,“只有会想,才能会做”。真正优秀的品德教师要推进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具备设计课堂的能力,而这势必离不开“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通俗来讲,便是像设计师一样去思考,它有着科学的应用规则和程序。当前,学界比较认可的的设计思维步骤为:同理心、下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1]运用设计思维,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当前状况,创新性地得到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笔者就此进行了尝试。
步骤一:同理心——关注学习需求
同理心既是设计思维的出发点,也是整个设计思维的关键所在。[2]所有的设计在本质上都是社会性的,设计思维也离不开对社会的基本要素——“人”的关怀。在教学设计领域,以生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密切关注上。教师可通过观察、交流、换位思考等方式,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经过磨课研讨,执教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就是“走进西部”。这一单元包括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示神奇、美丽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学生对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西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并能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个性化表达。因此,再次设计教学时,教师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思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了预学单(见图1)。
这一学习任务单运用设计思维,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西部当前的新发展,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预想,在课堂交流活动——“西部新发展”现场交流会中,学生将畅谈感受,并深入探究“西部大开发”。
例如,有小组以西部旅游业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介绍西部美景,搜集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数据,讲解当地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带动的餐饮服务业等新的发展變化;有小组以西部农产品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网上查阅,介绍西部九大农产品开发基地,能生动地讲述农产品与西部之间的故事;还有小组会特别关注西部交通,图文并茂地介绍交通发展所带动的西部经济发展等……通过运用设计思维,关注学习需求,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供切实保障。
步骤二:下定义——明确教学问题
在明确需求后,设计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问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界定,即下定义。[3]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因此,问题导向的设计思维是创新品德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
在研讨中,对于“西部新发展”现场交流会这一板块的设计,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将时空全部还给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由学生分组汇报与交流完成学习,实际课堂教学将面临诸多变数。自己应该如何引导课堂?可能会遇到哪些现实问题?会发生哪些教学问题?这引发了研课组成员的热议。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了很多实际问题:如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交流怎么办?学生不会倾听怎么办?学生不会合作学习怎么办?学生代表汇报只会读资料怎么办?汇报交流过程的互动与评价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追问,帮助教师聚焦问题,明确了这一板块学习的关键教学问题——如何促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和有效互动。于是,老师们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这一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可谓“脑洞大开”,极大激活了教学设计思维。
步骤三:构思——研究可能性方案
构思是指针对前期问题,探求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在明确关键教学问题后,研课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分享解决问题的举措。从思维发散到思维聚合,老师们实现了从“创造多种选择”到“做出关键决定”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以下共学单(见图2)。
根据这一设计,教师在课上可根据预学和共学任务单,有序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共学。如此,课前有预学准备,课内又创新设计了合作学习内容标准(星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有目的、有方向、有实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由各组汇报员在全班进行交流的环节,并研究了学生可能会有的表现,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可采用即时评价进行激励。如:“老师听到你在汇报时能结合组员提供的相关信息,条理清晰,真棒!”“我觉得大家很会自主学习,汇报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但在表达礼仪上还有进步的空间。期待下一组会更精彩。”“哪个小组与他们研究的主题是相同的?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基于教学问题的教学现场激励和引导语的可能性设计,将切实保障“西部新发展”交流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步骤四:原型——设计教学方案
运用设计思维落实到设计思维步骤便是“原型”,这一环节要求设计者善于利用身边一切材料将头脑中的想法做成产品原型。[4]在教学设计中,就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将设计转化为明确的教学方案。 在团队协作、群策群力之后,执教的年轻教师摒弃了原来的教学方案,运用设计思维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见右图3)。经过二度设计的教学方案凸显学生主体,以跨学科整合的学习理念及板块式推进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以自主与合作、比较与探究的方式,了解并感知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及历史意义,较好地体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有的发展意识与时代意识。
步骤五:测试——开展课例研究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产品的功效和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5]对于品德教学而言,这一步骤便是开展课例研究。顾泠沅老师在介绍其“行动教育”时也指出,“如果像医生拥有医案,律师拥有判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那么教师也应该拥有课例”。[6]我们设计的教学方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总会拥有不同的课堂呈现。
二度设计教学方案后,这位年轻教师再次进行试教。当探讨“西部大开发的原因”时,学生大多以“我国西部很穷、很落后”作表述;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意义”,学生则认为是“促进西部的发展”。在课后集体讨论中,研课组指出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理解缺乏辩证思维。于是,在三度设计时,执教教师在观看微课前增添了明确的导语——“无论是1999年还是现在,我国西部地区整体的发展水平、经济状态与我们东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阅读《中国西部发展报告》后,增添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及行动是否仅仅造福于西部”的讨论,以此帮助学生明白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才是西部大开发的终极意义。
这一过程启示我们,开展课例研究,在直面教学现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浙江省教研室邬冬星老师曾说:教学研究工作其实就是在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行进,并在扎实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促进师生的成长和课程的发展。因此,测试——开展课例研究,虽是运用设计思维的第五阶段,但在理论上,这个阶段是永远的进行时。
毫无疑问,运用设计思维创新品德教学实践也是进行时!在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天,品德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其实也不容忽视。运用设计思维创新品德教学,应该成为品德教师要努力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2][3][4][5]梁慧芳.设计思维:像设计师一样思考[J].上海教育,2016(26):28-29.
[6]顧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3(1):44-45.
(作者单位: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2)
责任编辑 毛伟娜